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衣天使抗戰疫情穿的衣服頭上戴的是什麼東西
白衣天使抗戰y情穿的衣服頭上戴的是:醫用口罩、護目鏡、醫用帽子等,用於防護隔離。
防護裝備包括防護服、護目鏡、頭套等十餘件物品,脫防護裝備整個流程需要十多個步驟,每卸下一層時,都進行嚴格洗手消毒,洗手至少12次,用時約15分鍾。
醫護人員的防護裝備
穿脫防護裝備的步驟比較復雜,進入感染病區之前,所有醫護人員都必須全副武裝:穿好工作服、防護服,戴上醫用口罩、護目鏡、醫用帽子,再套上靴套鞋套、戴上醫用膠手套。為了安全,實行多層防護,僅醫用膠手套就要戴三層。
⑵ 接觸隔離措施有哪些
接觸隔離的措施包括:①接觸病人時戴口罩、戴帽子、穿隔離衣、戴手套。②接觸病人或污染物品後以及護理下一個病人前要洗手和消毒雙手。③污染敷料應裝袋、貼標簽後送焚燒處理,布類及器械需滅菌後再行清洗。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二條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⑶ 接觸患者後的乳膠手套應該扔到
醫療垃圾袋裡。
接觸患者應佩戴乳膠手套,有創操作期間佩戴無菌手套,操作後及時脫掉手套並丟入醫療垃圾袋。
乳膠手套是手套中的一種,它不同於一般的手套,由乳膠加工而成,可以作為家庭、工業、醫療、美容等行業使用,是必備的手部防護用品。
⑷ 放開的話醫生感染了怎麼辦
有接觸時戴一次性手套。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後要清洗雙手。強烈呼籲醫院讓醫務人員穿防護服上班,回歸到20年初期那樣。 陽了以後就讓我們居家,如果出現發熱、四肢酸痛和頭痛等症狀,可以服用對乙醯氨基酚。如果沒有退燒,請採用冷的濕毛巾敷在額頭上。如果發高燒,可以用冷水擦拭身體或沖洗。 一天至少3次使用脈搏血氧儀測量血液中的含氧量。感覺症狀加重了,趕緊讓醫院來幫忙拉去治。
⑸ 醫務人員的三級防護標准要求
法律分析:一、一級防護
防護標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穿一次性使用隔離衣、戴一次性使用手套。
適用人群:
1、標本運送送檢人員;
2、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人員;
3、預檢分診與發熱門診醫務人員。
二、二級防護
防護標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醫用防護口罩(N95及以上)、護目鏡或防護面罩、外罩一件醫用防護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適用人群
1、對出現症狀的密切接觸者流調人員、觀察或確診病例流調人員;
2、對疑似或確診病例家庭或可能污染的場所消毒人員;
3、對出現症狀的密切接觸者、觀察或確診病人進行轉運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4、進入隔離留觀室、隔離病房或隔離病區進行診療、清潔消毒人員。
潔消毒人員。
三、三級防護:
防護標准: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加戴面罩,或將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換為全面具或帶電動送風過濾式呼吸器。
適用人群:
1、對出現症狀的密切接觸者、觀察或確診病例進行樣本採集人員;
2、對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進行近距離治療操作醫務人員;
3、處理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患者屍體的工作人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五十一條醫療機構的基本標准、建築設計和服務流程,應當符合預防傳染病醫院感染的要求。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對使用的醫療器械進行消毒;對按照規定一次使用的醫療器具,應當在使用後予以銷毀。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傳染病診斷標准和治療要求,採取相應措施,提高傳染病醫療救治能力。
第五十二條醫療機構應當對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提供醫療救護、現場救援和接診治療,書寫病歷記錄以及其他有關資料,並妥善保管。
醫療機構應當實行傳染病預檢、分診制度;對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當引導至相對隔離的分診點進行初診。醫療機構不具備相應救治能力的,應當將患者及其病歷記錄復印件一並轉至具備相應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
⑹ 接觸患者黏膜或破損的皮膚時應戴無菌手套是否正確
醫務人員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識
1、什麼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病毒,因該病毒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王冠而得名。目前為止發現,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
除本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命名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還有6種。其中4種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致病性較低,一般僅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輕微呼吸道症狀;另外2種是我們熟知的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
但這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樣,不同病毒之間雖然是近親,但性情、態度、處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臨床表現
一般症狀:發熱、乏力、乾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
嚴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征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礙。
3、什麼是密切接觸者
(1)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2)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護人員;
(4)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
(5)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二、個人防護
醫務人員在開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診療活動時要做好職業防護工作,應當按照標准防護和加強防護的原則,根據其傳播途徑採取飛沫隔離、空氣隔離和接觸隔離。
1、個人防護用品通用准則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感染風險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當戴清潔手套,脫手套後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時,應當戴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防護面屏),穿隔離衣。
(3)進行氣管插管等有創操作時,應當戴醫用防護口罩、醫用乳膠手套、護目鏡、防護面屏,穿防滲隔離衣。
(4)當口罩、護目鏡、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所有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必須在使用後仔細棄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資源有限無法獲得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則使用可再利用的裝備(如布料的隔離衣或防護服),每次用完後正確消毒。在摘脫及拋棄任何個人防護用品後,總是立即執行手衛生措施。
2、個人防護用品
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個人防護用品應該包括保護軀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裝置。
(1)一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預檢分診處和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從事一般性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
(2)二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感染性疾病科門診患者留觀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區患者病房從事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防霧型)、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和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穿一次性鞋套。
(3)三級防護:適用於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區為患者實施吸痰、呼吸道采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衛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患者前。
b.清潔、無菌操作前,包括進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體液風險後,包括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後。
d.接觸患者後。
e.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後,包括接觸患者周圍的醫療相關器械、用具等物體表面後。
(2)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或可能接觸艱難梭菌、腸道病毒等對速干手消毒劑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時應洗手。
(3)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宜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4)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傳染病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b.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後。
洗手方法: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規定的「六步洗手法」執行。
手消毒劑:首選速干手消毒劑,過敏人群可選用其他手消毒劑;針對某些對乙醇不敏感的腸道病毒感染時,應選擇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劑,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項:戴手套不能代替手衛生,摘手套後應進行手衛生。
4、面部防護
進行有可能造成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飛濺或噴出的操作時,應佩戴面部防護裝置,包括外科口罩和護眼裝置(面罩,護目鏡),以保護眼結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與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打噴嚏)的患者近距離接觸時,可能會有分泌物噴出,應佩戴護眼裝置。注意普通的眼鏡不能用於防止液體濺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護。
5、安全注射與防針被刺
操作結束後處理針頭、手術刀和其他銳器或設備時防止被刺傷或者劃傷,銳器放置在硬質材料的銳器盒中,容器應放置在靠近操作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傳染病職業暴露。
⑺ 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要注意哪些方面
後1-2小時之內開始。
5、隨訪
不論暴露者個人有否進行暴露後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對暴露者進行定期血清學隨訪。
6、咨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以緩解其心理壓力,採取必要防護措施,防止進一步播散。
二、醫務人員防護的原則
1、醫院內所有區域應當採取標准預防。 2、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
②脫去手套手後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觸了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後應當立即洗手;
④醫務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到時,應當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醫用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者面罩,穿隔離衣或圍裙;
⑤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防止被刺傷;
⑥、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3、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醫用級標准,如防護服、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面罩、隔離衣、手套、鞋套等。
4、醫護人員的分級防護
⑴一級防護:適用於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①、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防護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
②、嚴格執行洗手與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並注意呼吸道與粘膜的防護。
⑵二級防護:適用於進入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觀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病人身上採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屍體的工作人員,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進入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防護服或隔離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並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⑶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病人實施吸痰、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醫務人員。
除二級防護外,還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三、實驗室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
1、實驗室安全性的認識:
⑴、對設備和實驗室進行安全性評估,並提出改進意見。 ⑵、檢查安全標准操作規程,這些規程應適用於現有的條件,並與其它的規則和操作過程相一致。
⑶、不管是否有意外發生和新的危險出現,均要定期對安全標准操作規程及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2、減少利器的使用
利器包括注射器、針頭、刀片、玻璃製品、載玻片等,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實驗室使用這些利器,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
3、培訓
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培訓(包括上崗培訓和復訓),所有工作人員均有責任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4、個人保健
⑴很小的傷口和擦傷都應以防水的敷料覆蓋。
⑵患有急性疾病和嚴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員不應進入醫院生物安全P2級實驗室。
⑶進入P2實驗室者,要穿隔離衣,戴一次性手套,如接觸物傳染
性危險大,可戴兩付手套以增加保護。
⑷進實驗室前要摘除首飾,修剪長的、帶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⑸在脫去隔離衣後、離開實驗室前必須洗手。 ⑹應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觸膜面部。
⑺在有危險化學品濺出或爆炸可能時,應配戴安全眼鏡和面罩,如把樣品管移出液氮時。
⑻嚴禁在HIV和相關實驗室用嘴吸取液體。嚴禁在實驗室內吃、喝、吸煙。
5、建立應付突發事件的措施
⑴在處理緊急事件中要包括設備管理員、實驗室主任、調查員、實驗室工作人員、設備安全員。
⑵要依據實驗室應用的生物材料種類通知警察、消防員和其他緊急事件處理者,以幫助他們制定緊急事件發生時的處理方案。
⑶實驗室緊急處理要考慮到包括炸彈威脅、嚴重氣候狀況(颶風、洪水)、地震、停電及自然(或非自然)的災害因素。
6、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潔或作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主要採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⑴化學消毒
① 次氯酸鈉:如含氯消毒劑包括84消毒劑、優氯凈等。 ② 醇類:如乙醇
③ 醛類:如甲醛和戊二醛。 ④ HIV實驗室中常用的消毒劑:
廢棄缸:用10%(v/v)次氯酸鈉(10 000ppm的氯)或者5%(v/V)Tegodor(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
生物安全櫃操作表面/工作台/離心機/桶/盆:70%乙醇或者5%Tegodor。
溢出物:可採用含有效氯的水噴撒或使用10%次氯酸鈉或10%
Tegodor。
⑵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用於消毒單一生物安全櫃或整個實驗室.
⑶高壓蒸汽消毒
7、感染性樣品的接收和發放 ⑴潛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
①應該有合適的包裝並有醒目的標記。
②應該送到合適的實驗室,不能在收發地點和倉庫等地點打開。 ③未標記的包裹應作為潛在感染源處理。
④包裹必須在下列情況下才能打開:在處理感染源方面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具有處理感染源設備的實驗室;穿戴防護衣的工作人員;應用後可置消毒的容器中。
⑤泄漏的包裹必須立即報告有關領導和專家。 ⑵潛在性感染材料的發放
①必須送到預定的接受站的地點,並清楚地標記為感染性的。 ②必須放在密閉的管子中,管子放在生物危險罐中,罐里含有足夠的吸水材料,以防泄露。
③每一包裝的體積不得超過50ml。
⑤所有發放的第三類微生物病原體必須有記錄。 8、實驗室安全事故處理方案
如針刺損傷、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或污染實驗檯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
⑴緊急處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種小的損傷,包括皮膚的破損或刺傷等都可能與傳染性物質接觸,必須用肥皂和水沖洗,如果可能盡量擠出損傷處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膚消毒劑,立即進行醫療處理;
②皮膚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沖洗,並用適當的消毒劑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膚消毒劑(外科用葯)。
③針刺和切割傷:懷疑皮膚有損傷或針刺時,建議盡可能擠壓傷
口,然後用大量的水沖洗;
④眼睛濺入液體:眼睛濺入液體,立即用水沖洗。必須迅速。避免揉擦眼睛。連續沖洗至少十分鍾。
⑤衣物污染:盡快脫掉隔離衣以防止感染物觸及皮膚並防止進一步擴散。脫掉防護手套。洗手並更換隔離衣及手套;如果個人衣物被污染,應立即將污染處浸入消毒劑。
⑥重大事故是指嚴重損傷或暴露,應有主管領導和專家到場並提供指導。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損傷及潑濺
發生潑濺事故後應立即採取措施保護易污染物質;如果懷疑有嚴重事故,應按較嚴重情況處理並採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員,防止污染擴散;控制污染,並防止人員再進入;通知實驗室主管領導、安全負責人,查清情況,確定消毒的程序。 四、放射工作人員的防護
1、充分利用各種防護器材:例如鉛圍裙、手套和防護眼鏡等。 2、控制原發射線:例如選擇適當的曝光條件,縮小曝射病;透視前暗適應,間斷透視縮減曝光時間等。
3、減少散射線:例如加強X線管消散措施,按標准設計機房,擴大散射線的分散面並削弱其強度。
4、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檢查,建立體檢檔案。 5、佩帶防護計量儀,定期檢測放射輻射劑量。
6、定期組織放射工作人員接受放射防護法規、專業技術的知識培訓。
⑻ 一二三級防護標准
一級防護是針對在醫療機構事業中從事診療的所有醫護人員而言的,需要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帽子、穿隔離衣、戴好一次性外科口罩。
在每次接觸病人之後需要使用碘伏消毒液或者其他消毒劑揉搓1~3分鍾,接觸任何體液、分泌物等物質時都要戴好手套。
二級防護是指對傳染病防控採取的防護級別,採集樣本、轉移病人等醫護工作人員,需要穿好醫用防護服、戴好醫用防護口罩、面罩、防護帽等,每次接觸病人後立即清洗和消毒,最好每4個小時更換一次口罩,要注意好呼吸道和粘膜的防護。
三級防護的適用范圍是與傳染病人群密切接觸、負責標本採集、處理病患血液或分泌物的醫護工作人員,除了按二級的防護要求之外,還需要加強防護,可將護目鏡、防護口罩換為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電動送風過濾式呼吸器。
(8)疫區醫生接觸病人要戴什麼手套擴展閱讀
預防措施
1、洗手: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後可能污染時,脫手套後,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洗手。
2、手套:當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損的皮膚黏膜時應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醫務人員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轉移給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預防醫務人員變成傳染微生物時的媒介,即防止醫務人員將從病人或環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傳播。在兩個病人之間一定要更換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護目鏡和口罩:戴口罩及護目鏡也可以減少病人的體液、血液、分泌物等液體的傳染性物質飛濺到醫護人員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離衣:穿隔離衣為防止被傳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滲出物、飛濺的水和大量的傳染性材料污染時才使用。脫去隔離衣後應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環境。
⑼ 醫生在給傳染病患者做手術時,需要做好哪些防護措施
醫生在給傳染病患者做手術時,合理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最基本的防護要做到選用手套,穿隔離衣,戴口罩和護目鏡。特殊情況下還必須佩戴防護面罩才可以。傳染病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這些都有可能危害醫生的身體健康,所以醫生在給傳染病人做手術的時候,必須做好防護。
在術後處理傳染病患者做手術所需要的器械和材料的時候也要小心謹慎才行。這些也都是潛在的傳染源,一定不要讓實習生去接觸,一定要讓經驗豐富的醫生去處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