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手套箱的結構原理
主要由主箱體、過渡室兩部分組成。如用戶有其它特殊要求,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計製造。
主箱體上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手套操作介面,分布在箱體的前邊(或前後兩邊),這使得本操作箱能被一個(或幾個)人同時操作,提高了箱體的使用效率。另外,在箱體的前面(或前後)都有觀察窗,操作者能夠清楚地觀察到箱體內的操作過程,使得操作過程直觀地展現在操作者的眼前。過渡室的閥門上有抽氣與充氣接嘴,在需要抽氣或充氣時可由此接入。主箱體上也安裝有閥門和接嘴,用戶在需要維持氣壓平衡而對主箱體放氣或充氣時可以使用(手套口之間的三通閥必要時也可以用來放氣)。主箱體的前觀察窗上方安裝了照明日光燈。
過渡室是作為主箱體與箱體外的過渡空間,是由二個密封門和二個閥門以及一個室體組成。內外二個門能夠有效地隔絕主箱體與外界的聯系,使得箱體內外的東西能夠在主箱體與大氣隔絕的情況下進出,從而避免了反復對主箱體抽真空與充氣的麻煩。
❷ 手套箱的這個真空表怎麼看詳細點,如果要65Pa的真空度,應該抽到哪個位置啊
表的精度不夠,無法准確到65Pa這樣的低壓。
從盤面上看,這是一隻氣壓表,精度為0.1個工業大氣壓。
指示的「0」刻度表示一個大氣壓,內層刻度「-1」則表示真空(氣壓為零)內層刻度單位是「巴」(1bar=一個工業大氣壓=100000Pa),內層刻度盤最小刻度值為10000Pa。
65Pa(約為萬分之六的工業大氣壓)已經很接近真空,應該抽氣到氣壓表指示「-1」那個位置。
❸ 手套箱的操作步驟
打開包裝箱,首先檢查運輸過程中真空手套箱上的各結合部位有無松動。如有松動請將相應的螺絲擰緊,然後可以試抽真空。
一、抽真空與充氣的放法:
1、本產品分為主箱體和過渡室兩部分。主箱體不能單獨抽真空,過渡室則可以單獨抽真空。
2、先打開過渡室裡面的門,然後關上所有手套介面壓蓋、閥門和過渡室外的門。
3、打開手套口之間的三通閥(逆時針旋轉),將手套介面壓蓋與手套之間的空間接通箱體,使得抽氣時手套內外(箱體和介面)同時抽真空,保持兩邊氣壓平衡。
4、將真空泵接到過渡室一個閥門上,開啟真空泵,緩緩打開此閥門,對系統抽氣(如打開閥門的速度太快,可能引起手套膨脹)。
5、待真空表指針下降並穩定在—0.1MPa時,抽真空完成,此時應先關閥門再關真空泵。
6、然後通過另一閥門向箱體內充入惰性氣體,直至氣壓比大氣壓(氣壓表指數為0MPa)略高一點,使箱體內、外的壓力基本平衡,且內部略高於外部,可保證大氣不會滲入箱體內部(如果您想使箱體內的氣體更純凈,最好將以上抽氣和充氣過程重復幾次)。關掉連接手套介面的三通閥,打開手套介面上的壓蓋,就可以進行操作了。
二、將物件放入與取出主箱體的方法:
1、將物件放入主箱體的方法:當您完成上述「(一)抽真空與充氣」的操作後,如需要放物件放入主箱體,請先將過渡室的內門關上,打開過渡室的外門,將物件放入,然後關上外門,利用過渡室上的二個閥門進行抽氣和充氣。務必使主箱體和過渡室內的壓力與大氣壓基本平衡,才能打開裡面的門,將物件拿進主箱體。
2、將主箱體內物件取出的方法: 先將物件放入過渡室,關緊過渡室內門。如過渡室內氣壓與大氣壓基本平衡,即可打開過渡室外門將物件取出。
❹ 米開羅那手套箱再生過程中突然斷電如何處理
米開羅那手套箱再生步驟:再生是由西門子的PLC自動控制,一般一次再生是24小時。再生開始前,要保證:a.關閉循環,b,開啟真空泵,c,保證再生氣體的充足。在按「再生」的時候會有提示,然後直接就可以啟動觸摸屏上「再生」,1-3小時是加熱,3-6小時是通入再生氣,氣壓控制在0.06-0.08MP,確保3小時將這瓶氣通完。6到24小時抽真空。 24小時候後手套箱又煥然一新啦,可以重新開啟循環了。 所以如果是運行了一會,可以直接開啟再生,如果運行了3到6個小時,沒辦法要重新做再生,如果是6到24個小時可以直接用吧,但是再生效果不是很完美。 還能這樣,你可以在觸摸屏上進行手動再生操作,進行到哪一步直接操作即可。
❺ 負壓罐裡面理論情況下是不是可以達到絕對真空 所承受壓力壓強為當地大氣壓 我要算 負壓管壁厚
理論上可以。現在的技術條件好像達不到,可以接近。負壓設備設計時一般是按照負壓1公斤計算,有時還要大一些,需要做局部加強,因為考慮到局部承壓,譬如支座,彎曲、擠壓等。
❻ 伸手進手套箱的時候太快了,導致裡面的氣壓增大,有氣體從手套箱內排出,為什麼手套箱內氧含量就升高了
氣體排氣的單向閥的靈敏度可能有問題,氧氣不會憑空產生的,只能是外界進去的,什麼時候進去呢,排氣將結束時,可能手套箱內部比外界大氣壓低了,而通道沒有來得及關閉,就有空氣漏進去了。
❼ 手套箱工作壓力為什麼只有幾豪巴遠低於大氣壓力,但是橡膠手套卻是從內向外鼓出的
正負500Pa以內的壓力,手套在內外都有可能,但是你說的負壓狀態,已經是鼓出,那檢查壓力探頭或顯示儀表吧!如果是程序控制也可能是程序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