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乙類乙管醫務人員防護用品選用原則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暴露風險和開展的診療操作,正確合理使用醫用外科或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手套、隔離衣或防護服等個人防護用品,確保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到位。
以下是乙類乙管醫護人員防護用品選用原則:
(一)醫用口罩的使用
1.應根據不同的操作要求選用不同種類的口罩。
2.一般醫療活動可佩戴紗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術室工作或護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進行體腔穿刺等操作時應戴外科口罩;接觸經空氣傳播或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戴醫用防護口罩。
3.紗布口罩應保持清潔,每天更換、清潔與消毒,遇污染時及時更換。
4.應正確佩戴口罩。
(二)護目鏡、防護面罩的使用
1.下列情況應使用護目鏡、防護面罩:
(1)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
(2)近距離接觸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時。
(3)為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濺時,應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
⒉佩戴前應檢查有無破損,佩戴裝置有無鬆懈,每次使用後應清潔與消毒。
(三)醫用手套的使用
1.應根據不同的操作需要,選擇合適種類和規格的手套。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清潔手套。
(2)進行手術等無菌操作、接觸患者破損皮膚、黏膜時,應戴無菌手套。
(3)操作者手上有傷口時應戴雙層手套。
2.一幅手套只用於一個患者的一項操作。
3.應正確戴脫手套。脫手套後應洗手或手消毒。
(四)隔離衣與醫用防護服的使用
1.應根據診療工作的需要,選用隔離衣或防護服。防護服應符合國家有關標准規定。隔離衣應後開口,能遮蓋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膚。
2.下列情況應穿隔離衣:
(1)接觸經接觸傳染的傳染性疾病患者如傳染病患者、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等時。
(2)對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時,如大面積燒傷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的患者的診療、護理時。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漿時。
3.下列情況應穿防護服:
(1)臨床醫務人員在接觸甲類或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患者時。
(2)接觸經空氣傳播或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漿時。
4.應正確穿脫隔離衣和防護服。
(五)鞋套的使用
1.鞋套應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並一次性應用。
2.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時和從緩沖間進入負壓病室時應穿鞋套。
3.應在規定的區域內穿鞋套,離開該區域時應及時脫掉。發現破損應及時更換。
(六)防水圍裙的使用
1.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物噴濺、進行復用醫療器械的清洗時,應穿防水圍裙。
2.防水圍裙受到明顯污染、遇有破損或滲透時,應及時更換。
3.重復使用的圍裙,每班使用後應及時清洗與消毒。
(七)帽子的使用
1.進入污染區和潔凈環境前、進行無菌操作等應戴帽子。
2.帽子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應立即更換。
3.布制帽子應保持清潔,每次或每天更換與清潔。
㈡ 氣管插管操作時戴什麼手套
肯定是醫用橡膠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