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孩子問我為什麼八十年代初菜市場警察經常來抓糧票換雞蛋的人,怎麼解釋清楚
那個年代農業連年受災,為維護糧食統購統銷、禁止倒買倒賣,糧票是不準買賣的。糧票換雞蛋也是一種變通「買賣」關系,是違法行為,故警察會干預、抓、罰當事人。
② 糧票換糧 用票換物出現的原因 為什麼後來又消失了
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因為自然災害和經濟困難,糧食和副食品供應不上,只能通過發糧票和油票來限制供應。
③ 山海余升是幹嘛的搶糧票是什麼
1.山海余升是一款專門為中老年人定製的短視頻APP,旨在提高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豐富精神文化。為給中老年人搭建專屬於自己的同齡人「生活圈」和「社交圈」。通過短視頻記錄生活點滴,分享年代故事,用自己的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2.搶糧票是山海余升app!為答謝新老用戶對山海余升的支持與陪伴而推出的直播間搶購活動。所有免費拿商品,全部免費送!純「糧票」換購!如何獲得糧票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日任務、參與線上活動,就可以輕松獲得超值糧票。周周有活動,月月有驚喜,糧票獎品拿不停!
④ 用糧票換糧食特別的麻煩,當時為什麼用糧票
當年中國大陸的糧食產量還比較緊張,特別是在全國水利體系和13套大化肥企業建成之前,糧食供應是比較緊張的,尤其在1956-1976年代,一方面國家大力推行工業化,先後建立了40萬個工廠和大量的研究院所、基地,記起那晚上一的人口從農業轉化為工業人口和市民,另一方面原來靠近城市的大批優質良田轉為菜田或乾脆就成為建廠用地。當時工資有高有低,如果不設法控制糧食銷售,必然是新工人難以維持生活——加工資——糧價進一步上漲的惡性循環,導致新工人和他們的家屬難以生存,因此實施糧食票證供應。當時不只是城市糧食局按居民戶口本和糧本發糧票,而且好多大中型企業也有專門的會計管理自己企業職工的糧票分發,各企業根據工種的勞動強度高低發放工種補貼糧票。中央掌握這個糧票分發的數量,並據此訂購公糧和余糧,以免過度的征購余糧,過度傷害農民。那時全國的工資一個標准,有些地區差,任何地方男工和女工同級別工資就一樣,可他們的糧票是不一樣的。即使同級別的工人,煉鋼的爐前工人要比製鞋廠工人的糧票多將近一半。這當然有原因。要糧票做什麼?要糧票恰恰就是為了工人和市民既能穩定供應,又不要有人挨餓有人吃撐死,這個好方式還杜絕了大多數想多吃多佔的「官兒」的貪腐路,任何官員哪怕你是首鋼、武鋼、鞍鋼的廠長,沒有補貼糧票!你是首鋼工資能到10級幹部的工資,但糧票就是32斤!
⑤ 買手套什麼意思
暈,就是用你的錢去換取一雙手套的意思唄
⑥ 八十年代前進飯店吃飯僅有錢不行,還需糧票,原因是什麼呢
八十年代前進飯店吃飯僅有錢不行,還需糧票,原因是當時在「黑市」里,還有人偷偷賣糧票、布票。雖然政府和市政當局經常打擊,但它們從未消失。一些集體性質的小旅館,對於確實沒有糧票的顧客,一兩張糧票收幾分錢,他們也能吃,然後就去「黑市」買糧票來彌補不足。不過一般召開會議的單位都要收糧票,那時候很多人經常去糧庫換糧票。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還實行計劃經濟。當時中國國力還很弱,物資也不算太豐富。為了有計劃地給大家提供衣食,實行了糧票、布票制度。人們只有用糧票才能買到食物和成品,用布票才能買到布料和成衣。因此,為了有計劃地提供食物,國家這樣做了。以上就是對八十年代前進飯店吃飯僅有錢不行,還需糧票,原因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的解答。
⑦ 一種交換的憑證,糧票在中國什麼時候廢除的
1993年。
1984 年,在經過兩年多的物價體制改革試驗後,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深圳人率先過上了不用糧本、糧票的日子。
就在深圳市取消糧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國家又取消了長達30 多年的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極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
城市居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減少,因此,這時基本家家戶戶糧票都有所盈餘。
1993 年,糧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已無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長達近40 年的「票證經濟」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為找不到糧票發愁了。
(7)糧票換手套什麼梗擴展閱讀:
糧票分全國糧票、地方糧票、軍用糧票、劃撥糧票四種。面額大小不等;糧票中又分大米、麵粉、粗糧等。軍用糧票還分軍用糧票(帶錢的)和軍用價構糧票(不帶錢的)兩種。
糧票走入家庭,是一個時代的開始;糧票退出家庭,走入收藏家的家中,又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糧票的出現還要從1953年國家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說起。
1953年,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家一窮二白不說,朝鮮戰爭尙未結束,糧食問題是擺在了黨和政府面前的重大問題。
建國頭幾年,糧食一律由政府掌控,以征為主,以市場收購為輔。到了1953年農產品需求迅速增長與供給不足的矛盾加劇,農產品成了稀缺資源,甚至一度引發糧食危機,糧食短缺嚴重。
一些糧食主產區完不成糧食征購任務,而糧食銷售量卻不斷攀升,京、津兩地的麵粉不夠供應,到了必須實行配售的地步。
如不採取果斷措施,我國糧食市場必將出現嚴重恐荒及混亂局面。其結果必然導致物價全面波動,逼得工資上漲,波及工業生產,其他一切都會受到影響。
這不利於國計民生,只利於富農及投機商人。嚴重威脅新生政權和工業化戰略的實施。當時主持經濟工作的政務院副總理陳雲向中央建議釆用"農村征購,城市配給"的方案,名稱叫做"計劃收購"、"計劃供應",簡稱"統購統銷"。
在這一背景下,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這就是對糧食等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中共中央、國務院分別公布了《關於糧食統購統銷的決議》、《關於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糧食流通體制從此進入長達31年的統購統銷時期,糧票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糧票的出現,"統購統銷"制度的出台,在那個年代是具有積極作用的。歷史上,如果遇到災荒年代,國家無法通過統一調配糧食緩解危機。
甚至連都市的糧食都難以保障,進而造成政權危機。通過統購統銷,由國家直接控制農產品資源,大大提高了國家的行動能力,並促進了新中國政權的穩固。在那個年代,確實是"糧食定,則天下定"、"物價穩,則國家穩"。
以至後來,我們國家遇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災難,這兩次大災難之所以沒有出現糧食供應嚴重的失控局面,應該說,與統購統銷制度發揮的積極作用也是密切相關的。
糧票作為那個時代的重要票證。獲取的主要途徑,由城鎮居民憑糧食戶口、居民糧食供求本等到指定的國有糧店兌換。
糧食關系與戶口緊密掛鉤,公安部在人口統計中把由政府計劃供糧的城鎮居民劃為"非農業戶口"。最初的糧票釆用16兩制計量,1959年改為10兩制計量,從1985起改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並存、混用。
面額有半兩、壹兩、貳兩、伍兩、壹市斤、貳市斤、伍市斤、拾市斤、伍拾斤市斤甚至百市斤等。
在那個年代,糧票堪稱是"瘋狂"。城鎮居民遷徙戶口時,有一個特殊的關系叫做"糧食關系"。對於擁有城鎮戶口的居民來說,"糧食關系"與城鎮戶口同等重要。
如果居民工作調動,從甲地到乙地,除辦理轉移戶口手續外,還必須辦理"糧食關系"的轉移。沒有糧食關系就等於沒有飯吃。
那個年代既便手裡有錢也是買不到食品的。農民如果家中有病人住院,需由醫院出具住院證明,拿原糧(毛糧)到所在鄉鎮糧油管理所兌換少量糧票,以解決病人吃飯問題。
1969年下半年,我在連隊任司務長,部隊訓練施工任務繁重,每人每月45斤定量,並且還有40%的粗糧(粗糧有玉米面、高梁米、玉米餷子、小米等);伙食費只有每天0.45元,加之家屬來隊等因素,伙食很差,只能維持填飽肚子。
部隊買糧持軍用糧票到指定糧庫買糧,在北京我們都在馬蓮道糧庫,一般每月一至兩次。糧庫按粗細配額供應糧油。
在那個年代,國內的各個城市最繁忙最熱鬧的要數糧店了。糧店僅次於電影院的熱鬧場景,每月有那麼幾天,糧食部門會把糧票發放到糧店,糧店再發給居民。
每逢周末或月底,糧店門前總會排著長長的隊伍,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發孩子先去排隊,然後,大人再拎著面袋油瓶趕來替換孩子。買到糧後,再小心翼翼扎緊口袋離去。
由於市場商品的奇缺,那時的票證制度為保障供給、穩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給人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當年人們想買短缺商品時,不僅需要攢錢,而且還要湊夠這些必須的票證。由於稀缺,糧票和其它票證一樣,糧票有時被人們在黑市上買賣交易,用糧票換雞蛋或者其它商品,這在80年代幾乎成了一個普遍現象。
不過,這樣的交易被稱之為"投機倒把",是列入打擊對象的。輕者行政拘留、沒收非法所得,重者判處管制、勞動教養、有期徒刑等。
到 了1985年,情況有了變化,主要是因為國家統購統銷政策有了松動。當年元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規定"糧食、棉花取消統購,改為合同定購。"統購改為定購,統銷也逐漸變成人們可以不用糧票買到議價糧了。
1985年起,糧食部門的工作人員就不再挨戶發放糧票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糧食局統一製作的糧票代存卡,在居民購買糧食時,所用糧票直接從卡里扣除。此外,國營糧店開始有了議價糧出售。議價糧,與國家統一定價的平價糧不同,價格可按市場需求上下浮動。
隨著居民手頭積存的糧票越來越多,糧票漸漸有了新的作用。人們半公開地把它作為一種流通貨幣交易商品。
在種類繁多的糧票中,1955年由糧食部發行的全國通用糧票,是公認的"硬通貨"。按照當時的規定,地方糧票只能在當地使用,如果出差或住院、探親,要憑證明信到糧食管理部門兌換少量的全國通用糧票。
因為嚴格的發放制度,通用糧票在地下市場受到追捧。一斤通用糧票在黑市可以賣到兩三毛。市場上還出現了用通用糧票換雞蛋的,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等問題。
隨著市場的發展,這種地下交易越來越公開化,在一些自由市場內,用糧票換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除了商販們青睞糧票,一些農民也選擇用糧票交易。
80年代末期,農民按照參加集體勞動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糧"。當口糧不夠吃時,農民選擇進城,用大米換取粗糧,或者用雞蛋和農產品與城裡人換糧票,以彌補口糧不足的問題。市場上曾出現三斤糧票換一斤雞蛋,成為自由市場內的潛規則。
對此,國家糧食部、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曾下發通知嚴厲打擊。在當時糧食部門有專車檢查,查抄倒賣糧票和糧食的違法行為。
然而,國家的禁令與手段並未起到應有的效果。隨著農民糧食收成不斷增加,更多的農民把目光投向城市。他們希望用手中的糧食換來更好的生活。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糧票作為計劃經濟的標志性產物變得愈發另類,於是國家開始調研是否糧票退出市場問題了。
從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
至此,伴隨城鎮居民40年歷程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退出了歷史舞台,轉而進入了收藏者的藏冊。到了1994年,全國各地基本上取消糧票,票證時代徹底終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糧票
⑧ 糧票以前有什麼用現在還有作用嗎
糧票在過去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糧票屬於我們的購糧憑證,是在我們經濟時期發放的,時間段是20世紀的50年代到80年代。過去的我們沒有很多的錢財,所以如果想要吃糧食,購買糧食的話,必須要憑借糧票,我們中國的糧票數量種類豐富,而且發放和使用等都有著很嚴格的計劃。在過去的歲月,除了一些企業和政府等,很多學校也會發放相應的糧票,而糧票就是我們票證經濟時代的一款重要票證,我們如果沒有糧票就沒有物資,沒有辦法做到正常吃飯,因為那時候糧食過於少,沒有辦法滿足大家的需求,所以糧票就用來購買我們國家牌價格的糧食,與我們的市場價會有區別。
糧票是保障食物供應,維持百姓生活的重要憑證,現在對於收藏者來說,可以成為一種投資產品,幫助我們升值保值,更是時代的記憶,讓我們都會記著中國的歷史,緬懷過去。
⑨ 「手套換兜子」什麼意思舉個形象點的例子
這個詞源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工人聚居區的大街小巷裡經常能聽到「手套換兜子哩」這樣的吆喝聲。當時,五副粗布手套就可以換一個綠色的軍用書包。所以原意是指一種簡單的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
現在使用起來則更廣泛了,也可以是抽象的交換。比如說,你忘記了一個字怎麼寫了,就去問人家,在人家的提醒下,你會寫了,這時,恰巧他有個公式忘記了,你就告訴了他,這就叫「手套換兜子」
⑩ 一次性手套什麼梗
一次性醫用口罩。
在一些手套更換頻率較高的行業,通常建議使用一次性手套,這樣不但可以避免交叉感染,更可以大大節約更換成本,比如醫療行業、實驗室、食品加工行業等對衛生要求比較高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