當前位置:首頁 » 皮衣種類 » 做皮衣的怎麼納稅
擴展閱讀
童裝店怎麼留客 2025-08-26 15:02:16

做皮衣的怎麼納稅

發布時間: 2022-12-19 11:33:43

A. 古時地稅長期延續下去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盡管「稅」字晚出,以土地為征稅對象的稅項實際上自夏朝以來就出現,只不過它一開始是與井田制聯系在一起的力役形式而已。

一般認為夏、商(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027~前771)是中國歷史上奴隸制時期,當時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所謂井田,就是像「井」字形的方塊田。在農村公社時期,土地屬於公有,公社成員平均地從公社分得一定數量的土地耕種,過了一年或兩三年又重新分配一次。為了便於分配,就必須把土地劃分成一個個的等分;同時,出於耕種的需要,在田與田之間要開溝灌溉和辟路行走,這種溝或路也就是田界。如果取其中一部分來看,這些田地的界劃就像漢字中的「井」字形一樣,所以被叫做井田。孟子曾對井田製作過理想化的描述,說:「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意思是說,在1里見方的土地上,以9個百畝為1井,其中100畝為公田,周圍的800畝為勞動者的私田;勞動者必須共耕「公田」,而且必須首先做完「公田」上的農活,才能到自己的「私田」上耕耘。

當然,「井田」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實際上它的土地分配形狀不可能像孟子說的那麼方整劃一。不過,孟子所指出的「公田」與「私田」之分,確實是井田制的一個帶有本質性的特徵,由此便相應地產生了井田制下的特定的賦稅力役形式,孟子稱之為「助」。助又稱藉。趙歧在《孟子注》說:「藉,借也,借民力而耕公田之謂也。」這與孔子所謂「藉田以力」、漢代儒生鄭玄所謂「公田藉而不稅」,說的都是一回事,指的是強制奴隸或者農奴到公田上勞動。因此,井田制又被稱為藉田制。「同養公田」就是最早出現的土地稅形式,國家從公田上所得的農產品就是稅物。也就是說,勞動者在公田上應役也就是納稅。所以,漢人許慎在《說文》中將「藉」字徑釋為「稅」,是有道理的。

在以木、石為生產工具的奴隸社會初期,由於勞動效率極為低下,勞動者在「同養公田」時,有時依靠大規模的集體耕作才能完成勞動任務。《詩經》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維耦」的描寫。耦即二人一組協作勞動。可見在公田上的集體勞動場面有的時候相當可觀。

隨著生產力的緩慢發展,以一夫一婦的個體勞動家庭為納稅應役單位逐漸成為可能。從目前的文獻看來,西周的主要生產者被稱為「庶人」或、「民」,他們就是奴隸。他們是如何「同養公田」及服徭役的呢?從《詩·豳風·七月》的描寫中可略見一斑。詩中說道:三之日於耜,(正月時修理農具)四之日舉趾;(二月時開始耕地)同我婦子,(帶上婦人小孩)饁彼南畝。(把飯送到田間)這說的是他們必須自帶小農具和飯去公田耕作。

詩中還提到這些「農夫」除了在公田勞動之外,還要服各種徭役。

上入執宮,(還要進城修理公家的住宅)

晝爾於茅,(白天割茅草)

宵爾索絢,(夜晚搓繩索)

亟其乘屋。(趕快登屋修繕)

他們以及妻子女兒還要為奴隸主准備各種衣料,如:

八月載績,(八月開始績麻織布)

載玄載黃,(把它們染成黑紅色和黃色)

我朱孔揚,(那染成朱紅色的特別鮮明光亮)

為公子裳。(給貴族子弟做衣裳)

一之旴貉,(十一月里去捕狸貉)

取彼狐狸,(把那狸貉皮剝下來)

為公子裘。(給貴族子弟做皮衣)

自西周末年以來,由於鐵農具和犁耕的逐漸推廣,個體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的農業稅形式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出現了「民不肯盡力於公田」的現象。結果,放眼望去,公田到處雜草叢生,「唯莠驕驕」、「唯莠桀桀」,生產效益明顯下降。這大大減少了奴隸制王國的財政收人,也嚴重損害了各級貴族的經濟利益。奴隸主們不得不放棄「借民力以治公田」的剝削方式,另尋途徑,國家對農業稅的徵收方式也在改變,周宣王即位後「不藉千畝」(不舉行藉田儀式)就是一個明顯的轉變信號。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以鐵器和牛耕為標志的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隨著公田向私有轉化和私田的大量出現,國家徵收賦稅的方法必然要發生變革。魯國在宣公十五年(前594)的「初稅畝」,標志著中國古代土地稅制即後世習稱的「田賦」的確立。隨後,各國陸續也實行稅畝制。稅畝制的推廣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深刻變化。

到戰國時期(前475~前221),以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制度先後在各國確立。當時,個體小農家庭廣泛存在。這從當時政治家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可以得到反映。例如孟子在勸說齊宣王施行仁政時,就要宣王以扶植個體小農經濟為根本措施,並且對小農家庭的農副業生產規模與溫飽的關系作了描述,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孟子·梁惠公章句上》)意思是說:每家給5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麼,50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綿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不失其時地去飼養、繁殖,那麼,70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100畝田地,並且不妨礙他的生產,數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又如魏國在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進行變法,李悝為了宣傳他的改革主張,為個體小農的農田收入以及納稅、衣食等各項開支算了一筆帳,指出:

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漢書·食貨志上》)

可見當時個體小農家庭單單靠糧食收入一般是人不敷出的。因此李悝建議採取措施保護和發展自耕農經濟。

總之,擁有小塊土地的自耕農的廣泛出現,是春秋戰國以來以私人佔有土地為征稅對象、按畝計征實物的土地稅得以確立並長期延續下去的根本原因。

B. 我想開一個服裝貿易的公司,主要是想做點皮衣皮草配飾的生意,但是對於開公司不怎麼熟悉,大家幫個忙唄

是賣皮草的吧?怎麼天天上來這里打廣告???連在媒體上賣廣告都沒錢嗎?是不是生意越來越艱難?竟然破落到這個地步?

如果你是賣皮草的老闆,竟然要自己親自上來打廣告,連個伙計都沒有,竟然破落到這種程度,勸你還是早點關門吧,趁著皮草這個行業還沒消亡,轉轉手興許還能撈回一點本錢,留著看病什麼的吧。奉勸你們不要執迷不悟了,世上賺錢的行業很多,為什麼非要做這種血腥殘暴的生意?何況這是個殘陽行業(連夕陽都夠不上)。不管你相不相信報應,就算你本人沒有同情心,為了你的孩子和你的家人,放下屠刀,不要再作孽了!

如果你是賣皮草的伙計,你的老闆連媒體打廣告都沒錢,要來這里偷偷摸摸變著法兒招攬生意,勸你還是早點跳槽吧,這樣的老闆/店子竟然破落到這種程度,還能有什麼希望?趁著你的老闆還沒倒閉,趕緊辭職拿回你應得的工資福利吧,別到最後連你的工資都打水漂。俗話說得好「良禽擇木而棲」,呆在一個破落行業里能有什麼出息??奉勸你們不要執迷不悟了,世上賺錢的行業很多,為什麼非要做這種血腥殘暴的生意?何況這是個殘陽行業(連夕陽都夠不上)。不管你相不相信報應,就算你本人沒有同情心,為了你的孩子和你的家人,放下屠刀,不要再作孽了!

C. 海淘的東西如果被稅了海關按照什麼標准收稅

海關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物品歸類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物品完稅價格表來收稅,你的訂單價格和吊牌價格只是參考,稅額根據貨物類型計算。

1、帶上簡訊中提示的個人證件,錢,如果買了奶粉還要出生證明,去郵局。注意郵局的營業時間,盡量早點,大的郵局可能會排隊哦。

2、去納稅窗口,填報關單,就是把包裹里的品名,數量,價格都寫清楚,物品種類和數量一定要如實匯報

3、交了報關清單,交了錢,就可以去領包裹了,一般工作人員會領你去倉庫拿的。

中國海關對進出口貨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條例》的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規定的稅率,分別徵收進口稅或出口稅。 為了便利納稅人,對於進出口貨物應當繳納的其他稅費,也由海關在貨物進口的環節同時代征。

海關征稅是國家中央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也是世界貿易組織允許各締約方保護其境內經濟的一種手段。海關對過執行國家制定的減稅政策對進出口貨物、進出境物品徵收關稅,起到保護國內工農業生產、調整產業結構、組織財政收入和調節進出口貿易活動的作用。

海關征稅的依據是貨物的「完稅價格」。通常情況下,進口貨物的CIF價、出口貨物的FOB價即可作為海關征稅的依據價格。但對CIF價或FOB價明顯低於同期貨物進口價格,或買賣雙方存在特殊經濟關系影響了進口成交價格,或根據海關掌握的市場情況,海關有權規定「完稅價格」。

海關征稅的計算公式:

關稅=完稅價格×關稅率 增值稅=(完稅價格+關稅)/(1-增值稅率)×增值稅率 消費稅=(關稅+增值稅+完稅價格)×消費稅率

D. 商戶收款碼怎麼算稅

商家收款碼10000元要收稅35元
拓展資料
具體地說,交稅就是根據國家各種稅法的規定,集體或個人收入按照一定的比率的把一部分所得收入繳納給國家。
繳稅含義
側重於國家的要求,帶有強制性。
交稅含義
側重於納稅個人的主動行為,是一種自覺行為。
國家的經濟基礎,主要來源就是稅收。不能說老百姓百分之百的享受到了國家的福利,但在某些層面上對我國公民確實有一定的益處。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得到的,國家為災區重建撥的款單靠人民捐款和外援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國家的三峽水利工程,為半個中國供電。鐵路也是個人開辦不起來的。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稅收同樣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工資標准
員工每月工資薪金收入扣除「五險一金」後,超過5000元,要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的計算
每月取得工資收入後,先減去個人承擔的基本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失業保險金,以及按省級政府規定標准繳納的住房公積金,再減去費用扣除額3500元/月(來源於境外的所得以及外籍人員、華僑和香港、澳門、台灣同胞在中國境內的所得每月還可附加減除費用3200元),為應納稅所得額,按3%至45%的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計算公式: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 * 適用稅率 - 速算扣除數
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收入-3500-「三險一金」

E. 個體戶需要納稅嗎

「個體經營是需要交稅的,個體戶為增值稅的小規模納稅額人。個體工商戶的納稅標准:1、銷售商品的繳納3%增值稅,提供服務的繳納5%營業稅。2、同時按繳納的增值稅和營業稅之和繳納城建稅、教育費附加。3、還有就是繳納2%左右的個人所得稅了。」

F. 海淘被稅過的進來看下。。海淘被稅了在哪裡去交稅啊

海淘被稅了,海關會電話通知或者是寄納稅通知單通知納稅。 每個城市的納稅通知和流程都不一樣,所以要等待具體通知。

真的被海關通知了被稅了,先准備好購物發票、收件人身份信息、包裹快遞單號,根據海關指示交稅。

收到納稅通知後,可以選擇以下兩種方法進行補稅:

1、直接到郵局納稅完成,就可以領取暫被扣留的包裹;

2、去納稅窗口,填報關單,交了報關清單,交了錢,就可以去領包裹了,一般工作人員會給予協助。

有些海關提供電子查詢,可以提前上網查詢是否被稅。

如果顯示:「郵件正在辦理海關手續,請耐心等待」這條信息其實就是告訴收件人包裹被海關檢查將於進行征稅,這時候不要抱有僥幸心理,主動聯系海關,加速清關。

(6)做皮衣的怎麼納稅擴展閱讀:

避免被稅的技巧

首先要了解,轉運公司的清關模式,目前市面上有兩種「主動清關」&「被動清關」。

1、許多國外購物網站都能提供直郵中國的服務,但是盡量不要選擇直郵,而是寧願通過轉運多轉一次手。

因為大型購物網站為了保證包裹遞送安全,一般都會選擇知名的快遞公司例如DHL,UPS等,而上文已經說過了,這些快遞公司通關都是按貨物形式走商業報關的,都會主動報關,基本都會收稅。

2、選擇合理口岸來寄送不同的物品。

多數華人快遞會提供幾個不同口岸,運費也會有區別。大家在轉運時,一定要看清楚貨物應該對應選擇哪個口岸比較合理。

3、在網站填寫轉運單時,貨物類別如實填寫,價值申報不要太高,最好低於100美元,當然不是申報價值越少越不會被稅,申報價值只是參考。

4、購買一些物品回國,一定要注意幾點:限額、自用、數量合理。個人郵寄進境物品,海關依法徵收進口稅,但應征進口稅稅額在人民幣50元(含50元)以下的,海關予以免徵。

參考資源來源:鳳凰網-國慶海淘繳稅全攻略:

G. 請問海寧做皮衣一個月能掙好多工資

其實皮衣業基本都是在下半年比較好,不過13年下半年和14年上半年,皮衣業不景氣,很多工廠到現在都沒有開工,往年好一點的話一年下來8-12萬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真的很辛苦的。早上很早晚上又還要加班。

H. 古代關於稅收的詩句

1.中國古代一些有關稅收的詩詞

白居易的《無名稅》(一名《重賦》)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賦,上以奉君親; 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 厥初妨其淫,明敕內外臣; 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

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 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 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 夜深煙不盡,霰雪白紛紛。 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 悲端與寒氣,並入鼻中辛。

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 繒帛如山積,絲絮如雲屯。 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 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新樂府-杜陵叟》: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尺牒榜鄉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杜甫的《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元稹《織婦詞》 織夫何太忙,蠶經三卧行欲老。

蠶神女聖早成絲, 今年絲稅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徵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 繅絲織帛猶努力, 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檐前裊裊游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2.關於稅收的詩句

古詩里的稅收 詩能證史。

陳寅恪先生的《元白詩箋證稿》就是一個範例。 由於詩歌的創作過程不光凝聚了詩人的才華,同時也灌注了詩人的情緒(其中不乏傷感甚至牢騷),所以好多詩詞都不乏鮮明的愛憎。

在古詩中尋覓稅收的影子,就不得不受到這兩重牽扯。 搜集翻閱一首首與稅收有關的古詩,但見滿紙怨恨言,盡寫貪官污吏橫征暴斂,一把辛酸淚,傾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觸目驚心中有一種切膚之痛劃過腦際:在詩人眼裡和筆下,古代稅收的形象竟是這樣的尷尬。

事實上也沒有辦法不尷尬。以大歷史的視野1審視中國歷史上的稅收,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造成或助長多年動亂、百姓飢苦、封建社會綿延漫長、社會經濟在不斷的破壞和崩潰中緩慢發展的原因之一。

以稅收的眼光看歷史典籍,在少數的因輕徭薄賦而營造出的清明盛世之外,滿眼都是橫征暴斂、官殘吏暴、稅收流民、「納稅人暴動」…… 古人們的稅收詩,就是這樣印證著讓後人讀起來時而新鮮時而尷尬的中國賦稅史:一面是歷朝歷代的稅制變遷,一面是詩人們對傾訴於稅收之上的百千怨結。 一、古詩里的稅制興革 1、公田之助 中國的歷史,是農業社會的歷史,是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歷史。

這種條件下的稅收,也多與土地相連,與稅糧、稅役相連。而最早的稅收形式,就是在大片的私田(井田)中劃出一小片(約為十分之一)「公田」:私田的出產歸私人,各家在公田上共同投入力役收獲歸公家。

這種賦稅形態,古書上稱為「助」(一名藉),同養公田的這種形式,就是最早的土地稅2。《詩經》中有多篇涉及到了這種在「同養公田」的場景。

較為集中的有《詩經·.周頌·載芟》3、《詩經·.周頌·噫嘻》4和《詩經·豳風·七月》5。 在公田上勞動時,「其耕澤澤,千耦其耘」、「亦服爾耕,十千維耦」,據說多達兩萬人在那裡耕田,何等壯觀! 一年之中,公田上的勞役不斷。

「三之日於耜(正月里修農具),四之日舉趾(二月里開始耕地)。同我婦子(還要帶上婦人和孩子),饁彼南畝(把飯帶到田間里去吃)」6。

公田勞作之餘,農夫們還要服其他各種徭役,男人女人分工也各有不同。「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進城修理官家的房子)。

晝爾於茅(白天割茅草),宵爾索綯(晚上搓麻繩)。 亟其乘屋(趕快登屋修繕),其始播百穀。」

「八月載績(八月開始績麻織布),載玄載黃(染成黑紅色或黃色)。我朱孔陽(其中染成朱紅色的最鮮亮),為公子裳(是給貴族公子做的衣裳)。

…… 一之日於貉(十一月還要去捕狸貉),取彼狐狸(把皮剝下來),為公子裘(給貴族子弟做皮衣)。」 古代的詩歌,就是這樣記載著稅收早期萌芽狀態。

2、租調之課 如果說是貢助徹是中國賦稅史上的第一大主體稅種,則租調及以後發展更為成熟的租庸調則為第二大主體稅種。其法律精神是「有田必有租(田賦)、有身則有庸(勞役)、有家則有調(特產)」7。

農業社會下商品經濟並不發達,貨幣的作用並不十分突出,人們的日常需要可能較多的體現為衣食等事。於是田賦多採用征糧的方式,調則多表現為織物等類。

因而古代詩詞中對稅收形象的描述大多折射在農民或「織婦」的身上,以下詩詞可見一斑。 唐代文學家元稹(779~831)有《織婦詞》一詩,可以反映當時國家對「調「的需要: 織夫何太忙,蠶經三卧行欲老。

蠶神女聖早成絲, 今年絲稅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徵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 繅絲織帛猶努力, 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檐前裊裊游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從中看出,因為征戰的需要,官家對絲稅的徵收不僅提前,而且似乎加重,織婦必須「努力」才行,以致於東家的女兒都「為解挑紋嫁不得」…… 3、常貢之徵 對葯材和珍玩之物的需求,也是國家府庫的一個常項。

不同地區的特產,在稅目上可以稱為「常貢」。根據大唐的法令,這些賞貢可以折以絹價並換算為相應的稅收義務。

即:「諸郡貢獻皆盡當土手所出,准絹為價」、「亦折租賦,不征別科」。比如華陰郡的任務是「鷂子十聯、烏鶻五聯、伏苓三十八斤、細辛四斤、伏神三十八斤」,安東都護府則需要「貢獻人參五斤,……」,各地的常貢各有羅列。

8 晚唐詩人陸龜蒙七絕《新沙》就反映了這種常貢的徵收情況:「渤湃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蓬萊有路教人到,應補年年稅紫芝。」

其中便說了蓬萊那個地方每年要以交納靈芝仙草作為賦稅。 4、「兩稅」之變 唐朝中晚期,社會的動盪與土地的兼並使「租庸調法」的稅基( 戶口戶籍)受到嚴重破壞,「據丁征稅」的原則越來越喪失了存在的基礎。

德宗尋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楊炎提出了著名的「兩稅法」。「兩稅法」的顯著特點在於,它改變了租稅徭役據丁口徵收,租稅徭役多出自貧苦的勞動群眾頭上的作法,它以財產的多少為計稅依據,不僅拓寬了征稅的廣度,增加了財政收入,而且由於依照財產多少即按照納稅人負稅能力大小征稅,相對地使稅收負擔比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這對於解放生產力,促進。

3.中國古代一些有關稅收的詩詞

白居易的《無名稅》(一名《重賦》)

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賦,上以奉君親;

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

厥初妨其淫,明敕內外臣;

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

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

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

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

夜深煙不盡,霰雪白紛紛。

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

悲端與寒氣,並入鼻中辛。

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

繒帛如山積,絲絮如雲屯。

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

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

《新樂府-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尺牒榜鄉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杜甫的《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元稹《織婦詞》

織夫何太忙,蠶經三卧行欲老。

蠶神女聖早成絲, 今年絲稅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徵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

繅絲織帛猶努力, 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檐前裊裊游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

4.古代稅收的詩

捕蛇者說

[唐]柳宗元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卧。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5.關於稅收的詩句

古詩里的稅收 詩能證史。

陳寅恪先生的《元白詩箋證稿》就是一個範例。 由於詩歌的創作過程不光凝聚了詩人的才華,同時也灌注了詩人的情緒(其中不乏傷感甚至牢騷),所以好多詩詞都不乏鮮明的愛憎。

在古詩中尋覓稅收的影子,就不得不受到這兩重牽扯。 搜集翻閱一首首與稅收有關的古詩,但見滿紙怨恨言,盡寫貪官污吏橫征暴斂,一把辛酸淚,傾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觸目驚心中有一種切膚之痛劃過腦際:在詩人眼裡和筆下,古代稅收的形象竟是這樣的尷尬。

事實上也沒有辦法不尷尬。以大歷史的視野1審視中國歷史上的稅收,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造成或助長多年動亂、百姓飢苦、封建社會綿延漫長、社會經濟在不斷的破壞和崩潰中緩慢發展的原因之一。

以稅收的眼光看歷史典籍,在少數的因輕徭薄賦而營造出的清明盛世之外,滿眼都是橫征暴斂、官殘吏暴、稅收流民、「納稅人暴動」…… 古人們的稅收詩,就是這樣印證著讓後人讀起來時而新鮮時而尷尬的中國賦稅史:一面是歷朝歷代的稅制變遷,一面是詩人們對傾訴於稅收之上的百千怨結。 一、古詩里的稅制興革 1、公田之助 中國的歷史,是農業社會的歷史,是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歷史。

這種條件下的稅收,也多與土地相連,與稅糧、稅役相連。而最早的稅收形式,就是在大片的私田(井田)中劃出一小片(約為十分之一)「公田」:私田的出產歸私人,各家在公田上共同投入力役收獲歸公家。

這種賦稅形態,古書上稱為「助」(一名藉),同養公田的這種形式,就是最早的土地稅2。《詩經》中有多篇涉及到了這種在「同養公田」的場景。

較為集中的有《詩經·.周頌·載芟》3、《詩經·.周頌·噫嘻》4和《詩經·豳風·七月》5。 在公田上勞動時,「其耕澤澤,千耦其耘」、「亦服爾耕,十千維耦」,據說多達兩萬人在那裡耕田,何等壯觀! 一年之中,公田上的勞役不斷。

「三之日於耜(正月里修農具),四之日舉趾(二月里開始耕地)。同我婦子(還要帶上婦人和孩子),饁彼南畝(把飯帶到田間里去吃)」6。

公田勞作之餘,農夫們還要服其他各種徭役,男人女人分工也各有不同。「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進城修理官家的房子)。

晝爾於茅(白天割茅草),宵爾索綯(晚上搓麻繩)。 亟其乘屋(趕快登屋修繕),其始播百穀。」

「八月載績(八月開始績麻織布),載玄載黃(染成黑紅色或黃色)。我朱孔陽(其中染成朱紅色的最鮮亮),為公子裳(是給貴族公子做的衣裳)。

…… 一之日於貉(十一月還要去捕狸貉),取彼狐狸(把皮剝下來),為公子裘(給貴族子弟做皮衣)。」 古代的詩歌,就是這樣記載著稅收早期萌芽狀態。

2、租調之課 如果說是貢助徹是中國賦稅史上的第一大主體稅種,則租調及以後發展更為成熟的租庸調則為第二大主體稅種。其法律精神是「有田必有租(田賦)、有身則有庸(勞役)、有家則有調(特產)」7。

農業社會下商品經濟並不發達,貨幣的作用並不十分突出,人們的日常需要可能較多的體現為衣食等事。於是田賦多採用征糧的方式,調則多表現為織物等類。

因而古代詩詞中對稅收形象的描述大多折射在農民或「織婦」的身上,以下詩詞可見一斑。 唐代文學家元稹(779~831)有《織婦詞》一詩,可以反映當時國家對「調「的需要: 織夫何太忙,蠶經三卧行欲老。

蠶神女聖早成絲, 今年絲稅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徵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 繅絲織帛猶努力, 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檐前裊裊游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從中看出,因為征戰的需要,官家對絲稅的徵收不僅提前,而且似乎加重,織婦必須「努力」才行,以致於東家的女兒都「為解挑紋嫁不得」…… 3、常貢之徵 對葯材和珍玩之物的需求,也是國家府庫的一個常項。

不同地區的特產,在稅目上可以稱為「常貢」。根據大唐的法令,這些賞貢可以折以絹價並換算為相應的稅收義務。

即:「諸郡貢獻皆盡當土手所出,准絹為價」、「亦折租賦,不征別科」。比如華陰郡的任務是「鷂子十聯、烏鶻五聯、伏苓三十八斤、細辛四斤、伏神三十八斤」,安東都護府則需要「貢獻人參五斤,……」,各地的常貢各有羅列。

8 晚唐詩人陸龜蒙七絕《新沙》就反映了這種常貢的徵收情況:「渤湃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蓬萊有路教人到,應補年年稅紫芝。」

其中便說了蓬萊那個地方每年要以交納靈芝仙草作為賦稅。 4、「兩稅」之變 唐朝中晚期,社會的動盪與土地的兼並使「租庸調法」的稅基( 戶口戶籍)受到嚴重破壞,「據丁征稅」的原則越來越喪失了存在的基礎。

德宗尋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楊炎提出了著名的「兩稅法」。「兩稅法」的顯著特點在於,它改變了租稅徭役據丁口徵收,租稅徭役多出自貧苦的勞動群眾頭上的作法,它以財產的多少為計稅依據,不僅拓寬了征稅的廣度,增加了財政收入,而且由於依照財產多少即按照納稅人負稅能力大小征稅,相對地使稅收負擔比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這對於解放生產力,促進。

6.關於稅收的古詩詞有哪些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白居易《觀刈麥》釋義: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飢腸。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張籍《野老歌 / 山農詞》釋義:糧食送進官府的倉庫,最後腐爛變質,化為泥土。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准除。

——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釋義:過去借的錢要在現在攤派的官差錢里扣除,欠我的糧食你要從糧稅里暗地裡給我扣出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陶淵明《桃花源詩》釋義: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

——元結《賊退示官吏》釋義:田租賦稅有個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穩酣眠。豈知兩片雲,戴卻數鄉稅。

——鄭遨《富貴曲》釋義:怎知道兩片雲一般的發髻上華麗佩飾,抵得上幾個鄉的賦稅。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白居易《杜陵叟》釋義:白麻紙上書寫著施恩布德的詔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稅。蠶神女聖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征早。

——元稹《織婦詞》釋義:織婦們誠心禱告蠶神保佑蠶兒早點出絲,因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絲稅。所不如者,上無兩稅及助役錢耳。

——蘇軾《臨皋閑題》釋義: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這不能繳稅吧。 官家不稅商,稅農服作苦。

——姚合《庄居野行》釋義:官家不向商人征稅,偏偏征稅於勞役辛苦的農民。

7.關於稅收的古詩

《詩經》詩經中《小雅·大田》篇雲:「有龠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這是對商代的井田制予以褒揚的詩篇。《酬諸公見過》唐朝詩人王維在《酬諸公見過》一詩中寫道「屏居藍田,薄地躬耕。

歲晏輸稅,以奉粢盛。」這首詩是作者於天寶九、十年居母喪時,有朋友來輞川看望他而作的。

在介紹自己的生活狀態時,詩人表明自己辛勤躬耕,積極繳納賦稅,表明了詩人極強的稅收遵從意識。《潯陽陶氏別業》唐朝詩人劉昚虛在《潯陽陶氏別業》中寫道:「陶家習先隱,種柳長江邊。

……霽雲明孤嶺,秋水澄寒天。物象自清曠,野情何綿聯。

蕭蕭丘中賞,明宰非徒然。願守黍稷稅,歸耕東山田。」

表達了對陶淵明的景仰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並表示「願守黍稷稅」,反映出政治清明、生活富足的盛唐之風。《東坡種花》白居易酷愛種樹栽花,並從中悟出為官之道。

他在《東坡種花》一詩里寫道:「養樹既如此,養民亦何殊。將欲茂枝葉,必先救根株。

雲何救根株,勸農均賦租。雲何茂枝葉,省事寬刑書。

移此為郡政,庶幾甿俗蘇……」他把養民比作養樹,認為救民之根,在於均平賦稅,生動的反映了他治稅養民的思想。《五古·征秋稅畢題郡南亭》白居易的《五古·征秋稅畢題郡南亭》中有「且喜賦斂畢,幸聞閭井安。

豈伊循良化,賴此豐登年」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對於當時稅收的期待,即:朝廷不增加法定稅額之外的負擔,百姓不承擔法定稅額之外的更多辛勞。《正月二十四日與兒子過賴仙芝王原秀才僧曇穎行全道士何宗一同游羅浮道院及棲禪精舍過作詩和其韻寄邁迨》北宋文豪蘇軾十分重視家教,紹聖二年(1095年)他作詩寄給遠在宜興的兩個兒子蘇邁和蘇迨:「嬉戲趁時節,俯仰了此世。

猶當洗業障,更作臨水稧。寄書陽羨兒,並語長頭弟。

門戶更努力,先期畢租稅。」特別叮囑他們早早繳納租稅,足見他對依法納稅的重視。

《田家四時》宋朝郭祥正有詩:「田事今雲休,官輸亦已足。刈禾既盈囷,採薪又盈屋。

牛羊各蕃衍,御冬多旨蓄。何以介眉壽,瓮中酒新熟。」

敘述了農民幹完農事,按時足額繳納稅賦後,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的場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較強的稅收遵從意識。《代鄉鄰作插秧歌》這是宋代陸游的詩,其中:「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

……日暮飛槳歸,小市鼓冬冬。起居問尊老,勤儉教兒童。

何人采此語,為我告相公。不必賜民租,但願年屢豐。」

描寫了農民緊張勞動、心情愉快的鄉村情景,表達了農民遵從納稅,但求年年豐收的良好願望。

8.關於稅收的古詩

《詩經》

詩經中《小雅·大田》篇雲:「有龠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這是對商代的井田制予以褒揚的詩篇。

《酬諸公見過》

唐朝詩人王維在《酬諸公見過》一詩中寫道「屏居藍田,薄地躬耕。歲晏輸稅,以奉粢盛。」這首詩是作者於天寶九、十年居母喪時,有朋友來輞川看望他而作的。在介紹自己的生活狀態時,詩人表明自己辛勤躬耕,積極繳納賦稅,表明了詩人極強的稅收遵從意識。

《潯陽陶氏別業》

唐朝詩人劉昚虛在《潯陽陶氏別業》中寫道:「陶家習先隱,種柳長江邊。……霽雲明孤嶺,秋水澄寒天。物象自清曠,野情何綿聯。蕭蕭丘中賞,明宰非徒然。願守黍稷稅,歸耕東山田。」表達了對陶淵明的景仰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並表示「願守黍稷稅」,反映出政治清明、生活富足的盛唐之風。

《東坡種花》

白居易酷愛種樹栽花,並從中悟出為官之道。他在《東坡種花》一詩里寫道:「養樹既如此,養民亦何殊。將欲茂枝葉,必先救根株。雲何救根株,勸農均賦租。雲何茂枝葉,省事寬刑書。移此為郡政,庶幾甿俗蘇……」他把養民比作養樹,認為救民之根,在於均平賦稅,生動的反映了他治稅養民的思想。

《五古·征秋稅畢題郡南亭》

白居易的《五古·征秋稅畢題郡南亭》中有「且喜賦斂畢,幸聞閭井安。豈伊循良化,賴此豐登年」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對於當時稅收的期待,即:朝廷不增加法定稅額之外的負擔,百姓不承擔法定稅額之外的更多辛勞。

《正月二十四日與兒子過賴仙芝王原秀才僧曇穎行全道士何宗一同游羅浮道院及棲禪精舍過作詩和其韻寄邁迨》

北宋文豪蘇軾十分重視家教,紹聖二年(1095年)他作詩寄給遠在宜興的兩個兒子蘇邁和蘇迨:「嬉戲趁時節,俯仰了此世。猶當洗業障,更作臨水稧。寄書陽羨兒,並語長頭弟。門戶更努力,先期畢租稅。」特別叮囑他們早早繳納租稅,足見他對依法納稅的重視。

《田家四時》

宋朝郭祥正有詩:「田事今雲休,官輸亦已足。刈禾既盈囷,採薪又盈屋。牛羊各蕃衍,御冬多旨蓄。何以介眉壽,瓮中酒新熟。」敘述了農民幹完農事,按時足額繳納稅賦後,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的場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較強的稅收遵從意識。

《代鄉鄰作插秧歌》

這是宋代陸游的詩,其中:「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日暮飛槳歸,小市鼓冬冬。起居問尊老,勤儉教兒童。何人采此語,為我告相公。不必賜民租,但願年屢豐。」描寫了農民緊張勞動、心情愉快的鄉村情景,表達了農民遵從納稅,但求年年豐收的良好願望。

9.關於納稅的詩句

重賦

作者:

白居易

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賦,上以奉君親。

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

厥初防其淫,明赦內外臣:

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

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

織絹未成匹,剿絲未盈斤;

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

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

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

悲端與寒氣,並入鼻中辛。

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

繒帛如山積,絲絮似雲屯;

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

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

I. 顧客問你皮衣做工怎麼樣怎麼回答

做工、用料各方面比價好的衣服。
真皮皮衣面料彈性比較好,厚薄也不均勻,皮里有絨頭,用兩手往開撐,有回彈,而不好的就缺少這樣的性能,比較僵硬。


要看皮衣的做工和工藝。製作真皮皮衣,原料本身的成本就比較高,做工也相對較細,如果車線不規整,顏色不均勻,粗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