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要賬中見人品
昨日,看簡友王李軍在微信中談租賃鋼管要賬的苦,我深表同情。
該友友幾經坎坷,然而為了家庭,艱苦創業,卻又遇到了當今社會上一些不地道的人,欠賬有的久拖不給,有的打折扣。
人啦,這是怎麼啦?
看王李軍的無奈,想想自身的經歷,對做生意要賬也深有感觸。
自九十年代初,我與愛人就一直在做點生意。做生意,做的順當,確實能比上班拿死工資強,然而做生意讓人最煩最疚心的就是要賬了。
九十年代初,我在鄉鎮中學任教不久,響應當時機關事業單位辦企業的號召,我當時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學校干起了勤工儉學,個人籌資辦起了本縣第一個棉紗手套廠。那時候小廠也有三十多人,生產的手套銷售主要有三個渠道。
一是逢街時,帶領工人拿到集市上去零賣和批發。由於上街設攤,另開補助,因此工人都願意去,廠里於是輪流排班,這方面都是一手交錢一手拿貨的生意,因此不愁要賬。但是,這筆收入僅能解決幾個人的月工資,這個渠道銷量不大。
二是放到鄉村和縣城的商店或商場代銷。當時縣城百貨公司有個勞保用品專櫃,縣勞動局的勞動服務公司有個勞保用品專賣店,這是當時全縣最大的兩個勞保手套銷售點了,其他代售點銷量都不大。
然而縣城這兩個代銷點都是國營的,賣是能賣些,但既要賣人情,又要在收賬時請客請飯或送些小禮品,而紗手套利潤是很低的,往往一頓飯一吃,一批手套的利潤就所剩無幾了。因此,我當時倒挺願意跑鄉村代銷點的,那些點銷量雖小,但是要賬不難,鄉村小店的鄉親都很朴實,不僅不要另外花費,而且一般不欠賬。
三是直接推銷到廠。直銷到廠,對於我們小廠來說,確實不易,那時個體和私營企業成規模的全縣基本沒有,縣里用手套的主要是國營的縣水泥廠、化肥廠和一農機、二農機,面對當時政弊,攻關很難。
手套利潤低,我們也談了縣內的這幾個廠,可是人家原來廠里跑采購的都有路子,找人放進去一些,由於利潤還不夠請客的,人家也不待見,只好作罷。
於是我下決心跑大廠,找大客戶。在大哥的幫助下,我找到了南京市大廠區,找了個牛B的化肥廠,說年用量達三十萬雙。與那廠長談好用量和價格後,送去了幾批,數千雙,待到要賬的時候就難了,在給了一半貨款後,餘款跑了若干腿,也沒要到幾文,而且每次去,還要給那廠長帶上一些土產,否則人都見不到。到了最後,有千把雙直接不去要了。
辦手套廠兩三年,沒賺到多少錢,但讓我見識了市場。後來,我吸取了辦廠的教訓,只做在店裡一手收錢一手交貨的買賣,讓愛人承包了她所在公司的針織品櫃,又到別的商場承包了兩個服裝廳,業余我再搗騰些酒和手套,只做那些不欠賬的買賣。
想那些年,顧客和做生意的人都比現在人誠實多了,我記得我愛人賣東西,標價利潤一般只在百分之三十左右,顧客做著做著都變成熟悉的了,大家心裡都有數,也還不了什麼價,也不欠什麼賬,有時顧客少給一些,也就不要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生意一開始,雖有些人死還價,但是生意尚算好做。近些年,生意越來越難做,不誠實的人和老賴層出不窮。
12年與朋友合夥開了個公司,賣賣酒,由於辦公司沒有經驗,管理上也礙於情面,放不開手腳,一年多下來,外面拖欠了不少賬,見識了形形色色的人,象王李軍說的那些老賴現在還有三四十人,還有數十萬貨款打了水漂。
人啦,怎麼總有那麼一些不地道的呢?
13年底,由於我愛人擔任公司董事長,不能眼看著公司爛下去,只好由我愛人接盤過來親自打理。
針對那些欠賬久拖不給的,如有實在困難的,有個病兒災的,只要他說清楚,咱知道了後,就少收點,或者不要了。
可惡的是那些老賴,人模狗樣的,成天開著車,人五人六的在外面玩,他有錢就是不給,你打電話,他不接,有的乾脆換了手機號跑路了。有時真想逮到這些人,一棍子把他敲死,然而細想一下,與這樣的人計較,也實在不值!
回想王李軍的無奈,以及自家的經歷,感覺當今社會,一些人在品行上遠不如改革開放初,若與改革開放前比,那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
人啦!無論做生意,還是做人,都應該以誠為本,從生意往來中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在這么多年的生意往來中,我和愛人從不欠別人一分錢,即使在13到14年接盤公司最困難的時候,為了還上我從親友處借來的投資款,我寧願虧本上百萬處理了貨,也連本帶息還上了親友的錢,也絕不失信於人。
因此,我奉勸那些老賴們回歸做人為善的本性吧,找回誠實的自已,也許還可以讓自已和子孫日後堂堂正正地做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