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人的握手禮儀
誰先伸手有講究
是否握手講究「位尊者有決定權」,即由位尊者決定雙方是否有握手的必要。在不同場合,「位尊者」的含義不同。
在商務場合中,「位尊者」的判斷順序為職位—主賓—年齡—性別—婚否。上下級關系中,上級應先伸手,以表示對下級的親和與關懷;主賓關系中,主人宜先伸手以表示對客人的歡迎;根據年齡判斷時,年長者應主動伸手以表示對年輕同事的欣賞和關愛;根據性別判斷時,女性宜主動伸手,以表示大方、干練的職業形象;根據婚姻情況做出判斷時,已婚者應向未婚者先伸手以表示友好。
在純粹的社交場合,判斷順序有所不同,應以性別—主賓—年齡—婚否—職位作為「位尊者」的判斷順序。關系密切的朋友之間,有時以誰先伸手錶示更加熱情的期待和誠意。
在送別客人時,應由客人先伸手告別,避免由主人先伸手而產生逐客之嫌。握手的細節
身體姿勢
無論在哪種場合,無論雙方的職位或年齡相差有多大,都必須起身站直後再握手,坐著握手是不合乎禮儀的。握手時上身應自然前傾,行15度欠身禮。手臂抬起的高度應適中。
手勢
握手時必須用右手,即便是習慣使用左手的人也必須用右手來握手,這是國際上普遍適用的原則。握手時伸出的手掌應垂直於地面,手心向下或向上均不合適。握手時應掌心相握,這樣才符合真誠、友好的原則。
很多男士在與女士握手時只握四指,以示尊重和矜持,但在男女平等的今天,這種握手方式已不符合禮儀規范。尤其在商務活動中,性別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女性更應主動、大方地與男士進行平等、友好的握手,以便進一步進行平等互利的商務交流。
時間
握手的時間不宜過長或過短,兩手交握3~4秒,上下晃動最多2次是較為合適的。一觸即把手收回,有失大方;握著他人的手不放則會引起對方的尷尬。
力度
握手的力度能夠反映出人的性格。太大的力度會顯得人魯莽有餘、穩重不足;力度太小又顯得有氣無力、缺乏生機。因此,建議握手的力度把握在使對方感覺到自己稍加用力即可。
眼神
在握手的過程中,假如你的眼神遊離不定,他人會對你的心理穩定性產生懷疑,甚至認為你不夠尊重。
微笑
微笑能夠在任何場合為任何禮節增添無窮的魅力!握手的同時給對方一個真誠的微笑,會使氣氛更加融洽,使握手禮更加圓滿。
握手的禁忌
忌交叉握手。多人同時進行握手時,應該按照順序一一握手,與另一方呈交叉狀,甚至自己伸出左手同時與他人握手,都是嚴重的失禮行為。
忌出手太慢。此舉會讓人覺得你不願意與他人握手。
忌在對方無意的情況下強行與其握手。
忌帶手套與他人握手。如果女士戴有裝飾性的手套則可以不摘。
忌在手不幹凈時與他人握手。此時可以禮貌地向對方說明情況並表示歉意。
忌握手後立刻用紙巾或手帕擦手。
B. 各國的見面禮儀
跪拜禮,在我國古代很盛行,直到民國期間才逐漸廢止;不過,有些特定場合還會行跪拜禮,比如、結婚、收徒,慶典、拜佛;有些家庭在過年的時候,對長輩也會行跪拜禮。
泰式跪拜禮,泰國的跪拜禮更誇張,當年泰國前總理英拉在泰國詩琳通公主殿下時,行跪拜禮,雙手合十,雙膝下跪,整個人都趴在地上。
鞠躬禮,是中國傳到日本、韓國、朝鮮等國傳統禮儀。目前日本和韓國應用比較廣泛。
貼面禮,貼面禮在西方比較盛行,尤其是法國,貼面禮就是雙方互相用臉頰碰一下,通常從右臉頰開始,左右各碰一下。
碰鼻禮,是紐西蘭毛利人一種獨特見面問候方式。行禮過程中,主人與客人必須鼻尖對鼻尖連碰兩三次或更多次數、碰鼻的次數與時間往往標志著禮遇規格的高低;相碰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即說明禮遇越高;反之,禮遇就低。
屈膝禮,在西方文化中,女性的屈膝禮是與男性的鞠躬的禮節相對應。至今在英國王室成員還是必不可少的。前不久,英國首相對威廉王子行屈膝禮,就遭不少網友吐槽。
吻手禮,是流行於歐美上層社會的一種禮節。英法兩國喜歡「吻手禮」,吻手禮的受禮者,只能是女士,而且應是已婚婦女 。
吻腳禮,尼泊爾人的晚輩見到長輩,如兒子見到父親,侄兒見到叔公,都要跪下來去吻長輩的腳。然後,長輩在晚輩的頭上用手掌輕輕拍一下表示還禮。不過,這種禮儀有點接受不了,萬一對方的腳有味道還不吐死?
摸腳禮,有吻腳禮,還有摸腳禮,印度人摸對方的腳表達對長者、智者、尊者的敬意。除了摸活人,還摸死人的,印度很多墓地或是名人的雕塑都有這樣的腳型標志,以方便人們在祭拜時使用摸足禮,並以此表達對死者的敬意。
握手禮,在這些禮節之中,還是握手禮大方。握手禮是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禮節。不僅熟人、朋友,連陌生人、對手,都可能握手。
C. 戴手套可以握手嗎違反社交禮節嗎冬天冷啊!
首先是社交禮儀手冊上有說明,只有女士在社交場合可以戴著薄紗手套與人握手,但是女士雖可戴手套握手,但遇地位高的人,仍應先脫去手套。
握手的社交禮儀:
握手的先後順序:
男女之間握手,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後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無握手之意,方可用點頭或鞠躬致意;賓主之間,主人應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歡迎;長幼之間,年幼的要等年長的先伸手;上下級之間,下級要等上級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時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別人握完後再伸手。握手時精神要集中,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握手時不要看著第三者,更不能東張西望,這都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握手的力度:
握手時為了表示熱情友好,應當稍許用力,但以不握痛對方的手為限度。在一般情況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子與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緊,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握手時間的長短:
握手時間的長短可根據握手雙方親密程度靈活掌握。初次見面者,一般應控制在3秒鍾以內,切忌握住異性的手久久不松開
D. 和別人握手時有那些規矩
握手禮儀
握手時的注意事項。把握有八條原則、十個禁忌。
七原則是:
一是注意伸手有先後。伸手先後順序應根據握手人雙方的社會地位、年齡、性別和賓主身份來確定。一般遵循「尊者決定」的原則,即尊者先伸手。握手的基本禮節是:在平輩的朋友中,相見時先出手為敬;在長輩與晚輩之間、男女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主人與客人之間行握手禮時,應該是長輩、女士、上級、主人先出手,晚輩、下級、男士、客人先問候再伸手相握;男女之間如女方無握手之意,男方可點頭或鞠躬致意,倘若男方是長輩、上級先伸手也是可以的。客人辭行時,應是客人先伸手錶示告別,主人才能握手相送。在社交或商務、公務場合,當別人按先後順序的慣例而已經伸出手時,都應毫不遲疑地立即回握,拒絕別人的握手和對已經表達出來的友好不予理睬是極為不禮貌的。
二是握手分左右。握手應該伸出右手,決不能伸出左手,伸出左手是失禮的。特別是有的國家、區域忌諱使用左手握手。在特殊情況下不能用右手相握應說明原因並道歉。
三是握手前要脫帽和摘手套。因為戴手套本身就意味著討厭別人接觸你的手,即使對方跟你的關系非常好,這種握手也會產生不好的效果。在大多數國家內,戴手套與別人握手既不禮貌也是對對方的侮辱。因此應避免戴手套同別人握手。軍人與他人握手時不必脫軍帽,應先行軍禮然後握手。西方國家,女士身著禮服帽戴手套時,與他人握手可以不摘手套。
四是與人握手時應採取站立姿勢(年老體弱或者殘疾人除外)。
五是不宜交叉握手。遇到兩位以上交往對象,行握手禮時應一一相握。有的國家視交叉握手為凶兆的象徵,交叉成「十」意為十字架,認為必定會招來不幸。還要注意與多人握手時,時間長短大體相同,不要給人厚此薄彼的感覺。
六是握手時間要簡短。男士與女士握手,時間不宜過長,握力要輕一些,一般應握女士的手指。當主賓相互握手需要新聞記者拍照時,可以握手時間長一些。
七是握手姿態有講究。為了表示尊敬,握手時上身略微前傾,頭略低一些,面帶笑容,注視對方眼睛,邊握手邊開口致意,如說:「您好」、「見到您很高興」、「歡迎您」、「辛苦啦」等等。
八是握手力度要適當。握手時,男士之間握手要有適當的力度,不可緊握不放,也不可蜻蜓點水,要讓彼此感覺到手的力度即可。與女士握手,輕握即可,切不可用力。
綜上所述,歸納出握手十忌。
一忌不講先後順序,搶先出手;
二忌目光游移,漫不經心;
三忌不脫手套,自視高傲;
四忌掌心向下,目中無人;
五忌用力不當,敷衍魯莽;
六忌左手相握,有悖習俗;
七忌「乞討式」握手,過謙恭;
八忌握手時間太長,讓人無所適從;
九忌濫用「雙握式」,令人尷尬;
十忌「死魚」式握手,輕慢冷漠。
E. 什麼情況下可以穿帶手襪和別人握手,什麼情況下不可以穿帶手襪和別人握手
握手前要脫帽和摘手套。因為戴手套本身就意味著討厭別人接觸你的手,即使對方跟你的關系非常好,這種握手也會產生不好的效果。在大多數國家內,戴手套與別人握手既不禮貌也是對對方的侮辱。因此應避免戴手套同別人握手。軍人與他人握手時不必脫軍帽,應先行軍禮然後握手。西方國家,女士身著禮服帽戴手套時,與他人握手可以不摘手套。
F. 為什麼伊麗莎白女王握手可以戴手套
因為只是西方王室的傳統,代表了高貴典雅
G. 請教各位高手和女士握手時的禮節,
握手,是交際的一個部分。握手的力量,姿勢與時間的長短往往能夠表達出握手對對方的不同禮遇與態度,顯露自己的個性,給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過握手了解對方的個性,從而贏得交際的主動。美國著名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說:我接觸的手有能拒人千里之外;也有些人的手充滿陽光,你會感到很溫暖……
1.握手的要求
通常,和人初次見面,熟人久別重逢,告辭或送行都可以握手錶示自己的善意也是最常見的。
有些特殊場合,比如向人表示祝賀,感謝或慰問時;雙方交談中出現了令人滿意的共同點時;或雙方原先的矛盾出現了某種良好的轉機或徹底和解時習慣上也以握手為禮。
握手時,距對方約一步遠,上身稍向前傾,兩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並攏,虎口相交,拇指張開下滑,向受禮者握手。
掌心向下握住對方的手,顯示著一個人強烈的支配欲,無聲地告訴別人,他此時處於高人一等的地位。應盡量避免這種傲慢無禮的握手方式。相反,掌心向里握手顯示出一個人的謙卑和畢恭畢敬。平等而自然的握手姿態是兩手的手掌都處於垂直狀態。這是一種最普通也最穩妥的握手方式。
戴著手套握手是失禮行為。男士在握手前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女士可以例外。當然在嚴寒的室外也可以不脫。比如雙方都戴著手套,帽子,這時一般也應先說聲:「對不起」。握手時雙方互相注視,微笑,問候,致意,不要看第三者或顯得心不在焉。
除了關系親近的人可以長久地把手握在一起外,一般握兩三下就行。不要太用力,但漫不經心地用手指尖「晴蜓點水」式去點一下也是無禮的。一般要將時間控制在三五秒鍾以內。如果要表示自己的真誠和熱烈,也可較長時間握手,並上下搖晃幾下。
握手時兩手一碰就分開,時間過短,好像在走過場,又像是對對方懷有戒意。而時間過久,特別是拉住異性或初次見面者的手長久不放,顯得有些虛情假義,甚至會被懷疑為「想佔便宜」。
長輩和晚輩之間,長輩伸手後,晚輩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級之間,上級伸手後,下級才能接握;男女之間,女方伸手後,男方才能伸手相握;當然,如果男方為長者,遵照前面說的方法。
如果需要和多人握手,握手時要講究先後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長者後年幼者,先長輩再晚輩,先老師後學生,先女士後男士,先已婚者後未婚者,先上級後下級。
交際時如果人數較多,可以只跟相近的幾個人握手,向其他人點頭示意,或微微鞠躬就行。為了避免尷尬場面發生,在主動和人握手之前,應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對方歡迎,如果已經察覺對方沒有要握手的意思,點頭致意或微鞠躬就行了。
在公務場合,握手時伸手的先後次序主要取決於職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閑場合,它主要取決於年齡、性別、婚否。
在接待來訪者時,這一問題變得特殊一些:當客人抵達時,應由主人首先伸出手來與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辭時,就應由客人首先伸出手來與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歡迎」,後者就表示「再見」。這一次序顛倒,很容易讓人發生誤解。
應當強調的是,上述握手時的先後次序不必處處苛求於人。如果自己是尊者或長者、上級。而位卑者、年輕者或下級搶先伸手時,最得體的就是立即伸出自己的手,進行配合。而不要置之不理,使對方當場出醜。
當你在握手時,不妨說一些問候的話,可以握緊對方的手,語氣應直接而且肯定,並在加強重要字眼時,緊握著對方的手,來加強對方對你的印象。
2.應當握手的場合:
遇到較長時間沒見面的熟人;
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和認識的人道別;
在以本人作為東道主的社交場合,迎接或送別來訪者時;
拜訪他人後,在辭行的時候;
被介紹給不認識的人時;
在社交場合,偶然遇上親朋故舊或上司的時候;
別人給予你一定的支持、鼓勵或幫助時;
表示感謝、恭喜、祝賀時;
對別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時;
得知別人患病、失戀、失業、降職或遭受其他挫折時;
向別人贈送禮品或頒發獎品時。
通常,上述所列舉的情況下都是適合握手的場合。
3.握手的八禁忌
我們在行握手禮時應努力做到合乎規范,避免違犯下述失禮的禁忌。
1)不要用左手相握,尤其是和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時要牢記,因為在他們看來左手是不潔的。
2)在和基督教信徒交往時,要避免兩人握手時與另外兩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狀,這種形狀類似十字架,在他們眼裡這是很不吉利的。
3)不要在握手時戴著手套或墨鏡,只有女士在社交場合戴著薄紗手套握手,才是被允許的。
4)不要在握手時另外一隻手插在衣袋裡或拿著東西。
5)不要在握手時面無表情、不置一詞或長篇大論、點頭哈腰,過份客套。
6)不要在握手時僅僅握住對方的手指尖,好像有意與對方保持距離。正確的做法,是要握住整個手掌。即使對異性,也要這么做。
7)不要在握手時把對方的手拉過來、推過去,或者上下左右抖個沒完。
8)不要拒絕和別人握手,即使有手疾或汗濕、弄臟了,也要和對方說一下「對不起,我的手現在不方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H. 與人握手時,為什麼女士可戴著裝飾手套與人握手
不過在隆重的晚會上,女士如果是穿著晚禮服並戴著通花的長手套則可不必脫下。
一般對女士握手時,應摘手套,脫帽,輕握手指,以表尊重
I. 國外人見面的基本禮儀是什麼
親吻,擁抱
J. 伊麗莎白女王出席活動都會戴手套,不僅僅是為了好看,還有什麼其他的作用
在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位的67年裡,我們期待著她的幾件標志性的皇室服裝: 一件色彩鮮艷的外套,一頂配套的帽子,一枚巨大的胸針,一雙嶄新的手套。
故此,手套除了保暖,時尚,而且還能阻擋細菌的侵襲,因此,有必要經常帶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