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二戰德國軍官為什麼夏天戴皮手套
擴展閱讀
沙河童裝哪裡比較流行 2025-07-05 17:26:05
什麼是民用丁腈手套 2025-07-05 16:08:06

二戰德國軍官為什麼夏天戴皮手套

發布時間: 2022-12-31 22:05:59

① 二戰德軍東線的裝備是什麼為什麼不禦寒

納粹德國是沒有想到戰線會拖得那麼長,時間會拖得那麼久,所以夏天還在節節勝利,當戰場更深入到俄羅斯境內,冬天又來了的時候,許多德軍的戰士都穿的仍然是夏裝。所以並非不禦寒,而是裝備准備不足。

德軍的野戰褲相比上衣的復雜演化,在生產過程中改良變化較少,分為M37 式和M43式。在蘇德戰爭初期,穿M37褲的士兵需要穿著長筒行軍靴。M43式野戰褲配發時,考慮到皮質重型Y帶已經大批配發到前線,實際穿著時既可以搭配內用Y型吊褲帶使用,也可以搭配普通腰帶使用。戰爭後期,前線官兵對於短幫野戰靴的熱衷,常見到這兩種搭配。

② 為什麼高級軍官要戴白手套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這沒有什麼特殊的需要,而是軍銜等的象徵性的東西~

③ 二戰德軍陸軍步兵師裝備(一定呀全面)

德軍1942年制的步兵師
武器裝備:
手槍-3681支 步槍-12609支 沖鋒槍-321支 反坦克槍-90支 輕機槍-425挺 重機槍-110挺 50毫米迫擊炮-84門 81毫米迫擊炮-54門 75毫米炮-20門 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 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 火焰噴射器-9具

然後下面找到的是分散到團的裝備編制:
1939年第一線的主力師: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一個步兵團的火器包括26挺重機槍、85挺輕機槍、18門81mm迫擊炮、27門50mm迫擊炮、12門37mm反坦克炮、6門76mm 步兵炮和2門150mm步兵榴彈炮。炮兵團由3個105mm野炮大隊組成,大隊各3個4門制的炮連。一個150mm中型炮大隊原來是配屬的,後來歸入第1 波步兵師編制。

1944年步兵師:步兵團支援武器為:24挺重機槍、107挺輕機槍、4門120mm迫擊炮、6門81mm迫擊炮、2門150mm步兵炮、6門75mm步兵炮、3門75mm反坦克炮、36件輕型反坦克武器。實力已經大大的下降了。

④ 二戰的德國軍官為什麼帶眼罩

德國軍官在常服上所戴的是風鏡,不是眼罩。在二次大戰時候,這種眼鏡主要是配發給騎兵和裝甲兵軍官使用的,還有摩托化步兵使用的,因為他們長期處於高速賓士的狀態,而西歐尤尤其是在冬季的時候風雪彌漫,為了保障官兵的視力不受損害,避免風沙血渣等侵害官兵的勢力不利於作戰,所以說給德國陸軍中的騎兵,摩托化步兵,嗯,裝甲兵的軍官配發了風鏡。比如說德國著名的裝甲兵將領古德里安就長期在坦克上佩戴這種風鏡。

⑤ 二戰時的軍官為什麼手都要戴手套

這是一種禮儀。。。源於英國帶刀的軍人必須帶有白手套 日本軍官都攜帶武士刀所以戴手套

⑥ 為什麼二戰德國坦克手不帶坦克帽

首先說明的是坦克乘員佩戴的坦克帽其作用並不是在坦克被擊中時起防護作用,提高坦克乘員的生存力,而是在坦克進行越野行進,由於地面不平產生顛簸,防止坦克乘員因身體與車體碰撞產生傷害,起到保護作用。仔細觀察二戰時蘇式坦克乘員帽,實際上就是以皮帽為襯底,在其上使用皮革包裹固定的橫豎長條海綿條(塊),其作用僅僅是為了防止碰撞,對槍炮彈沒有任何防護作用。
其次,德國早期的坦克乘員也都配發坦克帽(如一、二樓圖示),可以發現其帽頂非常厚大,原因就是在其頂部及周圍填充了厚厚的海綿襯層,其作用同樣是起到防止碰撞作用,只是由於這種帽型對佩戴使用車內通話系統的耳機有較大影響,加之後期坦克設計的發展,於1941年全部撤裝,轉而使用有沿戰斗帽(山地帽)和船型帽。
第三,德國後期坦克後不使用有防碰撞坦克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德國坦克減振性能極好。二戰中後期德國坦克的主戰坦克大多為重型坦克,其負重輪設置幾乎全部採用交錯排列的雙排大直徑負重輪,而且每個負重輪都有獨立的懸掛系統,相對於採用單排負重輪的蘇式坦克以及美英式坦克採用扭桿懸掛系統的小直徑負重輪,其減振效果極為優秀,即使在非常顛簸的地面上行駛,也能保持車體非常平穩,故少有乘員身體與坦克車體碰撞現象。二是德國坦克在製造時就在車體內部容易與乘員身體發生碰撞的部位敷設了厚厚的保護層,不僅同樣起到了保護作用,而且在炎熱狀態下,有利於坦克乘員穿著單薄,利於汗液蒸發,避免戴皮質坦克帽的悶熱感,長時間保持其良好的精神狀態。三是坦克戰術的影響。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不僅觀瞄系統比較原始,而且火炮沒有射向/射角穩定裝置(現代坦克火炮全部採用了射向/射角雙向穩定器),只能採取短停頓射擊的方式(行駛間發現目標,停止間瞄準射擊),故此,不同的國家採取不同的坦克戰術,如蘇聯坦克採用高速接敵,高速脫離戰術,甚至採用高速撞擊戰術,而德國坦克依仗其厚重的裝甲防護,則採用慢速接敵,快速停車,精確射擊的戰術,再加上極大的車體重量限制了坦克的車速,故此,德國坦克的行駛速度普遍較低,根本不可能有蘇聯T-34坦克那種飛離地面的瘋狂行駛場面,其坦克乘員更不會像蘇聯坦克乘員那樣在車體內如乒乓球似的左碰右撞,因此,基本不需要特別的保護措施。

⑦ 為什麼過去日軍和國軍的軍官都喜歡戴白手

這是有淵源的。
日軍的作訓制度和體系是師承英國的,夾雜了德國的風格,而國軍則是師承日本的,後期也夾雜了德國的風格,早期是騎兵為主的,騎手都喜歡帶白手套,傳統被傳承下來,因此都喜歡帶白手套,

⑧ 二戰德軍為什麼總穿長筒皮靴呢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羅馬皇帝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曾有句名言:「我至,我見,我勝!」(VENI VEDI VECI)。征服世界靠的就是將士們的雙腳最終踏在敵人的土地上,而無怨無悔地保護士兵腳部的重要裝備只有一個,這便是威風凜凜,庄嚴肅穆的軍靴。



因此,獨特的M35鋼盔與黑色長筒靴便成為這一時期德意志第三帝國軍人的典型特徵。此外,納粹武裝黨衛軍創立初期還使用了系帶式長筒摩托靴。

⑨ 二戰的指揮官為什麼都帶白手套

歐洲曾用手套象徵權威和聖潔,所以早年的歐洲騎士,將白手套戴上,表示執行神聖公務;摘下手套拿在手中,表示瀟灑閑暇;把手套扔在對方面前,表示挑戰決斗,被挑戰的騎士拾起手套,宣示應戰。

⑩ 二戰德軍單兵裝備是什麼

軍裝制服,長褲:褲腿可掖到靴子里。騎馬的士兵配發鑲皮的馬褲。軍上衣:有兩個胸袋和兩個襟袋,後腰部有兩個扣帶環,以佩戴皮帶。兩個衣領間有風紀扣,但多數情況下士兵不扣風紀扣,或僅用圍巾扎攏領口。軍上衣口袋的使用:內袋:大急救包。右胸袋:小急救包,皮膚消毒劑(次氯酸鈣片劑,用於清洗被皮膚性化學武器污染的皮膚表面)。左胸袋:士兵證。其他軍裝、軍褲口袋:信件、記事本、鉛筆、手帕、錢包和鑰匙等。軍靴,帶鋼鞋掌皮底。這種軍靴很快被淘汰,因為鋼板在寒冷條件下會導致體熱的快速散失。騎兵配發不帶鋼鞋掌的騎靴。裝甲車輛乘員配發不帶鋼鞋掌的軍靴,以避免在金屬陳體表面上行走時打滑。山地部隊配發高幫登山-滑雪鞋,該鞋尖部和跟部裝有扣環,可掛裝滑雪板。1943年末開始,由於皮革材料短缺,步兵軍靴開始使用劣質皮革。除少數特殊用途外,不允許用稀缺的橡膠作為鞋底材料。野戰便帽(船形帽):1943年7月起,船形帽被北非型帶檐便帽取代,軍官大檐帽的帽檐也改用皮革制。帶帶扣的皮帶:軍官使用帶雙排扣眼的寬型皮帶。冬裝:包括長大衣,灰綠色毛絨上衣、羊毛手套、羊毛包頭巾等。在經歷了1941/42年東線痛苦的冬季之後,德軍開始重視冬裝的配發。新配發的冬裝包括套在制服外的夾克和冬裝褲,其中冬裝夾克設計思路新穎,可兩面穿戴,一面是白色雪地迷彩,另一面是普通迷彩色。此外還有俄式毛皮冬帽,連趾手套以及棉衣和棉褲。配發的棉鞋在乾冷地區很有效,但一旦浸水則很難干透。後備部隊優先配發了新式冬裝,而在東線的一線部隊則只在與敵直接接觸(如鐵路保安部隊和反游擊部隊等)時才配發新式冬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