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口罩一二三級防護標准
一級防護是針對在醫療機構事業中從事診療的所有醫護人員而言的,需要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帽子、穿隔離衣、戴好一次性外科口罩。
在每次接觸病人之後需要使用碘伏消毒液或者其他消毒劑揉搓1~3分鍾,接觸任何體液、分泌物等物質時都要戴好手套。
二級防護是指對傳染病防控採取的防護級別,採集樣本、轉移病人等醫護工作人員,需要穿好醫用防護服、戴好醫用防護口罩、面罩、防護帽等,每次接觸病人後立即清洗和消毒,最好每4個小時更換一次口罩,要注意好呼吸道和粘膜的防護。
三級防護的適用范圍是與傳染病人群密切接觸、負責標本採集、處理病患血液或分泌物的醫護工作人員,除了按二級的防護要求之外,還需要加強防護,可將護目鏡、防護口罩換為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電動送風過濾式呼吸器。
其他預防措施
1、洗手: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後可能污染時,脫手套後,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洗手。
2、手套:當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損的皮膚黏膜時應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醫務人員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轉移給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預防醫務人員變成傳染微生物時的媒介,即防止醫務人員將從病人或環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傳播。在兩個病人之間一定要更換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護目鏡和口罩:戴口罩及護目鏡也可以減少病人的體液、血液、分泌物等液體的傳染性物質飛濺到醫護人員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離衣:穿隔離衣為防止被傳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滲出物、飛濺的水和大量的傳染性材料污染時才使用。脫去隔離衣後應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環境。
以上內容參考:中華新聞時報—一二三級防護標準是什麼
網路—標准預防
2. 接觸傳播疾病的主要預防措施有哪些
接觸傳播主要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或患者周圍環境導致的病原體傳播。常見的經接觸傳播疾病有多重耐葯菌感染、腸道感染及皮膚感染等。接觸此類患者應採取標准預防聯合接觸傳播的預防策略:
①對患者進行隔離,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如有條件,可選擇單間隔離,條件受限時進行床旁隔離。隔離病房或床頭、患者腕帶設立隔離標識。
②減少轉運,確需要轉運時應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對其他患者、醫務人員和環境表面的污染。
③醫務人員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時,應戴手套;離開隔離病房前,接觸污染物品後應摘除手套並進行手衛生;手上有傷口時戴雙層手套。進行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時,應穿隔離衣,隔離衣每天更換清洗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離衣。接觸甲類傳染病患者時應按要求穿脫防護服。
④醫療設備、儀器和診療器械、用品應做到一用一清潔消毒/滅菌或專人專用並定期清潔消毒。
⑤加強環境清潔消毒,特別是高頻接觸表面。
⑥規范處置醫療廢物和組織物。
3. 傳染病留觀配備什麼
1、每個病室內設置一或三張床,人一桌一床一壁櫥一座椅,請將您的東西合理放置並妥善保管自己的貴重物品,如需外出檢查,請將貴重物品隨身攜帶。
2、 床頭設有呼叫器,如需幫助或感不舒服時,請按下按鈕,我們會及時給予答復和幫助。請將您的毛巾掛置在床頭桌旁的橫桿上,拖鞋、臉盆放置在床下架子上。
3、 病房西側設開水鍋(溫度顯示100度時可以飲用),使用開水時請注意安全,禁止使用玻璃杯接水,以防止燙傷。
4、 廁所為病室內患者公用,內有座便及輸液掛鉤,使用時注意安全。
5、 留觀患者要求24小時有陪住,出病室時請帶好口罩。
6、 病室內有通風設配,請保持24小時開放。
4. 「空氣傳播」,「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如何分類怎樣採取預防措施
空氣傳播:是指病原體通過空氣入侵到新的宿體。
飛沫傳播:病原體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等入侵到新的宿體,飛沫傳播也屬於空氣傳播的一種。
接觸傳播:病原體直接或者間接的接觸某種物質之後,新的宿體在直接接觸或者間接接觸之後造成的傳播。
因此,空氣傳播和飛沫傳播屬於一類型傳播,他們不同於接觸傳播。
5. 疫情期間接觸食品類工作人員應佩戴哪種手套
應該佩戴專業的防護手套,而且每天都要更換消毒,並且每天要集中處理,不要讓細菌滋生感染,謝謝
6. 與傳染源接觸應該佩戴什麼手套
要用那種密不透風的而且隔離性比較好的那種,用過以後及時扔掉。
7. 與傳染病患者接觸時需帶上什麼 a手套 b防毒面具 c口罩 d隔離服
與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接觸時,須戴上 ( C ) A、手套 B、防毒面具 C、口罩
8. 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哪種手套
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醫用橡膠手套。
一、手套的分類
(一)一次性使用醫用手套
1、一次性使用滅菌橡膠外科手套:符合GB7543。
2、一次性使用醫用橡膠檢查手套:符合GB10213。
(二)可重復使用手套
1、橡膠耐油手套:符合AQ6101,為接觸礦物油、植物油以及脂肪族的各種溶劑時戴用的手套。
2、耐酸(鹼)手套:符合AQ6102,為接觸酸鹼嚳液時戴用的手套。
3、浸塑手套:符合GB/T18843,用於防水、洗滌劑、臟污及輕微機械等傷害,僅適用於清潔工等類似工種手套。
(8)接觸傳染戴什麼手套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醫用手套加入粉末後形成的風險為可能造成患者傷口感染、形成肉芽腫、臟器粘連等並發症,導致醫務人員過敏反應等。在有粉醫用手套生產過程中,由於需要向手套中添加粉末,也會導致環境污染及對操作工人的傷害。
有粉醫用手套生產企業應進一步完善產品說明書和標簽中的警示信息,提醒醫療機構和使用者合理選擇、安全使用。
9. 二密接觸者需要隔離帶什麼東西
重要物品:1、身份證(隔離期間身份證是重要證件,登記、注冊不可或缺);
2、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即防止傳染別人,也防止再次傳染),醫護會給配備;
3、手機以及充電器(隔離期間最重要的就是手機沒有之一,隔離了你就懂了)
二、生活用品:
1、牙膏、牙刷、漱口杯
2、毛巾(浴巾沒有用別帶,沒地方涼)
3、洗漱用品(無特殊要求香皂、洗發水即可,大瓶小罐的化妝用品放棄。)
4、換洗衣服不要多帶,主要睡衣和輕便運動服(2套即可),最好與當地氣候一致。
5、內衣、內褲、襪子(有條件的多帶些,但是晾曬費勁,或者可以帶一次性的)
6、紙巾、消毒濕巾(建議必須)
7、拖鞋(一雙)
8、水杯
9、指甲鉗、棉簽、創可貼等等
10、衛生巾(女生)、剃須刀(男生)
11、葯品(基礎病的葯(血糖、血壓)等、維生素類、眼葯水)
12、衣架(4-6個)
13、床單、被罩、枕巾(如果不放心隔離點衛生,時間允許可以帶)
三、其他物品
1、小零食、方便麵、速食食品(腥、辣不要帶、帶有刺激氣味食品不要帶)、水果(不好保存的不要帶)
2、耳機(建議攜帶)、充電寶(建議攜帶)、筆記本電腦(可不帶)
3、旅行背包或者旅行箱;
4、不建議帶貴重物品。
10. 接觸患者黏膜或破損的皮膚時應戴無菌手套是否正確
醫務人員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識
1、什麼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病毒,因該病毒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王冠而得名。目前為止發現,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
除本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命名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還有6種。其中4種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致病性較低,一般僅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輕微呼吸道症狀;另外2種是我們熟知的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
但這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樣,不同病毒之間雖然是近親,但性情、態度、處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臨床表現
一般症狀:發熱、乏力、乾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
嚴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征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礙。
3、什麼是密切接觸者
(1)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2)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護人員;
(4)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
(5)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二、個人防護
醫務人員在開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診療活動時要做好職業防護工作,應當按照標准防護和加強防護的原則,根據其傳播途徑採取飛沫隔離、空氣隔離和接觸隔離。
1、個人防護用品通用准則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感染風險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當戴清潔手套,脫手套後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時,應當戴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防護面屏),穿隔離衣。
(3)進行氣管插管等有創操作時,應當戴醫用防護口罩、醫用乳膠手套、護目鏡、防護面屏,穿防滲隔離衣。
(4)當口罩、護目鏡、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所有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必須在使用後仔細棄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資源有限無法獲得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則使用可再利用的裝備(如布料的隔離衣或防護服),每次用完後正確消毒。在摘脫及拋棄任何個人防護用品後,總是立即執行手衛生措施。
2、個人防護用品
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個人防護用品應該包括保護軀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裝置。
(1)一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預檢分診處和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從事一般性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
(2)二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感染性疾病科門診患者留觀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區患者病房從事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防霧型)、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和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穿一次性鞋套。
(3)三級防護:適用於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區為患者實施吸痰、呼吸道采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衛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患者前。
b.清潔、無菌操作前,包括進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體液風險後,包括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後。
d.接觸患者後。
e.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後,包括接觸患者周圍的醫療相關器械、用具等物體表面後。
(2)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或可能接觸艱難梭菌、腸道病毒等對速干手消毒劑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時應洗手。
(3)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宜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4)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傳染病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b.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後。
洗手方法: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規定的「六步洗手法」執行。
手消毒劑:首選速干手消毒劑,過敏人群可選用其他手消毒劑;針對某些對乙醇不敏感的腸道病毒感染時,應選擇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劑,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項:戴手套不能代替手衛生,摘手套後應進行手衛生。
4、面部防護
進行有可能造成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飛濺或噴出的操作時,應佩戴面部防護裝置,包括外科口罩和護眼裝置(面罩,護目鏡),以保護眼結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與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打噴嚏)的患者近距離接觸時,可能會有分泌物噴出,應佩戴護眼裝置。注意普通的眼鏡不能用於防止液體濺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護。
5、安全注射與防針被刺
操作結束後處理針頭、手術刀和其他銳器或設備時防止被刺傷或者劃傷,銳器放置在硬質材料的銳器盒中,容器應放置在靠近操作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傳染病職業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