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玩 為什麼要戴手套盤
首先不是所有文玩都要帶手套盤,比如核桃金剛等,需要用手油手汗盤完的一般不帶手套。戴手套的是怕汗的和需要前期打底的,不如木頭類需要終生手套盤,而鳳眼需要前期打底。
❷ 古人盤珠子也戴手套嗎為什麼現在的人盤珠子都要戴手套
1、古代人不會戴手套盤珠子。
2、現代人盤珠子有的戴手套,這是根據木料的特性決定的。
可以說古人是不存在盤珠子這種說法的,僧人的念珠是修行修心的一種方式。當然更不會選擇戴手套。
所謂盤珠子是現代人為了使手串達到「包漿」效果而進行的一種速成方法。
何為「包漿」,包漿的成因:由於木頭本身的油性,再加上空氣中的少量水分與灰塵,產生的一層亮而薄的透明層,這就是包漿。
產生包漿快慢的因素:
1、紋理打磨的要細膩,越細膩越容易產生包漿。
2、料的本身油性與密度,當然都是越高越好。
3、盤的時間,時間越長產生的包漿越漂亮越持久。
不同的木質的方法也是不同,不一定都需要「戴手套」。
檀香類,以打磨為主,打磨的細膩就可以產生包漿了,不然再盤也難成包漿,因為檀香木質輕,並沒有太大油性,產生包漿的唯一前提就是打磨細膩。
1、新的珠珠買回來顏色一般都是橘紅色或橘黃色,根據紫檀木的物理結構,含豐富的紫檀素,遇空氣和磨擦熱會釋放出紫檀素,珠珠表面顏色會變深,逐漸發紫到黑紫,再遇手心的微汗水和油脂,漸漸形成「包漿」,珠珠由於手的指紋的摩擦(人的指紋相當於5000目砂紙)表面逐漸平滑,遇光形成高亮點,同時也變的漂亮和神秘(木質的熒光從木頭里邊透出來)最後產生「寶氣」。
2、紫檀是以高貴的紫色傲於所有木材之首,古之曰:「紫氣東來」在文玩里最值得把玩的就是紫檀,以顏色木質取勝,所以,為了快速形成「包漿」用手直接盤,食指,中指半握,用拇指左右反復摩擦珠珠表面,順帶上下移動,力集中在拇指上,(如果手式不對會磨起泡),夏天是「盤」珠珠最好的季節,要好好的充分利用,在這里強調:手汗嚴重的最好在不出汗的時候「盤」,一旦覺得手濕的厲害,請停止盤。
3、新的珠珠請不要上油!注意:是任何油,在盤15天後,感覺木頭摸上去有點發「粘」,請停一~二天,這是木頭在形成包漿。
黃花梨類,可以直接上手,因為海黃油性很大,當然,手不能太汗,太汗的手還是用布盤為好,黃花梨的包漿應該是最強大,最漂亮的了。
1、黃花梨是以花紋取勝,魅力無窮,但黃花梨不易用手直接「盤」,盤一段時間,木頭會發黑褐色掩蓋了美麗的花紋。
2、建議先用搓澡巾把珠珠表面摩擦細膩(有的新買的加工的就很好了),再用手直接盤,但最終還會變黑,黃花梨手串不要經常用手盤,也建議不要經常帶。
3、盤的手勢,步驟和紫檀一樣。
金絲楠
1、金絲楠珠珠可不好「盤」,因為木質相對紅木「軟」,最少得三個月以上(還是天天盤四個小時以上),新的金絲楠表面無光,用臉蹭一下馬上就程淡「咖啡」色,盤過一段時間後,珠珠表面形成「貓眼」光狀態(珠珠中間形成高亮,金絲閃閃)。
2、先用搓澡巾或手套搓一個星期,把珠珠表面粗糙摩擦平滑,再直接用手直接盤,(也可以不用搓澡巾直接用手盤,稍微慢了點),盤的動作和紫檀一樣。
❸ 漢代陶明器外表都施加綠色低溫鉛釉,它有哪些特色
漢代陶明器除飲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模擬生活場景,加以縮微,如陶制的樓閣、倉房、灶台、獸圈、車馬、井台、奴僕等,都是用來營造虛幻環境以供死者享用。明器當中的壺、盆、罐之類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設一層粉彩,並不與胎體相融,稍摩擦便脫落;小型生活場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綠色低溫鉛釉。
綠釉陶鴨,胎土呈淡紅色,通體施綠釉,釉的表面泛現一種銀白色的光澤。由於長期水浸土蝕,部分漢代綠釉陶製品器表呈銀色,這是由於表面形成具有層狀結構沉積物而導致泛色現象。
還有綠釉陶狗,釉呈暗綠色,釉面富有光澤,四足端露胎處可看到紅色胎土。其造型作昂首、聳耳狀。雙目凝視前方,咧口露齒,兇狠欲吠。頸部有項圈,頸後並有環以套拴繩,可見它為豢養之馴狗。造型具寫實風格,神態生動。
❹ 漢代出現的陶器的釉裝飾有哪些優點
兩漢以前,陶器表面的裝飾主要是塗色和彩繪。漢代出現了釉裝飾,創燒了低溫綠釉陶器。它們色澤翠綠,釉層清澈透明,表面平整光滑,有鼎、盒、壺,以及倉、灶、井、水碓、樓閣、池塘、碉樓等喪葬明器。
❺ 瓷器上的銀色是銀子嗎
瓷器上的銀色可能是銀子,也可能是鉛或者氧化鋁。
古代陶瓷至少在漢代綠釉陶器上就有蛤蜊光,究其原因是使用鉛為助熔劑,而鉛為重金屬有小毒。包括後來的唐三彩、五彩、粉彩等多多少少會含有鉛。
到了近現代為了美化瓷器表面,人為的進行塗抹氧化鋁,您的這些瓷器表面所裝飾的就是氧化鋁塗層,雖然沒有鉛的毒性大,但畢竟是金屬元素,建議放棄作為食用器使用,畢竟在酸鹼條件下以及人工摩擦條件下會有所脫落。
瓷器保養: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
3、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❻ 綠釉小陶罐怎麼區分朝代
區分文物年代是很專業的,真想知道買本書,最好請教一下文物專家,即便這樣,你也不能保障完全不走眼,下面是我搜到的信息
綠釉陶罐屬低溫鉛釉陶,它是漢代出現並廣泛流傳的一種施釉陶器,是漢代制陶工藝的一項傑出代表。早期漢代壺為陶罐,通常素麵無紋或於肩部飾以水波紋、席紋等,及至中、晚期鉛綠釉出現後多於肩部飾浮雕,紋飾通常有人物紋,瑞獸紋,狩獵紋、車馬紋等,十分精美、傳神。漢代綠釉為鉛釉,故時間久了釉面會生成一層金屬泌出,呈銀白色,非常美麗。
❼ 漢綠釉鑒定有何方法 漢綠釉最大的特點是「反鉛」
首先,漢綠釉陶壺、罐、樽、盤等作品都是紅陶胎,顏色呈淺紅色,比較粗松,質地較軟。露胎部分由於表層的粉化,底部成型時出現的輪旋紋理雖然看得見,但不夠清楚,用指甲摳劃,胎體上會出現劃痕。 其次,漢代各類罐中的小型罐,造型特點是小口、短頸、口沿平滑圓潤,有的口沿中央有一條小溝槽,其肩部豐滿,腹部圓鼓,下腹緩收,平底,從肩部到底都很飽滿,線型結構上收放都很緩慢,底部不向外張哆,這也是漢綠釉的特點。 第三,從裝飾花紋上看,釉陶壺、罐等類器物的肩部往往有一圈模印出來的狩獵紋。這類紋樣也用在其他作品上,如樽、博山爐等。其構圖生動活潑,人處於進攻狀態,動物上下騰躍,山石樹林作陪襯,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完整諧調。 第四,從釉上看,漢代遺留下來的真品綠釉有兩種:一種深沉凝厚,釉光瑩潤悅目,比較暗,沒有浮光。器物肩部的紋飾猛一看不夠清晰,仔細端詳就會發現花紋內容豐富,安排很有章法,能看清楚,釉面不夠平整,在口沿,肩腹部分常有窯粘現象,往往釉層被粘掉一塊,露出紅色陶胎,用放大鏡看這個部位,可以看出陶質比較粗。另一種釉層薄,釉光比前一種明亮,釉色略微淺淡,施釉也不夠整齊,也有窯粘現象。這兩種釉的釉層都有流釉現象,或叫垂釉現象。這個流釉現象大多都不是從器物口沿流向底足,而是由器底向口沿方向流動,即由下向上流動,許多器物底、下腹部位釉層較薄,口、頸部分釉層料厚,尤其口沿部分,常有一些不整齊的滴珠,這與漢代釉入窯焙燒時的裝燒方法有關,往往是兩件相同的作品一上一下扣起來,叫對口燒,於是就出現了上述特徵。
❽ 原始瓷與漢代綠釉瓷器有區別嗎
原始青瓷與漢代綠釉都是泥與火的藝術,但有有質的區別,主要區分是燒制的窯溫和成型器物(胎土優劣)的吸水性。
原始青瓷是高溫燒制的早期高溫釉瓷器(據考;燒制窯溫在1000度以上);漢代綠釉是低溫燒制的低溫陶器。
從釉面上區別:原始青瓷開「魚籽片」附著力較強;漢代綠釉不開片,易脫落。輕輕敲擊兩種藝術品,原始青瓷猶如「女高音」;漢代綠釉陶器猶如「男低音」。
漢代綠釉不屬於原始青瓷,它起源於「馬家窯」彩陶文化。原始青瓷起源於商代,是不成熟的瓷器(釉色偏差太大,窯溫控制憑個人經驗)。原始青瓷起源於陶而優於陶。都是古人使用泥於火留給後人的藝術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