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免揉麵包和要揉出手套膜的麵包有什麼不同
手套膜的一般用作吐司的比較多,出膜了烤出來麵包撕開會拉絲,就是面揉出的筋,口感好些吧。不需要出膜的一般就是普通的小麵包
也就是說,一個會拉絲,很勁道,另一個接近饅頭
B. 吐司手套膜什麼概念怎麼拉出手套膜
吐司手套膜其實就是在揉面團中出現的一個膜,可以拉扯還不容易破,做出手膜後就可以開始二次發酵和成型,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拉出手套膜,可以看看本站提供的詳細介紹哦!
吐司手套膜什麼概念
吐司手套膜做出來後會是香軟可口的麵包,如果沒有手套膜,烤出來的大概率是烤饃,所以,手套膜很重要,一般長這樣:
吐司手套膜怎麼做
1、出來的面團靜置一下下,准備酵母化開,不要放太多水或者牛奶,如果你覺得自己面團濕度不夠可以多加一點點,加進面團,重復相同的按壓推卷回來摔的手法十分鍾左右切下來一小塊面團,你可以看見稍微厚一點的膜。
2、加入鹽和黃油重復相同手法,油沒有關系,繼續堅持!!中途不怎麼粘了可以切開三個小塊,相同按摩手法不到20min,再切下一小塊就可以看見手套膜,如果還想再薄,可以重復手法喲。
出膜的關鍵是面濕,我手揉十幾分鍾就出很薄的膜了,做過好多個吐司了,都超級軟而且拉絲,APP有很多手揉手套膜方法,好好看裡面的文字,好好學,會成功的。
如果你還是做不出來手套膜,可以試試摔打法,這種可以提高手套膜的誕生。不知道怎麼做的朋友們多細心,多觀察,你們就會做了。
C. 自己做的生吐司不好吃,怎麼製作能夠更柔軟綿密
自己做的吐司不拉絲軟嗎? 那就是你沒有掌握訣竅! 我會告訴你完美的處方
接觸烘烤的朋友們知道,麵包在烘烤中很難學會。 特別是吐司,比一般的甜麵包更難,比歐洲包更難。 那是因為只有揉合小麥粉、溫度、發酵這一大問題才能掌握。 今天,我要總結幾個重要的點。 希望經過更少的實驗,完美地拉絲,幾天都不要放硬吐司。 製作美味吐司需要注意的地方是配方、揉面溫度、手套膜、一次發酵程度(不看時間)、二次發酵、整形手法、烘烤溫度。
很多朋友嘗試了不同的處方,最後覺得這個處方最好。 是的,我也沒給不同的朋友添麻煩就分享了。 它也是萬年不變的基礎配方,可以在此基礎上改變不同的口味,升級不同的做法,我們需要夯實這個基礎。
看吐司其實不一樣,但看拉絲效果,吐司是否好吃,最重要的是它的組織是否細膩。 組織粗糙的話,這個吐司到處都好吃。 拉絲效果好,證明了這個揉面過程是正確的,麵筋殘留得很好。 組織精細,它證明發酵非常到位,發酵不過度,裹面時也不起泡。 邊緣有堆積的話,裹吐司胚時,力量太大了。
手套膜是吐司的重要標准裝備。 我覺得吐司很好吃。 這是第一要素。 平時可能對我的學生們要求有點高。 如果不能取下手套膜,這一面就不要做吐司。 做小吃包也很好吃。 沒有達到吐司的標准,請告訴我做手套膜的方法。
【波蘭種北海道吐司】吐司2根450g的用量
波蘭種酵母頭: 100克高筋小麥粉,100毫升水,1克耐低糖酵母。
主要面料:高筋麵粉400克、全脂奶粉15克、雞蛋50克、牛奶120毫升、淡奶油135毫升、水18毫升、糖60克、耐高糖酵母4克、鹽6克、無鹽動物黃油30克。
D. 做麵包,為什麼要能拉出薄薄的膜
二次發酵會讓麵筋更加緊密結實。
E. 手套膜是發酵前還是發酵後
手套膜是製作吐司的最關鍵一步,如果你不知道順序的話,需要在網上做好功課哦!手套膜是發酵前還是發酵後?一般是發酵前,而且做手套膜後,還要進行第二次發酵。下面,我們來看看本站提供的介紹吧!
手套膜是發酵前還是發酵後
先發酵
先融化湯種酵母,混合好材料後室溫(26度)封保鮮膜發酵兩小時,然後排氣,封保鮮膜冷藏過夜...
後油法揉至手套膜出缸(這次出缸溫度稍高,29.2度,冷藏降至28.1度)一發(不蓋蓋)...
分割面團(160*12+250),滾圓,二發;
擀卷,整形入模,三發;發至7分滿,入烤箱;
180/190,30分鍾(這次高了,下次改160或165度)
廚師機只是一個揉面的工具,做不做得出好吃的麵包,要看自己對面團狀態的把握,初學者還是建議先學下手揉,學好控制面團狀態和面溫,如果你真的很熱愛做麵包並能堅持下來,就建議你買一台好點的廚師機。
F. 吐司麵包的烘焙技術
吐司的英文名稱Toast,據說起源於英國,卻在亞洲最受歡迎,應該是最經典的一款甜麵包了。相比其他麵包而言,它那柔軟細膩的口感,又能通過原料變換出各種口味,吃法也是花樣百出,所以它能經得起廣大吃貨群眾的考驗。
話又說回來,往往越是簡單的東西越不容易做好。對於新手而言,戚風蛋糕(附教程鏈接《超詳細零失敗的中空戚風蛋糕教程》),能讓人做到「氣瘋」,我覺得吐司也能讓人做到「吐死」~~~
與吐司一起經常被提到的一個詞可能就是「手套膜」了,也就是將面團揉到完全擴展階段。大部分的日式麵包揉面到9成就可以了,而吐司需要將面團揉到10成,強化麵筋對氣體的包裹能力,才能讓它長的更高。所以如果能熟練掌握吐司的製作,那麼其它的日式麵包分分鍾就能學會了。
現在開始要上干貨了哦,打瞌睡的同學趕緊起來了。此次吐司製作方法為最常見的直接法,兩次發酵,兩次擀卷。想要製作出成功的吐司,這三點很關鍵:
一、原料
1.高筋麵粉的選擇
高筋麵粉又叫麵包粉,製作吐司一般選用蛋白質含量高於13%的,用來製作吐司的麵粉品牌有金像(最受歡迎)、白燕(性價比高)、新良吐司專用(還不錯)、王後吐司專用(品質較好)、金牌(品質較好,但可能添加劑較多)。好的吐司粉不僅麵筋蛋白質含量高,而且擁有較高的吸水率。
2.水的烘焙百分比在60%以上
這里的水指的是所有液體材料中水分的含量,常見的液體材料牛奶的含水量90%,淡奶油60%,雞蛋75%。假如一個450克吐司液體材料有50克雞蛋和115克水,那麼含水量就是37+115=152克,用152克除以250克(麵粉重量)等於61%。含水量高的好處在於容易生成麵筋、使吐司更容易膨脹、吐司成品更加柔軟細膩。
二、揉面
揉面生成麵筋程度可以分為6-10成這幾個階段。我們做吐司要懂得判斷擴展階段和完全擴展階段。在擴展階段加入黃油,在完全階段及時停止避免揉面過度。關於揉面我寫過兩篇文章,一篇是手工揉面《烘焙基礎之手工揉面與手套膜》,一篇是廚師機揉面《不會用廚師機揉手套膜?看完這篇教程分分鍾的事》,裡面詳細介紹麵筋程度的判斷方法,新手必看。
三、發酵
麵包的發酵一般分為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因為每個人的發酵環境不一樣,所以發酵只看狀態不看時間。不過我還是給出一個參考時間吧,我的室溫28度,濕度70%,一次發酵用了1個小時,二次發酵一個小時二十分鍾。
一次發酵比較適宜的溫度是28度,濕度是75%。一般在室溫25度以上就可以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面團放入容器中,用保鮮膜蓋住防止風干,這樣也方便我們觀察體積。當面團體積膨脹到2倍,用手指沾上乾麵粉插入面團,手指離開後面團既不塌陷也不回彈,說明發酵到位了。如果面團馬上回彈說明還需要再繼續發酵,如果面團塌陷了說明發酵過度了。
二次發酵的環境是溫度38度,濕度85%。沒有發酵箱就用烤箱發酵功能,再放一碗熱水,目的是為了增加濕度,確保烤箱內溫度不超過40度,不然酵母會失去活性。如果烤箱沒有發酵功能,也可以用一個大的密封容器,放一碗熱水進去同樣可以,不過要勤換熱水。如果做不帶蓋的山形吐司就發酵到模具的9分滿,帶蓋的方形吐司就發到8分滿。除了通過體積判斷,還可以用手指輕輕按壓面團,如果面團有印痕,不回彈或者緩慢回彈,就說明二次發酵到位了。
製作吐司最常見的問題:
一、膨脹不起來的原因
1.揉面不到位
解決方法:要將面團揉到完全擴展階段
2.發酵不到位
解決方法:二次發酵面團一定要到達指定的高度
3.含水量太少
解決方法:增加液體材料,吸水率不行就換麵粉
二、縮腰塌陷的原因
1.烘焙時間不足
解決方法:增加烘烤時間
2.出爐不震熱氣
解決方法:出爐馬上在桌子上用力震兩下,然後馬上脫模,以便熱氣散出
3.麵筋不足
解決方法:充分揉到完全階段,使面團產生足夠麵筋才能支撐起吐司
三、皮太厚或者吐司太乾的原因
1.烘烤溫度太低而時間太長
解決方法:一般用180度左右烘烤35分鍾,烤箱有溫差的自己要適當調整
此次吐司製作方法為最常見的直接法,兩次發酵,兩次擀卷。
原料
高筋麵粉250克,細砂糖30克,鹽3克,無鹽黃油20克,高活性乾酵母3克,雞蛋50克(1個),奶粉10克,水115克(冷藏)
准備原料
步驟1
攪拌盆中加入乾性材料,用打蛋器混合均勻。
混合乾性材料
步驟2
將水和雞蛋混合均勻,可以留出5%的水做調整,後面視面團軟硬程度添加。
混合濕性材料
步驟3
將濕性材料加入乾性材料,然後用刮刀攪拌成面塊。
刮刀攪拌成面塊
步驟4
開廚師機一檔低速混合成團。
開一檔攪拌
步驟5
成團後廚師機轉三到四檔中速攪拌,當面團離開盆底拍打盆壁,能拉出很薄的膜,破洞口有鋸齒,此時為擴展階段。
成團後轉三檔
面團離開盆底
拉薄膜破裂口呈鋸齒狀
步驟6
加入黃油,先用低速攪拌成團。
加入黃油
開一檔低速攪拌
步驟7
直到面團再次離開盆底拍打盆壁,抬起廚師機面團完全掛在攪拌鉤上,能拉出均勻而有韌性的薄膜,破洞口非常圓滑,可以拉出又長又細的面條,此時為完全擴展階段。
加入黃油成團後轉三檔
面團拍打盆壁
面團掛攪拌鉤
拉薄膜
拉麵條
步驟8
將面團揉圓,光滑面朝上放入抹油的發酵盆,蓋上保鮮膜進行一次發酵。
揉圓放發酵盆
蓋保鮮膜
步驟9
當面團體積發酵到兩倍大,手指沾麵粉插入面團,面團既不塌陷又不回彈,說明發酵好了。此時移出面團進行按壓排氣,由中間向四周進行高強度的排氣(相對歐包而言)。
手指沾麵粉插入
按壓排氣
步驟10
將面團分割成三等分,大約160克一個,揉圓靜置15分鍾,要蓋保鮮膜防止風干。
分割面團
揉圓手法
蓋保鮮膜靜置
步驟11
將面團進行兩次擀卷,第一次擀卷後要鬆弛10分鍾,擀壓的時候可以用手掌將邊緣的氣泡排出。
第一次擀壓
第一次捲起
第二次擀壓
按壓邊緣排氣
第二次捲起
步驟12
卷好後大概有2-3圈這樣,然後同一螺旋方向放入吐司盒進行二次發酵。我用的發酵箱,如果沒有可以用烤箱發酵功能,放入一碗熱水(溫度大概80-100度都行),中間要換一次熱水。
放入模具
放入發酵箱進行二次發酵
步驟13
提前預熱烤箱,當面團發酵到9分(帶蓋8分)滿時,取出用食指輕輕按壓面團表面,會有印痕緩慢回彈(或者不回彈),則說明發酵好了。吐司輕輕刷上一層蛋液,注意不要刷太多流到側面,不然烤出來的側面會巨丑,哈哈~
預熱烤箱
二次發酵到9分滿
刷蛋液
步驟14
如果是帶蓋吐司上下火180度35分鍾,不帶蓋上火170下火180度37分鍾,入爐後10分鍾左右後要蓋錫紙防止頂部烤焦。
放入烤箱
蓋錫紙
步驟15
出爐後用力震出熱氣,側著在晾網上冷卻,至少需要1小時。
震出熱氣
晾網冷卻
步驟16
完全冷卻後密封保存,吃之前再切防止水分流失,常溫能保存3天,冷凍保存時間更長,但是不要冷藏,會加速麵包老化。
柔軟細膩
拉絲效果
配上果醬完美
本
G. 吐司麵包怎樣做會拉絲
用料 :
金像高筋粉(如做全麥麵包,總量不變,高粉:全麥粉≧7:3,拉絲會受一定影響)
耐高糖酵母(咸麵包低糖型酵母)安琪,燕子都可 ;3g(因酵母存放時間和失效問題,推薦15克小包裝)
液體部分:一個大大的雞蛋+牛奶(牛奶也可換成其它液體或混合體如:淡奶油、水、豆漿、椰汁、酸奶、啤酒等,根據口味自調。淡奶油建議不超過80克) 160g
黃油(食用油) 註:液體部分淡奶油到了80克,則可不放黃油或食用油了,油脂夠多了;20-30g(10-20g)根據口味自調。
秤液體很方便,打一個雞蛋,再倒液體。雞蛋+液體總重量達到160克即可(160為一個大大的洋雞蛋+約100牛奶。根據高粉不同,液體稀薄,氣溫濕度,液體量會有變化,區間在160-180,請根據喜歡的口味,實驗出固定配比。差幾克其實無所謂,標準是面團不要太干也不要太黏手。)
2、 除黃油外所有材料丟到廚師機里。酵母我習慣先參入麵粉,用刮刀攪拌均勻後,再放其它材料(天寒時液體可略微加溫入面團,取得更好發酵效果)。(如果選擇用豆油菜油淡奶油等液體油的,在這步把油一起加入混合材料)
10、山形吐司烘烤工具,可以手工做一個鋁箔蓋,鋁箔蓋可以反復使用。附上鋁箔折法。
11、烘烤時再爆發的技巧:液體部分蛋液多,烤的時候就會爆發。液體中可以用2個小雞蛋,蛋液約80克;或者用一個大大的洋雞蛋,蛋液約60克多一點(雞蛋選新鮮一點的,蛋黃要彈性足點的,不要用選沒什麼彈力,或快散黃的那種)。然後發酵到8分左右;(你也可試試加更多雞蛋,我看到下廚房裡有方子叫巨蛋麵包的,液體全是雞蛋,爆發力超強,不過聽說烤出來有點蛋糕味)
等發酵到8分滿的時候直接進烤箱,烤完就是這么高。150度50分鍾,全程加蓋鋁箔蓋。
小貼士
1.關於發酵時間:不要用錯酵母,要不然時間搞很長。酵母分高糖型和低糖型,分界線:糖/麵粉=7%!甜麵包用耐高糖型,咸麵包用低糖型。所有牌子都有高糖、低糖型,包裝上實在找不到說明的,根據包裝顏色在某寶都可找到店家說明。另,酵母拆包後要密封夾進冰箱保存,開封後常溫下可能一周就失效,絕大部分發酵問題都是酵母失效問題。小部分廚友成品酸澀,估計酵母問題或發酵時間過長的問題,我沒遇到過。
2.關於咸甜濃度,也可根據自己口味再調。甜麵包:鹽2克不要變,糖上限60克,我家口味清淡30克,當然再少糖也可;咸麵包:鹽5為宜,上限6克,糖0克糖為糖尿病准備,普通建議10克糖或以上,根據口味。又補充:夾蜜豆等甜芯的推薦咸麵包;夾肉鬆等咸芯的推薦甜麵包。個人覺得甜麵包加甜芯太膩。
3.關於手套膜:有資深廚友提出不需要手套膜也可以拉絲,請自己嘗試,如果是新手,也沒必要糾結痛苦。關鍵是成品拉絲柔軟口感好。
4.關於液體量:方子其實是為大家總結了麵粉量和液體量的關系,液體品種可自由發揮,也可用下列混合液體,如酸奶,水,淡奶油,椰汁,啤酒,豆漿等等。液體量是根據麵粉品牌,當地溫度濕度,液體稀薄程度等原因確定的,區間在160-180g都有可能,請根據自己情況嘗試後確定。酸奶淡奶油等比較厚的液體,要適當增加液體重量。
5.關於烤完後麵包組織不好,氣孔粗大,沒有拉絲的,首先檢查麵粉品種品牌,一定是高筋粉,品牌推薦金像;其次原因與揉面、發酵、整形都有一定關系,無法細述見諒。
H. 做吐司時,明明出手套膜為什麼還是失敗了
做吐司時,明明出手套膜為什麼還是失敗了?
做吐司其實不難,揉出手套膜也不難,只要記住關鍵的幾點就行不知為什麼,特別喜歡烤吐司,雖然我以前烤吐司經常失敗,但仍擋不住我要繼續烤的熱情,直到成功!所以對於做吐司,新手也有一些常見的誤區,導致不容易成功。
比如說,最常見的是怎麼也揉不出手套膜。其實很簡單,面團的水量要適中,可以讓面團底部始終粘在攪拌棒上,這樣可以使面團的上半身不停的捶打在缸壁,使面團間形成抻扯,這樣可以加速出膜。如果一直沒出膜,說明攪拌面團時間或力度不夠,這個時間可能會有10-20分鍾左右。
另外,可以輔助出膜的重要問題,也就是所用到的高粉了,可以多嘗試幾種不同的高粉來感受,自己覺得哪種高粉容易出膜。蛋白質含量越高,麵粉吸水性越強。這款金山日式吐司粉比較吃水,揉出來的面團軟而不粘,很好操作,這個配方因為加了淡奶油可以使麵包的風味更棒,葡萄乾的點綴,讓口感更好,我個人覺得製作出來的吐司很好吃。
做吐司其實不難,揉出手套膜也不難,只要記住關鍵的幾點就行。
喜歡我做的菜,就請點個贊!別忘記收藏,想做美食的時候方便查看!想學習各種家常菜、烘焙,就請關注我!有更新的美食可以及時看到,麻煩大家多多點贊、收藏、轉發,您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也歡迎親在下方留言討論。
I. 麵包為什麼要揉出手套膜
手套膜意味高筋面團已經揉到最佳的出筋狀態。烤制的麵包組織會很細膩,可以達到拉絲狀態。手套膜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麵粉、黃油、水、鹽、酵母比例的掌握。
手套膜是烘焙愛好者製作麵包時,將高筋面團揉到可以套在手上類似薄膜而不破的一種狀態,俗稱手套膜。面團揉到手套膜對提升麵包口感有如下優點:
1、手套膜意味著高筋面團已經揉到最佳的出筋狀態。
2、高筋面團揉成手套膜後,烤制的麵包,特別是手撕包、北海道吐司等,麵包的組織會很細膩,可以達到拉絲狀態。
3、手套膜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麵粉、黃油、水、鹽、酵母比例的掌握,揉面力度、發酵時間、麵粉好壞的檢驗,太油或者麵粉不對,都會影響手套膜的出筋狀態,所以手工揉面的烘焙者往往力求達到手套膜。
綜上所示,手套膜對於麵包烘焙而言,不但使得烤制的麵包組織更細膩,口感更松軟,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面團掌握能力的考驗,所以麵包製作中,烘焙者都會強調要揉出手套膜。
J. 請問為什麼做麵包要揉出手套膜
手套膜對於麵包烘焙而言,不但使得烤制的麵包組織更細膩,口感更松軟,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面團掌握能力的考驗,所以麵包製作中,烘焙者都會強調要揉出手套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