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衣種類 » 皮毛怎麼變成皮衣原料
擴展閱讀
自動扣皮帶怎麼取下 2025-05-15 12:37:26

皮毛怎麼變成皮衣原料

發布時間: 2022-09-18 01:14:20

A. 動物皮毛如何製革

製革是指將生皮鞣製成革的過程。除去毛和非膠原纖維等,使真皮層膠原纖維適度鬆散、固定和強化,再加以整飾(理)等一系列化學(包括生物化學)、機械處理。
製革工藝過程通常分為准備、鞣製和整飾(理)三階段。製革過程使用最多的設備是轉鼓,浸水、浸灰、脫毛、軟化、浸酸、鞣製、染色、乳液加油等工序都要在轉鼓中完成,通過轉鼓的機械作用,促進各種化工材料的均勻滲透,完成制劑對皮的化學作用。
准備 輕革和重革的准備過程大致相同。將規格、產區相同的生皮按產品要求組成生產批,經一系列化學處理,使生皮纖維結構適度鬆散。清除生皮中不需要的物質,盡可能除去真皮中各種非膠原組分而不損傷膠原,為鞣製創造必要的條件。由於輕革的厚度都比原料皮的自然厚度薄得多,因此必須從准備工段開始,採用各種機械對原料皮的自然厚度進行一系列處理。如浸灰後的生皮,要用去肉機除去不需要的肉面部分;浸灰後或鞣製後的半成品,要根據所需成革厚度,用剖層機剖分到要求的厚度。
准備工序很多,關鍵是脫毛和軟化。
脫毛 除去生皮上的毛和表皮及膠原纖維間的纖維間質,使膠原纖維適度分離的過程。常用的脫毛方法有鹼法和酶法兩類。此外還有氧化脫毛法、二甲胺脫毛法,均需嚴密的防護措施,且有損操作者的健康,故生產上很少採用。
①鹼法脫毛。有灰鹼法、鹽鹼法、鹼鹼法等。主要是用硫化鈉使生皮上的毛和表皮的硬角蛋白在鹼液中水解,破壞雙硫鍵,削弱毛和表皮對真皮的依附,達到脫毛的目的。同時纖維間質也被部分除去,使膠原纖維得到分離。鹼法脫毛廢液中含有害的硫化物,必須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環境。
②酶法脫毛。通過生物化學作用脫去生皮上的毛和表皮。利用蛋白酶消解生皮毛囊周圍和表皮與真皮連結的基礎物質,破壞軟角蛋白的結構,削弱毛和表皮對真皮的緊密依附,在機械作用下使毛和表皮脫落,達到脫毛的目的。酶脫毛過程中也伴隨著酶軟化作用。酶法脫毛的工藝控制條件比鹼法脫毛要求嚴格,但它的廢液中不含硫化物,有利於環境保護。
軟化 利用酶的作用清除皮垢,消解部分非膠原蛋白和所有降解物質,使成革柔軟,粒面光滑。通常採用胰酶制劑進行軟化,其他的微生物蛋白酶也具有軟化作用。採用多種酶的軟化作用較好,胰酶與微生物蛋白酶結合使用的軟化效果更好。
鞣製 裸皮轉變成革的加工過程。經過脫毛等一系列准備加工的生皮稱裸皮。只有這種裸皮才能進行鞣製。
輕革鞣製 輕革的裸皮經鞣製後即進行中和、染色和乳液加油,現在多數品種在中和後還需復鞣。廣義地說,這些都屬鞣製階段。
①鞣製方法:輕革主要採用礦物鞣料鞣製,其中最主要的是鉻鞣,為制淺色革,可用鋁鞣和鋯鞣等。
鉻鞣是現代輕革的主要鞣製方法。常規的一浴鉻鞣法是將脫灰、軟化、浸酸後的裸皮,利用原轉鼓中的浸酸廢液,先後加入鹼度為33%和45%的鉻鞣液,轉鼓連續轉動3~4小時,待鉻鞣液全部透入生皮的內層之後,加入一定量的提鹼劑(如碳酸氫鈉),提高鞣液的鹼度,加強鞣製作用,以增加Cr3+與膠原上羧基的結合,直到鉻鞣革在不低於95℃的熱水中不收縮,鞣製即告完成。隨著鉻鞣工藝的不斷改進,出現了油預處理一浴鉻鞣法、烷基磺醯氯預處理一浴鉻鞣法、變型二浴鉻鞣法、隱匿鉻鞣法以及少鉻鞣製等鞣製工藝,對增加生皮對鉻的吸收和結合、降低鉻鞣廢液中的含鉻量、減輕製革廢水中鉻的污染都有一定的成效。
鋁鞣是一種古老的鞣製方法。鋁鞣革的特點是潔白、柔軟、粒面緊密而細致。但水洗後即退鞣,濕革經乾燥後變得扁薄、板硬。所以此法很少單獨使用。現在鋁鹽多用於結合鞣製。
鋯鞣是始於20世紀30年代初期。鋯鞣革潔白、豐滿、堅實,但彈性和耐濕熱穩定性不如鉻鞣革,收縮溫度約90℃。鋯鞣在強酸性(pH小於3)條件下進行,如控制不當,易產生表面過鞣、粒面收縮。如加入有機酸或其鈉鹽隱匿進行鋯鞣時,可防止表面過鞣,且鋯鹽能在革內滲透均勻。
結合鞣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鞣劑先後或同時鞣製,使革獲得單一鞣劑鞣製所不能達到的良好性能。純鉻鞣革雖然具有成革粒面細致,耐濕熱穩定性、防水性、延伸性和機械強度好等優點,但面積得率低,成型性差,成革不夠豐滿、堅實。如採用鉻-植結合鞣法,則成革的豐滿性、吸水性、可塑性和可磨性都有所改善。此外,還有植-鋁結合鞣、鉻-鋁結合鞣法等。
②中和:除去濕革中的游離酸,減弱革面過強的陽電荷,防止復鞣、染色、乳液加油所用的陰離子材料在革面結合太快造成不均勻滲透。常用的中和劑有碳酸氫鈉、碳酸氫銨、醋酸鈉等。
③復鞣:鉻鞣輕革常在削勻後復鞣。它不僅起到填充作用,還能改變革的表面電荷,有利於染料均勻著色和加脂劑的均勻滲透,使染色後的革色澤鮮艷和革身豐滿。近年來,生產正鞋面革、服裝革等,都把復鞣作為改善和提高成革質量的重要手段。對革身緊密、粒面傷殘較少的鉻鞣正鞋面革,可用無機類鞣劑、合成鞣劑復鞣,使成革更加豐滿、柔軟。苯胺革或半苯胺革可用樹脂鞣劑或合成鞣劑復鞣。修飾鞋面革可用合成鞣劑、植物鞣劑進行適度的復鞣。
④染色:大多數的輕革在鞣製後都需要染色,以提高革的使用價值。古老的染色材料取自天然植物染料。19世紀中期,由於合成染料的興起和鉻鞣革的出現,使染色工藝技術和染色革的品種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一般使用水溶性染料,最常用的是直接染料和酸性染料。輕革的染色方法有浸染、刷染及噴染等。
浸染的主要設備是轉鼓。轉鼓的機械作用可以加速染料的滲透,使染色均勻,同時還可在同一轉鼓內進行乳液加油。
刷染是將事先溶解好的染液刷在濕革的表面,在掛晾乾燥過程中染料逐漸被粒面吸收而著色。刷染可以節約染料,但是工效低,易造成色差和色花,因此未被廣泛採用。
噴染是在已染色的革上噴上染料,進一步遮蓋粒面的缺陷,使粒面著色更為均勻、飽滿,並改善色調,增強染色效果。濕革也可不經浸染而直接噴染,以適應小批量生產和色澤的變化。現代噴染一般使用金屬絡合染料,使粒面色調豐滿,還可產生不同的顏色效應。
⑤乳液加油:鞣製後的濕革如不經過加油,乾燥後革中纖維會相互粘結,降低纖維之間的潤滑性,致使成革僵硬。加油能使革柔軟、耐曲折,部分油脂還能起到輕微的補充鞣製作用,增強革的韌性。用於加油的制劑稱加脂劑。加脂劑的種類、加油的方法和油的用量要根據產品的用途決定。加油一般採用水包油型的乳液,在革里濕態進行。鉻鞣正鞋面革經陰離子乳液加油後,最好再加適量的陽離子加脂劑,以增加粒面層的油脂結合量,有助於後期的貼板或真空乾燥。
重革鞣製 重革主要採用植鞣法鞣製,植鞣法又有池鞣、池鼓鞣、速鞣之分。此外,還可採用鉻-植結合鞣法、鉻-鋁-合成鞣劑結合鞣法等。鞣製結束後,通常在熱風轉鼓中加油,使成革堅韌、耐磨。
①池鞣是傳統的植鞣工藝。池鞣時裸皮與鞣液逆向流動,即裸皮由低濃度鞣池向高濃度鞣池移動,鞣液則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流動。先吊鞣,再平鞣,後腌鞣及熱鞣。池鞣的鞣製周期長,勞動強度大,排水量多。20世紀50年代以後,池鞣逐漸被速鞣所取代。
②池鼓鞣時,裸皮先進入吊鞣池,鞣製一定時間後轉入含高濃度鞣液的轉鼓內繼續鞣製。此法比逆流池鞣法的鞣製周期短。
③速鞣創始於20世紀60年代。利用粉狀植物鞣劑速鞣大大縮短鞣製周期,簡化了工藝。速鞣前裸皮必須預處理,有浸酸-去酸法、鉻鹽預處理法、六偏磷酸鈉預處理法和合成鞣劑預處理法等,合成鞣劑預處理工藝尚需不斷發展和完善。
整飾 經鞣製、染色、加油後的濕革,還需整飾或整理才能達到使用要求。
用於整飾的設備品類較多,如拉軟機、振盪拉軟機,對成革起到柔軟的作用;各種乾燥設備如綳平乾燥機、真空乾燥機等,是濕革最後定型、對成革身骨起主要作用的關鍵設備;各種噴漿機、輥印塗飾機等賦予成革以優美的外觀;熨革機、壓花機,可使成革粒面光滑、平整,或使粒面呈現各種花紋。
輕革整飾 包括革的整理和塗飾。隨著革的用途日益廣泛,應用了印花、壓褶等整理技術,以及移膜技術等,開發了許多新的花色品種。
①整理:通過整理可使成革更加豐滿、柔軟、富有彈性。整理工序很多,主要是乾燥、平展、拉軟和磨革。
乾燥是物理化學過程。濕革在乾燥過程中繼續發生鞣製作用,同時使革內的油脂與革纖維的結合更為牢固。濕革的乾燥過程也是皮革纖維結構的最後定型過程。乾燥工序對正鞋面革的豐滿、彈性和粒面細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乾燥方法主要有掛晾、貼板、真空和綳板乾燥等。近年出現了高頻乾燥技術,但因能量轉換率較低,耗電量大,安全防護措施要求高,還未廣泛應用。
平展和拉軟是為了舒展革在鞣製和乾燥過程中所形成的皺紋和周邊的捲曲,使粒面平整細致,降低革的伸長率,增大革的面積。平展後的革再經過機器拉軟或振盪拉軟,可使成革豐滿、柔軟而有彈性。一般說,要求柔軟的成革、坯革在平展、拉軟前的含水量應較少;而要求較為緊密、彈性較好的成革,含水量可稍高些。
磨革是將粒面傷殘較多的坯革,通過磨面和塗飾製成修飾面革,提高革的利用價值。絨面革和絨面服裝革通過磨面可使絨毛細致均勻,絲光感強。磨里可使絨毛短細,革里潔凈,厚度均勻,消除傷痕。
②塗飾:正鞋面革、正面服裝革、票夾革、包裝革及傢具革等,都需經塗飾才能作為成品革。塗飾後,在粒面上形成一層顏色鮮艷而有光澤的薄膜,使成革不易沾污且易於保養。輕度松面的修飾鞋面革,在塗飾中採用填充性樹脂刷塗可以減輕松面。通過塗飾還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粒面傷殘程度,提高出裁率。不同種類的皮革,需採用不同的塗飾劑。塗飾劑的主要成分有著色劑、光亮劑和固定劑等。塗飾方法主要有噴塗和刷塗兩種。
噴塗是用噴漿機或手工將塗飾劑噴塗在革面上。正面革的塗飾一般要噴底層、中層和頂層。底層是直接與粒面接觸的塗層,要求塗飾劑的粘著力強,所形成的薄膜要軟,以保持粒面的柔軟和彈性。同時還需要良好的耐寒和抗有機溶劑的性能。為防止塗飾劑進入革面太深造成塗層過厚而影響塗飾效果,可先噴一層封閉層,再噴塗底層。噴中層主要是對革的粒面進行均勻遮飾著色,因此中層塗飾劑除要求色澤鮮艷外,還應具有良好的遮飾能力和流平性。中層形成的薄膜要求較硬,具有較高的抗張強度和耐磨性能,較小的延伸性,以及一定的耐寒和抗有機溶劑的能力。頂層又稱光亮層,直接影響革的外觀質量。頂層的薄膜具有對中層薄膜的良好的粘著力和耐干、濕擦性能,並比中層硬,以免在熨平時粘板。
刷塗是用手工或機器將塗飾劑刷塗在粒面上,一般多用於顏料的整飾和塗層較厚的革類。隨著塗飾機械的發展,出現了簾幕塗飾、輥印塗飾等技術,以適應不同要求的革類整飾的需要。
重革整理 以鞋底革為例,主要包括平展、乾燥和輥壓。
①平展:經擠水加油後的濕革,晾至一定含水量後進行平展,將濕革的皺折部分平展開,增加面積得率,使粒面細致。
②乾燥:通常採用掛晾乾燥和熱風乾燥。乾燥的前期因濕革含水量較多,宜緩慢掛晾乾燥,以防植物鞣劑滲出(返拷),影響成革質量;後期可用45℃左右的熱風將革干透。
③輥壓:通常採用輥壓機輥壓兩次,使革面平整、光亮,革身緊密、堅實。

B. 毛皮加工方法

毛皮的加工方法很多,舉例如下:

一、生皮鏟油:大部分家畜、野獸宰殺後的鮮皮需要經過清理與防腐,並經一段時間後才能供製革廠加工。清理的方法:割去蹄、耳、唇、尾、骨等,再用削刀除去皮下的殘肉和脂肪,洗去沾在皮上的泥、糞、淤血等,然後把鮮皮肉面向外,掛在通風處晾乾,防止強光曝曬。

二、浸水洗皮:將經過處理的鮮皮,置於缸內用清水浸泡,水溫以15—18℃為宜,時間需6—10小時。浸泡的目的是使原料皮吸水軟化。

三、下缸鞣製:按明礬4—5份,食鹽3—5份、清水100份的比例配製鞣製液。先用溫水妥明礬,再加入食鹽和清水,混合均勻。溫度15℃時,應少加些食鹽,超過20℃時則多加些食鹽,水溫以30℃左右為宜。

四、曬皮刮軟:經過下缸鞣製壓平的皮張,放在草地上或穿繩子掛曬,先曬皮板,後曬毛面,並用手順著毛勢梳理,使其恢復毛勢原狀。然後用鈍刀刮除皮下殘存的脂肪。

操作時,左手緊握皮張,右手提鈍刀從上而下,一下一下地在皮板上來回刮,刮至皮板軟而鬆弛為止。刮皮後的皮張要釘在木板 上,使其伸展開來,並放在通風處晾乾。

五、整理毛型:待皮張乾燥後,用浮石或砂紙將肉面磨平,取下修整邊緣。最後用梳子梳毛,過長的部位可以適當修剪,使毛形整齊美觀。

C. 皮毛一體皮衣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皮毛一體一般都是要挑毛比較柔軟的動物皮來製作的。

D. 動物的皮毛可以做成什麼

主要是服裝吧 皮衣 毛衣什麼的 還可以做毛筆什麼的 還可以做裝飾品啊 比如掛起的虎皮等等 但是毛皮製品大多要殺死動物 不建議使用

E. 野生動物皮自製皮衣皮褥的方法

皮革鞣製

--------------------------------------------------------------------------------

【原理】皮革的鞣製就是用鞣質對皮內的蛋白質進行化學和物理加工。它通過一系列工藝,並採用一些化學葯劑,使牛、豬、羊等動物生皮內的蛋白質發生一系列變化,使膠原蛋白發生變性作用。鞣製後的皮革既柔軟、牢固,又耐磨,不容易腐敗變質。所以鞣製後的皮革可用來制各種皮製的日常生活用品。本實驗根據中學的條件,只介紹較易掌握的鞣製工藝。

【操作】

(1)把500g乾的動物皮浸泡在水桶里到軟(約需3~5天)。

(2)取出變軟的皮,攤在平板上,毛面朝下,用鏟刀把皮上附的肉和油鏟除干凈。然後取300g飽和石灰水,加入50g硫化鈉,攪拌均勻,製成脫毛液。用刷子蘸取脫毛液,刷在皮板毛根部,刷時盡量均勻。然後把皮子對折,約經3~4小時,皮上的毛很容易脫落,這時用鏟子把毛完全脫去。

(3)脫毛後立即將皮放在流水中沖洗,除去絕大部分石灰、硫化鈉,再在水裡浸泡1~2天。

(4)備一隻鐵鍋,加入飽和芒硝溶液約2L,略加熱使溶液溫度保持在40℃左右。從清水裡取出皮子,擰干後放入鍋中。用手不斷地揉皮,等它基本「吃飽」了芒硝後取出,晾乾,約半小時後再進行第二、第三次「吃硝」,方法跟第一次相同。500g干皮約可「吃掉」250g硝。把吃硝後的皮晾乾後除去皮上的浮硝。

(5)另備一隻鐵鍋,加入500g清油(不會全部用完),加熱使油溫保持在40℃左右。把「吃硝」後的皮放入溫油中,用手不停地推拉,使油跟皮不斷接觸、均勻地滲入皮板里。「吃足」油後,把皮晾在木棒上,使它自然陰干。

【說明】石灰、硫化鈉混合液的作用是使皮易於脫毛,所以只要塗刷有毛的一面。該液對皮板有損害,脫毛後要立即洗刷干凈。

F. 毛皮是如何加工的呢

一、生皮鏟油:大部分家畜、野獸宰殺後的鮮皮需要經過清理與防腐,並經一段時間後才能供製革廠加工。清理的方法:割去蹄、耳、唇、尾、骨等,再用削刀除去皮下的殘肉和脂肪,洗去沾在皮上的泥、糞、淤血等,然後把鮮皮肉面向外,掛在通風處晾乾,防止強光曝曬。也可以採用鹽酸腌法,即將皮張肉面撒鹽,用鹽量約為皮重的25%,鹽腌6天左右,即要堆集。
二、浸水洗皮:將經過處理的鮮皮,置於缸內用清水浸泡,水溫以15—18℃為宜,時間需6—10小時。浸泡的目的是使原料皮吸水軟化。每百張羊皮用純鹼3—4斤或肥皂5—6連;每百張狗皮用純鹼2.5—3斤或肥皂2—3連。然後將浸過的皮張放入稀鹼液內搓洗,除去油污,再放入清水漂洗後,擰干。鹼水洗皮約需4—6分鍾,洗皮的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容易造成絨毛脫落,影響裘皮外觀。
三、下缸鞣製:按明礬4—5份,食鹽3—5份、清水100份的比例配製鞣製液。先用溫水妥明礬,再加入食鹽和清水,混合均勻。溫度15℃時,應少加些食鹽,超過20℃時則多加些食鹽,水溫以30℃左右為宜。把毛皮投入浸泡7—10天後取出,將毛皮用清水漂洗,肉面不必舉不勝舉,最後用蓖麻油10份、肥皂10份、水100份的比例配成溶液,塗於半干狀態的毛皮肉面,並適當噴此水使其回潮,再用塑料薄膜包紮好,用石塊壓平。
四、曬皮刮軟:經過下缸鞣製壓平的皮張,放在草地上或穿繩子掛曬,先曬皮板,後曬毛面,並用手順著毛勢梳理,使其恢復毛勢原狀。然後用鈍刀刮除皮下殘存的脂肪。
操作時,左手緊握皮張,右手提鈍刀從上而下,一下一下地在皮板上來回刮,刮至皮板軟而鬆弛為止。刮皮後的皮張要釘在木板 上,使其伸展開來,並放在通風處晾乾。
五、整理毛型:待皮張乾燥後,用浮石或砂紙將肉面磨平,取下修整邊緣。最後用梳子梳毛,過長的部位可以適當修剪,使毛形整齊美觀。

G. 怎麼處理剛取下的兔子皮!!(就是弄成做皮衣的那種狀態)

要使皮革變成可以做衣服的狀態就得經過鞣製這道工序,具體是這樣的: 製革和制裘的首要工序,是皮膚原與鞣劑發生結合作用使生皮變性為不易腐爛之革的過程。加工皮革的一道工序,這道工序之後,只剩下皮革中的真皮留下來進行進一步的加工。 鞣製使皮膠原多肽鏈之間生成交聯鍵,增加了膠原結構的穩定性,提高了收縮溫度及耐濕熱穩定性,改善了抗酸、鹼、酶等化學品的能力。 生皮在製革的鞣製前須經浸水、浸灰、脫毛、軟化、浸酸等一系列准備工序。鞣製一般在轉鼓內進行,鞣法依皮革品種不同而異。主要有鉻鞣法和植物鞣法,其他還有醛鞣、油鞣、鋁鞣、鋯鞣、結合鞣、明礬鞣、甲醛鞣等。制裘除無浸灰脫毛工序及不採用重革鞣製方法(如植物鞣)外,其他鞣製方法可變通採用。 工藝過程大致相同,一般分為准備工序,鞣製工序,整理工序,下面就講講各工序的操作方法: 1.准備工序:鞣製毛皮時,首先要將原料軟化,恢復鮮皮狀態,除去皮毛加工中不需要的成分(皮下組織,結締組織,肉渣,肌膜等)。包括如下過程: ⑴浸水:對產品質量影響很大。必須嚴格執行操作方法。浸水目的就是使原料皮恢復到鮮皮狀態,除去部分可容性蛋白質,並除去血污,糞便等雜物。浸水的溫度隨原料皮的種類而定,一般以15-18C為宜,如在18C以下皮的軟化慢,20C以上細菌容易繁殖。浸水的時間,一般鹽皮或鹽干皮,在流水中浸泡5-6小時即可,若存放時間很長的干皮或鹽干皮,應在浸泡時再加以物理或化學的方法使其軟化。浸泡時間可在20-24小時。要求皮張不得露出水面,浸軟,浸透,均勻一致。浸水要特別注意掌握溫度以及浸水時間。利用生皮在鹼性水中膨脹的原理,減少生皮浸水時間,抑制細菌繁殖,常在浸水中加入硫化鈉,氫氧化鈉,氫氧化胺,亞硫酸鈉等。氫氧化鈉的用量為0.2-0.5克/升,硫化鈉用量為0.5-1克/升。 ⑵削里:將浸水軟化後的毛皮。裡面向上鋪在半圓木上,用弓形刀颳去附著在肉面上的脂肪,殘肉等,為了不傷害毛根,在刮時可在圓木上先鋪一層厚布。削里與下一步的脫脂有密切的關系。若殘留脂肪多不利脫脂。用弓型刀刮裡面的作用還在於通過擠壓,使皮裡面的殘存脂肪升到皮表面,利於脫脂。 ⑶脫脂及水洗:毛皮成品的好壞決定於脫脂是否徹底。在脫脂過程中,應當脫掉脂肪,又不損傷毛皮。採用皂化法較為緩和,其原理就是利用鹼與油脂生成肥皂的性能,除去被毛上的油脂。若鹼液過濃或利用強鹼,能使毛皮的角質蛋白受到破壞,使毛失去光澤變脆。一般使用純鹼,它的鹼性軟弱,既能除去油脂對毛又無損害。但在配置鹼液的濃度也要掌握好,濃度過低也達不到脫脂的目的,產品變硬,並留有動物原有的臭味,對下步鞣製也會帶來影響,使皮僵硬而不耐用.脫脂方法:首先配置脫脂液,肥皂3份,碳酸鈉1份,水10份,先將肥皂切片,投入水中煮開溶解,然後加入碳酸鈉,溶解後放涼待用。在容器中加入濕皮重4-5倍溫水(38-40C),在加入上述脫脂液5-10%(兔皮,羊皮5%,狗皮10%),然後投入削里的毛皮,充分攪拌,5-10分鍾後重新換一次液,再攪拌,直至脫去毛皮特有的油脂氣味,同時脫脂液泡沫不消失為止。脫脂液也可用洗衣粉(3克/升),純鹼(0.5克/升)配製,使其加工液與濕皮重成10-12倍的比例,加溫到38C,脫脂攪拌40分鍾,現市面的加酶洗衣粉用起來更好,1升水3克洗衣粉,0.5克純鹼。按規定時間脫脂後的毛皮,應立即水洗,除去肥皂液,洗滌沖洗干凈後。出皮涼干。 2.鞣製工序(只說明礬鞣法,其來源容易,方便)。配製鞣液,明礬4-5份,食鹽3-5份,水100份。先用溫水將明礬溶解,然後加入剩餘的水和食鹽,使其混合均勻,原理:明礬溶解水中後,產生游離硫酸,能使皮中蛋白纖維吸水膨脹。加鹽的目的是抑制膨脹,但加食鹽多少要依溫度而定,溫度低時,可少加食鹽,溫度高時可多加食鹽一般可按1份明礬加0.7-2份食鹽。鞣製方法:料液比4-5:1,(濕皮重為1時,鞣製液4-5)。放入容器中,使毛皮充分浸泡在料液中,為了使料液均勻滲入皮質中,要充分攪拌(最好採用轉鼓),隔夜以後每天攪拌一次,每次攪拌30分鍾左右,浸泡7-10天鞣製結束。檢查方法:是否鞣製好了,可將浸皮取出,皮板向外,毛絨向內迭折,在角部用力壓盡水分,若迭折處呈現白色不明,呈綿紙狀,證明鞣製結束。鞣製時水溫低,不僅延長鞣製時間,而且皮質變硬,最好溫度保持在30C左右,鞣製後內面不要用水洗,僅將毛面用水清洗一下即可。用明礬鞣製毛皮潔白而柔軟,但缺乏耐水性和耐熱性。 3.整理工序:(1)加脂:皮中原有的脂肪已在加工中除去,為了使皮纖維周圍形成脂肪薄膜保護層,提高皮的柔軟性.伸屈性和強度,因此必須加脂.現舉一比較簡單的加脂配方供參考:蓖麻油10份,肥皂10份,水100份.將肥皂切片加水煮沸溶解,再徐徐加入蓖麻油乳化.加脂方法:將上敘加脂液塗抹於半乾的毛皮內面,塗布後重迭<內面與內面合>,放置一夜使其乾燥.(2)回潮:加脂乾燥後的毛皮,皮板很硬,為了便於刮軟,必須在內面里適當噴水,這一個過程稱為"回潮".可用毛刷刷,也可用噴霧器噴內面.用明礬鞣製的毛皮,因其缺乏耐水性,最好用明礬鞣液塗布,將塗抹後的毛皮,再內面與內面迭折,用油布或塑料布包裹好,壓一石塊,放置一夜,使其均勻吸水.然後進行刮軟.(3).刮軟:將回潮後的毛皮,鋪於半圓木上,毛面向下,用鈍刀輕刮內面,使皮纖維 長,面積擴大,皮板變柔軟.(4).整形及整毛:為了使刮軟後的皮板平整,需要進行整形,將毛面向下釘於木板上,進行陰干,避免陽光暴曬,充分陰干後用浮石或砂紙將面磨平,然後從釘板上取下修邊.再用梳子梳毛,若破皮應縫好.這就全部完成了.這種硝皮子的方法應注意事項,(1)這是毛皮硝法,革皮作用不大,例;麂皮,在處理過程中毛會掉,變成無毛,硝成後作用不大,因含鹽份,做刀鞘都不行,銹刀.但皮子好硝,因皮含油少.(2)如作裝飾皮,一定要後開膛剝皮法,即從後腳中線開一刀,整體剝成筒皮,這樣就好看

H. 動物的皮毛處理成皮革須經過哪些工序

1、浸水。晾乾後的皮先用較鈍的鏟刀鏟去皮上附著的油膜與殘肉,然後放在清水中浸1-2天,使皮回軟。
2、脫脂。用2‰的碳酸鈉液塗在板面上,避免葯液接觸毛面,10-20分鍾後用清水洗凈。然後用溫水配製2‰的洗衣粉溶液浸泡皮張,10分鍾後用清水洗凈。
3、硝制。用20%硭硝(硫酸鈉)溶液、25%米粉,浸泡6-8倍重的濕皮。浸泡1-2周後,用手搓測試,如皮板已柔軟不發硬,則硝制完成。米粉以糯米或大米粉為宜,忌用麵粉。皮入硝液後,每天翻缸1次。硝好的皮張及時取出晾曬,待皮張半干時向四周拉撐1次,以皮板過度收縮。
4、整理。皮晾乾後,用刀修去發硬的邊緣,用手搓皮至軟熟,拍去米粉,即得硝製成品。如硝面鞣製的毛皮發生「走硝」現象,即皮內的硭硝經水濕後溶解,使皮板黏結、發硬,呈現生皮狀態,甚至出現脫毛現象,可採用以下方法處理。先用熱水2.5公斤溶解鉻明礬250克,冷卻;溫水1公斤溶解碳酸鈉25克;冷水1.5公斤溶解食鹽250克。把碳酸鈉溶液慢慢加入鉻明礬溶液中,用木棒不停攪動,再加入食鹽溶液。將此混合液均勻塗抹在「走硝」皮板上,塗後板面對板面堆疊靜置4-5小時,重復塗刷2-3次,直至混合液浸透皮板。然後用清水洗皮,拉平、晾乾即可。
5、儲藏。整理後的皮,在烈日下曝曬數天,使殘脂揮發,消除異味後放置適量樟腦丸防蟲蛀,用布包好過夏。

I. 古代獵人是如何將獸皮製作成柔軟的皮衣的

最早是用煮的,古代人山上沒有鹽,所以古人的皮衣比較硬,像皮甲.後來才開始嘗試加其它材質下去一起煮,有酸性的果子和一些樹的皮與根枝,還有些軟土.
用鹽和硝還有軟化葯水好像要到14世紀左右才有的吧?這個我忘了.

J. 我自家殺羊的皮該怎麼處理才能做皮衣

羊皮需要變成熟皮子才可以做皮衣,否則就會掉毛,你查一查熟皮子的葯劑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