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民國人為什麼戴皮手套
擴展閱讀
粉紅色旗袍搭什麼外套 2025-05-24 18:20:40
什麼是gp女裝 2025-05-24 18:20:02

民國人為什麼戴皮手套

發布時間: 2022-05-08 23:01:15

A. 亦可為什麼總帶著皮手套 陸亦可辦案總戴黑手套的原因

  • 網友的神論,就是我的觀點

  • 話說,陸亦可是去查案,又不是去殺人,如果不是為了裝X,那也可以理解為避免落下指紋,但這個說法太牽強。

  • 也有另一種解釋,因為黑色皮手套看來比較拽,而且專業。

  • 陸亦可和高小琴握手都戴手套,連起碼的禮儀都沒有。而堵歐陽菁的時候卻沒有戴。心理學判斷,陸亦可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戴手套是給自己找一點寄託和安慰。

  • 戴著手套跟高小琴握手,說明陸亦可內心中是把高小琴當作罪犯了,所以故作姿態,擺明立場。表面上對高總缺乏尊重,盛氣凌人。實際上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 而跟局長在一辦案,壓力都在局長那邊了,自然不需要戴手套了。這也說明陸亦可的工作能力普通,心理素質差。

  •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原著中的陸亦可就是帶著手套出門辦案。

B. 一些地方的風俗習慣(節日習俗,服飾,飲食,民居,新穎別致的民間工藝品)

一、服飾
民國時期,富戶人家的婦女多穿旗袍或偏襟短衫;男人多穿長袍馬褂,戴禮帽或帽盔,穿皮鞋。城鎮富有的學生,身著中山服。平民百姓多穿土粗布,樣式簡單,男女老少一律中式。上衣有大襟,用布帶打結為扣,俗稱「打蒜頭疙瘩」;下為綰腰長褲,系布褲帶。春、夏、秋三季,男人多穿內襯衣,俗稱「漢褶子」,頭戴草帽,腳穿黑布鞋、白布襪;中老年婦女身著黑、藍褲褂;青少年及婦女多穿白褂黑褲。冬季,男女老少一律穿棉褲、棉襖、棉鞋、線襪,青少年男女多穿駱駝鞍式棉鞋,老人穿納雲幫的棉鞋,俗稱「老頭樂」。
民國年間,縣內有「衣冠不改舊家風」之說,衣著變化不大。1938年八路軍開辟薊縣抗日根據地後,服飾大變,男人上衣有掩襟改為對襟,夏戴大沿草帽,東戴氈帽頭,穿布鞋布襪。
新中國成立後,服裝變化較快。50年代,實興中山裝、學生裝、列寧服,戴八角帽,穿膠底鞋、針織襪,衣著多為藍色,有「掙錢不掙錢,一身海成藍」之說。1966-1976年,流行軍干服,青少年多穿草綠色服裝,戴草綠色軍帽。1978年以後,春秋冬季,年輕人服裝流行穿西服、夾克衫、喇叭褲、牛仔褲等,夏天,年輕婦女多穿裙子,男青年汗衫花色品種較多,鞋的樣式有港式、前進式、火箭式。
民國年間,婦女有佩戴手鐲、耳環、戒指的習慣。兒童掛長命鎖,希望孩子平安長大。50-70年代,佩戴飾品的習俗逐漸消失,80年代再度流行.

二、飲食
平時飲食 明、清、民國年間,一般農戶正常年景一日三參,兩稀一干。麥收時,青甸窪地區一日4頓飯,早、晚在家用飯,中午、下午在田間用飯。午飯多為饅頭、烙餅、水飯、大蔥蘸醬等,謂之「帖晌飯」。麥收後,青甸窪、太河窪一帶農戶家家磨炒麵,陰天下雨,做飯困難時,全家人以炒麵為主食。至今仍有部分農戶喜食炒麵。夏季,縣內大部分地區習慣吃涼飯:壓餄餎、做涼格豆湯、過水面、水飯。這一習俗流傳至今。冬季,一般農戶一天兩頓飯,進入臘月,中等以上農戶淘米磨面,蒸餑餑、年糕。正月十五前,以t餑餑為主食。過去農戶所食蔬菜品種單調,從秋末到春天主要吃白菜。宴席也有白菜上桌,明曰「佛手肉」。春季,家家煮豆做醬,秋季戶戶腌鹹菜。
宴席 宴席有八八席(俗稱八碟八碗)、四四席、大四四席、小四四席。赴席時,客人長者坐上座,隔輩不同席,男女不同席。席間待客,有「七茶八飯十成酒」之說,即給客人倒茶要七成滿,盛飯要八成滿,到酒要是十成滿,甚至酒滿外溢,才算尊敬,且「主不喝,客不飲」,這些風俗,80年代大部分仍然保留。

三、居住
新中國成立前,破土建房,必擇吉日,焚香祭土地神,請陰陽宅先生看風水。縣內講究接東不接西,即一房建成後,想再接一間,只能往東蓋,不能往西蓋。門口一般留在南面或東面,且不直接對胡同、煙囪、橋口。廂房低於正房,謂之「廂不壓正」。建房時全村人主動幫工,不取報酬,主人酒肉相待,俗稱「請工」。上樑時,用紅線繞房四周,放鞭炮,樑上系紅布,貼「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對聯。上樑這天,親朋好持禮品祝賀,謂之「澆梁」,孕婦、寡婦不能入內。80年代,舊習俗大部分廢止,隨著專業或半專業建築隊的出現,幫工改為包工。
縣內民房講究深宅大院,座北朝南,幾層正房前後通行,前後均設門窗。廁所、豬圈一般設在院的東北角和西南角。70年代後,農村大多建獨院住宅。
新中國成立前,遷居挑吉日良辰,太陽出升前搬遷,先將火盆生著旺火,搬入新居,取今後日子「紅火旺盛」之意。然後烙張發面餅,形如鍋大,取「今後的日子大發起」之意。這天,親朋攜火柴、筷子、升、肉、糧(主要是高粱)等禮品「添宅」,取「發旺、高升、紅火、快活」之意,也有送《孟母擇鄰圖》和條幅者。80年代,添宅之風猶存,禮品多以火柴、筷子和生活用品居多。親朋在新居開懷暢飲,俗稱「賀新居」。兄弟之間分家遷居,親戚均送來米面,稱「溫居」。
新中國成立前,農村房屋多為座北朝南的3間正房,長輩住在東屋,謂之「上房」。兄弟住對屋,兄東弟西。有客人來時,主客人住在一屋,讓客人睡在炕頭,以示尊敬。兒子娶媳婦,西屋作洞房,以示長幼輩份。女兒與女婿回娘家,不能同居一室,若同居,須在炕席下面放些錢幣,以免娘家日子不興旺。已婚女兒,如在娘家生孩子,女婿必須將岳父家水缸、水桶等盛水器物挑滿水,以免日子不起或血腥之災。新中國成立後,全縣農村房屋坐落、建築樣式基本上與民國前相同。在縣域有數萬名職工幹部家庭居住樓房或平方房,居住習俗不大講究。
新中國成立前,農村有「窮灶坑、富水缸」的習俗,以防水災,勤扒灶坑灰,隨時挑滿水缸。這一習俗保留至今。

四、行路
新中國成立前,縣內書香門第、豪門富家的人走路講究端莊穩重、四平八穩,寧濕衣不亂步;平民百姓走路較為隨便。離家外出,擇吉日或雙日子,以保「平安」。臨行前,吃餃子,取「發腳」之意。途中遇蛇橫道,返轉回家;遇別人丟失的煙斗或旱煙袋、繩子絕不拾起,以免不吉利;遇長輩,下車、下馬問好,否則,晚輩請長輩「恕過」,長輩應答「當行」或「快行」;如遇同輩、鄉親、熟人,在車上、馬上打手勢,說聲「兩便」;問路時,先下車、下馬,後說「借光」或「勞駕」,然後再問路;與長輩同行,長者在前,幼者在後。
新中國成立後,自行車逐漸增多,尤其近年來,汽車增多,人們行路習俗日趨簡化。

C. 為什麼有的人總戴著手套

就我個人感覺主要還是為了扮酷,如果是皮手套那就更是的了……個人看法……

D. 為什麼民國時期的女人要帶手套

這一般都是貴族婦女或有錢人家的女人,這些人自然比較愛惜身體,保護雙手

E. 唐朝有手套嗎看到簪中錄里周子秦用手套驗屍那段,感覺怪怪的……

小說都是杜撰,硬傷很多,不用很認證的糾結!!
手套是舶來品,最早出現於公元前6世紀的《荷馬史詩》,中國古代貌似沒有出現過手套,至少我在古裝劇中就沒見過。再者手套在古代中國沒有用武之地,手套都是由絲織品或皮革做的,窮人買不起,富人手上帶的都是彰顯身份的首飾,不可能戴手套。而且我們古代的衣服袖子都很長,手都藏在袖子中,清朝的嬪妃也沒有用過手套,她們冬天都是把手包在狐裘做的筒子里(兩頭是通的,把手從兩邊插進去)詳見《金枝欲孽》。清朝末年,外強入侵,帶來了手套,民國時期就流行開來了並得到廣泛的應用,那時就叫手套。

F. 二戰時的軍官為什麼手都要戴手套

這是一種禮儀。。。源於英國帶刀的軍人必須帶有白手套 日本軍官都攜帶武士刀所以戴手套

G. 皮手套源於哪國

皮手套源於古希臘。

歷史記載,它最早見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荷馬史詩》,古希臘人進食時,同印度或中東人一樣,是吃抓飯的,不過他們用手抓飯之前,要戴上特製的手套,手套的實用功能和我們中國人使用的筷子功能相同。所以,手套曾是歷史上的用餐抓飯工具。
從13世紀起,歐洲的女性開始流行戴手套為裝飾。這些手套一般是亞麻布或絲綢質地,可以長達肘部。這期間,男性貴族也流行戴有裝飾的手套。
歐洲宗教界接過手套後,改變了它的功能,神職人員戴白手套,表示權威、聖潔和虔誠,仍有某些教派的宗教儀式,必須戴白手套。十九世紀前,白手套的神聖作用擴大到國王發布政令、法官判案都要戴上,歐洲騎士戴上白手套,表示執行神聖公務;摘下手套拿在手中,表示瀟灑閑暇;把手套扔在對方面前,表示挑戰決斗;被挑戰的騎士拾起手套,宣示應戰。不僅西方如此,近百年的中國軍閥混戰、日軍侵略中國等,軍官們也戴白手套,成了軍人標榜尚武聖戰的裝飾。而今各國軍隊儀仗仍戴白手套,就逄赤道上的軍人也仍然保持傳統。
2011年開始中國市場出現了一款新式的手套,這款手套是伴隨著觸屏手機等觸摸屏電子設備的產生而產生的,由於電容式觸摸屏屏幕是通過人體電流感應而起到操控效果的,然而普通的手套並不能傳導人體電流,因此嚴冬的時候人們便遇到了一個難題,戴著手套無法操控手機,然而當有電話或者需要用手機的時候便必須摘下手套在嚴冬中裸露著雙手,由於人們的需要,便有了一款新式的觸屏手套,此種手套因為在手套織物里植入了導電纖維,從而使手套有導電的作用,人體電流能夠順利的傳遞到屏幕上從而起到操控電容式屏幕的效果。
女人戴手套多為高雅美麗,所以古歐洲有絲綢、絲絨等質地的裝飾手套,黑白彩色長短俱全。十九世紀還出現手繪和黑色網織手套,給人以神秘的感觀。

H. 為什麼男人戴皮手套很好看,很有男人味啊

你好,我來幫你解答:
1、因為戴皮手套給人感覺很有氣質,帥氣逼人;
2、因為皮手套給人的感覺就是成熟和穩重,很符合男性的特質。

I. 為什麼特工要行動都要帶皮手套

防止留下指紋。
其實么,那是拍電影,戴著比較酷而已。現實里,也許你的門衛大爺就是G安局或者CIA的中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