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考古人員開棺和發掘古墓時可以不戴口罩屬於違規操作嗎
現在的考古條件開棺時正常情況下是要穿防護服的,考古檢測的嚴謹性,防止現代信息混入(比如人體毛發,皮、屑等)往前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都是不戴口罩的,手套是要戴的。
B. 專家發現古墓後,那些已經開棺的遺體該如何處理
根據遺體主人的身份不同,一般有三種對應的做法,一是被博物館保存和研究,二是被進行展覽和科研三是被送回原址埋葬與火化,當然也會有一些遺體開棺後,就會受到損失或被偷竊。
因為大多數平民百姓生前都很窮,並沒有什麼有價值的陪葬品,而如果是諸侯貴族,皇族之類的,他們的陪葬品都很有歷史價值。還有一類就是我們一般在博物館里看到的,這些遺體要不是屬於身份特別大的人,要麼就是具有標志歷史意義的代表人物,還有一些就是保存非常完好,屍體並沒有很大的變化,這種一出土就會被列為國家級文物,受到國家的保護。
C. 在進行考古的時候,有哪些需要忌諱的事情
在進行考古的時候,需要禁忌的事情如下:
一、打開墓室以後,切忌馬上進入墓穴之中其實很多古墓都經過了幾千年的時間,裡面的空氣非常的稀薄,在墓室剛剛打開的時候就直接沖進去的話,是很容易缺氧的。而且在墓室之中也可能存在很多的微生物和過敏源,造成皮膚的敏感,出現身體不適。在打開墓室之後不可用貿然就進入,需要隔一段時間。
其實不管是現在還是在過去,在中國都有一種說法叫做“死者為大”,也就是說對於死去的人,理應懷有崇敬之心,這是人的基本尊重和禮貌,就算在考古幾千年前的墓室也是一樣。不要因為是古墓就不尊重墓主人,其實也是需要懷著崇敬的心來進行研究的。
D. 趙匡胤第七代孫墓被發現,卻在實驗室開棺,其中原因是什麼呢
引言
隨著我國考古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越來越多的古墓都進入到了發掘階段。由於大部分古墓已經有著許多年的建造歷史了,因此,如果沒有合適的技術支持的話,那麼貿然的發掘只會對其歷史價值造成損壞。
曾經,在趙匡胤第七代孫墓被發現的時候,考古人員們就選擇了在實驗室中開棺。那麼,這個古墓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結語:
從專家們對趙伯之墓的謹慎程度就可以看出,在我們對歷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難的,而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專家們也想出了很多辦法,相信在未來的社會中,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也能擁有更加先進的考古技術。到那個時候,我國對於墓葬的研究與發掘就會變得更加順利。通過對歷史文物的研究,我們也能更加全面地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
E. 廢九牛二虎之力打開墓地,開棺後的景象為啥至今無解
在古代,每個朝代都有一批特殊的群體,那就是太監。
說起太監,世人對他們都沒有一個好印象,在古代的很多朝代,都出現了太監干政亂政的事,以至於,朝政腐敗,結果,走向了亡國。尤其是明朝,那麼龐大的一個國家,最終,卻敗在了太監的手裡,真是可悲可嘆,讓世人惋惜不已。
在民間,關於李蓮英之死有多種說法:有傳說,他死於革命黨之手,因為李蓮英正好死在辛亥革命時期。此外,有傳言說李蓮英被宮中的仇敵所害,也有人說他被殺死在去山東討債的路上。李蓮英的過繼孫女李樂正說,祖父死於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
至今,都無人知曉李蓮英的死因,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謎團終被揭開,又或許,謎團將繼續塵封在歷史的塵埃中。
F. 那些已經開挖或者開棺的帝王遺體是怎麼處置的
現如今,經考古發掘出土的屍骨主要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保存在博物館以供研究
有一些古墓,距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時間,墓主人的屍骨大多腐爛了,只剩下些許骨骼碎片。但這種屍骨,仍然具有相當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它們對於鑒定墓主人的性別、去世原因和年齡等信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在研究之後,這些屍骨會被博物館收藏。
乾隆皇帝的裕陵被盜之後,其屍骨混入墓中的泥漿之中,根據《東陵盜案匯編》中、記載:"撿得肋骨一條,腳骨二塊,膝骨一塊。"隨葬的後妃屍骨也被損毀殆盡。在東陵被盜40天後,溥儀派人前往重斂屍骨,發現墓中屍骨全碎,只剩下4個頭骨,其中一個頭骨較大,被認為是乾隆的頭骨。
古今多少事,終付笑談中,縱使生前富貴潑天,死後也不過是塵歸塵,土歸土,皆化為虛妄。
G. 考古學者打開慈禧棺槨後,為啥慌張退出來
文物局開始打開慈禧棺材,棺材打開的一剎那,眾人驚呆了,慈禧的屍骨被整整齊齊地包在一個綢緞內,上面蓋著一個黃色的長袍,周圍零散地放著溥儀給慈禧的陪葬品,肯定不如慈禧自己給自己多,那當然了,不是溥儀不孝順,實在是沒有啊,他也窮得要死。因為是文物局私自開的棺材,後來國家文物局還對一些人進行了問責。慈禧真的是生前那麼講究,死後卻慘遭這些,唉........
H. 一座古墓的棺槨上寫著:開者即死,考古人員冒險打開,結果怎樣
考古工作者從一座座古墓中去探尋歷史的秘密,去還原墓主人生前的朝代和生活環境,讓世人了解我們祖先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但如果你遇到一個棺槨,上面寫著:開者即死,你還敢打開嗎?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西安的一處施工工地中就發現這樣一處墓穴,當要打開墓穴中的棺槨時,考古人員大吃一驚,原來在棺槨上赫然寫著四個大字:開者即死。雖然說考古工作者都是唯物主義,但看到這么明顯提示的卻並不多見。考古人員還是壯著膽子打開了,結果出乎意料... ...
在我國古代,一些比較知名的墓穴基本上都有機關作為墓穴的安全保障,像秦始皇陵、清東陵等,這些墓葬是皇家墓穴,自然會想盡辦法保得周全。但對於現代人來說,墓穴的發掘不僅僅是為了獲取墓穴中的陪葬品,更多的是通過陪葬品去實現古代歷史文化的研究,陪葬品也許有價,但考古研究的價值無價的。而這位九歲的小姑娘雖然是官宦人家,但可能並不具備製作機關保護墓葬的條件,因此只能通過語言文字來警示後世的盜墓之人,但當遇到現代化的科學考古隊,這樣的語言就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了。
I. 考古人員發掘時要不要戴手套
發掘時可以不要,但搬拿時一定要戴手套。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中規定文物採集的 — 般步驟是:
(一)記錄
記錄要隨時進行.這個過程應該貫穿考古現場保護的始終.不僅包括對文物進行所有的操作程序和步驟的文字記錄和照相、錄像等音像資料。還包括每天的工作日記,檔案記錄是出土文物保護修復的第一手資料,記錄和保存好檔案,能為後人進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提供借鑒和幫助。
(二)采樣
所採集樣品包括環境樣品和文物樣品。環境樣品是指從考古現場環境中的土質,水質,墓室內氣體等獲得的樣品。文物樣品是指從文物上採集的顏色,漆片,紡織品,金屬飾品,糧食顆粒,器物中的殘留物等樣品。對獲得的樣品進行科學的分析檢測,是考古和實驗室保護研究的重要依據。
采樣的基本原則是:
1、所取樣品能夠盡量滿足研究的需要。
2、要明確樣品的層位以及共存的遺物。
3、盡量選擇殘器或破損器物不被注意的部位采樣,不要對器物紋飾和重要部位造成損傷。
4、科學保管樣品,避免外界因素干擾,使之失去科學研究價值。
(三)搬拿
地下文物經過多年的地下埋藏和不斷的土壤腐蝕過程,文物本身發生很多的變化,不再是入藏時那樣的結實,雖然看起來很完好,其實卻很脆弱。所以搬拿時應遵守以下規則:
1 、 必須戴上手套,目的是保護文物不受污染。
2 、拿文物時要小心謹慎,輕而穩。
3 、 小件器物應該雙手捧著,大件器物應該一隻手托底,另一隻手扶持,或者雙手捧著器物的中下部分,不要提它的口沿和耳部。
4 、 紡織品和纖維製品不要折疊,應放在一個托板上搬拿。
(四)提取
「提取」 是指將文物從土裡剝離出來的過程,它是文物出土後的第一次移動,提取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以後的保護修復工作,所以,它是考古發掘現場保護技術的重要環節。無論採取何種方法提取文物,首先必須考慮提取是否會對文物造成損害或影響。其次必須了解所提取文物的強度。在一般情況下,最好能採取一些措施,對文物進行必要的補強處理,盡可能地保證文物的安全。此外,整個提取過程要做好記錄工作。
整體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復雜跡象文物的提取,整體提取一般有箱取法、插板法和托網法。使用的插板示意箱取法: 箱取法又稱「套箱法」,是在考古發掘現場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是指在將需要提取的遺存同周圍的土分割開來,然後套上木箱,再將底部掏空,使遺存剝離出來的方法。 圖 3.8 是箱取法的箱體示意圖提取方法可分為背襯法和整體提取法。背襯法主要用於大的片狀的文物提取。例如壁畫的揭取。整體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復雜跡象文物的提取。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是根據1982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學要求的原則所制訂的,並於1984年發布實施。全書共分八章,內容包括:總則,考古調查,考古發掘單位和領隊職責,考古發掘,發掘資料整理,發掘成果刊布,發掘資料管理,附則。另有附錄和表格樣式兩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