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護士打針時喜歡戴上皮手套為什麼呢
你說的是橡膠手套吧?這是醫療操作規范。相關醫療操作前都需要洗手戴一次性手套,這一方面為了保護患者,防止交叉感染;另一方面也為了降低針頭可能導致的意外傷害風險。
② 普通病房醫生護士醫技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哪些防護用品
普通病房醫生護士醫技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衣帽整齊。接觸病人要戴口罩,醫生需要做各種穿刺要按無菌操作戴口罩帽子及手套進行操作。特別是護士接觸患者比較多,上班時間要換工作鞋 ,褲子,操作過程中要戴口罩,帽子。操作完畢注意手衛生等等一系列防護措施。
③ 作為護士而言,幫病人換葯打針之前,如何做好手部衛生
醫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偉大的職業,甚至被我們稱作“白衣天使”,為我們的生活還有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幫助,而醫生本身其實也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尤其是給病人打針的時候,人們會問作為護士而言,幫病人換葯打針之前,如何做好手部衛生?一定要專業的洗手液還有進行擦手等處理,這樣才可以達到手部衛生效果。
還有就是白大褂是一定要穿上的,這可不是只是像“白衣天使”的象徵,同時也是給我們很多保證好健康的問題,要知道醫院裡面存在有很多的病毒,即便是有人專業處理依舊是不斷產生的,尤其是對於大醫院每一天都是人流量很大的,所以護士不僅這時候做好手部的衛生,白大褂也是要穿好的。
④ 什麼工作必須帶手套
手套主要的作用有幾個,
第1個就是為了防止病菌的傳播,
第2個就是為了安全,
第3個就是一種正規場合顯示隆重正式。
很多工作是必須帶手套的,
比如餐飲業的服務員從廚師到上菜的服務員配菜工,
都必須攜帶手套,
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病菌。
做手術的醫生護士也必須攜帶口罩。
口罩他以及無菌服
同樣也是為了制止細菌。
電焊工,錢的手套是為了防止傷害。
還有一些正規場合必須帶手套。
⑤ 醫務人員在什麼情況下不得戴手套
護士在操作時應戴手套(主要是在需接觸操作、需隔離性操作時);
但在一些諸如巡視類工作時不易帶,具體需按規范辦(包括口罩)。另,什麼時候戴於不戴也需人性化一些,目的要「貼近」病人;
但,在明知可能出現感染、交叉感染時必須戴。為他人,也為自己;
這是醫院感染管理要求;制度與規范。
接觸各種體液及病人排泄物,各種依靠接觸傳播的傳染病病人應該戴手套
⑥ 護士要負責包紮傷口嗎要戴手套嗎
護士不常做這種事,但是這是基本技能,學醫的基本都得會。而且等你學了醫也就無所謂了。真的,還沒學想什麼都可怕,學了後什麼都不怕了。還有,戴手套不是怕你被感染,你怕病人被感染…手套也肯定會有戴的時候。既然想學醫,為什麼還怕戴手套?就像想捕魚,就不應該怕碰水一樣。
⑦ 為什麼抽血的護士在乳膠手套裡面還要戴一次性塑料手套
大多是因為橡膠手套有粉味道重,帶著隔離,不用經常洗手。
⑧ 戴無菌手套的目的是什麼簡答題
戴無菌手套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護士洗手次數。
⑨ 在醫療護理工作中必須戴手套是正確的嗎
是正確的,可以對我們自己的手起到保護作用,避免直接與患者接觸
⑩ 護理人員的心裡理防護
防護措施
1. 制定防護法 將護理人員的職業防護問題上升到法律高度,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制定職業防護法,改善工作環境,更新防護設備、用品,加強防護教育,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學習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美國CDC規定,醫務人員操作時,常規實行適當的保護,預防皮膚、黏膜同患者血液及體液接觸,操作應戴手套。當手或其他皮膚、黏膜表面被血液及體液污染時,應立即徹底沖洗,摘除手套後洗凈雙手,督促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養成良好的操作行為
2 物理性危害的防護 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專心致志,小心謹慎。在搶救過程中,忙而不亂,防止被各種銳器傷害。我國傳統護理教育的理念是為患者服務不能怕臟,但隨著疾病譜的改變,經血液、體液等傳播的疾病,促使護理人員必須在為患者服務的同時,也應保護自己,以便保持持久的工作能力。戴手套可以起到屏障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手套或聚乙烯手套,醫務人員接觸血量比未戴手套時可能減少50%以上,可見操作時戴手套的重要性。對醫療廢棄物不能亂丟亂放,應嚴格按要求銷毀處理,一旦不慎被帶血針頭刺傷,應立即對傷口進行處理,必要時注射乙肝、丙肝疫苗,並隨診3~6個月。
3 化學性危害的防護 為加強空氣流通,定時開窗通風、換氣。在配製和使用消毒液時可使用手套、口罩、防目鏡等防護用品,以盡量避免消毒液對眼睛、皮膚、黏膜的直接刺激,對於揮發性消毒液,要加蓋密封保存。
4 生物性危害的防護 護理人員要了解各種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對有潛在接觸血液、體液的操作,必須戴手套,穿隔離衣等。同時,洗手是預防細菌感染最簡單、最基本的方法,洗手時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
5 心理社會危害的防護 護理人員應具備專業修養和職業道德,還應加強心理調控能力的鍛煉,具有較強的判斷、應急、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學習專業知識,熟練掌握各種疾病的護理及急救技術,還必須有良好的服務態度,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護理服務,而且,還要學會自我心理疏導,放鬆情緒,把自己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適應不斷變化的醫療環境,建立和諧醫院,積極投身於護理工作中,減少職業損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