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醫護人員無需戴手套的情況是
沒有接觸病人
❷ 醫護人員該如何預防職業病
醫護人員在救死扶傷的同時,自己也在不知不覺遭受各種「職業病」的侵襲。身為醫護人員的你是否也同樣受「職業病」的侵擾呢?醫護人員應時刻維護自身健康,預防「職業病」的侵擾。那麼,醫護人員該如何預防職業病呢?
什麼是醫護人員職業病?

加強醫護人員的安全防護
加強職業防護教育,提高全體醫務人員防護意識,是減少職業暴露的主要措施。
作為用人單位,醫療衛生機構應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要求,認真履行相關法律責任與義務,積極預防控制衛生場所職業病的危害。保護醫務人員職業健康權益。應加強醫療衛生機構《職業病防治法》的宣傳,並加強職業防護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對醫務人員進行職業危害預防宣傳教育。
醫護人員防護的原則
(1)環境安全
日常清潔和衛生處理:在清潔基礎上,適當消毒,保證落實;工作環境光線充足;盡量集中清洗,清洗時工作人員盡可能離開工作區,減少雜訊影響;對於使用消毒劑浸泡器械時,一定隨時蓋好蓋子防止消毒劑揮發刺激性氣體,刺激呼吸道。
(2)安全處置廢棄物
減少對銳器的處理:在診療區放置銳器處理裝置;不要攜帶銳器在工作區行走;不要人工分撿銳器;運輸廢棄物的人必須戴厚質乳膠手套;處理液體廢棄物必須戴防護眼鏡。
(3)防護眼鏡、面部防護罩
可能發生噴濺的醫療過程必須使用防護鏡、面部防護罩、口罩。
(4)常規工作中要戴手套、口罩、帽子。
個人防護
嚴格洗手:洗手是防止醫院內感染傳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由於手無法進行滅菌處理,因此經常性的洗手,防止外來菌定植及傳播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預防感染手段。無菌操作前後、接觸患者後及處理患者用物後均應用肥皂水洗手,用流動清水沖洗。肥皂洗手自然菌清除率達99.5%。同時要正確使用毛巾,因為反復使用的潮濕棉織毛巾上可積聚大量細菌,若用這樣的毛巾擦手,很容易使洗過或消毒的手再污染,因此擦手的毛巾最好是一次性的,而且必須是乾燥的。若不得不重復使用棉織毛巾,必須是清潔而乾燥的。
平常需要長時間站立或久坐時,記得做足背伸直屈曲動作,讓小腿肌肉收縮幫助血液迴流,減少靜脈血液積聚。手術室護士站立時,自我調節站立姿勢,讓兩條腿交替承重輪換休息。
加強體育鍛煉。走路、游泳等較緩和的運動,除能刺激小腿肌肉群,促進靜脈血液迴流外,還能降低新的靜脈曲張發生的幾率。
抬腿、抬高下肢:每天睡前在床上將雙腿抬高超過心臟的高度,約10-15分鍾。或是睡覺時用枕頭墊高下肢。
加強腰背肌鍛煉,對於防止腰椎疾病有效果。
穿彈力襪、護腰,也有一定幫助。
總結:對於外科醫生等醫務人員的各種職業病,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或者有些人雖然了解一些,但知之甚少,因此我們要通過學習來想辦法預防醫生職業病。
❸ 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方式有哪些
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方式如下:
提高自我防護意識,遵守操作規程和常規,做好標准預防:首先要提高整體隊伍的防護意識.
特別是要提高在二線、非感染科工作的醫務人員的防護意識,避免潛在的傷害因素.
平時工作中,戴口罩、帽子,必要時戴手套,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換工作服.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醫院按要求配備防護物資,落實標准預防措施,規范處理特殊感染病人用過的物品.
配葯前洗手,穿隔離衣褲,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後再戴一副乳膠手套;操作檯面鋪一次防護墊.
割安瓿前應輕撣其頸部,使附著的葯物降至瓶底,打開安瓿時應用無菌紗布圍繞安瓿頸部,以防劃破手套.
醫護人員長期處於特殊的工作環境,接觸的是特殊的人群,職業暴露使他們成為感染傳染病的高危人群,加強醫護人員的傳染病防護知識培訓,讓醫護人員掌握傳染病的感染鏈與自我防護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其次是要教育醫護人員自覺遵守操作規程和規章制度.
加強對銳器的使用管理和醫院感染管理:如醫療環境合理布局,加強工作流程監管,增加適當的防護設施,科學有效的隔離方法,科學的污物處理系統,人性化管理的理念等。職業安全是近年來醫護人員越來越關注的話題,病人需要一個良好的醫療護理環境,同樣,醫護人員也需要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減少職業性傷害事件的發生。
❹ 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要注意哪些方面
後1-2小時之內開始。
5、隨訪
不論暴露者個人有否進行暴露後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對暴露者進行定期血清學隨訪。
6、咨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以緩解其心理壓力,採取必要防護措施,防止進一步播散。
二、醫務人員防護的原則
1、醫院內所有區域應當採取標准預防。 2、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
②脫去手套手後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觸了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後應當立即洗手;
④醫務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到時,應當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醫用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者面罩,穿隔離衣或圍裙;
⑤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防止被刺傷;
⑥、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3、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醫用級標准,如防護服、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面罩、隔離衣、手套、鞋套等。
4、醫護人員的分級防護
⑴一級防護:適用於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①、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防護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
②、嚴格執行洗手與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並注意呼吸道與粘膜的防護。
⑵二級防護:適用於進入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觀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病人身上採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屍體的工作人員,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進入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防護服或隔離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並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⑶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病人實施吸痰、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醫務人員。
除二級防護外,還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三、實驗室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
1、實驗室安全性的認識:
⑴、對設備和實驗室進行安全性評估,並提出改進意見。 ⑵、檢查安全標准操作規程,這些規程應適用於現有的條件,並與其它的規則和操作過程相一致。
⑶、不管是否有意外發生和新的危險出現,均要定期對安全標准操作規程及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2、減少利器的使用
利器包括注射器、針頭、刀片、玻璃製品、載玻片等,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實驗室使用這些利器,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
3、培訓
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培訓(包括上崗培訓和復訓),所有工作人員均有責任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4、個人保健
⑴很小的傷口和擦傷都應以防水的敷料覆蓋。
⑵患有急性疾病和嚴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員不應進入醫院生物安全P2級實驗室。
⑶進入P2實驗室者,要穿隔離衣,戴一次性手套,如接觸物傳染
性危險大,可戴兩付手套以增加保護。
⑷進實驗室前要摘除首飾,修剪長的、帶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⑸在脫去隔離衣後、離開實驗室前必須洗手。 ⑹應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觸膜面部。
⑺在有危險化學品濺出或爆炸可能時,應配戴安全眼鏡和面罩,如把樣品管移出液氮時。
⑻嚴禁在HIV和相關實驗室用嘴吸取液體。嚴禁在實驗室內吃、喝、吸煙。
5、建立應付突發事件的措施
⑴在處理緊急事件中要包括設備管理員、實驗室主任、調查員、實驗室工作人員、設備安全員。
⑵要依據實驗室應用的生物材料種類通知警察、消防員和其他緊急事件處理者,以幫助他們制定緊急事件發生時的處理方案。
⑶實驗室緊急處理要考慮到包括炸彈威脅、嚴重氣候狀況(颶風、洪水)、地震、停電及自然(或非自然)的災害因素。
6、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潔或作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主要採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⑴化學消毒
① 次氯酸鈉:如含氯消毒劑包括84消毒劑、優氯凈等。 ② 醇類:如乙醇
③ 醛類:如甲醛和戊二醛。 ④ HIV實驗室中常用的消毒劑:
廢棄缸:用10%(v/v)次氯酸鈉(10 000ppm的氯)或者5%(v/V)Tegodor(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
生物安全櫃操作表面/工作台/離心機/桶/盆:70%乙醇或者5%Tegodor。
溢出物:可採用含有效氯的水噴撒或使用10%次氯酸鈉或10%
Tegodor。
⑵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用於消毒單一生物安全櫃或整個實驗室.
⑶高壓蒸汽消毒
7、感染性樣品的接收和發放 ⑴潛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
①應該有合適的包裝並有醒目的標記。
②應該送到合適的實驗室,不能在收發地點和倉庫等地點打開。 ③未標記的包裹應作為潛在感染源處理。
④包裹必須在下列情況下才能打開:在處理感染源方面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具有處理感染源設備的實驗室;穿戴防護衣的工作人員;應用後可置消毒的容器中。
⑤泄漏的包裹必須立即報告有關領導和專家。 ⑵潛在性感染材料的發放
①必須送到預定的接受站的地點,並清楚地標記為感染性的。 ②必須放在密閉的管子中,管子放在生物危險罐中,罐里含有足夠的吸水材料,以防泄露。
③每一包裝的體積不得超過50ml。
⑤所有發放的第三類微生物病原體必須有記錄。 8、實驗室安全事故處理方案
如針刺損傷、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或污染實驗檯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
⑴緊急處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種小的損傷,包括皮膚的破損或刺傷等都可能與傳染性物質接觸,必須用肥皂和水沖洗,如果可能盡量擠出損傷處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膚消毒劑,立即進行醫療處理;
②皮膚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沖洗,並用適當的消毒劑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膚消毒劑(外科用葯)。
③針刺和切割傷:懷疑皮膚有損傷或針刺時,建議盡可能擠壓傷
口,然後用大量的水沖洗;
④眼睛濺入液體:眼睛濺入液體,立即用水沖洗。必須迅速。避免揉擦眼睛。連續沖洗至少十分鍾。
⑤衣物污染:盡快脫掉隔離衣以防止感染物觸及皮膚並防止進一步擴散。脫掉防護手套。洗手並更換隔離衣及手套;如果個人衣物被污染,應立即將污染處浸入消毒劑。
⑥重大事故是指嚴重損傷或暴露,應有主管領導和專家到場並提供指導。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損傷及潑濺
發生潑濺事故後應立即採取措施保護易污染物質;如果懷疑有嚴重事故,應按較嚴重情況處理並採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員,防止污染擴散;控制污染,並防止人員再進入;通知實驗室主管領導、安全負責人,查清情況,確定消毒的程序。 四、放射工作人員的防護
1、充分利用各種防護器材:例如鉛圍裙、手套和防護眼鏡等。 2、控制原發射線:例如選擇適當的曝光條件,縮小曝射病;透視前暗適應,間斷透視縮減曝光時間等。
3、減少散射線:例如加強X線管消散措施,按標准設計機房,擴大散射線的分散面並削弱其強度。
4、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檢查,建立體檢檔案。 5、佩帶防護計量儀,定期檢測放射輻射劑量。
6、定期組織放射工作人員接受放射防護法規、專業技術的知識培訓。
❺ 護理人員職業防護制度
法律分析:護理人員職業防護制度:(一)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或進行清潔、消毒工作時,應嚴格執行護理操作規程和護理工作制度,避免發生職業暴露。(二)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採取最基本的防護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三)以下情況應戴手套,脫去手套後應認真洗手:1、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時。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膚時。3、清理傳染性患者用過的物品及進行清潔消毒時。(四)當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發生噴濺時,應當穿隔離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五)在護理傳染性疾病患者時,根據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採取相應隔離和防護措施,必要時採取雙向防護。(六)及時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種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傳播。(七)及時處理被污染的醫療用品及設備,重復使用的醫療儀器設備應進行清潔消毒。(八)正確處理醫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九)若發生職業暴露,應立即採取緊急處理措施,並及時上報,按照醫院規定進行相應的身體檢查和預防治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六十四條 對從事傳染病預防、醫療、科研、教學、現場處理疫情的人員,以及在生產、工作中接觸傳染病病原體的其他人員,有關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採取有效的衛生防護措施和醫療保健措施,並給予適當的津貼。
❻ 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哪些情況下進行手衛生
1、 當手有蛋白性、血液或其他體液的可見污染,強烈懷疑或證明暴露於含孢子微生物或大小便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2、 如果手無可見污染,臨床操作後,用速干手消毒劑進行常規手消毒 。也可用肥皂和水洗手。 3、處理葯物或准備食物前用普通或抗菌肥皂和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劑擦手 。 4、當用速干手消毒劑時,不要同時再用抗菌肥皂。 5、直接接觸病人前後。 6、摘手套後。 7、不論是否戴手套,進行侵襲性操作前。 8、接觸體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膚或傷口敷料後。 9、護理病人從污染部位移到清潔部位時。 10、接觸緊鄰病人的物品後(包括醫療設備)。
❼ 奮斗在一線的醫務人員進入手術室要穿戴什麼
1.凡進入手術室人員必須更換衣、褲、鞋、帽、口罩,注意保持室內肅靜和整潔,手術完畢所用物品按指定地點放置,外出時更換外出衣和外出鞋。
2.手術室各種物品要定量、定位放置,用後放回原處。
❽ 手術時醫護人員為什麼要帶上口罩和手套
手術台是一個相對無菌的環境,施行無菌操作,就要求帶口罩個手套。
帶手套前還需要對手進行消毒,六步洗手發(具體自己可以再網路下),手套是無菌的,接觸患者進行手術也可以減少感染。
帶口罩可以避免呼吸道對患者的感染
❾ 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要注意哪些方面
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1:消毒工作防護措施,使用紫外線微波消毒應避免對人體的直接照射,使用液體化學消毒、滅菌劑應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氣體的泄漏,使用液體化學消毒、滅菌劑應防止過敏和可能對皮膚、粘膜的損傷,避免銳利器械刺、割傷,使用熱力滅菌防止發生燒灼傷。
2:預防控制原則,堅持標准預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職業暴露醫院感染的基本保證,診療操作前明確自身免疫狀況和暴露源感染情況並有針對性地採取及時、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避免職業暴露和銳器損傷的主要基礎,防護重點是避免與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體液等直接接觸。
3: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一次性乳膠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應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必須戴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必須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4: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醫務人員應在充足的光線下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線、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合,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的注射器、輸液器等,以防刺傷。
❿ 醫務人員在進行哪些操作前後應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劑擦手,操作時戴口罩和手套
規范洗手操作 用流水規范洗手,避免共用毛巾擦手。強化洗手制度落實,反復強調洗手的重要性,督促和教育醫務人員加強洗手。嚴格六步洗手法洗手。在每張床邊放置手消毒液和手套,以便醫務人員交叉接觸、診療、護理患者,防止病原的種植和傳播。 洗手,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以去除手部的絕大多數細菌,對保持手部清潔,保證身體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生活中普通百姓,對正確的洗手方法,了解的很少。為使大家更好的講究手衛生,現在簡要介紹一下規范的六步洗手法。 ①掌心相對,手指並攏相互揉搓,洗凈手掌。 ②手心對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洗凈手背。 ③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洗凈指縫。 ④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洗凈指背。 ⑤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洗凈大拇指。 ⑥將一手五指掌尖並攏,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洗凈指尖。 當然,在六步洗手法前,要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在六步洗手法後,要用清水把手沖洗干凈,用清水將水龍頭沖洗干凈後關閉,最後用干凈的毛巾或紙巾把手擦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