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羅蘭之歌手套代表什麼
擴展閱讀
帶著拳擊手套打什麼 2025-05-26 08:25:46
即墨童裝面料怎麼樣 2025-05-26 08:25:45

羅蘭之歌手套代表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5-15 23:19:23

㈠ 《羅蘭之歌》的思想意義是什麼急!!

說《羅蘭之歌》是開卷之作,並不是說在此以前法國文學史上沒有出現過作品。在九至十一世紀之間有《聖女歐拉麗的頌歌》、《耶穌受難》、《聖勒日》、《聖阿萊克西》等,從題目便可看出這是一些表彰基督教聖徒的道德聖行祥斗基的作品,語言貧乏,牽強附會,雖然寫的是韻文,但是通篇說教,談不上文學價值。 在牛津抄本產生之時,法國通俗語言有了很大謹謹發展,其結構、形式和詞彙已經能夠承受長篇敘事的分量。在《羅蘭之歌》中可以看到大量並列句,簡單的形象和隱喻,人物的心理和意圖描寫,還有民歌中常見的復疊和誇張。隨著各地區文化的傳播,宗教斗爭激發的宗教熱忱,這部敘述七七八年龍塞沃悲劇的紀功歌,更多反映的卻是十一、十二世紀的時代精神和特徵。今天讀到的《羅蘭之歌》包含了三個層次的沖突: 一、兩個世界、兩種文明、兩種宗教的沖突。基督教代表善、正義和天意,而伊斯蘭教代表惡、不義和邪道。 二、領主與藩臣的沖突。領主供養和保護藩臣,藩臣向領主效忠,以死相保。一名藩臣可以同時效忠幾名領主;也可既是一名領主的藩臣,又是另外藩臣的領主。 三、藩臣與藩臣之間的沖突。好藩臣忠誠、英勇銷橡、磊落;壞藩臣不忠、怯懦、陰險。這些道德行為的准則當時是明確的,對待上帝誠惶誠恐的基督徒心靈中容不得半點懷疑。 《羅蘭之歌》是歐洲中世紀的一部偉大史詩,渾厚質朴。有人贊譽說它有荷馬寬闊流動的優美,但丁豪放有力的筆致。這畢竟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作品,有中世紀的種種特點。若用歷史觀點閱讀,今天的讀者依然會認為這是一部卓越不凡的大作。

㈡ 地獄之歌里伯爵的手套的圖案是什麼意思

手套上有一個神秘的標記,非常類似EVA中的無花果葉標志,按逆時針,在上面可以看到英文「HELLSING」、「HELLS GATE ARRESTED」、德文「GOTTMIT UNS」(GOD WIHT US)及英文「ANDSHINE HEAVEN NOW」字樣。
在外圈環繞著一圈神秘的文字,其中頂端的文字可以判斷出是英文字母」HELLSING「,那麼也就是說」X「形狀的符號是英文的」H「,有點像變形的數字」2「的第二個符號就是英文的」E「,有點像」Z「的符號就是」L「,依此類推。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左上方的符號,根據剛才的推論,可以判斷那是英文的」HELLS「(地獄),逆時針下一個符號是一個四個字母的單詞,最後一個字母根據上文的判斷是」E「,結合上一個單詞的推論,可以發現這四個字母所代表的單詞是」GITE「這是一個古英語單詞,意為」GATE「(門)。經過推論,可以發現下一個8個字母的單詞是」ARRESTED「(逮捕),和內圈的英文一樣。所以,可以發現外圈作者原創的字體雖然扭曲變形,但內容和內圈是一樣的。」HELLS GATE ARRESTED,GOD WIHT US,AND SHINE HEAVEN NOW「,直譯過來就是「追尋地獄之門,照耀天國,上帝與我們同在」

㈢ 手套象徵著什麼

手套是個很特別的東西,當初它的產生並不是為了實用,只是到近代,它才成了寒冷地區保溫必備之物,或是醫療防菌、工業防護用品。
查閱手套的歷史記載,它最早見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荷馬史詩,古希臘人進食時,同今日的印度或中東人一樣,是吃抓飯的,不過他們用手抓飯之前,要戴上特製的手套。所以,手套曾是歷史上的用餐抓飯工具。
歐洲宗教界接過手套後,改變了它的功能,神職人員戴白手套,表示聖潔和虔誠,至今仍有某些教派的宗教儀式,必須戴白手套。十九世紀前,白手套的神聖作用擴大到國王發布政令、法官判案都要戴上,甚至將軍、騎士們也戴起白手套表示為神聖而戰。不僅西方如此,近百年的中國軍閥混戰、日軍侵略中國等,軍官們也戴白手套,成了軍人標榜尚武聖戰的裝飾。而今各國軍隊儀仗仍戴白手套,就逄赤道上的軍人也忍熱保持傳統。
歐洲曾用手套象徵權威和聖潔,所以早年的歐洲騎士,將白手套戴上,表示執行神聖公務;摘下手套拿在手中,表示瀟灑閑暇;把手套扔在對方面前,表示挑戰決斗;被挑戰的騎士拾起手套,宣示應戰……
女人戴手套多為高雅美麗,所以古歐洲有絲綢、絲絨等質地的裝飾手套,黑白彩色長短俱全。十九世紀還出現手繪和黑色網織手套,給人以神秘的感觀

對不起額 我只能幫你這樣 可能沒有幫到你

㈣ 奧特曼帶了手套是什麼意思

奧特曼帶了手套,其實有多旦喚種可能的解釋。以下是幾種可能的意思:
1. 奧特曼手套是他的裝備之一,有助於他使用他的武器和技能。奧特曼通常行哪使用手套來控制他的武器,如激光劍和飛行模帶凱板,或者使用手套來釋放他的能量波和其他技能。
2. 奧特曼帶手套可能是為了保護他的手部。由於奧特曼經常與怪獸戰斗,他的手可能會受到傷害,因此戴手套可以保護他的手部免受傷害。
3. 手套也可能是奧特曼的標志之一。奧特曼的手套通常是紅色或銀色的,這是他們的標志性顏色。當人們看到奧特曼的手套時,他們會立刻想到奧特曼這個角色,這也是商家使用奧特曼模型和手套來宣傳他們的產品的原因之一。
總之,奧特曼帶手套的意義不僅僅是單純的保護手部的作用,更是奧特曼形象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他使用武器和技能的必要裝備。

㈤ 哪有《羅蘭之歌》原文。

《羅蘭之歌》原文網址《羅蘭之歌》,原文節選如下:

羅蘭感到死神正向他逼近……

他一手抓住號角,怕被人指責

(把它留給了異教徒),另一手執劍。

他在休閑田裡朝西班牙走了一箭之遠,

山頂的兩棵樹下,有四塊大理石。

羅蘭仰面倒在粗談綠草之上…

羅蘭覺得兩眼發黑;他站起來

使盡全力,臉已扒陸因失血而變白

他痛苦而憤怒,以劍擊石,

劍「嘣嘣」作響.但無傷無損。

伯爵說:「聖母啊,幫幫我吧!

(5)羅蘭之歌手套代表什麼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史詩敘述的故事發生在查理大帝時代。查理大帝出兵西班牙,征討摩爾人即阿拉伯人,歷時7年,只剩下薩拉哥撒還沒有被征服。薩拉哥撒王馬爾西勒遣使求和。查理決定派人前去談判,但大家知道馬爾西勒陰險狡詐,去談判是冒險之事。查理大帝接受其侄兒羅蘭的建議,決定讓羅蘭的繼父、查理的妹夫加奈隆(又:噶努倫)前往。

加奈隆由此對羅蘭懷恨在心,決意報復。在談判時他和敵人勾結,定下毒計:在查理歸國途中襲擊他的後隊。加奈隆回報查理大帝,說薩拉哥撒的臣服是實情,於是查理決定班師回國,並接受加奈隆的建議由羅蘭率領後隊。當羅蘭的軍隊行至荊棘谷,遭到40萬摩爾人軍隊的伏擊。羅蘭率軍英勇迎戰,但因眾寡懸殊,終於全軍覆滅,羅蘭英勇戰死。

羅蘭的好友奧里維曾三次勸他吹起號角,呼喚查理回兵來救,都被羅蘭拒絕。直到最後才吹起號角,但為時已晚。查理大帝趕到,看到的岩此碰只是遍野橫陳的法蘭克人的屍體。查理率軍追擊,大敗敵人。回國以後,將賣國賊加奈隆處死。

㈥ 《羅蘭之歌》主要講了什麼

《羅蘭之歌》是法國中世紀英雄史詩「武功歌」的代表作品。

中世紀在民間口頭流傳的「武功歌」很多,行吟詩人彈奏著簡單的樂器,在熱鬧的集市上賣唱,有時也到封建郡主的邸宅中去賣唱。到11世紀末葉,這類歌謠才逐漸用文字記錄下來。

《羅蘭之歌》流傳著許多抄本,其中以牛津大學收藏的抄本最為完善。全詩長4002行,分291節,是用當時民間語言羅曼語寫成。詩的結構大致可分為3個部分:第1部分寫加奈隆投敵叛賣,是序幕;第2部分寫騎士羅蘭率領的兩萬騎兵遇上敵人伏擊,全軍覆沒,是全詩的高潮;第3部分寫對叛徒加奈隆的懲罰,是尾聲。

這首史詩以描寫查理大帝的勝利開始。查理大帝率大軍在西班牙轉戰7年,無往而不勝。只有信奉伊斯蘭教的馬席勒國王尚未被征服,他面臨查理大帝的大軍壓境,一面遣使求和,一面陰謀襲如拍擊敵軍。查理大帝召集眾將商議,他的外甥羅蘭騎士主戰。

另一騎士加奈隆受了敵人的賄賂,主張議和。羅蘭建議派加奈隆去敵營探聽虛實,這是一個有生命危險的使命。加奈隆懷恨羅蘭,陰謀報復。到了敵營,加奈隆叛變。他與敵人合謀,設重兵在山谷中伏擊羅蘭率領的兩萬騎兵。羅蘭倉促應戰,終於全軍覆沒,自己也戰死沙場。查理大帝聞訊回兵支援羅蘭,已無法挽回敗局。查理大帝回到法國,嚴懲叛徒加奈渣含羨隆,處以四馬分屍的極刑。

《羅蘭之歌》具有很大的傳說成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觀點和願望。查理大帝是貫穿全詩的中心人物。歷史上查理大帝當政年代在768至814年之間。

他經過了長期的征戰,建立了龐大的帝國。在後世人民的心目中,這是封建王國統一和強盛時期,人民可以得到生息繁榮的機會。因此詩歌中的查理大帝是人民理想的君主形象。羅蘭忠君愛國,為了保衛疆土與人民的生命財產,不惜戰斗到流盡最後一滴血,他是理想的封建騎士的形象。

整首《羅蘭之歌》反映了人民對上升中的封建集權勢力的期待,要求法蘭西王國既無外患,又無內亂,建成一個使人民能安居樂業的封建等級制的君主專制國家。

與中世紀的一般文學作品一樣,《羅蘭之歌》也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是由於當時教會是老帆文化的唯一掌握者,人民的文化修養離不開教會的影響,一切武功歌的最早手抄本也是修道院中的僧侶完成的,他們在傳抄的過程中不斷地給作品加上宗教色彩,並認為這樣加工是他們的神聖職責。

㈦ 外國文學名詞解釋《羅蘭之歌》

《羅蘭之遲尺歌》是中世紀歐洲英雄史詩後期的代表作品。它取材於8世紀末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的史實,但人物和碼岩高事件都藝術化了。《羅蘭之歌》是一部愛國主義詩篇。史詩熱情歌頌了查理大帝、羅蘭和奧里維等赤膽忠心保衛祖國的英雄,表現了他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是封建時代人民理棗沒想的英雄,表達了人民要求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願望。

㈧ 《羅蘭之歌 [法國]佚名》讀後感

【作品提要】

查理大帝率軍出征西班牙,歷時七年,基本上征服了整個西班牙,只尺好有信奉伊斯蘭教的薩拉哥斯王國拒絕臣服。在所向披靡的查理大帝面前,該國國王加西爾最終只得提出議和。查理大帝採取了重臣羅蘭的建議,派遣迦納隆前往薩拉哥斯談判。迦納隆貪生怕死,深知此行凶多吉少,因而對羅蘭懷恨在心。他置民族大義於不顧,投降了加西爾,並建議加西爾用重兵伏擊羅蘭率領的後衛部隊。面對敵人,羅蘭毫不畏懼,奧利維埃三次勸他吹響號角,向查理大帝求援。為了維護榮譽,羅蘭拒絕吹號,帶領將士奮起迎戰,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終因寡不敵眾,全部戰死沙場。羅蘭在臨死前吹響了號角,查理大帝聞聲後揮師全殲了加西爾的部隊,為羅蘭和全體犧牲將士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處死了叛徒迦納隆。

【作品選錄】

號角

奧利維埃說:「異教徒人數眾多,

我們法蘭西人似乎人單力薄。

羅蘭兄弟,吹響你的號角:

查理聽到,他會派兵回來。」

羅蘭答道:「我會瘋子般拼殺,

為了可愛的法蘭西,我願把榮譽丟棄。

我不妨拔出杜朗達爾大戰一場:

金子做的劍把將會沾滿鮮血。

異教徒來此隘口是自取滅亡,

我敢說,他們都將死路一條。

「羅蘭兄弟,吹基困卜響你的象牙號角:

查理聽到,他會派人回來:

國王將率官兵救我們脫險。」

羅蘭答道:「但願我的祖先

不會因我而遭人指責,

願可愛的法蘭西不會蒙受恥辱:

我將用杜朗達爾猛刺敵人,

我的好劍就系在我的腰間;

你會看到它將沾滿污血。

異教徒來此隘口是自取滅亡,

我敢說,他們都將死路一條。」

「羅蘭兄弟,吹響你的象牙號角,

查理聽到,他會趕回隘口;

我向你保證,法蘭西人會回來。」

羅蘭答道:「上帝保佑,但願

活著的人誰都不會說

我曾因異教徒而吹響號角。

誰都不會因此而責備我的先人。

當戰斗到了最激烈的時候,

我的劍將擊殺個不停,

你將看到鋒刃上沾滿污血。

勇敢的法蘭西人,個個是好漢。

西班牙人決逃不脫滅亡的命運。」

奧利維埃說:「我不覺得有什麼恥辱。

我已看到西班牙的撒哈遜人:

他們蓋滿了山谷,布滿山頂,

荒野平原上也到處都是他們。

這異國的軍隊人多勢眾:

而我們,人數實在太少。」

羅蘭答道:「我的鬥志只能更堅。

面對上帝和他神聖的天使,

法蘭搏穗西豈能因此而喪失榮譽?

寧可死也不願蒙受恥辱!

我們作戰勇敢,大帝喜歡我們。」

羅蘭勇敢,奧利維埃智慧;

兩個人都十分地英勇無畏。

只要他們上馬操起武器,

死亡豈能擋得住他們參戰。

勇敢的伯爵們,語言高貴。

怒氣沖沖的異教徒策馬而來……

羅蘭之死

羅蘭感到死神正向他逼近……

他一手抓住號角,怕被人指責

(把它留給了異教徒),另一手執劍。

他在休閑田裡朝西班牙走了一箭之遠,

山頂的兩棵樹下,有四塊大理石。

羅蘭仰面倒在綠草之上……

羅蘭覺得兩眼發黑;他站起來,

使盡全力,臉已因失血而變白。

他痛苦而憤怒,以劍擊石,

劍「嘣嘣」作響,但無傷無損。

伯爵說:「聖母啊,幫幫我吧!

杜朗達爾,勇敢的劍,你何其不幸!

現在你雖已無用,但我愛你如初。

我用你打了那麼多勝仗,我曾在

白鬍子查理王的遼闊疆土上征戰!

但願你的主人不是臨陣脫逃的懦夫!

長期攜帶著你的曾是這樣的一個勇士,

在自由的法蘭西無人能與他相比。」

羅蘭用劍狠命地擊打著瑪瑙之石;

劍「嘣嘣」作響,但無傷無損。

羅蘭見無法把劍擊斷,

便開始替杜朗達爾哀惋:

「陽光下,你是多麼的耀眼!

在莫里安山谷,上帝派天使

讓查理王把你賜給一位伯爵首領,

敬愛偉大的查理便把你掛在了我的腰間。

我用你替他奪取了安茹和不列顛,

又為他攻下了波瓦杜和梅納……」

羅蘭在褐石上頻頻擊劍,

劍「嘣嘣」作響,但無傷無損,

反而彈向半空。伯爵見擊它不斷,

便輕輕地替它惋惜:

「杜朗達爾啊,你美麗而神聖!

你金子做的圓劍把布滿聖物,

有聖皮埃爾的牙,聖巴西爾的血,

有聖德尼斯的頭發和聖瑪麗的衣。

異教徒們不配擁有你,

只有基督徒才能把你使用,

你可別落在懦夫的手中。」

羅蘭感到死神來臨,從頭降到了心;

他跑到松樹下,躺在綠草上,

身底壓著杜朗達爾和象牙號角。

他把頭朝著異教徒的國土,

這樣做,是想讓查理大帝

和所有的法蘭西人都說:

他死了,高貴的伯爵戰死沙場。

羅蘭伯爵躺在松樹底下,

他把臉轉向西班牙。

他回想起件件往事:

回想起他所征服的地方,

回想起法蘭西和他的族人,

回想起查理王,養育他的恩主……

忍不住潸然淚下輕輕哀嘆。

他還是忘不了這些往事;

他懺悔罪惡,請求上帝寬恕:

「天父啊,您從來不說假話,

您曾讓聖拉薩爾死而復生,

您曾從獅口救出達尼埃爾,

拯救我的靈魂,讓我避開一切厄運,

我此生所犯的罪將給我以滅頂之災。」

他伸出右手,把手套獻給上帝,

聖加伯利用手接了過去。

羅蘭用手臂支起垂下的頭顱;

雙手合一,走向他的黃泉。

上帝給他派去了二品天使,

以及危海中的聖米歇爾。

聖加伯利與他們一同來臨;

眾人帶著伯爵的靈魂上了天庭。

奧德之死

查理大帝從西班牙歸來。

回到艾克斯,法國最美的地方,

他登上宮殿,走進大堂。

奧德,一位佳麗,向他迎來:

「羅蘭在哪?他答應娶我為妻。」

查理痛苦不堪,淚流滿面。

他拔著白鬍子:「妹妹呀,好朋友,

你說的那個人他已不在人間;

但作為補償,我將給你一個更好的男人,

他叫路易,我不知怎麼對你說才好,

他是我兒子,將擁有我的王國。」

奧德答道:「這話我聽來離奇。

上帝、聖人和天使,你們有眼,

羅蘭既死,我還怎能苟生?」

她臉色蒼白,死在查理的腳下。

願上帝憐憫她的靈魂!

法蘭西的眾臣為她哭泣,替她惋惜。

(胡小躍譯)

【賞析】

《羅蘭之歌》是法蘭西民族的英雄史詩,也是法國文學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在口頭文學的基礎上經由民間藝人整理加工而成,記敘了查理大帝平定異族、統一法蘭西的豐功偉績,塑造了理想的君主形象查理大帝和理想的英雄形象羅蘭騎士,反映了中世紀法蘭西人虔信上帝、愛國忠君的精神風貌。這里節選的「號角」、「羅蘭之死」和「奧德之死」是最著名的片段,集中體現了原詩的思想主旨和藝術特色。

基督教文化是中世紀歐洲的主流文化,受其影響,人們虔信上帝,排斥異教。《羅蘭之歌》作為時代的產物,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查理大帝之所以遠征西班牙,不僅僅是為了反抗異族的侵略,還因為他們是異教徒。所以當對方國王投降時,查理大帝迫使他皈依基督教。史詩中還多次出現了夢兆預感、上帝顯靈、天使下凡以及宗教儀式等場面,從戰爭開始直到戰爭結束,宗教信仰都是其中至為關鍵的因素。選段中的羅蘭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希望「上帝保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懺悔罪惡,請求上帝寬恕」,並「伸出右手,把手套獻給上帝」。他雖然在戰斗中倒下了,卻因為對上帝的順從和虔誠,得到了基督教世界裡的最高獎賞——「上帝給他派去了二品天使」,「眾人帶著伯爵的靈魂上了天庭」。至此,羅蘭被塑造成一位基督教英雄。

羅蘭除了念念不忘上帝以外,還時刻牢記法蘭西的榮譽和查理大帝的關愛。在中世紀,愛國與忠君往往密切相關。史詩中的查理大帝是理想的君主形象,寄託了人們渴望民族統一、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因此,忠君並不僅僅是封建忠臣的道德品格,也是熱愛祖國的內在要求。羅蘭堪稱愛國忠君的典範。他對好友奧利維埃說:「我的鬥志只能更堅。/面對上帝和他神聖的天使,/法蘭西豈能因此而喪失榮譽?/寧可死也不願蒙受恥辱!/我們作戰勇敢,大帝喜歡我們。」為了「可愛的法蘭西」,為了「養育他的恩主」,他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當死神逼近的時候,他跑到松樹下,躺在綠草上,把頭朝向敵人的國土。他這樣做「是想讓查理大帝/和所有的法蘭西人都說: 他死了,高貴的伯爵戰死沙場」。生命垂危之際的羅蘭依然惦念著祖國和君主,甚至「忍不住潸然淚下輕輕哀嘆」。史詩對他死後升入天堂的描寫,一方面表現了上帝之愛,另一方面將羅蘭愛國忠君的精神高度神聖化了。

羅蘭的性格並非完美無缺。他雖然品性高貴、驍勇善戰,但也有因崇拜榮譽而過於自負的一面。查理大帝要交給他一半大軍做後衛,他拒絕了,只要了兩萬人;敵人伏擊時,奧利維埃先後三次勸他吹響號角求援,都遭到他斷然拒絕。對於羅蘭來說,「瘋子般拼殺」、「大戰一場」才是英雄的作為,所以絕不會「因異教徒而吹響號角」。基於這樣的弱點,羅蘭才輕易地中計,並最終走向死亡。但是,羅蘭的弱點並沒有玷污他崇高的品性,反而使他的性格更為飽滿,使他的形象更為真實。

《羅蘭之歌》全詩四千餘行,每行十個音節,結構簡單,行文流暢,便於吟唱,具有史詩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語言質朴的特點。此外,作為在口頭文學的基礎上由民間藝人加工整理而成的史詩,《羅蘭之歌》又明顯帶有口頭文學的痕跡,大量運用了對比、疊句、誇張等民間文學常用的手法。在選段中,我們既可以看到羅蘭對敵人兇殘、對同胞熱愛的反差性態度,也可以通過「羅蘭兄弟、吹響你的號角」、「劍『嘣嘣』作響,但無傷無損」這樣的疊句感受到羅蘭面臨的困境。有人說,《羅蘭之歌》具備荷馬寬闊流動的優美和但丁豪放有力的筆致,這是對《羅蘭之歌》的極高贊譽。時隔千年,今天的讀者依然能從中讀出崇高感和悲壯感。

(蔡海燕)

㈨ 《羅蘭之歌》的內容是什麼

《羅蘭之歌》是最有代表性如野喚的作品,敘述了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時期,大臣加奈隆與敵人勾結,在大軍撤退時偷襲後衛部隊的故事。斷後的羅蘭率軍英勇奮戰,終因眾寡懸殊全軍脊亮覆滅。史詩的主題是愛國主義,查理渣凱大帝是一個理想的君主形象,羅蘭則是一個保衛祖國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