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步驟中是先消毒,還是先帶手套
這個問題是看你用的什麼樣的穿刺包一般的胸穿、腹穿都是先消毒後無菌手套,如果是成套(消毒液、紗布、鑷子等都有的)穿刺包則選擇先無菌手套後消毒!!
㈡ 外科醫生給病人換葯不用戴醫用手套或者對手消毒嗎
外科醫生給病人換葯需要用戴醫用手套或者對手消毒。
操作:手取外輔料,再用鑷子取內層,若粘住用鹽水棉球濕潤後揭開。兩把鑷子,一把接觸皮膚,一把接觸輔料(兩把始終不要碰觸)。消毒順傷口及縫線口輕輕的沾一下,然後(清潔的傷口)由內向外回字型消,酒精兩遍以上,范圍要超過蓋的紗布。
蓋紗布光面朝下,蓋八層紗布以上(一般一塊紗布塊四層)。粘膠布要順皮紋方向且垂直紗布粘,一般三條,兩邊壓邊粘,中間一條。最後洗手(保護自己)。
換葯注意事項
1、換葯的主要目的是觀察患者傷口是否出現感染,以及傷口癒合是否處於正常狀態。
2、換葯之前醫生探視患者並觀察傷口,如果出現發紅、發熱甚至有膿性分泌物,說明傷口存在炎症反應,此時需積極處理。
3、如果傷口發紅,可以應用酒精、碘伏等制劑,對傷口局部濕敷,並且調整應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㈢ 傷口換葯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2.縫合傷口換葯
(1)更換敷料:一般在縫合後第3日檢查有無創面感染現象。如無感染,切口及周圍皮膚消毒後用無菌紗布蓋好。對有縫線膿液或縫線周圍紅腫者,應挑破膿頭或拆除縫線,按感染傷口處理,定時換葯。
(2)拆線:詳見後面拆線部分。
㈣ 破傷風換葯敷料怎麼處理
破傷風傷口換葯方法是什麼?你知道破傷風傷口換葯方法嗎?讓我來告訴你破傷風傷口換葯方法吧。
由於破傷風痙攣毒素能迅速與神經組織發生不可逆性結合,故一旦發病治療困難,所以預防尤為重要。如遇到可疑傷口應做到清創、擴創,同時使用大劑量青黴素抑制細菌繁殖。用破傷風抗毒素對患者進行緊急預防,對已發病的人要進行特異性治療。破傷風傷口換葯方法更是十分特別,破傷風傷口換葯方法如下:
(1)取、開換葯包正確(防止污染包內物品)
(2)戴無菌手套打開手套包,取出手套,左手捏住手套反折處,右手對准手套5指插入戴好。已戴手套的右手,除拇指外4指插入另一手套反折處,左手順勢戴好手套。
(3)傷口處理正確清除壞死組織,使傷口暴露,引流通暢。用3%雙氧水沖洗,直至傷口深處。1∶5000高錳酸鉀液浸濕敷料蓋住傷口。
㈤ 清潔傷口換葯怎麼操作
取、開換葯包正確
(2)戴無菌手套
(3)傷口處理正確
先用手取下外層敷料(不用鑷子),再用鑷子取下內層敷料,與傷口粘住的最里層敷料,應先用鹽水浸濕後再揭去。
(4)復蓋消毒紗布及膠布粘貼方向正確,長度適中
(5)完
㈥ 戴無菌手套的原則
一。無菌技術操作原則
1、 環境要清潔。進行無菌技術操作前半小時,須停止清掃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動,防止塵埃飛揚。治療室每日用紫外線照射消毒一次。
2、 進行無菌操作時,衣帽穿戴要整潔。帽子要把全部頭發遮蓋,口罩須遮住口鼻,並修剪指甲,洗手。
3、 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應分別放置,無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氣中,必須存放於無菌包或無菌容器內,無菌物品一經使用後,必須再經無菌處理後方可使用,從無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雖未使用,也不可放回無菌容器內。
4、 無菌包應註明無菌名稱,消毒滅菌日期,並按日期先後順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無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況下,可保存7-14天,過期應重新滅菌。
5、 取無菌物品時,必須用無菌鉗(鑷)。未經消毒的物品不可觸及無菌物或跨越無菌區。
6、 進行無菌操作時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應更換或重新滅菌。
7、 一套無菌物品,只能供一個病員使用,以免發生交叉感染。
(二) 准備質量標准
1、 工作人員著裝整潔,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
2、 備齊用物。
3、 治療盤、無菌持物鉗或鑷,浸泡於消毒溶液內,無菌溶液、無菌包布、無菌容器及物品、無菌手套、彎盤、75%酒精、無菌棉簽。
4、 查對無菌物品、滅菌日期及手套號。
5、 用物排放有序,符合無菌操作要求。
(三) 操作流程質量標准
1、 選擇清潔、乾燥、寬闊的場所進行操作。
2、 解開無菌包系帶卷放在包布下邊。
3、 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左右兩角,最後揭開內角,注意手不可觸及包布的內面。用無菌鉗(鑷)取出一塊無菌巾放於治療盤內,剩餘部分按原摺痕包起紮好,並註明開包時間。
4、 鋪無菌盤:
單巾鋪盤:雙手拇、食指捏住治療巾兩上角外面,輕輕抖開,雙折鋪於治療盤上,內面為無菌區,蓋的半幅成扇形折到對面無菌盤上,開口邊向外,放入無菌物品後,邊緣對齊蓋好。將開口處向上翻折兩次,兩側邊緣向下翻一次,以保持無菌。
雙巾鋪盤:雙手捏住無菌巾的左右兩上角的外面,輕輕抖開,由遠向近鋪於治療盤上,無菌面向上,放入無菌物品。依上法夾取另一塊無菌巾,由近側向對側覆蓋於治療盤內上,邊緣多餘部分反折,不應暴露無菌區。
5、 打開無菌容器蓋,必須把蓋的無菌面(內面)向上,放在穩妥處,夾取所需物品放入無菌盤內後立即蓋嚴。
6、 倒無菌溶液,仔細檢查核對溶液後,面對瓶簽兩拇指將橡皮塞向上翻轉,再用一拇、食指將橡皮塞拉出,用食、中指套住橡皮塞,另一手(或同一隻手)握住瓶簽倒出少許溶液沖凈瓶口,再由原處倒出所需溶液於無菌容器中,套上瓶塞並消毒翻轉部分與瓶頸(從非污染處到污染處)後立即蓋好,並註明開瓶時間。
7、 打開無菌盤上層無菌巾一部分,核對無菌手套袋上所註明的手套號碼、滅菌日期和消毒指示膠帶,然後將手套袋攤開,取出滑石粉包,將粉擦於手掌、手背和指間,以一手掀起手套內袋開口處,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內面)取出手套,使手套的兩拇指相對,一手伸入手套內戴好,再以戴好手套的手伸入另一手套的反折部分,依法戴好另一手套,將反折部分翻轉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揭開無菌盤進行無菌操作。
8、 持無菌容器時應托住底部,不可觸及容器內面及邊緣。
9、 開包遞送無菌物品時,一手托起無菌包,另一手打開無菌包一角,將帶子捲起夾在托包的手指縫內,另一手依次打開其它三角並抓住遞送或穩妥地將包內物品放入無菌容器中(無菌區域內)。
10、 操作完畢,從手套口翻轉向下脫去手套,整理用物。
(四) 終末質量標准
1、 操作有序,方法正確,無菌概念清楚,無菌觀念強。
2、 能口述無菌操作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五) 注意事項
1、 開包後的無菌包和開封後的無菌溶液有效期均為24小時,無菌盤有效期限不超過4小時。
2、 無菌持物鉗取時不可觸及容器口邊緣及溶液以上的容器內壁。使用時應保持鉗端向下,不可倒轉向上,用後立即放入容器中。如到遠處夾取物品時,無菌持物鉗應連同容器一並搬移,就地取出使用。無菌持物鉗只能用於夾取無菌物品,不能用於換葯和消毒皮膚。無菌持物鉗及其浸泡消毒容器,應每周清潔消毒二次,並更換消毒溶液及紗布。門診換葯室或使用較多的部門,應每日清潔消毒一次。
3、 使用無菌瓶內的溶液時,不可將無菌敷料堵塞瓶口傾倒無菌溶液,或直接伸入溶液瓶內蘸取,以免污染剩餘的溶液。
4、 無菌包內物品不慎污染或無菌包浸濕,外界微生物可滲入包內,造成污染,需重新消毒。
5、 戴手套時應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觸及手套外面,而戴手套的手則不可觸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裡面。戴手套後如發現破裂,應立即更換。脫手套時,須將手套口翻轉膠下,不可用力強拉手套邊緣或手指部分,以免損壞
㈦ 臨床醫師實踐技能考試中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項
基本操作的考查重點是應試者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在考試過程中,以口述或手勢比劃替代動手操作者,不得分,因此應試者應特別注意操作過程中的細節,特做此總結。祝各位順利通過考試!溫馨提示:2018年實踐技能考試時間為2018年6月9日—6月15日。
手術區消毒、鋪巾的注意事項:1.消毒皮膚應由手術區中心向四周塗擦。如為感染傷口、或為肛門區手術,則應從手術區的外周塗向中央處。已經接觸污染部位的葯液紗布不應再返回塗擦清潔處。
2.手術區皮膚消毒范圍要包括手術切口周圍15cm的區域。如手術有延長切口的可能,則應事先相應擴大皮膚消毒范圍。
3.無菌巾鋪下後,不可隨便移動,如位置不準確,只能由手術區向外移,而不應向內移動。
4.鋪巾過程和隨後的手術中,應當保持各層無菌巾的乾燥。
手術刷手法的注意事項1.注意手指甲緣、掌紋處(或指蹼處)的刷洗。
2.無菌毛刷、無菌小毛巾接觸到上臂後,不能再接觸手部和前臂。
3.注意洗手及消毒范圍和各步驟所需的時間。
4.酒精浸泡前要沖干凈手臂上的肥皂水,以免影響殺菌葯效。
5.需要連續施行另一台手術時,如果手套未破,可不用重新刷手,僅需浸泡70%酒精或0.1%苯扎溴銨溶液5分鍾,再穿無菌手術衣和戴手套。若前一次手術為污染手術,則連續施行手術前應重新刷手。
穿、脫手術衣的注意事項1.先穿無菌手術衣,再戴無菌手套。
2.應在手術室內比較空曠的區域穿無菌手術衣。
3.如無菌手術衣接觸到未消毒的物品,應及時更換。
4.穿上無菌手術衣、戴上無菌手套後肩部以下、腰部以上、腋前線前、雙上肢為無菌區。
戴無菌手套的注意事項l.選用適合自己的手套,手套過大或過小都不利於手術操作。
2.在未戴手套前,手不能接觸手套外面,戴好手套後,手套外面不能接觸皮膚。
3.如手套外面有滑石粉,需用無菌鹽水沖凈。
4.手術開始前,可在空曠區域雙手放於胸前。
換葯與拆線的注意事項:1.無菌操作原則 凡接觸傷口的物品,均須無菌,防止污染及交叉感染,各種無菌敷料從容器內取出後不得放回,污染的敷料須放入放置污物的彎盤內,不得隨便亂丟。
2.三先三後原則 換葯次序先無菌傷口,再污染傷口;先污染傷口,再感染傷口;先普通感染傷口,再特殊感染傷口,如氣性壞疽、破傷風、結核、耐葯金葡菌等。
吸氧術的注意事項1.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實做好「四防」,即防火、防震,防油、防熱。
2.患者吸氧過程中,需要調節氧流量時,應當先將患者鼻導管取下,調節好氧流量後,再與患者連接。停止吸氧時,先取下鼻導管,再關流量表。
3.吸氧時,注意觀察病人脈搏、血壓、精神狀態等情況有無改善,及時調整用氧濃度。
4.濕化瓶每次用後均須清洗、消毒。
5.氧氣筒內氧氣不可用盡,壓力表上指針降至5kg/cm2時,即不可再用。
6.對未用或已用空的氧氣筒應分別放置並掛「滿』』或「空」的標記,以免急用時搬錯而影響搶救工作。
吸痰術的注意事項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2.吸痰動作要輕柔,以防止損傷黏膜。
3.痰液黏稠時,可配合扣背、蒸汽吸入、霧化吸入等方法使痰液稀釋;吸痰中患者如發生紫紺、心率下降等缺氧症狀時,應當立即停止吸痰,待症狀緩解後再吸。
4.小兒吸痰時,吸痰管應細些,吸力要小些。
5.貯液瓶內液體不得超過2/3滿度,以防損壞機器。
胃管置入術的注意事項1.插管動作要輕穩,特別是在通過咽喉食管的三個狹窄處時,以避免損傷食管黏膜。操作時強調是「咽」而不是「插」。
2.在插管過程中病人出現惡心時應暫停片刻,囑病人做深呼吸,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緩解緊張,減輕胃肌收縮;如出現嗆咳、呼吸困難提示導管誤入喉內,應立即拔管重插;如果插入不暢時,切忌硬性插入,應檢查胃管是否盤在口咽部,可將胃管拔出少許後再插入。
3.昏迷患者插管時,應將患者頭向後仰,當胃管插入會厭部時約15cm,左手托起頭部,使下頜靠近胸骨柄,加大咽部通道的弧度,使管端沿後壁滑行,插至所需長度。
三腔二囊管止血法的注意事項1.操作最好在嘔血的間歇進行,向清醒病人說明操作目的,取得病人配合,以免引起胃液反流進入氣管引起窒息。
2.壓迫24小時後宜放氣減壓,以防氣囊壓迫過久可能引起黏膜糜爛。
3.牽引沙袋不宜過重,以防壓迫太重。引起黏膜糜爛。
4.注意檢查氣囊是否漏氣,以免達不到壓迫止血目的。
5.加強護理,防止窒息的發生,如充氣後病人出現呼吸困難,必須及時放氣。
6.防止鼻翼壓迫性壞死,最好用牽引裝置,鼻孔用棉花等柔軟東西墊加,以免壓迫摩擦。
導尿術的注意事項1.用物必須嚴格消毒滅菌,並按無菌技術操作原則進行,防止尿路感染。導尿管選擇大小應適當。
2.導尿過程中,囑病人勿移動肢體,以保持原有的體位,避免污染無菌區。
3.女病人導尿時,操作者要仔細辨認尿道外口的位置。導尿管一旦誤入陰道,應立即更換導尿管後再重新插入。
4.男性尿道較長,有三個狹窄兩個彎曲,因此,插管時動作要輕、穩、准。如在插管過程中受阻,稍停片刻,囑病人做深呼吸,減輕尿道括約肌的緊張,再緩緩插入導尿管,切忌用力過猛過快而損傷尿道黏膜。
5.若膀胱高度膨脹,第一次放尿不應超過l000ml,以免導致虛脫和血尿。
6.留置導尿術常選擇雙腔氣囊導尿管,根據氣囊尿管的特殊結構,一般將尿管插入膀胱見尿後需再插入7~10cm以上,注入無菌生理鹽水15~20ml,並下拉尿管至有輕微阻力感即可,避免對尿道的損傷。留置導尿如超過3~4周以上,為保持膀胱容量,應採用間斷引流的方法,可將引流橡皮管夾住,每3~4小時開放l次。
7.留置導尿管時,應每天消毒尿道外口,引流袋每天更換1次,導尿管5~7天更換1次,留置導尿管應接沖洗裝置,以免置留過久而有尿鹽沉積堵塞或發生感染。
㈧ 傷口護理
本文介紹傷口護理的通用原則,無論使用不使用葯膏,無論何種類型的傷口,都能在本文中找到護理原則。原則是指導思想,是一切用葯、護理、換葯、治療方案的前提。
(一)傷口護理的總原則
傷口的良好修復有賴於合理的處理,目的是盡可能在短時間內閉合傷口,完成再上皮化。評價各種傷口處理方法的標准應是癒合時間與癒合質量的統一。
1. 清除刺激源:如熱燒傷、化學燒傷必須立即中止燒傷源,將傷口置於自來水下沖洗30min,去除附著於傷口和皮膚表面的刺激源。每次更換敷料時要仔細去除粘附於傷口表面的壞死組織和感染性滲出液,注意勿將棉織纖維遺留於傷口內,使之成為異物,影響傷口癒合。
2. 清除壞死組織:現代傷口護理的觀點認為:對壞死組織應盡早清除。理由是:①壞死組織自溶後經創面吸收可成為毒素,引起機體中毒。②壞死組織富含蛋白質等營養,是細菌生長繁殖的良好培養基,易招致感染。③ 壞死組織附著於創面可成為不良刺激源,影響毛細血管重建與生長,阻止肉芽生長和上皮再生,因而會阻礙傷口癒合。清除壞死組織的方法有4種:外科清創(用刀剪剪除壞死組織)、機械清創(用外力擦拭,鑷子鉗除壞死組織)、酶解清創(用水解酶、枯草桿菌酶等分解壞死組織)、自溶清創(用封閉敷料截住傷口水分,軟化壞死組織,傷口滲出中的酶溶解液化壞死組織,隨更換敷料時清除)。
3. 預防和控制感染:包括清潔傷口(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傷口,清洗范圍包括傷口周圍2.5cm。理想的沖洗壓力是用35ml空針抽取生理鹽水用19號針頭沖洗,減少局部細菌數量);加強營養支持,糾正低蛋白血症;更換敷料時戴無菌手套,專物專用,預防交叉感染;每周做一次傷口培養,監測感染情況等。
4. 保護傷口及其周圍組織:使用減壓墊減除傷口及其周圍組織的壓力;保持傷口局部的密閉性,預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採取保護性體位或放置保護性支架等。
5. 為傷口癒合提供一個濕潤的環境:根據傷口大小、深度、顏色及滲液量等情況,選擇恰當的封閉敷料敷貼傷口,為傷口癒合提供一個低氧、濕潤的癒合環境。
6. 控制流出的液體和氣體:對於滲液量較多(>10 ml/24 h),特別是感染性滲液傷口,應採用吸收滲液的敷料. 如採用澡酸鹽敷料可吸收自身重量20倍的傷口滲液或採用德濕威敷料在吸除滲液的同時吸除創面細菌,對於洞穴性傷口可用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吸除流出的液體和氣體,以免對傷口造成不良刺激和浸漬.
7. 使病人感到舒適:不管採用何種方式,傷口護理都不應給病人帶來或加重疼痛,應採取減少疼痛的方法,盡可能使病人感到舒適,這種舒適包括軀體上和心理上的,因此傷口護理中應重視做好身心整體護理.
(二)傷口護理中的分原則
1.紅色傷口:護理原則是保護傷口及其周圍組織,保持傷口部件濕潤清潔.
2. 黃色傷口:護理原則是清潔傷口和消炎,清除膿性分泌物和控制局部感染.
3. 黑色傷口:護理原則是清創,盡早清除壞死組織.清創的方法因人而異,如是高齡患者/營養不良者/慢性病患者宜採用自溶清創.如是乾性黑色傷口也宜採用自溶清創,濕性壞疽傷口不宜使用.
4. 混合傷口: 25%紅色傷口+75%黑色傷口處理原則為:以清除黑色壞死組織為主兼顧保護紅色傷口. 25%黃色傷口+75%黑色傷口處理原則為:以清除黑色壞死組織為主,兼顧去除黃色分泌物,控制局部感染.50%紅色傷口+50%黃色傷口處理原則為: 以清除黃色分泌物及失活組織為主,兼顧保護紅色肉芽組織.
5. 淺層傷口: 防止和減輕感染,保存殘存的上皮組織,為再上皮化提供一個適宜的癒合環境.
6. 全層傷口:盡早去除壞死組織並覆蓋創面,以保存殘存的上皮組織,為再上皮化提供一個適宜的癒合環境.
7. 急性傷口:此類傷口護理的目的是盡快恢復機體的功能和修復受損的組織.處理原則: 首先穩定病人情緒,估計傷情和傷口情況,然後快速清創.淺表香急性傷口用封閉敷料封閉傷口;全層傷口可清創後縫合傷口,以求I期癒合.對有張力的傷口,選用恰當的敷料封閉傷口保護傷口或用保濕敷料調理傷口,以求II期癒合.
8. 慢性傷口: 由於慢性傷口形成時間長,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組織營養不良甚至壞死,因此其護理原則是: 正確估計慢性傷口的形成原因、傷口深度及范圍、配合程度、主觀願望等, 採用病人能夠接受的有效方式清創,將慢性傷口轉化為急性傷口狀態,從生理上提供細胞按時間順序癒合的機會.在此基礎上使用合適的敷料進一步做傷口調理,促進癒合.
傷口調理: 近年來,在傷口治療方面推出了一個新概念,指使用合適的敷料,保持傷口長期濕潤,並產生有利於細胞增殖活動的微環境,以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直到缺損被填至皮膚水平並且肉芽表面新鮮健康、清潔,為自發性上皮形成或皮瓣移植術提供良好的傷口床條件
㈨ 先戴無菌手套還是先穿手術衣
應該是先戴無菌手套 ,然後再穿手術衣 。因為手就算洗過以後 ,也不能保證完全沒有菌,先戴無菌手套 ,就會擋住手上的菌 ,手術衣展新的是沒有菌的 ,用無菌手套抓拿手術衣 ,手術衣 就不會有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