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接觸患者黏膜或破損的皮膚時應戴無菌手套是否正確
醫務人員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識
1、什麼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病毒,因該病毒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王冠而得名。目前為止發現,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
除本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命名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還有6種。其中4種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致病性較低,一般僅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輕微呼吸道症狀;另外2種是我們熟知的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
但這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樣,不同病毒之間雖然是近親,但性情、態度、處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臨床表現
一般症狀:發熱、乏力、乾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
嚴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征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礙。
3、什麼是密切接觸者
(1)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2)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護人員;
(4)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
(5)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二、個人防護
醫務人員在開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診療活動時要做好職業防護工作,應當按照標准防護和加強防護的原則,根據其傳播途徑採取飛沫隔離、空氣隔離和接觸隔離。
1、個人防護用品通用准則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感染風險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當戴清潔手套,脫手套後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時,應當戴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防護面屏),穿隔離衣。
(3)進行氣管插管等有創操作時,應當戴醫用防護口罩、醫用乳膠手套、護目鏡、防護面屏,穿防滲隔離衣。
(4)當口罩、護目鏡、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所有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必須在使用後仔細棄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資源有限無法獲得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則使用可再利用的裝備(如布料的隔離衣或防護服),每次用完後正確消毒。在摘脫及拋棄任何個人防護用品後,總是立即執行手衛生措施。
2、個人防護用品
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個人防護用品應該包括保護軀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裝置。
(1)一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預檢分診處和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從事一般性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
(2)二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感染性疾病科門診患者留觀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區患者病房從事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防霧型)、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和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穿一次性鞋套。
(3)三級防護:適用於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區為患者實施吸痰、呼吸道采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衛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患者前。
b.清潔、無菌操作前,包括進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體液風險後,包括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後。
d.接觸患者後。
e.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後,包括接觸患者周圍的醫療相關器械、用具等物體表面後。
(2)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或可能接觸艱難梭菌、腸道病毒等對速干手消毒劑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時應洗手。
(3)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宜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4)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傳染病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b.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後。
洗手方法: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規定的「六步洗手法」執行。
手消毒劑:首選速干手消毒劑,過敏人群可選用其他手消毒劑;針對某些對乙醇不敏感的腸道病毒感染時,應選擇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劑,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項:戴手套不能代替手衛生,摘手套後應進行手衛生。
4、面部防護
進行有可能造成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飛濺或噴出的操作時,應佩戴面部防護裝置,包括外科口罩和護眼裝置(面罩,護目鏡),以保護眼結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與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打噴嚏)的患者近距離接觸時,可能會有分泌物噴出,應佩戴護眼裝置。注意普通的眼鏡不能用於防止液體濺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護。
5、安全注射與防針被刺
操作結束後處理針頭、手術刀和其他銳器或設備時防止被刺傷或者劃傷,銳器放置在硬質材料的銳器盒中,容器應放置在靠近操作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傳染病職業暴露。
B. 醫務人員常用的防護用品
1、外科手術服
是指在手術室內穿著的專門設計的服裝。
能防止水、血液、酒精等液體的滲透,具有4級以上的疏水性,以免沾污衣服和人體。避免在手術過程中病人的血液、體液及其他分泌物等將攜帶的病毒傳染給醫務人員。
2、隔離衣
是指醫護人員接觸病人、家屬探視病人等場合下穿戴的服裝。
對細菌和病毒的阻隔。對細菌的阻隔主要是防止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向病人的手術創面的接觸性傳播(和反向傳播)。對病毒的阻隔主要是防止醫護人員接觸病人的血液和體液時,其中攜帶的病毒引起醫患之間交叉感染。
3、化學防護服
化學防護服是在處理有危險性的醫用化學物品時,為保護自身免遭化學危險品或腐蝕性物質的侵害而穿著的防護服裝。化學防護服除了要求服裝材料抗化學腐蝕外,對密封性和服裝的縫型結構都有更嚴格的要求。
4、電磁輻射防護服
電磁輻射防護服是通過在織物材料中植入極細的導電纖維,使得防護服不產生靜電、能夠屏蔽掉100kHz~300GHz范圍內電磁波的防護服裝。主要用於醫院內電子醫療設備系統的操作人群。
5、核及射線防護服
用於核放射環境(小劑量、大范圍的電離輻射,主要以α、β射線為主),防止放射性氣溶膠和粉塵對人體的侵害。它具有防護放射性氣溶膠,防護150種以上有毒和腐蝕氣體、液體和固體,防護潛在的放射性微粒和液體侵入身體,100%阻擋0.2μm以上的乾燥微粒等功能。
6、醫用口罩
多採用一層或者多層非織造布復合製作而成,主要生產工藝包括熔噴、紡粘、熱風或者針刺等,具有抵抗液體、過濾顆粒物和細菌等效用,是一種醫療防護用紡織品。
C. 預防新冠常識
1.標准預防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標准預防的定義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 ,美國CDC提出了「標准預防」 它將普遍預防和體內物質隔離法的許多特點進行綜合是針對所有醫院中所有接受治療的病人而採取的預防措施 (不必考慮其診斷 )目的在於盡最大可能來降低醫務人員與病人之間、病人與病人之間微生物傳播的危險性 ,起到了雙向防護的作用 一、標准預防的個基本概念 隔離對象:將所有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視為有傳染性,需要隔離 。
隔離防護:實施雙向防護,防止疾病雙向傳播 隔離措施:據根傳播途徑建立接觸、空氣、飛沫隔離措施。其重點是手衛生 二、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 (一)手衛生 1、在以下情況下應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劑 (1)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後,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 (2)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後; (3)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4)進行無菌操作前、接觸清扒鉛潔、無菌物品之前; (5)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後。
(6)處理葯物或配餐前。 2、在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衛生手消毒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2)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之後。 3、當手部有血液或其它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應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動水洗手。
手部沒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宜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在以下情況下應戴清潔手套: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時:接觸污染物品時。
2、在以下情況下應戴無菌手套:醫務人員進行手術時;為病人進行診療技術等無菌操作時;接觸病人破損皮膚、粘膜時。 3、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手套。
操作完成後脫去手套,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操作時發現手套破損時,應及時更換。
戴無菌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膚破損,磨穗應戴雙層手套。
(三)正確使用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1、一般診療活動、手術室工作或護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進行體腔穿刺等操作時應戴外科口罩,接觸經空氣傳播或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戴醫用防護口罩。 2、下列情況應使用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時;瞎此卜為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濺時,應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
3、口罩潮濕後、受到患者血液、體液污染後,應及時更換;摘口罩時不要接觸口罩前面;護自鏡、防護面罩每次使用後應清潔與消毒。(四)適時使用隔離衣與防護服 1、下列情況應穿隔離衣:接觸經接觸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傳染病患者、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等時;對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時,如大面積燒傷患者患者的診療、護理時;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
2、下列情況應穿防護服:臨床醫務人員在接觸甲類或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患者時。;接觸經空氣傳播或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
3、隔離衣和防護服只限在規定區域內穿脫。穿前應檢查隔離衣和防護服有無破損;穿時勿使衣袖觸及面部及衣領。
,發現有滲漏或破損應及時更換;脫時應注意避免污染。脫下隔離以後,將隔離衣污染面向里,衣領及衣邊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後備用。
隔離衣每天更換、清洗與消毒,遇污染隨時更換。 (五)防水圍裙的使用 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質噴濺、進行復用醫療器械的清洗時,應穿防水圍裙。
2、重復使用的圍裙,每班使用後應及時清洗與消毒。遇有破損或滲透時,應及時更換。
(六)安全注射 1、使用過的針具和注射器應及時處理,不得重復使用。 2、銳器使用後放置於銳器盒中,在容器裝滿之前將其密封和處理。
3、禁止用手回帽。免疫注射時使用自動銷毀式注射器。
4、任何銳器不能兩人同時觸摸;避免手術中經手傳播銳器。 (七)污染的醫療儀器設備或物品應正確處理。
物體表面、環境、衣物按規定進行消毒。 (八)醫療廢物應按照醫院《醫療廢物管理規定》進行處理。
希望以上的答案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D. 乙類乙管醫務人員防護用品選用原則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暴露風險和開展的診療操作,正確合理使用醫用外科或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手套、隔離衣或防護服等個人防護用品,確保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到位。
以下是乙類乙管醫護人員防護用品選用原則:
(一)醫用口罩的使用
1.應根據不同的操作要求選用不同種類的口罩。
2.一般醫療活動可佩戴紗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術室工作或護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進行體腔穿刺等操作時應戴外科口罩;接觸經空氣傳播或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戴醫用防護口罩。
3.紗布口罩應保持清潔,每天更換、清潔與消毒,遇污染時及時更換。
4.應正確佩戴口罩。
(二)護目鏡、防護面罩的使用
1.下列情況應使用護目鏡、防護面罩:
(1)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
(2)近距離接觸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時。
(3)為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濺時,應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
⒉佩戴前應檢查有無破損,佩戴裝置有無鬆懈,每次使用後應清潔與消毒。
(三)醫用手套的使用
1.應根據不同的操作需要,選擇合適種類和規格的手套。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清潔手套。
(2)進行手術等無菌操作、接觸患者破損皮膚、黏膜時,應戴無菌手套。
(3)操作者手上有傷口時應戴雙層手套。
2.一幅手套只用於一個患者的一項操作。
3.應正確戴脫手套。脫手套後應洗手或手消毒。
(四)隔離衣與醫用防護服的使用
1.應根據診療工作的需要,選用隔離衣或防護服。防護服應符合國家有關標准規定。隔離衣應後開口,能遮蓋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膚。
2.下列情況應穿隔離衣:
(1)接觸經接觸傳染的傳染性疾病患者如傳染病患者、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等時。
(2)對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時,如大面積燒傷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的患者的診療、護理時。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漿時。
3.下列情況應穿防護服:
(1)臨床醫務人員在接觸甲類或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患者時。
(2)接觸經空氣傳播或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漿時。
4.應正確穿脫隔離衣和防護服。
(五)鞋套的使用
1.鞋套應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並一次性應用。
2.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時和從緩沖間進入負壓病室時應穿鞋套。
3.應在規定的區域內穿鞋套,離開該區域時應及時脫掉。發現破損應及時更換。
(六)防水圍裙的使用
1.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物噴濺、進行復用醫療器械的清洗時,應穿防水圍裙。
2.防水圍裙受到明顯污染、遇有破損或滲透時,應及時更換。
3.重復使用的圍裙,每班使用後應及時清洗與消毒。
(七)帽子的使用
1.進入污染區和潔凈環境前、進行無菌操作等應戴帽子。
2.帽子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應立即更換。
3.布制帽子應保持清潔,每次或每天更換與清潔。
E. 醫用手套有哪些不同規格和尺寸
1、丁腈手套:是乳膠手套最理想的替代品,高度貼合手部肌膚,具有超強的舒適性。適用於高風險接觸血液或體液的非無菌操作;涉及銳器的操作、處理細胞毒性物質和消毒劑。
根據工作性質可分為:滅菌手套和非滅菌手套,而非滅菌手套又分為清潔檢查手套和家政手套。
2、外科滅菌手套:無菌一次性使用。主要用於無菌程度要求較高的操作如手術操作、分娩、中央導管置管、全胃腸外營養液配製等。
3、清潔檢查手套:清潔非無菌,一次性使用。用於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體液明顯污染的物品時使用。
4、家政手套:清潔可重復使用。主要用於不直接接觸人體的情況下,環境物表的清潔均可使用家政手套。
(5)接觸病人應該佩戴什麼手套擴展閱讀
手套的使用
1、根據不同操作的需要,選擇合適種類和規格的手套;
2、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清潔手套;
3、進行手術等無菌操作、接觸患者破損皮膚、粘膜時,應戴無菌手套;
4、一次性手套應一次性使用。
注意事項
1、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手套。
2、操作完成後脫去手套,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3、操作時發現手套破損時,應及時更換。
4、戴無菌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
F. 醫用橡膠手套與一次性檢查手套都有什麼區別
一次性檢查手套有一次性聚乙烯檢查手套和橡膠檢查手套。一次性檢查手套是不區分左右手的,一次性聚乙烯檢查手套規格型號有大號、中號、小號。橡膠檢查手套有粉光面/無粉光面 大號、中號、小號。
亞都醫療醫用橡膠手套由天然橡膠乳膠製成,手套柔韌舒適,佩戴活動靈活,方便使用者在操作中的彎曲和伸直。
醫用手套按照不同的方式分,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模具品種分:有光面、麻面兩種;
2.按處理方式分:無菌與非無菌。
3.按隔離劑品種分為滑石粉、白炭黑、改性澱粉等三種類型的檢查手套。
醫用手套在使用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醫用手套。
2、操作完成後脫去醫用手套,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手,戴醫用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3、操作時發現醫用手套破損時,應及時更換。
4、戴無菌醫用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
G. 外科醫生做手術時為啥帶手套,外科醫生帶什麼手套
樓上說對一半吧。外科手術前會洗手消毒,然後穿手術衣,戴手套,戴手套基本是兩個原因:
1.
保護病人,即使你的手是消毒了,但是不是無菌,而手套是滅菌處理了,是無菌的
2.
保護自己,天知道病人的體液有什麼問題,腫瘤細胞還是各種細菌病毒,戴手套就不用直接接觸了,就保護了自己。
3.
手套也有分的,手術用的是無菌的手術手套,並沒有說拿到醫院要消毒,人家都是滅菌處理了,當然不用再消毒了。平時檢查用的叫檢查手套,那個就不是無菌的,不過也沒有說拿來醫院要消毒。手套都是人家公司搞好的,很多都有獨立包裝,你拆開來用就是了,拆開來消毒就是多此一舉。
H. 接觸患者後的乳膠手套應該扔到
醫療垃圾袋裡。
接觸患者應佩戴乳膠手套,有創操作期間佩戴無菌手套,操作後及時脫掉手套並丟入醫療垃圾袋。
乳膠手套是手套中的一種,它不同於一般的手套,由乳膠加工而成,可以作為家庭、工業、醫療、美容等行業使用,是必備的手部防護用品。
I. 常用的醫用手套有哪些種類
醫用檢查手套是醫生能夠保持手部衛生,防止病菌傳播,從而保護自己、病人和其他身邊的接觸者的作用,所以也做醫療外觀檢查手套。
根據手套的材料一般可分為:乳膠手套,丁腈手套、PVC手套。
丁腈手套:它是乳膠手套的理想替代品,非常適合手部皮膚病具有超強的舒適度。 適用於高風險接觸血液或體液的非無菌操作; 操作涉及尖銳物,細胞毒性物質和消毒劑的處理。
根據工作性質可分為:無菌手套和非無菌手套,非無菌手套又分為清潔手套和家政手套。
手術手套:無菌一次性使用。 它主要用於需要高度無菌的手術中。
清潔檢查手套:清潔,無菌,一次性。 用於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糞便和被體液嚴重污染的物品。
家政手套:清潔且可重復使用。 它主要用於與人體直接接觸的情況,並且管家手套可用於清潔環境表面。
由於丁腈具有優秀的物理特性和良好舒適度,醫用手套逐漸偏向於一次性的、通過CDFA認證的滅菌的醫用丁腈手套,市面上符合規格的手套有很多,AClean的一次性醫用檢查丁腈手套也是不錯的選擇。
J. 護士用的是什麼手套
一般醫用手套有兩種:1,塑料薄膜手套,用於更換病人用品時。2,橡膠手套,用於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等操作時,手術時也是使用這種。這兩種手套都是一次性的手套,使用一次就需要當醫療垃圾集中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