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東涌鎮的介紹
東涌鎮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處於珠江三角洲的腹部,廣州市番禺區的東南部。北距廣州市中心城區40公里,南鄰港澳64公里,距南沙口岸僅18公里,距蓮花山口岸28公里。東涌鎮是2006年1月由原東涌鎮、魚窩頭鎮、靈山鎮西樵村合並而成,於2012年12月1日由番禺區劃入南沙區管轄。1截至2015年8月,東涌鎮面積92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常住人口約20萬,其中戶籍人口7.6萬,外來人口約13萬。1東涌鎮先後榮獲全國重點鎮2、全國文明鎮3、國家衛生鎮4、全國宜居小鎮5、廣東省教育強鎮6、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鎮7、廣州市特色名鎮8等榮譽稱號1,2014年,東涌鎮實現地區工業總產值約301.5億元,同比增長3.3%9。
❷ 廣州南沙區東涌鎮(\x0a的涌字怎麼讀音
此處的涌讀:chōng,聲母是ch,韻母是ong,聲調是第一聲。
一、釋義:河汊(多用於地名):河~。蝦~(在廣東)。
二、另一個讀音:yǒng,聲母是y,韻母是ong,聲調是第三聲。
釋義:
1、水或雲氣冒出:淚如泉~。風起雲~。
2、從水或雲氣中冒出:雨過天晴,~出一輪明月。臉上~起了笑容。
3、波峰呈半圓形,波長特別大、波速特別高的海浪。
涌字屬於甬字族。在甬字族裡,甬字都是聲符兼義符。甬字族漢字都與「埋藏、埋沒、封閉」之義有關。涌的本義是「水從地下冒出」。
三、字形演變:
(2)東涌涌明手套什麼時候建成擴展閱讀
涌的同形字解析
一、蛹[yǒng]:本義:桶狀的繭,蠶蟲在這繭的保護下,不進食地完成從幼蟲到成蟲的兌變。
二、踴[yǒng]:本義:情景:多人雙手提桶,桶中物重,為保持較好的行走,往往腳跟要稍微抬離地面,而腳掌著力。
三、涌[yǒng]本義:桶沉入井水下後,隨轆轤提升時,出水瞬間的水流由下向上鼓起四溢狀態,形容水勢激盪,向上騰起。洶涌澎湃:洶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樣子;形容聲勢浩大,不可阻擋。
四、俑[yǒng]:本義:由簡單機械發動,能夠自己轉動跳躍的,木製或陶制的偶人。中國古代墳中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是象徵殉葬奴隸的模擬品。東周墓中出現漸多,秦漢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後逐漸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時期。
❸ 車陂什麼時候通地鐵車陂站的具體位置在那裡
四號線近期開通,車陂站在天河區,下面這裡面有四號線的路線及站台圖
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BB%A3%E5%B7%9E%E5%9C%B0%E9%90%B5
一號線
廣州地鐵一號線體育中心站站廳及出入閘機廣州地鐵一號線於1993年12月28日正式動工,1997年6月28日起開始試運營,首段開通西朗至黃沙段,全線於1998年12月28日竣工,到1999年6月28日才正式通車,標志著中國大陸繼北京、天津及上海後,第4座城市建有地鐵系統。
廣州地鐵一號線全線設有16個車站,分別是:廣州東站(和三號線交匯)、體育中心、體育西路(和三號線交匯)、楊箕、東山口、烈士陵園、農講所、公園前(和二號線交匯)、西門口、陳家祠、長壽路、黃沙、芳村、花地灣、坑口、西朗,線路全長約18.48公里。其中西朗和坑口是地面車站,其他為地下車站。
[編輯]
二號線
廣州地鐵越秀公園站(2003年11月24日16時33分10秒拍攝)廣州地鐵二號線首通段(三元里—曉港)於2002年12月29日開始運營。2003年6月28日地鐵二號線三元里—琶洲段開始試營運。
廣州地鐵二號線使用了很多國內乃至國際上都處於領先地位的技術。廣州地鐵二號線是世界上全線都在建成時就安裝了屏蔽門的地鐵線路之一。屏蔽門可確保乘客候車時的安全,還能節省能源消耗。
廣州地鐵二號線已有16車站投入使用,分別為:三元里、廣州火車站、越秀公園、紀念堂、公園前(和一號線交匯),海珠廣場,市二宮,江南西,曉港,中大(中山大學),鷺江,客村(和三號線交匯),赤崗,磨碟沙,新港東,琶洲,萬勝圍(和四號線交匯),全部為地下車站。
於2008年尾地鐵二號線將改為三元里—江南西—廣州新客站,於2009年,地鐵二號線往北延長至白雲區嘉禾,二號線改為嘉禾—廣州新客站,全長約32公里,設有24座車站,分別為嘉禾、上林鎮、陳田村、江夏、新市、白雲新城、遠景、三元里至江南西、躍進村、門口崗、東曉南路、南洲、洛溪、南蒲、官坑、石璧及廣州新客站。
[編輯]
三號線
廣州地鐵三號線體育西路站月台廣州地鐵三號線目前正在施工中,只有廣州東站至客村站軌道一段已開通(總長13.08公里,設8個站)。三號線呈南北走向,全長36.33公里,包括一條主線和一條支線,共設18個站。其中主線的13個站分別為:廣州東站(和一號線交匯)、林和西站(支線交匯點)、體育西路站(和一號線交匯)、珠江新城站、赤崗塔站、客村站(和二號線交匯)、大塘站、瀝滘站、廈滘站、大石站、漢溪站、市橋站和番禺廣場站。支線的5個站名如下:天河客運站、五山站、華師站、崗頂站、石牌橋站。其中珠江新城站至體育西路站軌道這一段(總長13.08公里,設8個站)與2004年10月8日正式開始鋪軌,2005年12月26日正式開通。此外還計劃開設北延長線及南延長線,北延長線由廣州東站至新白雲機場(即機場快線),全長約28.9公里,建有11個車站,初步站點分別為廣州東站、燕塘、梅花園、南方醫院、同和、永泰、嘉禾、龍歸、人和、新機場南及新機場北,預計於2009年底開通,南延長線由番禺廣場開始,至海鷗島,是一條長遠規劃的路線,暫未有落成的時間。
[編輯]
四號線
廣州地鐵四號線南亭站站台廣州地鐵四號線於2003年1月29日動工,其中大學城專線(萬勝圍至新造延長段)已於2005年12月26日開通。全線長68.96公里,包括地下線長29.11公里、四號線南北走向,共設27座車站,北起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車陂、車陂南、萬勝圍、官洲、北亭、南亭、新造、官橋、石棋、海傍、低涌、東涌、慶盛、黃閣北、黃閣,蕉門、止於南沙新港(沖尾站)。其中有13座地下站、14座高架站。線路坡度達55‰,客觀條件要求四號線列車必須要有強爬坡能力,直線電機傳動是利用直線電機和軌道中間安裝的感應板之間的電磁效應產生的推力作為列車的牽引力或電制動力,列車的爬坡能力是普通旋轉電機列車的3倍,可達到70‰以上。四號線列車可以轉彎最小半徑60米,列車還具有列車故障運行能力:即在損失1/4動力,且列車搭載額定定員狀態下可以保證運行一個往返;在損失1/2動力且搭載額定定員時,可在60‰的坡道上起動,並能使列車行駛到最近車站;一列空載列車牽引一列在超員狀態(無動力)的故障列車能在60‰的坡道上起動。 此外,四號線列車具有全自動駕駛功能。四號線將成為世界首條中大運量的線性電機線路,也是全國第一條採用直線電機車輛技術的軌道交通線路。
[編輯]
五號線
廣州地鐵五號線西起芳村滘口,東至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黃埔客運港,全長約40.5公里,共設28座車站。 廣州地鐵五號線線路基本走向是:起點在芳村大道西的南側、滘口客運站東側,沿珠江大橋西北側與在建中的珠江大橋放射線並行跨越珠江,向東穿過南岸路與中山八路交叉口,再折向北經過西焦煤場、西場,之後沿環市路走廊敷設線路。到達區庄立交東側後折向南行,穿過東風東路、楊箕,經五羊新城向東沿花城大道穿越珠江新城、員村地區之後向北折回到黃埔大道走廊,並經黃洲、東圃、魚珠、茅崗、大沙地等地,到達黃埔區文園。二期工程則由文園折向南後,基本沿黃埔東路、夏港大道走廊布設線路,途徑沙浦、廟頭、夏園等地,到達五號線的終點黃埔客運港。一期站點初步為滘口、大坦沙、中山八路、西場、廣州火車站、小北、淘金、區庄、動物園、楊箕、五羊村、珠江新城、獵德、譚村、員村、科韻路、車陂南、東圃、三溪、魚珠、大沙地、大沙地東及文沖;二期站點初步為文沖、沙埔、廟頭、夏園、廣州開發區及黃埔港客運站,2007年開通。
[編輯]
六號線
廣州地鐵六號線主線全長32.4公里,包括地下線20.8公里、高架線11.2公里、地面線0.5公里,設25個車站。一期工程長21.7公里,設車站19個,各站初步確定為:潯峰崗、沙貝、河沙、大坦沙、如意坊、黃沙、文化公園、一德路、海珠廣場、北京路、東湖、東山口、動物園、黃花崗、水蔭路、沙河、天平架、燕塘;2008年開通。
六號線支線長4.5公里,設車站3個,初步定名為:廣州體育館、二沙島、赤崗塔。
[編輯]
七號線
七號線西起新客站,東止於番禺大石鎮。全長8公里,設7個車站,預計於2013年尾通車,初步站點為廣州新客站、屏山、謝村、鍾村、詵村、大石西及大石,連接地鐵三號線。
投資與效益:項目總投資56.71億元。構築番禺組團內的軌道交通走廊,有效加強大學城與新客站的溝通。
[編輯]
八號線
軌道交通八號線西起於海珠區工業大道北鳳凰新村,經曉港,東止於海珠區新港東路萬勝圍站,曉港站—萬勝圍站為目前二號線沿用線路,已於2005年12月28日全線通車,八號線鳳凰新村—曉港段共新增4座站點,全長4.1公里,分別為鳳凰新村、沙園、昌崗中路及躍進村,預計於2008年底開通。
[編輯]
九號線
廣州地鐵九號線西起花都區汽車城,東止於白雲區人和鎮,與三號線交匯,全長17.4公里,設有14座車站,預計於2013年底開通,地鐵九號線能加強花都區及廣州市區的聯系,亦使花都區居民快捷地來往新白雲機場及廣州市區;九號線初步站點為汽車城、官溪、紅棉大道、畢村北路、鳳仙路、建設北路、茶園南路、區政府、田美、蓮塘村、蓮山南路、清布村、廣塘村及人和。
[編輯]
十號線
規劃中
[編輯]
十一號A線
規劃中
[編輯]
十二號線
規劃中
[編輯]
十三號線
規劃中
[編輯]
十四號線
廣州地鐵十四號線是一條長遠並規劃中的地鐵線路,初步規劃是由花都區的汽車城,經廣州白雲機場,至從化市街口鎮,暫時並沒有落成的時間。
[編輯]
廣佛線
廣佛線是一條跨越廣州海珠區、廣州荔灣區、佛山南海區、佛山禪城區三個地方的線路,全長32.973公里,設22個站。其中廣州18.196公里,設12個站,可與廣州地鐵1、2、3、8號線換乘;南海7.55公里,設5個站;佛山7.227公里,設5個站。試驗段於2002年10月11日動工。預計廣佛線將於2005年全線開工,2007年建成通車。
廣佛線把珠三角緊鄰的三個城市地區更加緊密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以廣州為中心的包括戶籍人口1033萬,流動人口363萬的廣佛都市圈,可以優化三個城市的資源利用和產業結構,有利於提高廣佛都市圈乃至珠三角的競爭力。
[編輯]
票價
廣州地鐵票價使用分段計價,最低2元,隔3個站加1元,最高為9元;廣州地鐵亦設有儲值票,任何儲值票均有乘車優惠,使用羊城通乘搭地鐵有95折優惠,中、小學生儲值票有7折優惠,60歲或以上人士半價優惠,65歲或以上長者更可免費乘搭地鐵。
[編輯]
運營時間及班次
[編輯]
一號線
由廣州東站開出的頭班車為6:18,由西朗開出的頭班車為6:00;由廣州東站開出的尾班車為晚上23:30,由西朗開出的尾班車為22:55。星期一至四:6:45-9:15及16:00-18:30,每4分5秒一班;6:00-6:45、9:15-16:00及18:30-21:00,每5分15秒一班,21:00-22:55,每7分30秒一班;星期五:6:45-9:15及16:00-19:30,每4分5秒一班,6:00-6:45、9:15-16:00及19:30-21:00,每5分15秒一班,21:00-22:55,每7分30秒一班;星期六、日及假期:11:00-18:30,每4分5秒一班,7:30-11:00及18:30-21:00,每5分15秒一班,6:00-7:30及21:00-22:55,每7分30秒一班。
[編輯]
二號線
由三元里開出的頭班車為6:16,由萬勝圍開出的頭班車為6:00,由三元里開出的尾班車為23:30,由萬勝圍開出的尾班車為22:53。星期一至四:6:45-9:15及16:00-18:30,每4分5秒一班,6:00-6:45、9:15-16:00及18:30-21:00,每5分15秒一班,21:00-22:55,每7分30秒一班;星期五:6:45~9:15及16:00~19:30,每4分5秒一班,6:00-6:45、9:15-16:00及19:30-21:00,每5分15秒一班,21:00-22:55,每7分30秒一班;星期六、日及假期:11:00-18:30,每4分5秒一班,7:30-11:00及18:30-21:00,每5分15秒一班,6:00-7:30及21:00-22:55,每7分30秒一班。
[編輯]
三號線
由廣州東站開出的頭班車為6:18,由客村開出的頭班車為6:10,由廣州東站開出的尾班車為21:00,由客村開出的尾班車為21:04。星期一至日,均為每11分20秒一班。
[編輯]
四號線
由萬勝圍開出的頭班車為6:26,由新造開出的頭班車為6:10,由萬勝圍開出的尾班車為21:16,由新造開出的尾班車為21:00;星期一至日,每32分鍾一班。
❹ 東涌的歷史文化
東涌原稱東西涌,首見於明萬曆《粵大記》等古籍,因東西兩邊各有一河涌流入海中。清道光《廣東海防匯覽》把「東西涌」分別標記為「東涌口」和「西涌口」兩個地方,最後東邊的鄉鎮發展較好,人們統稱整個地區為「東涌」。自宋朝開始,東涌已有人居住,以捕魚及務農為生。根據方誌記載,在清嘉慶二十二年,總督蔣攸銛、阮元先後題准於大嶼山東涌口建汛房八間、石獅山腳建炮台兩座,東涌口即今日的東涌。今日的馬灣涌,就是東涌舊墟。
清初,以沿海寇賊為患,於雍正七年(1729年),在島上西面汾流角山上建立炮台。乾、嘉年間,在島上更增設東涌口汛;嘉慶二十二年(1819年),又於東涌口增設建汛房,並於東涌濱海處建造石獅炮台、兵防及火葯局。道光十二年(1831年),更在東湧上嶺山腳處,建築東涌寨城,以守衛率兵駐守,管轄香港西部各汛管及炮台。其時島上有袁家團、梅窩、石壁、塘福、水口、石門甲、石榴坑、沙螺灣、石頭莆、二澳、由古塱、大蠔、白芒、橫塱及東涌嶺皮團等村。後在1898年始被廢置。時至今日,在東涌鄉事委員會轄下共有十五個村落,其中多是客家人,然廣府人為數亦不少。東涌雖然仍有不少歷史遺跡,但已有不少改變。而隨著青馬大橋、機場的落成,東涌成為政府重點發展的地方,可預期此地將有更急劇的轉變。
❺ 東涌中學的辦學成績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求實發展」的辦學理念,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自2001年有畢業生參加高考以來,每年都有十數人考上重點大學。連續十年榮獲「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初中也先後獲得「番禺區初中畢業班工作一等獎」、「番禺區初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自2001年有畢業生參加高考以來,每年都有十數人考上中山大學等重點大學,本科上線率達到40%以上,省大專A線上線率達到75%以上,省大專B線上線率達到98%以上。2007-2011年,高考省大專A以上各批次上線率均取得了全區第三名、省大專B上線率居全區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學校先後被評為「廣州市依法治校示範學校」、 「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廣州市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州市愛國衛生運動模範單位」、 「廣州市巾幗文明崗」,「幸福校園建設」被作為典型收入《教育的沖動》一書。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東涌中學正向著建設南沙區一流學校勇敢邁進。
❻ 誰知道廣東哪裡有比較大的手套批發市場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10
❼ 徒步穿越——東西涌
上一次的尷尬的經歷,讓我一直心有不甘,無論如何我一定要去一次,哪怕只是一個人也無所謂,反正一個人也習慣了。
2017年的計劃真的不想再拖到2018年了。
因為自己本身有嚴重的拖延症,經常告訴自己這樣是不好的,但是總是很難徹底根治。每當在自己意志力最薄弱的時候,總是想起自己高中時期的那一段美好時光。老師為了激勵大家同時也增添一點學習的樂趣,讓大家每天上課前上台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文超同學所分享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12月22日,就在這個平淡無奇的一天,我終於做到了。
背上雙11剛剛淘到的登山包,胡亂塞了一些零食、麵包和飲料,就興致勃勃地出發了,就像那鄉間小路上剛剛放學的野孩子,對,我就是那個永遠長不大也不想長大的野孩子。
上次是從西湧出發,這次就想著換個走法吧,總是一成不變的人生又有什麼意思呢。問題來了,從來沒去過東涌,不知道怎麼坐車,不知道怎麼走……即使前面有多少的未知和危險,那又怎麼樣呢,畢竟我已近在去東涌的車上了,哈哈!
一個人的旅程就是這樣,內心無比的興奮又無比的緊張,同時又帶有一絲期待,可能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期待什麼,就這樣走走停停,遇到什麼就是什麼。
終點站東涌站到了,請帶好隨身物品准備下車。剛剛下車就看到一個白衣少年,與我年齡相仿,我從他的眼神里一眼就能看出來,他似乎尋找什麼,可能是一個與之同行的人,也可能是一個能與之契合的靈魂,至少在這一段旅途當中是這樣,為什麼我能看出來?因為我也是。
徒步的路有亂石、有懸崖、有海浪、有高山,確實不大好走,驚險刺激之餘,不免讓自己想到之前還打算夜間穿越,現在想想還是有些後怕。
有些時候我們需要說走就走的沖動,有些時候又需要冷靜地做好安排和籌劃,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實則在我看來並不矛盾,這個度需要自己去拿捏。這個度可能跟性格有關,也可能跟年齡有關,還可能跟身邊的朋友有關。
感性多一點的人更喜歡說走就走,理性多一點的人則更喜歡未雨綢繆,說不上誰好誰壞,前者會多一份驚喜或挫折,後者則多一份踏實和安全感;年輕氣盛的時候更多的是隨心所欲,到了中年慢慢就務實起來了,等到自己漸漸老了,也就更少了當年的那一股沖動與熱情,也說上喜歡哪個時期的自己,畢竟沒得選,這就是自然生長規律啊;身邊的朋友大都比較循規蹈矩的話,自己也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所以選擇自己的小夥伴也是一門學問。
我很喜歡深圳,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她的人性化和尊重自然。即使是人煙罕至的東西涌,也算是做到了極致。鐵索還有木梯,既方便美觀,跟大自然毫無違和感。
懸崖峭壁前一塊說大不大的亂石上有兩個人在海釣,我們都很好奇他們是怎麼上去的,廖標說應該是早上退潮的時候從左邊的石頭上去的,我猜是從右邊懸崖上中間的石頭跳上去的,討論再多都沒有結果,答案就在自己的嘴上,為什麼不上去問一下呢?想上去還真不容易呢,太危險了,廖標說我就不下去了,你自己注意安全。十幾米高的懸崖我一會兒工夫就爬到底了,等廖標回過神來找我的時候我已經在他們釣魚的那塊石頭上了,哈哈!
「我們早上4點多就過來了,開車到東涌,然後坐遊艇過來的」他們告訴我,原來我們都錯了,想到了最近常聽到的一句話,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哈哈!!!
羨慕他們有錢能過自己喜歡的的生活,更喜歡他們這種與世無爭,讓人生充滿樂趣與挑戰的純真心態,最羨慕的還是不管什麼時候,都有同甘苦共患難,分享人生喜怒哀樂的三兩知己!
「早上4點多就在這里了,那你不是可以看到海上日出了?」我羨慕的問,「今天天氣不是特別好,沒看到日出,不過沒關系,我們經常來,日出都看膩了」他們說話的時候嘴裡眼裡盡是幸福與自豪。
很多魚,哦不對,是所有釣上來的魚我都叫不上名字,對於一個內陸孩子來說,還真不容易。他們告訴我這些魚雖然值不了多少錢,跟耗費的精力還有油錢和遊艇費相比,投入與回報相距甚遠,但是他們依然很開心,依然願意四五點就趕到這里,因為早上的魚最好釣,也因為晚了這個好位置就被別人霸佔了,更因為他們喜歡。
拜別了這兩位釣友,又繼續上路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過於興奮了,看著阿標在亂石間歡快地跳躍著,戴著灰白相間的連衣帽,像極了《刺客信條》里的主人翁,那可是大學室友們最喜歡玩的游戲啊,雖然只有我特立獨行,室友們也沒有因此而嫌棄我,想想也已近四年未見了,期間也只有微信間的偶爾聊騷,甚是想念!
為了追上阿標,對,應該是這樣,自己竟不自覺地跟著他一起跳躍起來,想像著兩個人在海邊茫茫的亂石間旋轉跳躍著,那畫面太美不敢看,哈哈。不一會兒就把後面的探險隊甩的老遠了。
阿標還在前面跳著,突然腳下一滑,感覺情況不太妙了。剛剛下過一點小雨,石頭上有點滑,再加上自己有些輕度近視,看這些石頭都有點飄飄的感覺,總感覺要出事,但是又根本停不下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經常有這種感覺:當事情發生的那一刻,總是感覺似曾相識,好像曾經發生過一樣,或許是在夢里,搞不懂……
這個石縫差不多有2米高,腳踩滑的石頭因為是前高後低的,踩滑後整個人後仰撞在後面的石頭上之後又反彈到前面的石頭上,然後直接掉底。往後撞到後腦勺,往前磕到了牙齒和下巴,掉底後撞到了雙手。當時我能感覺到自己的意識還很清醒,臉上好像有水珠往下滴一樣,一顆、兩顆、三顆,我沒有哭,很明顯當時也不熱。想站起來看看自己的傷勢,可是可是無論自己怎樣努力,整個人好像被地黏住了,一點兒動彈不得,我拚命地喊廖標的名字,始終不見他的回應。
絕望之際,我的腦海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活著!
活著比什麼都重要,健康比什麼都重要,人沒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不知道過了多久,慢慢的有點知覺了,艱難地站起來,看到阿標在前面海邊不亦樂乎的拍照,差點沒把我氣暈過去,後來想想也許是這海浪聲太大了,不怪他。 後面的探險隊也追上來了,本不想讓他們看到我這么窘迫的樣子,只是實在是遮不住啊,順便給他們提個醒也好。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我甚為感動,同時也讓自己受益良多。
領頭的也許是他們的隊長,趕緊掏出了一包葯棉,簡單實用的那種,折斷了就有葯水流到葯棉上,可以直接擦在傷口上,防止傷口感染。看著大哥折斷一根又一根葯棉,細心地為我擦著傷口,心裡暖暖的,不知道多久沒有這種被照顧的感覺,幸福的感覺啦。一個人出來的太久了。
如果你認為海邊的石頭都像照片拍出來的那樣圓潤光滑,你就錯了,親眼見過才知道。 經歷風霜雨雪打磨的石頭可能變得圓潤,也可能變得像刺刀一樣鋒利無比,就像人生。我希望自己是那把刺刀,迎難而上,愈挫愈勇。
後記:
沒有這次的東西涌穿越之行,我不會知道:爬山、攀岩如果不想手掉一層皮,最好戴厚一點的防滑手套;徒步爬山最好穿防滑的鞋子;一些簡單的應急葯品必須隨身攜帶;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還有健康有多重要!
❽ 香港東涌的簡介
香港東涌位於大嶼山的北部,距離寶蓮寺不遠,宋代最後兩位皇帝曾在此匿藏避難,據說一些侍從人員的後人仍在此生活。該地有一座建於1873年的東涌炮台,是用以堵截鴉片貿易和海盜侵略的城堡,曾有400多名駐軍,並由五艘軍艦巡航。現仍遺有六枚清朝古炮。沿炮台右邊的小經走,步行約20分鍾即到達候王廟,廟宇建於1765年,用以供奉與宋末君主一同犧牲的寧相楊候王。在東涌以北的赤臘角便是新機場的所在,在東涌炮台可清晰遠眺。東涌,古稱東涌口,位於大嶼山北岸中央,一面臨海,三面環山。大嶼山有很悠久的歷史,而東涌在明代已是大嶼山的一大聚落,並且有汛兵巡邏。及後在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實行邊界,限定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邊界五十里,令當地居民歷盡流離之苦。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該區居民亦陸續返回,人口日多。而當中亦有不少客籍的居民,由江西、廣東及福建等地限至。這里有一座建於1873年的東涌炮台,是用以堵截鴉片貿易和海盜侵略的城堡,曾有400多名駐軍,並由五艘軍艦巡航,現仍遺有6枚清朝古炮。沿炮台右邊的小經走,步行約20分鍾即到達候王廟,廟宇建於1765年,用以供奉與宋末君主一同犧牲的寧相楊候王。在東涌以北的赤臘角便是新機場的所在,在東涌炮台可清晰遠眺。
❾ 東涌鎮的歷史沿革
原東涌鎮
南北朝時(公元420~581年),番禺沙灣、茭塘兩司還「地邊多海」,沙灣以南(即靈山、魚窩頭、東涌、潭洲一帶)未見有居民居住點的記載,處在茫茫大海之中,是水深6~7米的淺海。
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和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人士大量移民南下,番禺沙灣以南(即靈山、魚窩頭、東涌、潭洲一帶)的沙灘由人工堤圍的修建而加速形成。
清代,屬沙灣都。
民國時期,屬第一區。
建國初期,為沙鼻鄉。
1953年,今鎮境為東涌、石排、石基3個行政鄉。
1957年,撤區,並為東涌鄉。
1958年1月,並入魚窩頭鄉。
1958年至1961年上半年,先後屬靈山和魚窩頭公社。
1961年7月,從魚窩頭公社析出為東涌公社。
1984年,為東涌區。
1987年,為東涌鎮。
原魚窩頭鎮
明代,從東涌石基村沙頭至大穩沙鼻樑、南涌村沙鼻寨一帶,逐漸出現一個形似鼻子的沙洲(或沙丘),叫「沙鼻沙」或「沙鼻山」。
清代,屬沙灣都。
民國時期,屬第一區。
建國初期,屬沙九螺區聯鄉辦事處所轄的濠下、大烏鄉。
1953年,屬第二區。
1957年,靈山區撤銷,為魚窩頭鄉。
1958年10月,並入靈山團。
1959年3月,從靈山公社析出為魚窩頭公社。
1961年7月,析騮崗水道以東為東涌公社。
1984年,為魚窩頭區。
1987年,為魚窩頭鎮。
原西樵村
據記載,西樵涌西岸北斗圍於1876年築圍,大坳圍及西樵圍於1776年築圍。西樵建村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
1949~1952年,屬欖核鄉管轄。
1952年下半年,屬大烏鄉管轄。
1953年,屬雙翼鄉管轄。
1954~-2006年1月25日,屬靈山管轄。
2006年1月25日,番禺行政區域調整後,由原來的靈山鎮劃出並入東涌鎮。
合並建鎮
2006年1月25日,魚窩頭和靈山西樵村並入東涌鎮。
2012年12月1日,東涌鎮由番禺區劃入南沙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