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皇帝皇後配什麼刀和手套
擴展閱讀
皮衣上面有膠印怎麼處理 2025-08-07 00:49:30

皇帝皇後配什麼刀和手套

發布時間: 2022-10-11 22:42:55

㈠ 皇帝與皇後大婚,大婚時有什麼規矩

納采禮本為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求婚,獲女家同意之後,再正式遣一使者到女家致以薄禮,以為求婚之成。歷代納采禮,男家向女家所致禮物,既有實用之物,又有象徵之物。

清太祖娶葉赫氏時,僅僅率眾貝勒迎親,舉行大宴,而並沒有固定的儀注,清太宗時立後也僅行了冊立禮,皇帝大婚亦未成定則。順治八年,清世祖大婚,才開始確立了皇帝納後儀。

㈡ 請問漢朝皇帝皇後、民間的男女老少穿什麼衣服(叫什麼名,什麼樣的,描寫),帶什麼首飾,有什麼發髻。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詳見參考資料

㈢ 請問古代皇帝皇後出宮會帶上誰

中國古代帝王的出行,按規模的大小分為大駕、法駕、小駕三等。漢代規定,大駕由公卿(宰相等官員)奉引(在前引導),大將軍參乘(隨車護衛),太僕(掌管宮廷車馬)駕車;屬車81乘,另外還要備車千乘;護衛騎兵萬餘人。法駕,由京城長官奉引,侍中(皇帝近侍)參乘,奉車郎駕車;屬車36乘。小駕的規模最小,僅由執事尚書1人侍從,屬車的數量更少。但無論是哪種規模的出行,為帝王護駕的儀衛兵仗都是相當可觀。

據《大唐開元禮》的規定,唐朝皇帝的「大駕鹵簿」由導駕、引駕、車駕、後部鼓吹、後衛部隊等前後幾部分組成。

導駕,即先導儀衛,為「大駕鹵簿」的先頭儀仗隊。最前面是開道的幾輛車,依次分別乘坐京城地方官和朝廷官員。隨後是由兩隊騎兵及6行步甲隊組成的「清游隊」,其作用是清道,以保障後面的皇帝出行順利。緊隨其後的是士兵手持的12面龍旗,分作兩排。龍旗後則是專用車隊,其中包括指南車、記里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等。每輛車均由4匹馬牽引,有駕士14人、匠人1名。至此,導駕儀仗結束,後接引駕儀仗。

引駕儀仗不同於導駕儀仗,主要以樂、仗為主,陪同皇帝出行的文武官員也在其中。引駕儀仗的前導是由12排分別手執橫刀、弓箭,相隔排列的騎兵組成的衛隊。尾隨其後的是一支龐大的鼓吹樂隊,樂隊前有兩名鼓吹令負責指揮演奏。樂隊的樂器以各種鼓為主,主要有鼓、大鼓、鐃鼓、節鼓、小鼓、羽葆鼓等,還有吹奏樂器笛、簫、笳(亦作胡笳,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長鳴和中鳴(均為號筒)、大橫吹(橫笛)、篳篥(管樂器)等以及金鉦等打擊樂器,整支樂隊由750餘人組成。樂隊之後則是由各種幡(呈下垂狀的長方形旗幟)、幢(有羽毛裝飾的旗幟)、旌旗等組成的旗陣。一些隨行的官員及皇帝的24匹御馬也夾雜在旗陣中。旗陣之後,又有分列於左右的青龍旗和白虎旗。兩面旗幟的後面則為隨行的朝廷官員隊伍。在這支隊伍中間,還穿插和夾雜著手持兵器的騎兵和步甲兵。

引駕儀仗的後面才是皇帝乘坐的玉輅。皇帝車駕是整支儀仗隊的核心,因此警衛極其森嚴。玉輅由太僕卿駕馭,前後有41位駕士簇擁,兩側則由左、右衛大將軍(高級武將)護駕。緊隨玉輅的是禁軍的高級將領和宦官。在這些護駕官員的外圍則布列著多隊禁軍的騎兵和步卒,每隊禁兵的數量不等,但都在20人以上,並有1名軍將率領。禁兵配備有弓、箭、刀等兵器,隨時准備應付突發的情況。跟在禁兵後面的是由孔雀扇、小團扇、方扇、黃麾、絳麾、玄武幢等組成的儀仗。

皇帝的車駕後面還有一支「後部鼓吹」樂隊,樂隊配置的樂器與玉輅前的鼓吹樂隊差不多,只是規模相對較小,有樂工近300人。緊隨「後部鼓吹」之後的是皇帝專用的各種車駕,其中包括方輦、小輦、腰輦、金輅、象輅、革輅、五副輅、耕根車、安車、四望車、羊車、屬車、黃鉞車、豹尾車等。左、右威衛折沖都尉各率200名兵士,分作4行橫排,分別持大戟、刀盾、弓箭及弩,尾隨豹尾車,作為掩後。每輛車均由馬匹牽引,並有數量不等的駕士隨從。在這支車駕隊伍中,還有一些朝廷官署的官員騎馬隨車而行。

走在儀仗最後的是後衛部隊,前面是由兩位將軍率領的左、右廂步甲隊,共48隊,分作前後兩個方陣,每隊30人,以一面旗幟為前導。士兵均頭戴兜鍪,身著鎧甲,手持弓或刀、盾,每隊的裝束均為同一種顏色,共有5種顏色,相間排列。中間為左、右廂黃麾仗,分為12行,每行10人,分別手持弓、刀、戟、盾及孔雀氅(用羽毛製作的旗幡)、鵝毛氅、雞毛氅等。黃麾仗後為殳仗,共有500兵士,手持殳等古代儀衛兵器。最後則為諸衛馬隊左右廂24隊騎兵和12支旗隊組成的旗陣。每支旗隊所舉的旗上繪有同一種傳說中的神怪,如辟邪、玉馬、黃龍、麒麟、龍馬、三角獸、玄武、金牛等。旗陣後,又是由步甲兵組成的黃麾仗,並有騎兵護衛。至此,儀仗隊才結束,總人數大約在5000人以上。

中國古代帝王的出行儀仗在唐代以後規模間有增減,但其作為權力、地位的象徵在後代王朝則一直存在。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宋代《大駕鹵簿圖書》就直觀、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古代帝王出行時的盛況。

㈣ 皇後穿的衣服是什麼

每個朝代的服飾都不一樣。簡單介紹一下比較有代表性的明清皇後的服飾:

1、明朝皇後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綉有織金龍鳳紋。

襦裙為明代自宮廷至民間所通服的最具代表性的女裝款式,上身為短襦(襖子、夾衣),下身以馬面裙為主,飾有裙襕,初期上衣多為交領,並有白色護領,後期多用立領等,袖為弧形琵琶袖,袖口收窄,或有白袖緣。衣在裙外,短則及腰,長乃至膝。

2、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清朝皇後除冠服外,平時的衣著和其他妃嬪無二,都是一水的旗服,只不過皇後可以使用明黃色。

服飾制度是歷代禮儀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服裝的款式、質地、紋樣、色彩等代表著服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清朝定鼎中原之後,其帝後冠服有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直到乾隆朝制訂《皇朝禮器圖式》,基本形成定式,並一直沿用到清末。由於建立和推行服飾制度之需,清初建國不久,清王朝就汲汲於恢復江南織造的生產,擠出錢糧買絲招匠,按式織造,將冠服織造視為要務,親自過問並建立了江寧(南京)、江蘇、杭州三織造。

清朝的服制比漢族任何一朝的服制都更為繁縟和累贅,他除了保留本民族的纓帽箭衣基本形式外,還從有著幾千年傳統的漢族服飾文化寶庫中汲取大量的素養,形成了清代冠服的獨特製度。

(4)皇帝皇後配什麼刀和手套擴展閱讀:

在清代各等級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和皇後的服飾。皇後冠服,禮制上與皇帝差別甚微,只是在形式上有男女的區別,見於《會典》的有禮服和吉服。清代皇後冠服從款式、質地、紋樣、色澤到各種裝飾,都有嚴格而詳細的規定。

皇後禮服(即朝服)包括朝冠、朝褂、朝袍、朝裙、金約、領約、耳飾、朝珠、采帨等,在祭祀

和重大慶典時穿用。穿著時朝裙在里,再穿朝袍,外加朝褂。

皇後吉服有吉服冠、龍褂、龍袍、吉服朝珠等,常朝和一般節日時穿用。

皇後常服在服制中不見記載,但從實物和文獻記載來看是存在的。它的形式應和皇帝常服相類似。即常服袍的色及花紋隨所御,常服褂色用石青,應是日常穿用的。到清晚期又出現了氅衣、襯衣等漢化的博衣大袖形式。

傳世的清代帝後服飾絕大部分都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數萬件之多,它們是研究清代服飾制度、織綉工藝以及社會經濟生活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