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今的孟子義在娛樂圈路人緣怎麼樣呢你喜歡與這種性格的人做朋友嗎
孟子義的觀眾緣比較差並非由於大夥兒妒忌她的容貌,只是由於她在許多情景下所做出來的個人行為全是大夥兒所不喜歡的。最開始大夥兒大多數全是根據一年級這一娛樂節目了解的孟子義,孟子義在這種綜藝節目里頭的主要表現也不要用出色來描述。那時候的孟子義很有可能較為年青,因此她做到的很多事情都看起來特別的驕縱,而這也讓許多粉絲對孟子義的感覺並非特別的好。
我喜歡與這種性格的人做朋友,如果真的願意好好的了解一下孟子義的話,就會發現孟子義是一個非常直爽的人。她在對待他人的時候也非常的率真,所以網友們沒必要用過於不好的態度來批判一個女孩子。總得來說,孟子義是一個很優秀的女孩子,在演藝圈中也贏得了許多人喜愛和敬佩。想必在日後的發展中,她會出現更多的是獲得的,也希望她可以獲得長遠發展。
Ⅱ 請問孟子中的《魚我所欲也》中的捨生取義 具體是指什麼應該怎麼做
一、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記錄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
1.欲:喜愛
2. 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
3.兼:同時
4. 苟得:苟且取得。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禍患,災難。
6. 辟:同「避」,躲避。
7.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8.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在這里指代辦法。
9. 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10.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11. 非獨:不單,不僅。
12. 勿喪:不丟掉。
13.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14. 豆:古代一種木製盛食物的器具。
15. 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爾,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飢荒,黔敖在路上施捨粥。有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捨,後來餓死了。
16. 蹴cù:用腳踢。
17.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8.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種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鍾,這里指高位厚祿。鍾,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為一鍾。則,連詞,這里表示假設,翻譯成如果。辯,同「辨」,辨別。
19. 何加:有什麼益處。
20.奉:侍奉。
21.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讀"魚"
22. 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鄉,同「向」,從前。
23. 已:放棄,停止。
24. 本心:天性,天良。
25.是故:所以
26.能:保持
27.捨生而取義者也:而,表並列
二、問題研究
本文的論點是什麼?
前面已講過,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虧心事來。其實,僅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講每個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簡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捨生取義」的觀點,並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行文至「所惡有甚於死者」,作者對這個觀點的論述就結束了。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它。第2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說和闡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並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舉的失去「本心」的事例,並不牽涉生死,而只是富貴與「義」之間的矛盾與對立,所以,它和「捨生取義」的說法沒有什麼關系。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捨生取義」的觀點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反面論證。
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於斯焉。」(《四書章句集注》)這段概括主旨的話,還是比較恰切的。
內容簡析
《孟子語錄》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捨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後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現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於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主旨,內容思想
:
《孟子語錄》(以下簡稱《孟》)是一篇傳統的語文教材,也是《孟子》一書中的代表篇章之一。但是,不僅很多教師在教學時誤把「捨生取義」當作《孟》文的中心論點,而且不少教參和新編教材也多有此誤。其實,「捨生取義」既不能統攝《孟》文本身的結構和材料,也不能與《孟子》全書,尤其是《告子》全篇的思想內容相吻合。<孟子>是記錄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261章.
文章特點:氣勢宏大,論證嚴密,富有感染力,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孟》文本身的結構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論點應當是:人皆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賢者能勿喪耳」。如果把《孟》文分成三段來分析,是不難說明這一觀點的。
第一段包括兩層,從「魚,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層。這一層的開頭兩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為一個比喻,藉以說明「我」「捨生取義」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動形象,鮮明可感,富於氣勢的修辭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沒有使論點得以證明的論據作用。因為人能「舍魚而取熊掌」並不能證明人就能「捨生取義」。所以,如果把上述兩句換成「果敢地」三字放在「捨生取義」四字的前面作狀語,是不影響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結構的。可見,這一層的重心全在後面的幾句話中。後面幾句中的「捨生取義」、「不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個意思,即不貪生怕死。這些都是作為事實論據的,分別放在第一個分論點我「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前後,進行回環論證,即從事實得出結論,再用事實證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這一層不是用「舍魚而取熊掌」為論據證明「捨生取義」。而是用「捨生取義」,(即「不避患」、「不苟得」)為論據證明:「我」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
從「如使人之所欲」到「賢者能勿喪耳」是第二層,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兩個假設反問句所蘊含的普遍事實,從反面證明第二個分論點:人們具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接著又用兩個肯定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從正面論證分論點。然後順承上文的事實論證,正反論證和酣暢的行文氣勢,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論點:「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體現了孟文的辯論色彩),可謂水到渠成,順當明快。
概括上面兩層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為作事實論據,通過推究原因論證了中心論點。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體的事實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使論證更加嚴密有力。第二段(從「一簞食」到「乞人不屑也」)舉出「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實證明飢者照樣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第三段用反問排比句式,通過把「向為身死而不受」與「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德)我而為之」作比較,深刻地提示了「萬鍾不辨禮義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為,從而證明了他們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經喪失罷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論點得以充分論證後提出的一句號召,增強了文章的現實批判性。
通過分析《孟》文的結構和材料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孟》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萬鍾不辨禮義而受之」「者」的行為作論據,通過推究原因,然後概括提示出中心論點的。
從《孟》文的出處看,《孟》是《孟子》一書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書對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論。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統地,全面地,集中地闡明了人性善的哲學觀: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緊接著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來有繁茂的樹木為喻,說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善」的「本心」,只是因為它像牛山上的樹木那樣被砍伐殆盡了。正是這樣,第十章《孟》與以上諸章在思想內容上一脈相承,論證了人皆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只有這樣確認人皆有「本心」為《孟》文的中心論點,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書的思想內容相吻合,才有利於正確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學根源,才有利於把握孟文的藝術風格,才有利於把它作為論說文的範文進行教學。
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告子上》,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什麼是「義」呢?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樣提出和論證他的主張呢?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生命而要義。在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捨生取義」的主張。
為什麼要捨生取義呢?孟子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願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願意採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的辦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願意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捨生取義。通過以上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不過,上面的論證只是講道理。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飢餓的過路人都不願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禮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可見,孟子寫這段話是有根據的。「所惡有甚於死者」,當面忍受別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厭惡,所以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捨。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捨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捨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並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捨,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呢?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鍾」是古代的計量單位,六斛四斗為一鍾,「萬鍾」指豐厚的俸祿。為什麼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鍾俸祿呢?萬鍾俸祿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願受侮,現在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捨生取義之心,後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不是可以罷休了嗎?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以頃刻而不省察於斯焉。」朱熹的評語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敗的危難之際,能夠寧死不屈、捨生取義,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時,卻不顧廉恥、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違法亂紀為親戚朋友謀取私利,這不就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嗎?他們確實是喪失了原來的立場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責「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不但對當時的黑暗政治和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義,而且也提醒後人應該時時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貪圖爵祿而干不合禮義的事情。不過,孟子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認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具有仁、義、禮、智等善心,那些「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是後來「失其本心」,這樣解釋沒有強調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他的唯心主義性善論的表現。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後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託人挽留孟子,條件是准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並送給孟子萬鍾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見《公孫丑下》)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的,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本篇中對捨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後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捨生取義」奉為行為的准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范,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現代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都是與「捨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本來,這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捨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Ⅲ 孟子推崇「大人」,何為「大人」如何才能做「大人」
孟子言孟子口中的大人,他是怎麼評價的呢?孟子言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
大人有自己的一套認知,他們懂得理性思考,不會聽風就是風,不會被外在的不定性干擾,而是思考後判斷是非曲直。不跟風搖擺不定、睿思而衡量,這是大人對自己心境的底線。
大人不重欲,飲食習慣、身體本能、期望等量皆不會貪婪,剋制懂得規劃要求自己。人因慾望而起雜念,若不能剋制貪與執著,那便會混淆是非,因小失大。
大人要保以赤子之心,對待萬事萬物皆是坦誠相待的,即便上級做出錯誤決定,他們也不會視而不見,他們會坦誠告知。他們睿智有遠見,心思淳樸,言行舉止有章法。
何以成為大人?要成為一個“大人”,注重道德、注重智慧、注重心性之人,即大人也。
Ⅳ 孟母為了教育孟子成才,都做過哪些事沒有孟母的付出,孟子能成才嗎
孟母為了教育孟子,她做了很多事情,其中就有孟母三遷,孟母買肉啖子,還有孟母割布,孟母做這些都是為了孟子,可以說如果沒有孟母的這些付出,孟子成不了才,就算是孟子的覺悟很高,可是沒有孟母的以身作則還有關心愛護,孟子又怎麼能學會學好那些東西。
所以說孟子如今的出名還有他滿身的才學,都是離不開孟母的教導的,若不是她以身作則,還有她的悉心教導孟子也不會有如此大的成就,若是她當初沒有三遷,孟子這兩個字又怎麼會家喻戶曉,若不是她以身作則孟子又怎麼會成為一代聖人。
Ⅳ 孟母斷織文言文當孟母知道孟子學習沒有取得進步時,是怎麼做的
當孟母知道孟子學習沒有取得進步時,她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了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孟子懼,旦⑧夕⑨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選自《列女傳》
【注釋】
①既:已經。②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起來搓成線。這里指織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這。⑥是以:因此。
⑦則: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則、方法。
【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Ⅵ 3.為什麼齊王「笑而不語」,孟子又是怎麼做的
齊王」笑而不語「是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孟子問了五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齊宣王以動武的方式實現自己願望之說,孟子在這里抓住時機,進行反駁。孟子開篇就問齊宣王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宣王早已領教孟子的厲害,笑而不語,不願意將自己的想法告知於他。孟子大智慧,當然早已猜到宣王的想法,所以欲擒故縱,連問了五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在齊宣王忍不住對這些問題進行否認的時候,孟子馬上切入正題,說出齊宣王的最大願望,並毫不避諱地指出齊宣王犯了緣木求魚的大錯。
聽到孟子說自己的做法如此荒唐,宣王自然要問個究竟。於是孟子借機開始鋪排揚厲,逐步升級,將齊宣王一心想要採取的霸道做法與自己提出的仁政做法進行比較,讓齊宣王知曉兩種做法產生的不同結果。
Ⅶ 為了督促孟子好好讀書,孟母怎麼做
為了督促孟子好好讀書,孟母曾在三次搬家,被稱為孟母三遷,她還曾一氣之下,剪斷了即將織好的布,被稱為孟母斷織。 孟母斷織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天,他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學得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便用剪刀剪斷了即將織好的布。孟子十分害怕,膽怯地向母親詢問她這樣做的原因。孟母答道:「你荒廢學業,就同我剪斷這布一樣。認真學習,多問問題才能增長知識,才能成為有德行的人,才能擁有好的名聲。平時能夠安心讀書,才可以專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你現在不認真_書,就像是織布的人中途罷工。試想一下,工程進行到一半就停止了,這是件多麼令人遺憾的事情啊!」 孟子聽後恍然大悟。自此,孟子從早到晚努力學習,拜子思為老師,終於成為了有學問的人。大家都認為孟母教子有方。 【拓展延伸】 學習應該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孟母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採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認真學習。孟子後來能成為一個聞名天下的學者,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來源:作文評點報·作文素材小學版
Ⅷ 依據民貴君輕這一觀點,孟子認為統治者應該怎麼做
一、致富於民 人民的生存需求是一切王道、仁政的基石。孟子用水火之喻勸誡君主要滿足百姓衣食住行的需求。孟子認為聖王要了解民眾的疾苦,為人民的福利盡一切努力。關於致富於民,孟子提出了幾項措施。 首先,要實行井田制。孟子進一步描繪了這個理想的制度,各家都擁有五畝私田,在周圍種上桑樹,這樣老人就能夠穿上絲綢了,養一些雞、狗和豬,老人就有肉吃了,家裡的人都不再忍受飢餓,如果君主做到了這一點,一定能成為天下的王者。 其次,統治者要做到「勿奪其時」。君主應該少徵用百姓服勞役,少發動戰爭,這樣才能使百姓不違農時地進行生產。這樣才能促進生產,讓人們過上溫飽生活。只有保證人民的基本生存條件,百姓才會擁護君主,社會秩序才會穩定,國家才會強大。 最後,君主要減輕賦稅,要做到「取民有制」。孟子主張「十一而稅」,以此來限制統治者對民眾的過度剝削。 二、育民於德 孟子主張只有在具備一定物質生活條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人民進行教化。如果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天下皆凍餒之民,這種情況下,如何能王天下,又如何讓百姓去行仁義? 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了制民之產,使民眾擁有穩定充足的物質生活,但這也只是孟子_施仁政的基礎,推行王道的開始。接下來就要「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反對僅靠刑罰來治理國家,主張減輕刑罰,寬以待民,反對暴虐百姓,不教而誅,這對於百姓來說是不公平的。因而孟子提倡對百姓進行「教化」,這是君主的職責,也是有利於其統治的。這不僅能使君主征服人心,而且使人民遠恥近義,甚至可以達到「殺之而不怨」(《孟子·盡心上》)。 三、民貴君輕 人民是國家的根基,是民族的依託。因而,孟子認為民心是一個國家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他十分重視民心向背。孟子用大量的歷史與現實中的實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離婁上》)失去民心的君主還有周幽王、周厲王等,他們最終不僅都失掉了自己的王位,而且落得逃亡或喪命的下場。然而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這些聖王看重百姓,能體民之苦,感民之辛,注重民心,愛護百姓。「文王視民如傷」「武王不泄邇,不忘遠」。(《孟子·離婁下》)因而他們能夠得到天下,受到百姓的擁戴,建立起富裕、穩固、安定的國家。 基於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孟子的這一思想給歷代帝王敲響了警鍾。 四、與民同樂 孟子認為君主以百姓的好惡喜憂為行政的准繩,就必然能夠收服四海民心,稱王於天下。孟子在與齊宣王、梁惠王的交談中提出「與民偕樂」的主張。如果與百姓同樂就會得到更多快樂,就像百姓願意為文王建靈台,樂意讓文王擁有更大的苑囿;那些「獨樂」甚至把快樂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君主,就會像夏桀、商紂一樣遭到百姓的反抗,最終走向國破人亡的道路。「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孟子認為,只有憂民之憂,樂民之樂,才能鞏固統治,以圖長遠。 後世對孟子的這一思想進行了弘揚與升華。賈誼在《新書·大政》中這樣講道:「自古至於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點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原臣》中寫道:「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這句話體現了孟子民本思想的靈魂。 受時代的束縛,孟子的民本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認,他的這一思想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極大的進步性。時至今日,孟子的民本思想仍深深影響著當今人們的價值取向。孟子治國安民的救世良方——民本思想,在當今社會中依舊具有無限魅力。 來源:求知導刊
Ⅸ 孟子的本心指什麼,該怎麼做
孟子之本心觀念 孔子的思想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價值的。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同樣強調仁的核心價值。孟子通過對心的闡釋,來進一步說明了仁的價值,並且圍繞本心來建立了他的學說。孟子說:「仁,人心也。」(《告子上》)指出了仁就是人心所具有的本質,仁即是心的所固有的。而這個固有的仁的人心,就是孟子所說的本心。孟子從各個層面和角度對人心進行了闡述和分析,所以他的學說也被稱為心學。孔子很少談心和性,而孟子則是深入的對心和性進行的討論和分析,也開啟了中國文化思想中的心性之學。我們就首先從的心學開始來講。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具有一個善良本心。這個善良的本心也是我們中國人經常所說的良心。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一個善良的本心平時是隱藏而不顯的,而會時常因為在某種情境之下顯露出來。這種善良的本心是天賦的,孟子認為這種善良的本心就是從「惻隱之心」等體現出來的。而本心就是落實在仁義禮智這些道德品質之中。這是人人所固有的。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在這里,孟子清楚的表明了因為人人都具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所以人人也就具有仁義禮智這些道德,不是由別人強加的,也不是受到外在的環境的影響才有的,而是我們本來就具有的。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沒有這四種心和由這四種心而來的四種道德,那肯定是沒有深入的去思考的原因。只要有深入的思考了,孟子認為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四個方面,就是孟子所說的本心的體現。我們下面來討論這四心。 首先講惻隱之心。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仁也」,惻隱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仁的體現,也就是仁愛之心。到哪裡去找這種惻隱之心呢?我們是否具有這種惻隱之心呢?答案是肯定的。對於一些事情和人物有深刻的感覺和感動,心中悄然的觸動,就是惻隱之心的呈現。這是存在於心靈的最深處的。具體的講,落實到平常生活之中,就是同情心。對於別人的同情,以及其他小動物的同情,甚至對於天地中萬物的同情和熱愛,都可以是惻隱之心的表現。也就是博愛的情懷的體現,對於每一個人必然是具有的。有值得同情的事物出現的時候,我們的這種惻隱之心就會自然的顯現出來。比如從去年的大地震,全國的人以及全世界的人,無一例外的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心,這也就是人類所具有的本心的表現。又對於弱者的同情,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具有的。比如對與別人的幫助,對於乞丐的施捨,也同樣是這種同情心的流露。有一次我在魯迅小學的旁邊,就看到很多的小學生把自己的一些零錢給了旁邊的乞丐,當時我覺得很感動。說明了這些小學生是具有很深刻的同情心。在他們小小的心靈中,埋藏著一顆善良的心。當然他們可能並不知道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卻正是他們的這種同情心的自然和真實的流露。 其次講羞惡之心。孟子認為,「羞惡之心,義也。」羞惡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義的體現。我們平時所講的「義」,也就是來源於這種羞惡之心。孟子認為,這也是我們本心的一種表現,同樣是人人都具有的。即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義,而義就是天賦的道德品性,這個道德品性是「人皆有之」的。我們對於一些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種本能的喜悅和熱愛,而對於丑惡的事物就會有一種本能的厭惡和羞恥。我們對於很難看的東西,比如垃圾就會有天然的厭惡之心。又對於丑惡的事情,也會生一種討厭的情緒。同樣,對於壞人我們也會有天然的痛恨之情。這就是「羞惡之心」的自然的流露,就是義埋藏在我們的心裏面,而時常的表現出來。孟子也用了一個也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告子上》)這個就是「嗟來之食」這個成語的來源。即使是在需要乞討的人的也仍然保持著本來的羞惡之心。現在學校里也提倡八榮八恥,其目的也就是要喚起我們心中的這個羞惡之心,也就是「義」。知道道德,按照義的原則去做事情。知道榮和恥,也就是知道了義之所在。榮恥是我們自己心裡的一種感覺和感情,也是來源孟子所說的的這個羞惡之心。這種感情每個人都是具有的。對於合乎於道義的事情,我們會感到光榮,而不合乎於道義的事情,我們也會感到羞恥。這就是義的表現。孟子也講:「仁則榮,不仁則辱。」(《公孫丑上》),揭示了榮和辱的的結果的不同在於是否有實行仁義這個天賦的道德標准。 其次講恭敬之心。孟子認為「恭敬之心,禮也。」恭敬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禮的體現。禮也就是我們的本心所固有的。我們天生的就會敬天敬地敬父母敬長輩,這是不需要教的。孟子同樣認為,這是「人皆有之。」人人都具有的。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問問我們自己,是不是具有這個恭敬之心?我想大家都會有一個肯定的回答,就是有這個恭敬之心,也應該會有這個恭敬之心。比如面對長輩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產生一種尊敬的態度。這種現象可以在生活中去體會和觀察。不僅對於長輩,對於一般的人,我們同樣會懷有一種恭敬之心。在平時的生活中,人們會說「謝謝」「你好」「對不起」等,即是說明心中有恭敬的態度。當然有人也會說沒有,那就是不符合於正常的心理的。又比如,清明節。我們中國人有祭祀祖先和掃墓的文化傳統風俗。當舉行這種活動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是會產生一種恭敬而庄嚴的情緒?當然會。這也就是恭敬之心的表現。所以孟子的這種思想,是有深刻的來源的。我們可以理解來源於天地自然的秩序。禮是這種秩序的體現。恭敬之心通過禮而表現出來。同樣,我們的行為也需要有禮貌,如果沒有禮貌的話,那肯定是心中的恭敬喪失了。這種禮的思想意思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埋藏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也通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 其次講是非之心。孟子認為「是非之心,智也。」是非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知的體現。每個人都具有天生的判斷是非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孟子認為就是人人都具有的智,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天賦的道德觀念之上的。我們可以觀察兒童,雖然並沒有多少的知識和教育,而往往能夠有清晰的是非觀念。當然我們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時代,是否同樣具有這種思想的能力。如果是如此,那就是對孟子這種觀點的最好的證明。是非之心,就是對事物的善惡對錯有直覺的判斷。比如兩個人在吵架,只要能夠知道其爭吵的原委,每個人都能心中有數,判斷出一個是非曲直出來的。這種智慧也是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的,所以從是非之心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天賦的智慧。孟子的智的觀念和現在的智的觀念不一樣。現在認為聰明就是智慧和知識的體現,而孟子則認為對於道德的是非觀念就是智慧和知識所在。孟子和西方古代的蘇格拉底「德性即是知識」的思想一致。蘇格拉底也同樣認為具有了認識道德的能力和道德的修養,也就是具有知識。孟子則認為具有了判斷是非的道德之心和道德的修養,就具有了智慧。而這種智慧,同上面所說的仁義禮一樣,孟子認為是天所賦予的。 這些平時我們不太注意的蘊藏在心中的本性,通過孟子的清理和分析,就清晰的表達出來。惻隱之心等,是我們都會具有的心理經驗,孟子就是從這些心理經驗,找出了心的本質,並且轉化成為一種道德。同時把人們心裡的這種經驗提升為一種知識。(我們同學們平時不會認為自己的心理活動也是一種知識吧?)孟子把這些天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天賦的道德清楚的揭示出來了。我們知道,惻隱之心等四心,是我們自覺的意識,並不需要別人的指點和教育。所以從心對於外界事物的不同的反應,而得出的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孟子認為這些天賦道德都是「我固有之也」,就是每個人本來所具有的,不是外在的因素所造成的。 孟子也更加清楚的指出,人人所具有的這些惻隱之心,就是道德的起點。孟子從「不忍人」的角度來解釋惻隱之心。孟子認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孫丑上》)。確實,我們都有不忍的心存在。比如看到一些事情的時候,這種不忍人之心就會悄然產生起來。這個「不忍」就是我們具有天賦道德的最直接的證明。孟子做了一個事例的假設。他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公孫丑上》)意思是說如果有人看到有小孩子將要掉到井中去了,都會有產生驚駭擔心的同情之心。在這時候,並不是為了和小孩的父母去攀交情,也不是為了要取得鄉里的人和朋友的贊揚,也不是討厭小孩的哭聲才這樣的。而是每個人的自然的反映。我們看到,孟子在這里,排除了一切的外在利益得失,讓人的真實純粹的感情呈現出來,從而把天賦的道德之心引發出來。這樣的心理經驗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具有的。道德就從「不忍人之心」開始了。 孟子從惻隱之心而發現道德的開端。四種心的活動,就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的開端,孟子稱為「四端」。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從人人具有「不忍人之心」的事實和經驗,而的出天賦道德的結論。孟子就是抓住人的那一瞬間的人心的活動,得出具有固有道德的本心。不忍人之心的發動,在具體的情境之下,是個別的行經驗。孟子把個別的行為經驗轉化和升華成為普遍的道理。這些人心的一瞬間的活動,孟子把他們稱做道德的「四端」,就是道德從這里萌芽生長,也可以理解為道德的種子。惻隱之心的活動等,就是人的道德的來源和基礎。仁義禮智這些道德,由我們的這些具體的心理而發端。孟子說:「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孫丑上》)人人都具有這些道德的端點,從這些道德的端點而發展出本心來。如果沒有這些惻隱之心的話,孟子就認為不是人了,至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了。因為孟子認為只要是人就是具有這些道德基礎和種子。是天賦而來的 ,就像人的具有手足頭身四體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人可以否定這些道德的「端」。有了這些四端,而說自己不能實行道德的人,那是自己在作賤欺騙自己。因為這些道德,是人的本心所具有的。 孟子把這些人人本心所本來具有的道德和智慧叫做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本心的本來作用。他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盡心上》)人人都有不需要學習而具有的知識,有不需要考慮而本來就有的道德。這就是良知和良能。兒童沒有不知道愛他的父母的,等到長大了以後,沒有不知道敬他的兄長的。孟子在這里是對我們所熟知的普遍事實和經驗的陳述,我們也不需要去證明的事實,其中即包含了不證自明的道理。親愛自己父母,就是天然的感情的表達,沒有人可以否定的。孟子認為這種自然的情感就是仁的具體的體現。知道敬愛自己兄長,同樣也是自然的情感的表達,孟子認為就是義的具體表現。正如上面孟子所認為的一樣,仁義是人人具有天賦的道德。良知表現在親親和敬長等方面,良能是指具有這些仁義禮智的天賦的能力。通過本心而體現出來的道德,在孟子看來,是天下的普遍的道理,世界上的每一個地方的人也是這樣的。只要我們自己認真的思考,就會得出和孟子一樣的結論。 良知良能所體現出來的本心是大家所共同具有的,這是因為大家的心理都有相同的地方。孟子說:「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告子上》)孟子認為象人的眼耳口這些自然地需求都有相同的地方即是「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心也同樣有同然,一樣相同的愛好和需求。這個同然就是理和義。理和義就是指道理和道德。孟子認為古代的聖人是先發現和得到了這個人人所同然的道理和道德。所以說,道理和道德讓我們的心裡感到舒服和快樂,就像牛肉羊肉等美味讓我們的口感到舒服和快樂。我們的口味肯定是喜歡美味的食物,這是天然的本性;人們的 心裡喜歡美好的道德,在孟子看來也是同樣人的天然的本性。這個天然的本性就是天性。口與心兩者的天賦來源是一致的。天性在孟子看來,是善良的,所以他說:「性善」。性善即是肯定了人的天賦道德。而本心就是這個性善的直接的表現和正確的作用。天賦的美好的道德是天性所在,為人人的本心所具有。 孟子引用了詩經中的詩句,以及孔子的對於詩的評價來說明這個人人所具有的天賦的美好的道德。他說:「《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詩經上面說,天生養了這些人民,有了這些人民就有了伴隨而來的恆常的規則。人民秉持這些恆常的原則,因此喜愛美德。孔子認為作這首詩的人是明白道之所在的。這個美好的道德就是道所表現出來的。因為天地中必然有秩序和規則,所以人們喜歡愛這美好的道德。這種道德就是存在於孟子所說的本心,中國文化中也早已存在。而孟子把道德的來源落實到了現實的生活之中,即是平時的人們的心中的直接的感覺。這樣就更加的具體,讓人能夠清楚地把握住道德心。同時親切的感受體驗這美好的道德品性,因為如果僅僅用天性來說明這種美好的道德,離我們還會有一些距離,人們不一定能過容易的理解。通過孟子的分析,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內心所認知。孟子的貢獻就在於,把外在的天賦道德,轉化為人人所感覺的內在道德心,讓人們對這個天賦的道德有直接和實在的體驗和清晰的認識。孟子認為這個天賦的道德心就是人的本心。 雖然人人都具有仁義禮智四端,並不是人人都具有了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只有從本心所出發,才能具有這些道德。孟子認為人們有「失其本心」的本心的時候,失其本心就不具備天賦的道德本性了。孟子說「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告子上》)所欲即是指取義,所惡即是指不義,這種捨生取義的選擇是人的自然地感情所表現出來的,也是與生俱來的。不僅賢能的人所具有的這種心裡,而是人人都會具有這種心裡。只是賢者能夠保持不喪失罷了。賢者不喪失的就是這個本心。如果不能保持本心,害義而偷生,就是不符合人的正常的本性。人們可以因為寧願身死而不害義(孟子認為這是人的價值選擇),而現在卻為了一些小小的利益好處和快樂而去做害義的事情,這不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而是失去了本有的這個本心。孟子很明白的指出,即是「此之謂失其本心。」(《告子上》) 失去本心,在孟子認為主要是自己主觀的原因造成的。他說:「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人要是為不善,並不是人的材質的罪過,因為天性是善的,本心也是善的。心變得不善,是自己所造成的。在孟子看來,主要有以下的原因:其一、蔽於物。他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告子上》)眼睛和耳朵等這些人的器官,不會思考,而容易被外物所蒙蔽。物和物相交,只是相互的牽引罷了。(沒有經過自主的選擇)而只有心可以思考。只要思考就能得到它(指道德本心),不去思考就不會得到它。因為沒有經過思考,而為外物所蒙蔽,以至於被外物所誘導,就會失去本心。其二、陷溺其心。把本心隱藏和淹沒起來了。孟子說:「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告子上》)孟子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豐收的年份,子弟大多會變得善良,災荒的年份,子弟大多會變得強暴。這並不是因為天生的材質不同呀(因為子弟還是同樣的子弟。),他們這樣是因為陷溺其心的緣故,而導致有道德上的不同的區別。其三、茅塞子心。孟子跟他的學生高子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盡心下》)本心跟山間的道路一樣,不去經常用,也會象道路被茅草塞住一樣,堵住不通了。塞住了心本來的心路,就是失去了本心。 失去了本心,孟子認為就會害事,如果是執政的人不依從本心行政,就會害政。他說:「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滕文公下》)認為邪說之道,如果在人們的心中生起的話,就會對事情有所害處。如果執政的人在邪說的基礎上去去做事情,又會搞壞政治。這對於社會是十分不利的。又說:「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公孫丑上》)意思也是一樣的。不良的心生起,作為執政者來說,就會害政,這種不良的政治實行下去的話,就會把國家的事情搞壞。這是孟子最為關注的。同樣如果人們失去了本心,也會胡作非為。他說:「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滕文公上》)如果人們沒有保持住這個恆常的本心,就會為非作歹,無所不為了。 要使本心不至於失去,在孟子,認為是需要存養和操持的。維護本心,在孟子就是「養心」。他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養心的方法,孟子在這里也指出來了,就是要寡慾。寡慾的話,雖然本心存留的不多,但失去的也會很少。如果為人而多欲,想把本心存留下來,也是不多的了。孟子又認為:「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離婁下》)仁和禮,就是本心的具體所在。君子保持住了仁義之心,就是保持住了本心。同樣孟子認為,這個仁義之心是要自己去維護的。孟子說:「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告子上》)放其良心,也就是失其本心。意思是縱然是存於人的有不良的心,難道是沒有仁義之心嗎?(當然不是的)這樣所以放失了他的良心,就像刀斧之於山上的樹木啊,天天去砍它(指樹木,比喻良心)可以使山上的樹木變得美好茂盛起來嗎?良心如果天天去摧殘他,也會象山變得光光的一樣,沒有了。孟子說「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如果得到的正確的養護,沒有東西是不生長發展的。如果失去了正確的養護,就沒有什麼物是不會消亡湮滅的。孟子認為心也是這樣的,他引用了孔子的話來說明:「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孔子的意思只要操持著就會存在,舍棄了就會消失,悄然的生起和消失沒有一定得時間規定,沒有人知道它的去向。孟子認為孔子說的這樣的東西,就只有人的本心了!所以,孟子認為「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盡心下》)持養這個道德的本心,就是具有高尚品德的大人;只是顧及吃喝,僅僅養其口耳之欲,就是小人。因為本心和身體同樣是天生而來的,都需要持養。大人和小人的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 孟子的本心也是指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指嬰兒的本然純凈的本心。一個人的本心在沒有和後天不良的環境接觸,都能過保持其赤子之心。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離婁下》)認為大人就是沒有失去他天然的赤子之心的人。當然,在孟子看來,只有大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因為赤子保持了其天賦的道德本心,沒有受到外在的干擾和後天的污染。孟子認為赤子之心是本心的最好的體現。大人即是指有道德的君子,上面也提到孟子認為養其大者為大人。大人就是具有道德而能夠保持其本心,不失去的其曾經的赤子之心人。孟子認為只有大人才能保持。 孟子也對本心做了一些描述性的說明。一個是「良心」,一個是「不動心」。「良心」即是指具有道德的善良之心。當然,有惻隱之心,就也會有不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只是道德的端點,具有道德心是自然的,而不是必然的。有善良的心,也會有不良之心。孟子講性善,而沒有也不會講心善。而本心就是這個善的天性所具有的。不講心善,是因為心雖然有善良的端點,而心卻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這個本心是可以失去的。前面所提到的人們所具有的良知,就是對於這個道德的本心有真切的認知。良心即是由良心而來的觀念。人也是容易失去良知的。孟子十分清楚這一點。良心就是本心,不良之心就不是本心了。所以孟子要抓住人的善良之心的端點,來引導實現道德本心。良心,是對於本心的形象性的描述,而不是對所存在的一切心描述。本心是善良的,因此良心在這個意義之上即是等同於於本心。 「不動心」也是孟子對於本心的描述。即是能保本心自然狀態,沒有偏離和變化。在本心能夠排除或者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保持本然的狀態的時候,就是不動心。孟子說「我四十不動心。」(《公孫丑上》)孟子在四十歲的時候就做到的不動心。孟子卻認為告子比他還要先做到不動心。然而告子的不動心和孟子自己的不動心是不一樣的。當然,不動心並不會完全等同於本心。我們簡單的的講。孟子的不動心就是指他自己所說的本心,而告子所具有的不動心是沒有道德的基礎的,在孟子看來所以不是本心。孟子提到「動心忍性」。這種情況即是在惡劣的外部環境之中,其本心和天性受到了干擾和壓迫。動心也就是使原有本心有所動搖。有所操持的人,在這種情況之下,可以以至於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本心的存在和意義。同時,孟子也提倡要專心,專心可說是專注於本心。由本心的發用,保持一種單一純粹的狀態,可以會讓人達到最好的效果。 本心在孟子,需要落實到社會生活之中去實踐的。本心的實踐在孟子大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擴充,一種是推己及人。首先是抓住從惻隱之心等而呈現出來的本心所具有的道德的端點,把本心去擴充起來。他說:「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人人皆有仁義禮智四端,知道把這道德的四端都去擴展和充實它的話,就會想火剛剛燃燒起來,就像山間的泉水剛剛流出來。意思是可以把這個道德的本心發揚光大起來。如果能充實道德的本心,對於我們來說,大到可以治理好整個天下;如果不能充實道德的本心,就會連父母都侍奉不好的。這種道理,只要我們想想就會明白。因為不管是平時的為人,還是為政,都是離不開道德的。孟子又更加清楚的指出:「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盡心下》)一個人沒有害人之心,就是仁的開始;沒有去偷盜之心,這就是義的開始。兩者是一般的人都容易做到的。發展這種仁義的本心,仁和義就能夠完全的實現了。那麼,社會的道德也就實現了。 同時,孟子也提倡把這個道德的本心從自己開始,在社會中推廣出去,並實踐於政治之中。他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尊敬和贍養自己家的老人的這種孝心推廣及別人的老人的身上,把關心自己家的小孩的這種愛心推廣到其他的小孩的身上。也就是把仁義的本心推到整個社會。這也是中國的政治思想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孟子又說:「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梁惠王上》)認為古代的那些賢人聖人以及政治領袖,之所以有很大的過人之處,沒有其他原因,就是善於推廣他的善行而已。這個所為就是由本心所出發的行為。孟子認為這些人之所以為人們所稱贊和建立了功業,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推廣本心而已。孟子舉出了兩個例子來說明:「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離婁下》)大禹想到天下的有人被水淹沒了的話,就像自己被水淹沒了一樣。稷也一樣,想到天下有人挨餓,就像自己挨餓一樣。這些也就是仁義情懷的表現,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具有這種仁者的本心,所以他們都為社會人民做出了偉大的功業,大禹和稷的所作所為,完全在於他們善於推廣天賦的道德本心。 認識了本心,還需要的是完成這個本心。所以孟子還有盡心的思想。認為盡心可以知性,從而可以知天。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在一般看來,孟子的這一段話很難理解,好象具有一些神秘的感情和體悟在裡面。其實我們從孟子的本心觀念來理解,也還是好理解的。盡其心,即是達到和完成本心,以及實踐了本心,就可以知道人性。我們前面也說,本心是具有道德的善良之心,孟子肯定性善,本心在這個層次上和人性是同一的。由性善而有本心,由道德的本心而可以得出性善,善良的人性和善良的道德心是一致的,因此說本心即是性。盡心,也就是達到了本心,所以也即是知道人性本質之所在。知道了人性本質,也可以知道天了。孟子認為天地深刻意義就蘊含在人性之中,人性就是天道所在。性善的人性就是天道。所以人心、人性、天道在善和道德的這一個點上結合在一起的,不分彼此。本心即是人性,人性即是天道,天道即是蘊含在本心之中。孟子從盡心到知性到知天,這一直上去相融而無間的。所以孟子認為,要存其心、養其性,以至於達到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