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麵包面團打好後手套膜拉出來不均勻怎麼回事 有的地方很薄 有的地方厚 不均勻
手工麵包拉出來本身就不均勻,薄厚不勻,這樣的麵包做出來口感很好,吃著放心,屬於真材實料,因為直接用手拉出來的本身就沒有尺寸。可能大小厚薄不一樣!
㈡ 手套膜揉過了怎麼補救
如果手套膜揉過了是需要重新再做的,不然拉絲吐司效果就沒有了,如果懶得去做,那就直接這樣烤起來,說不定效果還可以。
有些麵包製作時一定不能過度攪拌,比如可頌和貝果這種含水量50%左右的麵包是很難攪拌出手套膜的,一般攪拌到面團光滑即可。打面,需要的是讓面團既延展又有彈性,也就是在面團的彈性和延展性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面團二發要很久」,「麵包出爐口感粗糙」,「吐司進烤箱之後不再膨脹」等等的各種麵包問題,都要首先從面團攪打開始尋找原因。手套膜雖然重要,但非必要,不是只有攪拌出手套膜才能做出好麵包。
家裡如果沒有高筋麵粉,也可以用普通麵粉加入適量的雞蛋清揉一揉,做出來後跟高筋麵粉是同樣的效果。和面加白糖時,這里的量可以按個人口味來適量增減。
㈢ 做麵包時,手工揉面要揉多長時間
大概十幾分鍾把,揉到麵筋道就好。
手工揉面方法:
1 選擇單一的濕性材料配方。配方的濕性材料要盡量做到單一以及可以准確量化:比如,牛奶多少克,水多少毫升,剛開始最好不要用加了雞蛋的配方,因為雞蛋有大小,含水量也不盡相同,這樣無法量化,也無法根據配方對比自己麵粉的吸水性。選擇單一的配方則有助於之後的水分添加或者減少的控制,這樣更有助於成功。
2 分次加水揉面。因為不同品牌的麵粉吸水性不同,相同麵粉在不同的溫度濕度下吸水性都不同的。不要一次性將所有的濕性材料全部倒入,一邊倒入一邊用筷子攪拌直到看不見乾粉,可以揉成不粘手的面團的時候就停止,餘下大概10%的水量,留著等會之後揉面的時候分次慢慢加。這種方法借鑒於CAROL,既能保證水不會超過麵粉的承受能力,也能有助於麵粉對水的吸收。
也就是慢慢把水倒入盆中的乾粉中並用手混合,當你的麵粉可以成團了之後就不要再加水了,把面團從盆移出到工作台揉成均勻的團,然後分多次、少量地把水加到面團上,每一次揉搓到水分完全吸收再加下一次,大概需要揉搓兩分鍾。打比方配方的總水量是200ML,180ML倒入麵粉,餘下的20ML分十次,一次加2ML,總共需要二十來分鍾就可以將所有的水分加完,這個時候面團已經差不多到了擴展階段,可以加入黃油了。
加水揉面的過程中也要時常停下來檢視麵筋的狀況:
a 如果水分沒有加完麵筋就已經擴展開來,那麼就可以就此停止,不用勉強把配方中的水加完,這時可以加黃油揉到完全;
b 如果水已經加完,將面團撐開的時候沒有撐開多大就破掉,而面團感覺有點乾乾的又不黏手,那麼就需要繼續加水。加水的時候還是遵循少量多次,加一次揉到充分吸收然後再加水,再揉……一直到面團變得光滑均勻有點點粘手但一拉就全部脫離手掌的狀態,摔打的時候可以一隻手甩出拉伸(如何甩打面團點這里),如同耳垂般柔軟,再檢驗面團,已經到了擴展階段接近完全階段的狀態了,這個時候可以加入黃油,然後一直揉到面團吸收完油分,面團變得更加柔軟有光澤,麵筋膜變得非常堅韌,這就是面團完全階段的狀態。
3 浸泡麵團。浸泡可以縮短揉面的時間,有的麵粉能夠吸收水分的能力很強,但是吸收的速度很慢,比如高筋麵包粉,加了配方中的水之後,立馬開始揉,還是覺得干,而且揉起來很吃力,後來慢慢加水,慢慢揉,有一次多加了比原配方多了50ML的水分才勉強到了擴展階段,而且還花了不少時間。把除去酵母和黃油的其餘所有干濕成分混合後靜置大概20分鍾左右,把配方中的水還是留大概20ML的樣子,再揉起來就變得比較輕松,膜也出的比較快。
4 手揉也是可能會揉過頭的。配合泡麵、少量加水和揉摔打的動作,出膜真的很容易,一般450G的面團20分鍾左右就出膜了。
第一、當水慢慢快加完的時候,要時刻提高警惕,停下來去檢視面團的筋度,加水的期間旨在讓麵粉吸水,爭取在水分加完的時候面團正好進入擴展階段,這樣再加黃油的時候揉到吸收正好達到完全階段。
第二、不要因為追求薄的可以透光的手套膜之類而盲目加水,面團揉過了膜也是很薄可以透光,但是完全沒有韌性很容易破。而且水分越大,揉過頭的幾率越高,所以,加水一定一定少量多次,並且,加配方外的水分的時候更要更少量地加。千萬不要苛求高水分,透光膜,因為有韌度的厚膜,即使破洞有不光滑,也比揉過了趴下的面團要好一千倍。
㈣ 揉不出手套膜的原因是什麼
1、用的低筋麵粉
用高筋麵粉才能揉出膜。麵粉本身就是一個影響面團出膜的重要因素,製作麵包當然最好選擇高筋麵粉(蛋白質含量>13%),而且不同的牌子,筋性也有差別,選購麵粉時需注意,而且麵粉最好買新鮮的,放置太久的麵粉,進行會降低。
2、配料問題
和面沒有添加任何配料。和面時根據配方加入雞蛋或者食鹽,既可以豐富口感,又可以增加麵粉的筋性,讓出膜更容易。
3、含水量和含油量不合適
配方的含水量對出膜有很大的影響,一般只做麵包的面團濕度在60%~70%之間,比較容易出膜,這種狀態下的面團有些粘手,但是面團能拿得起來,如果濕度略微增加,就更容易出膜,但缺點是難以操作,會特別粘手。(因為麵粉吸水性不同,含水量也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在具體和面時,要預留10%的水,視情況增減。)
含油量指的是黃油、淡奶油等的加入,油脂會對面團出膜有影響,按照原來的方子,油量減少或者過多,都會影響出膜。
4、攪拌力度太小
一般,攪拌力度越大,麵筋形成越快,這就是和面需要廚師機的原因,如果是手工揉面,當然也力度更大更容易出膜。
麵粉揉出手套膜一般建議用高筋麵粉。
國標中,麵粉按濕麵筋含量分為:高筋粉、中筋粉、低筋粉,做麵包等烘焙類產品一般用高筋粉,做可頌類產品一般用高筋偏中筋麵粉,純中筋粉或者低筋粉不適合做烘焙類產品。
麵粉的筋度強弱取決於麵粉中-S-H-轉化成 -S-S-鍵的數量,數量越多,麵粉筋力越強,面團彈性越大,延伸性也會相對好。
㈤ 手套膜一拉就斷
手套膜和面團濕度有很大關系,面團含水量高就容易出手套膜。
攪拌過程中就及時查看面團狀態,很多人在打面時都怕打過,但實際上只要勤檢查就不會有問題。要注意的是,在黃油被吸收進面團之後,面團會逐漸收緊,但也會逐漸粘手,這時一定不要怕,繼續打!就會發現面團再次收緊,再打30秒左右,就有了很好的延展性,這就是真正的手套膜。
㈥ 面團擴展階段和完全階段的區別
一、出筋
揉面的過程:面團逐漸形成有組織有韌性的麵筋的過程。最初麵粉和其他材料混合的時候是十分鬆散的狀態,這時並沒有形成麵筋。隨著麵包機的揉制和攪拌,麵粉慢慢開始成團,看不到鬆散的麵粉,此時說明面團已經開始出筋了。
出筋的面團:麵粉已經可以成團,但表面會比較粗糙,麵筋的韌性也不夠強。一般我們用中種法製作麵包時,中種面團揉至到這樣的初級階段(出筋)就可以了。
(6)手套膜攪拌過度會出現什麼情況擴展閱讀
1、面團發酵:
1、一般面團基礎發酵溫度在28度,濕度為75%,一發在麵包機60—80分鍾左右發酵完成,具體時間還要看面團的狀態而決定。
2、二次發酵溫度38度左右,濕度為85%,二發放在烤箱里發酵,這里重點要說如果你的烤箱發酵溫度高於40度,不建議打開烤箱的發酵功能。
可以接盆熱水放在烤箱里,烤盤放在比較靠上的位置,利用熱水的溫度和濕度來發酵面團,30分鍾取出熱水試下溫度,水涼的話再換一盆熱水。熱水我們就可以用家裡熱水器45度熱水即可。
㈦ 如何揉面能揉出手套膜
使用凱膳怡廚師機想揉出手套膜可以按照這個步驟: 以350克麵粉為例,您可以先用2檔先攪拌麵粉,可以防止麵粉噴濺,等液體混合麵粉,有顆粒後,再用4-5檔攪拌。一般7分鍾左右,手套膜基本上就成型了。盡量不要超過15分鍾,如果過度攪拌,面團的中心溫度過熱,反而會影響面團的口感。接著靜置一段時間發酵,就可以用來做麵包了哦。注意以上的攪拌麵粉的時間按您具體的情況適當可以調整,面團揉出手套膜,同配方相關。如果是歐式面團、法棍等面團,它們的手套膜就沒有甜麵包的面團那麼明顯。通常中點饅頭等的面團就不太會出手套膜,因為麵粉用的是中筋粉,濕度也不夠。因此成品就不會像麵包那樣口感松軟。
㈧ 吐司麵包要注意什麼
新手做吐司必須注意的九大問題
食材
中種面團材料:高粉280克、冰水168克、燕子即發乾酵母4克
主面團材料:高粉120克、細砂糖32克、鹽5克、煉奶80克、冰水10-20克、安佳黃油32克、蛋液15克、杏仁片15克、麵包機
中種面團和面:15分鍾、中種面團發酵:90分鍾、主面團和面:45分鍾、主面團整形加鬆弛:20分鍾、主面團發酵:50分鍾、主面團烘烤:50分鍾(加錫紙)(以上的時間僅供參考,必須根據你的條件來調整)
方法/步驟
1將冰水倒入麵包機里。
2再倒入高筋麵粉。
3在粉上凹個窩倒入酵母。
4啟動麵包機7的和面程序,簡單和成面團即可(15分鍾)。
5把面團放到盆里,蓋上保鮮膜。
6室溫發酵至3-4倍大。(也可以在麵包機里直接發酵)
7將發酵好的中種面團揪成塊放入麵包機里。
8倒入冰水。
9再倒入煉乳。(煉乳可以最後倒,可防止高粉攪拌的時候飛濺)。
10對角依次倒入糖和鹽。
11最後倒入高筋麵粉。
12啟動麵包機的和面程序。(夏天和面的時候不要蓋蓋子,防止機器在和面時溫度過高影響面團。)15分鍾後已和成較為光滑的面團。
13取一塊面團用手慢慢抻開,這時面團不容易抻薄,抻得稍微薄就會扯出裂洞,並且裂洞邊緣是毛糙的,面團這樣的狀態就可以加入黃油。
14加入軟化的黃油粒。
15再次啟動麵包機7的和面程序,30分鍾黃油已經被吸收。
16取一塊面團,用雙手拉開面團兩邊,順著筋性輕輕延展,呈現大片堅韌透明的薄膜,用手指捅破,破洞邊緣光滑,這時面團製作出細致並富於筋性的成品,適合製作體積大的吐司類麵包。
17將面團分成六等分,排氣後滾圓,用保鮮膜蓋上鬆弛15分鍾。(忘了拍保鮮膜)
18將鬆弛好的面團放入麵包桶中,蓋上保鮮膜和麵包機蓋,啟動麵包機6的酸奶程序進行最後發酵,發酵時間為50分鍾左右。(事先取出攪拌刀)
19待面團發酵至兩倍大,用手沾麵粉壓入麵包不會回彈並感覺面團有張力即可。
20麵包桶的外層包上一層錫紙,將發酵好的面團表面刷上蛋液,撒上杏仁片,啟動麵包機12的烘烤程序,調至50分鍾。
2150分鍾後,打開麵包機蓋將錫紙取出。
22將吐司倒出,晾涼後放入保鮮袋儲存。
23撒上杏仁片來裝飾,瞬間美貌指數上升,就算是送人也不失面子。
注意事項
烘焙不象中菜可以隨意增減,必須嚴格按照配方製作,這樣成功的機率才會高。看了很多相關的資料,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新手用麵包機做土司必須注意的九大問題:
1溫度:夏季溫度較高,面團在機器里攪拌因摩擦生熱溫度會升高,從而影響面團質量。用冰水(冰牛奶)就可以調整面團的溫度。(如果沒用冰水(冰牛奶),在攪拌中途發現面團溫度高了,可以拿出來立即在大理石案板上攤成大片可令面團迅速降溫)。
2水量:環境(溫度、濕度)及高筋麵粉吸水性的不同,不要一次性把配方中的水量全部加入,最好留20%,根據面團的吸水性適量增減。如果面團始終不能裹在麵包刀上攪拌,說明水量不夠,過硬的面團不易攪拌出薄膜,要適當逐漸的加入水量。
3麵粉:做麵包要用高筋麵粉,推薦使用「金像麵包粉」、「紅牡丹特高筋粉」,比較容易出筋,拉出薄膜。
4酵母:冰水不能直接接觸酵母,這樣會減弱酵母發酵能力,導致面團無法發酵。要先在桶內先加冰水,麵粉蓋過水,最後加酵母;酵母也不能接觸到鹽,鹽會殺死酵母,影響面團的發酵。
5攪拌:面團由濕粘、粗糙慢慢的變的光滑、緊實,用手可以拉開小片不易捅破的薄膜,這時就OK了。攪拌的時間要控制好,攪拌過度造成麵包膨脹力太好,做出來的麵包容易爆裂。攪到合適的面團剛好不是很粘手,攪過度的面團很粘手,可以拉出很長的麵筋,拉出的薄膜很容易破裂,非常的柔軟,整成球形會下塌。
6發酵:面團正常的發酵:一般的面團第一次發酵是發酵到2-2.5倍大,溫度是28-30度發酵40-60分鍾。如果溫度低發酵時間要延長(第一次發酵好的面團放冷凍室冷凍半小時再操作,這樣不會粘手,也不用擔心面團在整形時發酵了);中間發酵(鬆弛)10-15分鍾,視面團的筋性及造形要求而定;最後發酵溫度是40度發酵20-40分鍾,視面團的種類及及造形要求而定。實心包發酵至2-2.5倍大,包餡麵包發酵至1.5倍大,因為外面只有一層薄薄的皮。發酵不足是造成麵包不夠松軟的一大原因,可以在最後發酵時略發久一點,也不要太久,時間太久出來的麵包馬上塌不成形,而且內部組織粗糙。
7整形:對於新手來說,整形是一大難道。可以在刷好蛋液的吐司上撒上些杏仁片、杏仁粒、酥鬆粒、芝麻、麥片等來裝飾,瞬間美貌指數上升,就算是送人也不失面子。
8烘烤:麵包機空間小,採用的是側面加熱,烤出來的麵包四周和底部上色會比較深,表皮又比較厚。在烤麵包前,可在麵包機的四周裹上了一層錫紙。這樣烤了來的麵包色澤金黃,四周和底部也不會顏色過深,表皮也不會過厚。
9保存:剛出爐的麵包不要吃,因為面團發酵的過程中,內部會產生一定量的乳酸菌與醋酸菌,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而胃病。正確的吃法是將麵包放置於空氣中,使之冷卻並揮發掉內部的乳酸與醋酸後再吃。麵包放涼後馬上用膠袋包裝密封起來,夏天放室溫可以放2天;不要放冷藏室保存,容易脫水、發霉,吸附冰箱異味,老化也比較快;多餘的麵包可以放冰箱冷凍,可以保存一個月,要吃時取出回溫,再用烤箱烤熟即可。
這款土司我做了兩次,第一次是在35度的高溫下用冰水做的,在配方上我少加了10克的水,組織很細膩,但家人和朋友都說口感幹了些;於是第二次我加足了10克的水,但由於這段時間陰雨綿綿,氣溫較低,且空氣濕度較大,我感覺水份又多了些,組織稍有點粗,不過口感反而比第一次好。還得繼續摸索,做出更好的麵包。
通過這兩次的製作,使我明白一些道理,面團會隨著環境的溫度與濕度產生不同的反應,製作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在揉面時間、發酵時間、烘烤時間與溫度上要注意觀察,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對於新手來說,在製作麵包之前,可以通過網路多看看烘焙達人的烘焙日誌及視頻,或是買一些烘焙書籍,對製作麵包的流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避免自操時的手忙腳亂。同時也要認真看麵包機說明書,對麵包機的運用要有一定的認知。現在慢慢覺得做麵包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麵包做得好與不好,完全取決於熟練程度。時間長了,憑著經驗和感覺,就能賦予麵包生命力。
總結九大問題主要是留給自己,避免以後再犯錯誤。歡迎新手和我一塊學習,高手給予幫助和指點。
㈨ 麵包製作教程
第一步 | 認識麵粉
高筋麵粉
做麵包需要用高筋麵粉,這是麵包組織細膩的關鍵之一。高筋麵粉是指蛋白質含量平均為13.5%左右的麵粉,通常蛋白質含量在11.5%以上就可叫做高筋麵粉。有朋友反映說在超市買不到高筋麵粉,可以去大型的超市找找,或者乾脆網購。畢竟,做麵包少不了它。
餃子粉不是高筋麵粉!這點需要特別注意。不知道關於「餃子粉就是高筋麵粉」這個概念是從哪裡來的,但它卻一直深深植根於很多朋友的頭腦里。只要稍加註意,就會發現餃子粉的蛋白質含量大多在10—11%之間,達不到高筋麵粉的標准,仍屬於中筋麵粉的范疇。但是,它是中筋麵粉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粉類,所以,是在沒有高筋麵粉的情況下,可以用它代替。
如何判斷麵粉的筋度呢?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抓一把麵粉,用手捏緊成塊狀,松開手,如果麵粉立刻散開,就證明筋度很高。如果麵粉還保持為塊狀,則證明筋度很低。
第二步 | 面團的攪拌(最重要的步驟之一)
揉面
有一個說法:麵包製作過程中,正確的發酵影響了麵包質量的90%。其實,面團的攪拌與面團的發酵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影響著麵包的成敗。注意了!對麵包攪拌重要性的理解,有助於你製作出成功的麵包!
攪拌,就是我們俗稱的「揉面」,它的目的是使麵筋形成,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麵筋形成過程以及它在麵包製作中所起的作用必須要說一下:
麵筋是小麥蛋白質構成的緻密、網狀、充滿彈性的結構。麵粉加水以後,通過不斷的攪拌,麵粉中的蛋白質會漸漸聚集起來,形成麵筋。攪拌的越久,麵筋形成越多。而麵筋可以包裹住酵母發酵產生的空氣,形成無數微小的氣孔,經過烤焙以後,蛋白質凝固,形成堅固的組織,支撐起麵包的結構。
所以,麵筋的多少決定了麵包的組織是否夠細膩。麵筋少,則組織粗糙,氣孔大;麵筋多,則組織細膩,氣孔小。這也是為什麼做麵包要用高筋麵粉的原因,只有高含量的蛋白質,才能形成足夠多的麵筋。
要強調的是:只有小麥蛋白可以形成麵筋,這是小麥蛋白的特性。其他任何蛋白質都沒有這種性質。所以,只有小麥粉有可能做出松軟的麵包。其他黑麥粉、燕麥粉、雜糧粉等等,都無法形成麵筋,它們必須與小麥粉混合以後,才可以做出麵包。有些烘焙師會使用100%的黑麥粉製作麵包,但這種麵包質地會十分密實,因為沒有麵筋的產生,無法形成細膩的組織。
有人曾問:我往中筋麵粉里加點蛋白質,它會不會變成高筋麵粉?現在你應該明白了:除非加入小麥蛋白,加入其他諸如大豆蛋白牛奶蛋白等任何蛋白質,都不會對麵筋的含量產生影響。
攪拌的過程:
揉面是個很辛苦的工作。為了產生足夠多的麵筋,我們必須在揉面上花大量的力氣。不同的麵包需要揉的程度不同。很多甜麵包為了維持足夠的松軟,不需要太多的麵筋,只需要揉到擴展階段。而大部分土司麵包,則需要揉到完全階段。
什麼是擴展階段和完全階段?
通過不停的攪拌,麵筋的強度逐漸增加,可以形成一層薄膜。取一小塊面團,用手抻開,當面團能夠形成透光的薄膜,但是薄膜強度一般,用手捅破後,破口邊緣呈不規則的形狀,此時的面團為擴展階段。
繼續攪拌,到面團能形成堅韌的很薄的薄膜,用手捅不易破裂,即使捅破後破口因為張力也會呈現光滑的圓圈形。這個時候的面團就達到了完全階段。關於什麼樣的麵包需要揉到怎樣的階段,每個方子中都會有說明,根據方子進行操作即可。
如果用機械攪拌,則攪拌過度也會是一個常見的情況。面團揉到完全階段以後,如果仍繼續攪拌,麵筋會斷裂,面團變軟變塌,失去彈性,最終會導致成品粗糙。因此應該盡量避免攪拌過度。
揉面的其他林林總總:
揉面的目的除了讓麵筋產生,還為了讓酵母、油脂、糖等在面團中分布均勻。混合材料也是揉面的一部分。關於這一點,有很多朋友都在使用後油法,即先將除黃油以外的材料揉成面團,揉到起筋後,再加入黃油。事實上,先期加入黃油更有利於油脂在面團中的均勻分布。
有一個方法可以一試:就像做奶香小酥餅使用的打發黃油方法一樣,將黃油、糖、雞蛋等材料先攪拌均勻,再加入水分或其他液體材料,稍稍攪拌後,最後加入麵粉和酵母,揉成面團。各種甜麵包都非常適用這種方法,可以創造更均勻的乳化體系。
第三步 | 面團的發酵(最重要的步驟之二)
發酵成功的面團
發酵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簡單的說,酵母分解麵粉中的澱粉和糖分,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和乙醇。二氧化碳氣體被麵筋所包裹,形成均勻細小的氣孔,使面團膨脹起來。
發酵需要控製得恰到好處。發酵不足,麵包體積會偏小,質地也會很粗糙,風味不足;發酵過度,面團會產生酸味,也會變得很粘不易操作。
一次發酵、中間發酵與二次發酵:
除非時間非常倉促的時候,我們可以攪拌好面團,整形進行一次發酵後烤焙,其他時候,都需要進行二次發酵。因為一次發酵的產品,無論組織和風味都無法和二次發酵的產品相提並論。在專業領域,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有兩個專門的詞彙來體現它們的區別(Fermentation和Proofing),而家庭製作中,我們只需要知道,好吃的麵包,是兩次發酵做出來的就可以了。
長時間的發酵會增加麵包的風味,因此有些配方使用冷藏發酵,通過低溫長時間發酵,得到別具口感的麵包。但冷藏發酵有一個缺點,就是發酵時間不易控制,容易導致發酵過度或者發酵不足。在現代這個缺點有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將冷藏發酵與中種法結合,單純的冷藏發酵方法則不再使用。
第一次發酵,怎麼判斷已經發酵好了呢?普通麵包的面團,一般能發酵到2-2.5倍大,用手指沾麵粉,在面團上戳一個洞,洞口不會回縮。(如果洞口周圍的面團塌陷,則表示發酵過度)。發酵的時間和面團的糖油含量、發酵溫度有關系。一般來說,普通的面團,在28度的時候,需要1個小時左右即可。如果溫度過高或過低,則要相應縮短或延長發酵時間。第一次發酵完成後,我們需要給面團減減肥。把變胖的面團排氣,讓它重新「瘦」下來,然後,分割成需要的大小,揉成光滑的小圓球狀,進行中間發酵。
中間發酵,又叫醒發。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接下來的整形。因為如果不經過醒發,面團會非常難以伸展,給面團的整形帶來麻煩。中間發酵在室溫下進行即可。一般為15分鍾。中間發酵完成後,我們可以把面團整形成需要的形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直接決定了你做出來的麵包是不是夠漂亮。每款麵包的整形方法都不相同,可以根據方子來操作。要注意的是,整形時候一定注意將面團中的所有氣體排出,只要有氣體殘留在面團中,最後烤出來就會變成大的空洞。
第二次發酵(又叫最後發酵),一般要求在38度左右的溫度下進行。為了保持面團表皮不失水,同時要具有85%以上的濕度。
很多朋友問怎麼保持這個溫度和濕度條件。工業製作有專門的發酵箱。而家庭製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盡力創造類似的環境:將面團在烤盤上排好後,放入烤箱,在烤箱底部放一盤開水,關上烤箱門。水蒸氣會在烤箱這個密閉的空間營造出需要的溫度與濕度。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當開水逐漸冷卻後,如果發酵沒有完全,需要及時更換。最後發酵一般在40分鍾左右。發酵到面團變成兩倍大即可。
第四步 | 烤焙(接近成功了)
烤焙之前,為了讓烤出來的麵包具有漂亮的色澤,我們需要在麵包表面刷上一些液體。這些刷液有水、牛奶、全蛋液、蛋水液或者蛋黃液。使用不同的刷液,出來的效果也不相同。比如水,主要用來刷硬皮麵包的表面;而全蛋液,則適合大部分甜麵包。具體的刷液,在方子中會給出來。
將最後發酵好的面團入爐烤焙的時候,要注意千萬不要用力觸碰面團,這個時候的面團非常的柔軟嬌貴,輕微的力度也許就會在面團表面留下難看的痕跡,要加倍小心。
烤焙的時候,根據食譜給出的溫度與時間即可。注意觀察,不要上色太深影響外觀。
第五步 | 麵包的保存
很多朋友可能都忽略了這一點。剛出爐的麵包非常的松軟,但是如果保存不當,就會變硬。其實,只要經過正確的步驟做出來的麵包,都能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松軟,如果你的麵包在幾個小時以後就變硬了,也許該想想是不是製作方法上出了問題。
麵包一般室溫儲藏即可。如果你想保留較長時間,可以放入冰箱冷凍室,想吃的時候,拿出來回爐烤一下即可恢復松軟。但是千萬不要放入冷藏室!冷藏室的溫度會使麵包中的澱粉加速老化,極大縮短麵包的保存期。
到這里,關於麵包,你還有肯定還有疑問!而且,一定還不少!每一款不同的麵包,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在掌握了基礎理論後,學會分析每次出現的問題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
有了整體的認知後,還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技巧問題。
※技巧篇※
一、如果是手工揉面,有沒有什麼技巧?
有的。每一個人在揉面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技巧。以前沒有攪拌機出現,那時候的麵包師是將面團放在石台上,將身體貼近石台,用身體和臀部的力量幫助揉面,而那個時候的麵包師體型也往往十分彪悍。家庭製作不需要揉那麼大量的面團,會輕松許多。揉面的力度與速度是關鍵。加快揉面速度往往可以使揉面時間大大縮短。此外,還可以使用摔、打、擀等等方式。這里分享一位達人的成功經驗,手工揉面也能出手套膜!
麵包材料百分比:麵粉100% 糖15% 鹽1% 酵母粉3.5% 蛋液+水65% 黃油10%左右。
ps:材料的比例,可以按照你做麵包的那個方子來。這里不關注材料比例,主要是分享一下她揉面的手法、技巧,對新手來說會比較有幫助。
【手工揉面第一步】:先把麵粉稱量好,放入盆中,一角放入糖粉,鹽,中間放酵母,打入雞蛋。
【手工揉面第二步】用刮刀稍微拌均勻。
【手工揉面第三步】倒入牛奶或者水。
【手工揉面第四步】翻拌至無乾粉、呈面絮狀。
【手工揉面第五步】蓋上保鮮膜,靜止20分鍾左右。
【手工揉面第六步】二十分鍾後,(面絮已經充分得到滋潤,可以為接下來的揉面節省時間。)把面倒在操作台上。
【手工揉面第七步】藉助刮板,聚攏面絮,揉成團。(手工揉面離不開刮板,它可以把檯面上和手上粘的面團很輕易的颳去。)
【手工揉面第八步】開始揉面:主打動作就是——搓,像這樣從里向外搓。
搓出去的面團,收回來折疊一下。(藉助刮板收攏)
然後再向外搓出去。重復進行這個搓和收攏的動作。
【手工揉面第九步】搓的過程中,麵筋逐漸形成,也很容易流失水份,特別是空氣乾燥的時候。隨時感覺面團的干濕度,(如果說你剛開始加的液體量不夠,感覺面團很乾,這個時候更要及時補充水分)
補水的方法是:取一碗水,把手沾濕。
粘水的手,輕輕拍在面團上。(多次少量的補水,不要把水直接倒在面團上,要邊補邊感覺面團干濕程度。)
然後繼續搓,此時的面團已經不再粗糙不堪,有了一定的延展性了。
拿著面團一端向外甩出去,面團可以拉開好長。
看一下揉了十五分鍾的面團,已經邊得光滑了。
【手工揉面第十步】檢查出膜情況:用刮板切下一小塊兒面團。稍微鬆弛一小會兒。
慢慢向四周拉開,可以形成薄膜。這個程度就可以製作一般的甜麵包了。因為我這次做的是吐司,所以放黃油比較晚,如果做甜麵包,可以在這之前的幾分鍾加入黃油,把黃油揉進面團里,就完成揉面了。
【手工揉面第十一步】加入軟化的黃油。
加入黃油以後的面團,開始揉的時候會很滑,面團會再次變得濕粘,看下圖,就跟一堆破棉絮似的。
揉一兩分鍾之後,黃油已經充分被揉入面團里,就會變得很光滑。
再次開始搓的動作。
兩三分就可以了,看一下,手掌和手指很乾凈。粘面團的地方是搓的時候需要和面團充分接觸的部位,所以更容易粘上面團,用刮板掛下來即可。
此時已經基本完成揉面了。時間大約用了25分左右。 讓大家看一下揉好的面團是什麼樣的狀態。它不會輕易的粘手或者黏住檯面,從檯面上掂起來,會很輕松完整的離開檯面。
然後,把面團收圓,可以看到面團特別的圓潤、光滑。
【手工揉面第十二步】最後檢查一下出膜情況,可以很輕松的拉出手套膜,而且不容易破,很有韌性。
拿筷子捅破,破洞邊緣很光滑。這樣的面團做吐司最好了。
【手工揉面結束】看一下面團有多光滑,多聽話。揉面結束後,檯面上也不會很臟亂、很狼狽。
放入盆中,蓋上保鮮膜發酵。
發酵好的面團體積是原來的2--2.5倍大,端起來感覺很輕盈。用手在上面拍一下,會聽到「嘭、嘭」的很飽滿的聲音,手感也很有彈性。手指粘一點麵粉,輕輕按一下面團,指印處不會立刻回復,也不會跟泄氣的皮球一樣慢慢塌陷,就說明發酵的剛剛好。(面團最上面的一圈發白,是因為蓋的保鮮膜裡面有水蒸氣,面團頂到了保鮮膜,打濕的。)
用這個面團烤出的吐司,成品圖是這樣的:
總結一下裡面很重要的幾點:
1、液體量不要全部都加入麵粉里,最好留10--20克,在揉面的過程中,可以觀察面團的干濕情況,隨時補充。 2、麵粉攪拌成面絮狀以後,蓋上保鮮膜靜止20分鍾左右,可以使麵粉充分吸收水份,變得很滋潤,這樣可以大大縮短揉面的時間。夏季溫度高,要放入冰箱冷藏室,以免酵母發酵。 3、揉面的主要動作就是——搓,搓出去,收回來折疊一下,再搓出去,重復此動作,直至出膜。 4、揉面的過程中如果發現面團變干,不好搓了,就用手沾水拍在面團上,不要直接倒水,可以多次用手沾水補充水分。面團太乾的話,也是不容易拉出薄膜的。 5、檢查出膜情況的時候,切下來的面團放在一旁鬆弛一下下,這樣比較好拉開哦,要慢慢向四周拉開,就是轉著圈的拉,不要一直朝兩邊拉。也不用非得套在手上弄成手套膜,自己感覺薄膜有韌性、撐破的地方邊緣很光滑就可以了。 6、做普通的甜麵包的面團只需要面團有延展性、能拉出膜。
ps:之所以推薦這個方法是因為,小編處於好奇,特意按照這個方法揉了一次,結果確實出了手套膜,我用這個方法揉面做了椰蓉麵包~掛個成品圖以示誠心~相信你們按照此大法也能成功!
不過我想說的是,手工揉面始終是個力氣活兒。如果你特別愛麵包,並且會常做,那麼買一檯麵包機幫助你揉面或許會給你省很多力氣。
二、 如何解決低溫發酵問題?
*
氣溫太低,麵包發不起來,面團發酵慢,麵包製作時長增加,甚至常常面臨失敗,因此,很多朋友在冬天放棄做麵包。
其實,只要藉助好工具,掌握一些烘焙技巧,還是可以做出美味麵包的。
1
適量加大酵母的用量
冬天,由於氣溫較低,酵母的活性也會相應降低,一般情況下,我們不輕易改變配方中的材料用量,但在冬天,可以適量加大酵母用量,幫助面團更快發酵。酵母的保存,一定要密封,多次開封,很容易讓酵母失效。
2
使用溫水揉面
夏天,為了避免面團提前發酵,一般我們會使用冰水先冷卻和面桶,或者用冰水攪面。同樣的,冬天為了增強酵母的活性,加快面團發酵時間,可以使用溫水揉面,用溫度喚醒酵母。
3
用烤箱發酵
烤箱發酵是最常用的方法。將烤箱調至發酵檔,在烤箱下層放入烤盤,倒入熱水;在面團附上保鮮膜,置於烤箱中層,即可進行發酵。烤箱沒有發酵檔也沒關系,那就把烤箱當一個密閉的發酵容器,在烤箱下層放入烤盤,倒入熱水,在面團附上保鮮膜,置於烤箱中層,同樣的方法也能發酵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面團一定要附上保鮮膜,必要情況下還要加入蓋子,雖然面團需要一定的發酵濕度,但若水分直接接觸面團,很容易導致面團發酵不起來。
㈩ 怎麼知道菠蘿包手套膜是揉斷筋了還是沒揉到位
做麵包最讓人頭疼糾結的莫過於手套膜了。手揉太累,機器揉很多時候又不會判斷狀態,一不小心就會導致面團揉斷筋……
其實手套膜並沒有你想的那麼難,只要學會了解判斷面團狀態,你的面團也可以很完美!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面團的干濕配比對手套膜有直接影響,一般來說要求面團含水量不得低於60%。只要配比沒問題,接下來就是面團的攪拌狀態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