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手上有傷口時戴什麼手套不進汗水
擴展閱讀
羊皮衣刮爛用什麼膠 2025-09-19 08:42:02
為什麼不敢穿旗袍出去 2025-09-19 08:41:16

手上有傷口時戴什麼手套不進汗水

發布時間: 2022-07-27 05:37:48

⑴ 手上有傷口,經常沾水會怎麼樣

如果是手上有傷口的話,接觸水以後是比較容易引起感染情況的,所以以後盡量的注意有外傷,避免過度沾水才好的。這樣可以避免出現感染的。

⑵ 手被切傷怎樣能保護手不進水

不沾水傷手不會進水。各種外傷,常常引起皮膚和軟組織的損傷,傷口處理正確,能使其迅速癒合;反之,可能化膿感染,經久不愈,甚至因並發全身感染。因此,對於創傷的傷口,一定要進行嚴格認真的處理。
手切傷後應該立即止血,消毒,無菌處理傷口,這些做到後不容易感染,傷口癒合的快。傷口不感染的基本要求不能沾水,如果想幹活可以帶乳膠手套,不會沾水了。
傷口是 個總稱,生活中幹活時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傷口,如果非常小的劃傷就是沾點水也無妨,可以用消炎粉塗抹一周即好。

⑶ 手上有傷口的醫務人員與無傷口的醫務人員在接觸隔離患者需戴手套時有什麼不同

當然有區別了,皮膚是我們天然的一道完美的屏障。如果你的手上有傷口,那麼等於是這個屏障被打破了,增加了醫務人員的感染機會。要單獨針對這個傷口進行保護處理。然後再戴手套。

⑷ 洗澡時如何防止傷口進水,手臂上

洗澡時防止傷口進水方法:

1、若傷口較小,可以使用防水貼。如果手傷的部位在上半身,傷口較小的情況下,可以買來防水的止血貼,把傷口周圍貼上。洗澡水不要直接沖到傷口上,就不會被浸到了。



(4)手上有傷口時戴什麼手套不進汗水擴展閱讀:

手臂受傷後最好不要進水。外傷出現了傷口,是不能進水的,如果進水的話容易引起局部的感染,感染比較嚴重的話,還有可能會出現骨髓炎,導致局部軟組織的壞死,導致局部皮瓣的缺失。感染如果比較嚴重,很有可能會出現全身性的化膿性感染。

⑸ 外科醫生做手術時為啥帶手套,外科醫生帶什麼手套

樓上說對一半吧。外科手術前會洗手消毒,然後穿手術衣,戴手套,戴手套基本是兩個原因:
1.
保護病人,即使你的手是消毒了,但是不是無菌,而手套是滅菌處理了,是無菌的
2.
保護自己,天知道病人的體液有什麼問題,腫瘤細胞還是各種細菌病毒,戴手套就不用直接接觸了,就保護了自己。
3.
手套也有分的,手術用的是無菌的手術手套,並沒有說拿到醫院要消毒,人家都是滅菌處理了,當然不用再消毒了。平時檢查用的叫檢查手套,那個就不是無菌的,不過也沒有說拿來醫院要消毒。手套都是人家公司搞好的,很多都有獨立包裝,你拆開來用就是了,拆開來消毒就是多此一舉。

⑹ 手上有傷什麼方法可以及沾水又不讓傷口嚴重

最好是不要沾水,待傷口癒合後再做家務。如果非得幹活,就戴上防水乳膠手套去做。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護傷口。希望能幫助到你。

⑺ 有沒有防水又透氣的手套橡膠手套雖然防水,但是事情熱了汗水到把裡面打濕了。手上有傷口占不了水。有嗎

有是有,不過都很貴,一般的摩托車賽車手套才符合你的要求

⑻ 接觸患者黏膜或破損的皮膚時應戴無菌手套是否正確

醫務人員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識

1、什麼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病毒,因該病毒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王冠而得名。目前為止發現,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

除本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命名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還有6種。其中4種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致病性較低,一般僅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輕微呼吸道症狀;另外2種是我們熟知的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

但這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樣,不同病毒之間雖然是近親,但性情、態度、處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臨床表現

一般症狀:發熱、乏力、乾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

嚴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征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礙。

3、什麼是密切接觸者

(1)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2)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護人員;

(4)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

(5)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二、個人防護

醫務人員在開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診療活動時要做好職業防護工作,應當按照標准防護和加強防護的原則,根據其傳播途徑採取飛沫隔離、空氣隔離和接觸隔離。

1、個人防護用品通用准則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感染風險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當戴清潔手套,脫手套後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時,應當戴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防護面屏),穿隔離衣。

(3)進行氣管插管等有創操作時,應當戴醫用防護口罩、醫用乳膠手套、護目鏡、防護面屏,穿防滲隔離衣。

(4)當口罩、護目鏡、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所有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必須在使用後仔細棄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資源有限無法獲得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則使用可再利用的裝備(如布料的隔離衣或防護服),每次用完後正確消毒。在摘脫及拋棄任何個人防護用品後,總是立即執行手衛生措施。

2、個人防護用品

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個人防護用品應該包括保護軀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裝置。

(1)一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預檢分診處和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從事一般性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

(2)二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感染性疾病科門診患者留觀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區患者病房從事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防霧型)、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和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穿一次性鞋套。

(3)三級防護:適用於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區為患者實施吸痰、呼吸道采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衛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患者前。

b.清潔、無菌操作前,包括進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體液風險後,包括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後。

d.接觸患者後。

e.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後,包括接觸患者周圍的醫療相關器械、用具等物體表面後。

(2)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或可能接觸艱難梭菌、腸道病毒等對速干手消毒劑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時應洗手。

(3)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宜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4)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傳染病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b.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後。

洗手方法: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規定的「六步洗手法」執行。

手消毒劑:首選速干手消毒劑,過敏人群可選用其他手消毒劑;針對某些對乙醇不敏感的腸道病毒感染時,應選擇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劑,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項:戴手套不能代替手衛生,摘手套後應進行手衛生。

4、面部防護

進行有可能造成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飛濺或噴出的操作時,應佩戴面部防護裝置,包括外科口罩和護眼裝置(面罩,護目鏡),以保護眼結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與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打噴嚏)的患者近距離接觸時,可能會有分泌物噴出,應佩戴護眼裝置。注意普通的眼鏡不能用於防止液體濺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護。

5、安全注射與防針被刺

操作結束後處理針頭、手術刀和其他銳器或設備時防止被刺傷或者劃傷,銳器放置在硬質材料的銳器盒中,容器應放置在靠近操作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傳染病職業暴露。

⑼ 我幹活的時候戴膠手套,手上很多汗。請問有什麼解決方法

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後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可以申請勞動能力鑒定。

⑽ 手上有傷口可以擦護手霜嗎

最好不要沾水,乾燥的環境能加快傷口的癒合。濕潤相反會滋生細菌的繁殖。最好是不要擦護手霜之類的東西,因為化妝品都是屬於化學葯品一類的,含鉛汞等重金屬物質,擦了以後有可能會留下難看的疤痕。不利於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