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掌灸為什麼戴手套
擴展閱讀
皮衣的碎皮名稱怎麼稱呼 2025-05-15 07:40:08
一件皮衣配什麼上衣 2025-05-15 07:35:02

掌灸為什麼戴手套

發布時間: 2022-06-05 11:48:22

1. 艾灸時帶什麼手套好一些

首先有些器械螺紋還是比較扎手的,特別做大重量的時候,而且時間長了也會長老繭,所以能夠減緩長老繭是不錯的(不是防止,至少我個人來說,隔著手套繭子已經長出來了,不過不厚)。
然後是防滑,這個其實不戴手套習慣的人似乎也沒啥影響,只不過。

2. 手為什麼出汗多

手出汗與身體其他部分出汗不同。
其他部分出汗,是因為熱,越熱汗就越多。
手心出汗,與身體素質、內分泌等等都有關系的。身體健康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應該是乾的。而手常出汗的人,往往是身上沒有汗,手心卻滿是冷汗,感覺冰涼的。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手心出汗是體質虛寒的表現,如果你同時很怕冷,並且冬天手腳冰涼的話,應該就沒錯了吧。多吃些溫補的食物調理身體,還要加強鍛煉,目的是加速血液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

詳細版:

多汗症的常見問題解答
*什麼是手汗症?
手汗症是因緊張、興奮、壓力或夏天高溫時,交感神經機能亢進造成手掌排汗異常增加所致。

*為什麼會得手汗症?
手汗症不分男女都有可能發生,在東方民族的年輕人中相當常見(約3%),且可能有家族遺傳性(約12.5%)。

*手汗症治療有方式有哪些?
分內科療法和外科療法;治療手汗症的內科療法有口服葯、外用葯,但其效果短暫且有副作用,無法長期根本治療;最近也有人嘗試局部打臘腸桿菌毒素(BOTOX),但其有效時間僅有數個月,所以,目前治療手汗症最有效的方式是外科手術治療。

*治療手汗症手術的方式?
傳統的手術方式是從背部中央切入,把兩側第二、第三交感神經節切除,此法手術時間、復原時間較長,術後有一5~7厘米的傷口,疼痛較嚴重。而目前的手術方法已經改用胸腔內鏡燒灼術,傷口在兩側腋下約1.5厘米,採用全身麻醉,其手術時間、復原期較短,疼痛輕,術後1~2天即可出院,偶有胸痛感。

*手汗症術後需要特別護理嗎?
手汗症患者術後覺得有點胸悶,這是正常現象,兩側傷口在拆線前不要碰水,若不小心弄濕,立即更換消毒過的紗布讓傷口保持乾燥。

*所有手汗症的都可以用胸腔內視鏡燒灼術治療嗎?
當然胸腔鏡內視鏡燒灼術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先天性肺粘連或曾患過胸膜炎、肺疾病,以及曾接受過手汗症手術治療的人都不適用此種方法,故需由醫師評估後再做決定,而現在也有越來越多12歲以下的小朋友有此問題;手汗症可能會造成學習過程不便,但不影響學習成績,所以,家長們不必為此過度擔心,等小孩子長大後,由他自己決定是否接受手術治療。

*手汗減少了,是不是流汗就減少了?
有些人手汗症術後除了手汗減少,其腋下的汗也變得少了些,但正常人借流汗來散熱降低體溫,所以,每天流的汗量是固定的,若手的汗量減少了,相對其他地方如:身體、背部、臀部、大腿的汗量會增加,形成代償作用。

*手汗症手術後有什麼副作用?
手汗症手術後副作用除了上述的代償性流汗外,有的人冬天會覺得手太乾燥而需要擦護手霜,另外,少數人會有復發的現象(約<2%)。

參考資料:http://www.yi.com/jbzt/article.asp?id=9140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者。

戰汗

即全身戰栗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濕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屬病象。

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於緊張;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經常稍一動就出汗者,不是過於肥胖就是體質過於虛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

多汗葯膳

(1) 百合粥

[功效] 潤肺止汗、適用於肺熱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

[用法] 將百合洗凈與米同煮,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0分鍾,
即可食用,吃飽。

【百合】甘,微寒。潤肺止咳,寧心安神。

(2) 黃蓍粥

[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

[材料] 黃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用法] 將黃蓍煎汁,用汁煮米為粥,放入白糖調味溫服。

【黃蓍】甘,微溫。補氣升陽,固表止汗。

(3) 浮小麥飲

[功效] 益氣固表止汗。
適用於小兒夜間盜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 浮小麥15克,紅糖適量。

[用法] 熬浮小麥汁100毫升,加紅糖調味。

【浮小麥】甘,涼。入心經。止汗。

(4) 小麥山葯湯

[功效] 補氣斂汗。

[材料] 浮小麥15克,山葯15克,白糖少許。

[用法] 二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調味,
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 參歸腰子

[功效] 補虛斂汗。主治病後虛弱而致的自汗或盜汗。

[材料] 人參10克,當歸8克,
豬腰子1個,姜、蔥、鹽適量。

[用法] 將參、歸切薄片,腰子去腎盂切碎,
與姜、蔥、鹽同放於盆內,加水適量,煮爛食之。

【人參】甘,平。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生津,安神。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

(6) 生地黃雞

[功效] 滋陰止盜汗。

[材料] 生地黃150克,烏肉雞1隻,飴糖100克。

[用法] 將生地黃切碎與飴糖拌勻,放入雞腹內蒸熟即成。

【生地黃】甘,寒。滋陰涼血。

【烏雞】甘、平。
補虛勞虧損,治消渴,中惡心腹痛。

(7) 黑豆小麥飲

[功效] 祛風斂汗。

[材料] 黑豆15克,浮小麥15克。

[用法] 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調味頻服,
每次服10毫升左右。

【黑豆】味甘,平。
補腎,明目鎮心,久服,好顏色,不老。
止腹脹消谷。黑豆加甘草,大解百葯毒。

(8) 韭菜根湯

[功效] 主治小兒盜汗自汗,手足心熱。

[材料] 韭菜根15根。

[用法] 將韭菜根加水適量,煎服。

【韭菜】味辛、微酸,溫、澀。
歸心,安五臟六腑,除胃中熱。
歸腎壯陽,止泄精,暖腰膝,
治吐血、尿血、唾血、衄血。
充肺氣。韭菜根治諸癬。

(9) 泥鰍湯

[功效] 多汗、自汗、盜汗等症。

[材料] 泥鰍90克,食油適量。

[用法] 用熱水洗去泥鰍身上粘液,剖腹取內臟,
再用清水洗凈,濾去水份,用適量油煎至焦黃,
再加水一碗煮熟可服。

3. 也是一個出手汗的問題請大家幫助。

手心汗是個難題,現在病因還不知道,現在發明了一種手術療法,不過聽說治療後會出現代嘗性出汗.另外,還有點資料,讓你參考下:多汗症是指皮膚出汗異常過多,發病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由於全身性疾病造成的,如內分泌失調(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垂體功能亢進等)、神經系統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瘧疾、結核等)和長期生病造成體質虛弱。只要這些全身性疾病得到控制後多汗的情況就能得到解決。二是:精神性出汗,由於高度緊張和情緒激動造成,是因為交感神經失調所致,內服一些鎮靜葯具有暫時性的效果,但有口乾等副作用。三是:味覺性出汗,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辣椒、大蒜)後引起的多汗,這種情況一般不必進行治療,只須忌口。

多汗症在臨床表現上分兩型:一是:局限性多汗症,多開始於青少年,但在25歲之後會有一個自然減輕的趨勢。最多見的部位是掌拓、腋下和腹股溝,處理上要注意皮膚的清潔,手足多汗可用4%甲醛、5%明礬、0.5%醋酸鋁等外塗或浸泡,至手足有些乾燥為止。二是:泛發性多汗症,主要是由全身疾病引起,除針對原發疾病治療外,也有人選擇使用葯物、外科手術,但須要根據具體情況由醫生來決定。

4. 手麻是怎麼會事

頸椎有問題壓迫神經會引起手麻的
不知道你這是不是這原因

5. 手腕處被碰撞了一下,後來就感覺手發麻,手好像戴手套一樣,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病情分析:你好!你有可能是末梢神經炎引起的,你可以用營養神經的葯物,再就是可以採取針灸療法。
意見建議:平時多活動手,也可以採取針刺放血療法來治療,再就是做個CT排除腦部疾病。

6. 醫學專家來回答一下啊~~~問問問問問題!!!

你的指甲有雷諾氏綜合症的表現,是免疫異常的表現,你是超敏體質的人,要看免疫科了,中葯調理。

7. 手冷腳冷該怎麼保護

手、腳冰涼與易凍壞的原因: 除了天氣寒冷的因素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和血液循環有密切的關系。由於他(她)們平時就很少主動參加戶外的體育運動,到了冬季,由於天氣原因,活動量更是減少,使得身體的血液循環、新陳代謝也隨之減緩了許多,特別是手背、耳朵、腳容易冰涼,嚴重的還會產生瘀血引起局部組織壞死,造成凍瘡。尤其是女性,因為自律神經的功能調節不順暢,血管變細引起。加上腳趾、膝蓋、肩膀、手指等都是運動較多的關節部位,脂肪少,熱度容易散失,血管也較少,更容易感到發冷。手腳冰涼,怎麼捂都捂不暖。還有一些瘦小女性(包括男性體質較弱的)、衣物不夠保暖、壓力過大時、低血糖或低血壓等情況都易產生手腳冰涼。除非是系統性疾病引起的手腳涼,否則不能算是疾病。日常的生活和飲食調節能改善。 手腳冰涼 的預防與: 1、身體鍛煉法: 經常揉搓按摩手、腳和耳朵,加快血液流動。這是預防凍瘡的最佳辦法,通過身體鍛煉而提高肌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 2、禦寒准備法: 冬季在戶外工作時,一定要吃飽、穿暖,做好各種禦寒准備。如戴手套、帽子、穿棉鞋。體內衣物要保持乾燥。易受凍的耳、臉、手、腳等部位要經常擦些油脂保護皮膚。 3、冷、溫水法 :為了預防凍瘡,平時可用冷水摩擦易凍部位,擦到發紅為止,每晚臨睡前用溫水洗易凍患處。均可增加這些部位的耐寒力。 4、 有氧運動: 慢跑、快步走、跳繩、跳迪斯科、打太極拳等,都會讓全身各個部位活動起來,促進血液循環,但不可運動過度,高強度的運動,大量的出汗,會「發泄陽氣」,起到相反的作用。 5、進補熱量食物: 天氣冷,為增加熱量,改善手腳冰涼要有意進補。北方冬季寒冷,可補溫熱食品,如牛、羊肉或狗肉;而南方氣候較溫和,應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才更加適合;而且要盡量少吃寒性水果如梨、荸薺等。 6、保證充足睡眠: 每天至少要保證6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充足的睡眠有利於儲藏陽氣,陰精蓄積。 希望上述方法之一能對你有所幫助!祝你度過一個快樂的冬天!!!!

8. 懸灸的操作流程

先取艾條,點燃酒精燈,讓火焰圍繞艾條一端周邊點燃,但不可用口吹或手煽動空氣助燃,然後根據調理項目遵照先上後下,先背後腹,先左後右,前陽後陰的施灸原則,准確選擇穴位,依次進行施灸,劉全軍艾灸入門學習懸灸具體操作如下:
⑴按壓定穴:選穴准確與否是保證灸療效果的關鍵,因此在施灸前一定正確掌握各穴位的解剖位置,根據人體體表標志,准確定位,並在准確定穴同時,以左手拇指指腹輕輕地按壓所選擇的穴位,以柔勁為主,可分為力度,輕、中、重力度的選擇,取決於客人的身體狀況和灸療師所想要達到的效果,總之在施灸之前,一定要對所灸穴位施以按壓技巧,從而敷穴位,激盪經絡,到發灸感,促進療效。
⑵引發灸感:在施灸過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灸療師靜下心來,引發灸感,同時與客人一起細心體驗灸感。
首先先幫助客人仔細辨別施灸時皮膚是燙還是柔和溫熱的感覺,熱感是聚在表層,還是在擴散,是在中層還是在深層聚集,擴散或傳導,片狀擴散,還是直線傳導。體內寒濕較重的客人還會出現酸、脹、麻、刺、痛等感覺,因此要引導客人比較每一次灸感的差異和不同之處。而且還要清楚,灸感是因為人群體質,施各部位和施灸時間等不同而不同,甚至沒有灸感。因此灸療定要靜下心來,細心為客人一同分享每次灸療所帶來的快樂。

9. 關於醫學解剖課,上課時要求戴手套口罩嗎通常都解剖些什麼動物啊

就算不要求你也要帶,這是保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