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明節掃墓祭品都有哪些重在心意
掃墓祭祖,是我國民間每年 清明 的慣例。
掃墓時,重在向逝者、先人表達緬懷與哀思。
那麼,清明節掃墓祭品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掃墓,被稱之為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相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仿效,也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也就成為了中華民族固定的一種風俗。
據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這段記載中,提到了清明掃墓攜帶的物品。下面,就和大家談一談清明節掃墓必須要帶的物品:
一、香燭
香燭是清明掃墓必備的、最重要的物品。不僅要在先人目前點燃香燭,還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護好墓地,保佑先人亡靈。
二、紙錢
紙錢是要燒給逝者的,以便他們在陰間有錢花,務須要焚燒干凈。
三、素酒
掃墓過程,等於帶著吃食來為先人過節,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為掃墓必備。
四、水果點心
水果以各地時令水果為宜,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點心可視具體情形而定。
五、飯菜
以先人生前喜歡吃的為佳,很多人會在祭奠先人的同時,向孩子們講述先人生前的事跡,讓下一代勿忘祖先。
六、鮮花
菊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清明上墳一般以菊花為宜,白色菊花尤其對景。
七、「包袱」
「包袱」,即掃墓者(逝者家屬)給逝者帶的吃穿用度之物,因為用白紙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內裝冥鈔、金銀、以及各種紙做的「元寶」、「衣服」、「傢具」等等。「燒包袱」是祭奠逝者的一種重要形式,將「包袱」燒了,就是將這些物品送給了先人。
結束語:花果酒茶香蠟炮,紙錢冥幣金元寶。各地清明節掃墓的風俗習慣大同小異,祭品基本相同,包括鮮花、果品、茶酒、美食佳餚、香蠟紙炮、冥幣元寶、車房衣物、日用飾品等,還可添上根據故人生前嗜好而准備的供奉品。
❷ 古代帝王祭祀時,為什麼要把牛羊豕三牲全備好
什麼是祭祀
在古代,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與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所以我們常常在電視劇或歷史中了解到帝王舉行祭天儀式,這其實就是一種祭祀活動。根據考古學及人類學研究,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即為天地信仰與祖先信仰。在《曹劌論戰》中提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的犧牲玉帛就是貢品,為祭祀而殺的牲畜即為“犧牲”。祭品牛、羊、豚(豬)三牲齊備叫“太牢”,而只有羊和豬為“少牢”。古代帝王祭祀是祭社稷,所以規格也是最高的,要備齊“太牢”。
❸ 古代帝王祭祀用什麼禮器
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用於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力,是立國傳家的寶器。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其存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顯著特點。青銅禮器可分為四大類: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禮器。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達875千克,是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狀花紋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奇數的成組鼎來代表貴族的身份。據《春秋公羊傳》何休注,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發現中,奇數的列鼎往往與偶數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與8簋相配、7鼎與6簋相配等。酒器。包括飲酒器爵、觶、觥及盛酒器尊、卣、壺、斝、罍、觚等。商代貴族飲酒成風,西周初曾嚴厲禁酒,西周中期以後青銅飲酒器大為減少。水器。有盤、匜等。主要用於行禮時盥手以表示虔敬。樂器。有鐃、鍾(包括甬鍾、鈕鍾與鎛)、鼓等。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多達65件的青銅編鍾,音域寬廣、音色優美,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及音樂的高度水平。
主禮器:玉、酒、犧牲、黍稷。
〔祭天〕用玉——「石之美者」。源於人類歷史中99%以上石器時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正是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第一次加速發展。青銅時代,則是第二次大加速度發展。這是人類第一次使用金屬。
〔祭祖〕用酒、犧牲、黍稷,盛以青銅器。
酒——使人類達到最原始的狀態,以與天、祖溝通。源於「物類相感」的理念。
〔例〕中國古人崇奉的兩種聖蟲:蟬與蠶。它們的蛻皮、羽化,反映了留連人世,關照後代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中國古人的生死觀,或者說「終極關懷」。蟬的習性是「飲甘露」,「甘露」象徵著「天地清和之氣所鍾」,具體化就是酒。蠶絲被用作祭祀禮服,特性是聖潔和精細。蠶也是中國古人最早豢養的昆蟲,有神蟲的地位。曾有「帝王一日三省蠶」的規矩。
犧牲——如這兩個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犧牲是以牛為主的。其排列方式即所謂的「九牢」。
黍稷——黍稷之精者為「糧」(米+良),但不能祭祀。因為要在最原始狀態下與天、祖溝通,必須反映「朴」的含義。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南方食稻,到漢代才脫皮。)這里同樣反映了「中庸」的指導思想。以上祭品的盛器,就是當時的尖端科技產品——青銅器。作為盛裝禮器之用的青銅器,具有特殊的材質、造型、紋飾和用途。需要注意的是,青銅本身不是禮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禮器。
❹ 落葬需要准備什麼供品
1、防潮盒(單人、雙人):防止骨灰盒受損,擺放祭品等。2、金磚(四塊或將墓穴鋪滿):金磚鋪地,寓意富貴堂皇,保佑後輩興旺發財。3、靈位牌:將故者姓氏雕刻,隨骨灰一同安葬於地下。4、元寶(四個):置於墓穴四角,意為鎮宅,主財。5、石獅(一對):用以鎮宅護院,古代只有將相王侯的府邸才有資格在門口安放石獅。6、供品(水果三樣點心二樣各五個):安葬完成後供奉在墓上,後輩可在臨走前將供尖帶走,寓意祀福7、白酒(一瓶)、酒杯(三個):供奉在墓前,一敬天、二敬地、三敬祖先。8、童男童女(瓷器一對):服侍故者,當作傭人。9、五果盤(瓷器一套):供奉先人的必備供品。10、七星錢(一套七個):按北斗七星狀擺放在骨灰盒下、防潮盒內,意為後輩齊全。11、紅筷子(一雙):並骨合葬時一雙擔在兩個骨灰盒之間,意為連心橋,在陰間、來世還做夫妻。12、紅布(三尺長二塊):包骨灰盒一塊,包墓碑一塊,安葬後包在墓碑頂部,如同蓋房上樑系紅繩遮陽布:一塊白布七尺。13、引魂幡(合葬紅色、單葬粉色):引鄰故者靈魂到達安息地。14、紅手套(一付):由故者長子或長孫戴紅手套捧骨灰盒安葬。15、香爐、五穀米(五樣稻米):用以上香敬禮。16、香(一封):傳說香的煙能通天,向先人傳達後輩的意願。17、蠟燭(一對):擺放在墓前點然。18、家用電器:(冰箱、電視機、洗衣機、電話、手機等)。19、旺宅富貴器具:金山銀山(一對)、牛馬拉寶(一對)、金庫銀庫(一對)、聚寶盆、百寶箱等。20、紅蘿卜(一個、用紅紙包好):將骨灰取走後放在原位置,意為一個蘿卜一個坑。
❺ 祭品和供品和貢品有什麼區別
一、表達意思不同
1、祭品:是祭祀時用的物品。根據不同種族和不同地域,祭品的形式也是十分豐富,有動物如豬、牛、羊、雞,也有植物,還可以是衣物等物品。在遠古時代和愚昧時代,甚至有拿活生生的人作為祭品;暴政時期也曾出現過用活人陪葬與祭祀的情況,十分殘忍。
2、供品:宗教及信仰的供奉物品,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鮮花,酒等。
3、貢品:古代臣民或屬國獻給帝王的物品。
二、出處不同
1、祭品:出自元代文學家吳萊的《憶寄方子清》詩,「生徒脩棗脯,祭品授葅臡。」
翻譯:學生教學的酬金為果乾,祀神供祖所用的物品給予帶骨的肉醬。
2、供品:出自現代作家柳青的《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七章,「清明前叄天,湯河流域的莊稼人,就開始上墳了。莊稼人們洗了手,提著竹籃,帶著供品,香和紙。」
3、貢品:出自戰國後期至漢初大禹所著的《禹貢·疏》載,「貢者,從下獻上之稱」。
翻譯:獻貢品的國家,由地位低的向地位高的貢獻物品的意思。
三、側重點不同
1、祭品:側重於指對神明、祖先獻祭品,懷揣著個人的期盼。
2、供品:專指宗教類別的供奉。
3、貢品:側重於臣民或屬國把物品獻給朝廷。
❻ 太牢是指什麼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皇帝一般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