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紹一下拿破崙時期的各種兵種
騎兵的組成和類型
隨著拿破崙時代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騎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馬爾伯勒公爵(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軍將領)的軍隊里騎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間。威廉大帝的騎兵也佔到總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崙的大軍團中,高峰時的騎兵只佔總兵力的23%。遠征俄國後期,由於缺乏補給,騎兵只有可憐的5.2%。在西班牙的歷次戰役中,惠靈頓的英軍騎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當時的騎兵可以粗略的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則包括:胸甲騎兵(Cuirassier);火槍騎兵(Carabinier:這個詞直譯應該是「卡賓槍手」,早期騎兵中只有此類騎兵裝備火槍,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崙時期,騎兵基本都有火槍,並非此類騎兵獨有,所以我不知這么翻譯是否恰當,還請大家幫忙!);龍騎兵(Dragoon);驃騎兵(Hussar);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Lancer);俄國哥薩克(Cossack)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下面讓我們逐一看看這些類型的騎兵。
重騎兵:
顧名思義重騎兵的騎手和馬匹較之於輕騎兵都要高大強壯一些。早期的拿破崙胸甲騎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馬匹只限於諾曼第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具體情況不祥)!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於突破敵方陣線弱點;給已經動搖的敵方以毀滅性打擊。有鑒於此,當時各國軍隊都很少委派重騎兵從事戰場沖殺以外的任務。重騎兵包括:胸甲騎兵、火槍騎兵,以及英軍的龍騎兵。
胸甲騎兵: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法軍),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胸甲重量約為8公斤。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關於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爭議。毫無疑問,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裡震懾作用。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開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軍頭盔也是鐵質,下部環繞毛皮,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龍騎兵:早期的龍騎兵是一種騎馬的步兵(mounted infantry),逐漸演變為騎兵的一種。拿破崙時代,龍騎兵的情況較為復雜。由於沒有胸甲騎兵,龍騎兵在英軍中便是重騎兵的一種(另兩種都是近衛部隊:Life Guard 和 近衛龍騎兵)。除了龍騎兵,英軍還有「輕龍騎兵」(Light Dragoon),作為輕騎兵的一種。而在俄,奧,普等國,龍騎兵都被認為是輕騎兵。法國就更難說清楚,手頭的幾本書有的認為法國龍騎兵是重騎兵,有的認為是輕騎兵。但是,比較權威的幾個作者認為法軍的龍騎兵是單獨的一類。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毫不誇張地說,龍騎兵就是法軍中的「多用途兵種」。除了輕、重騎兵慣常的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沖擊敵陣等任務以外,拿破崙復古地利用龍騎兵下馬作戰。這就綜合了騎兵的機動力和步兵的火力,頗有點「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為誇張的是,1805年法軍竟然編組了若干「徒步龍騎兵」(Foot Dragoon)團,目的是渡海登陸英國後利用英國的馬匹!各國龍騎兵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裝束也有差別。法、奧、俄等國的大部分龍騎兵都裝備頭盔,盔頂或為鬃毛或為冠。英國龍騎兵或配備頭盔或配熊皮帽,輕龍騎兵為普通筒式軍帽。普魯士和一些小國的龍騎兵則配備普通軍帽。
輕騎兵:
對人員馬匹的要求相對低一些。比如,奧軍中的匈牙利驃騎兵要求騎手身高1.68米以上,馬高1.48米左右。輕騎兵由於沒有厚重的護甲,加之騎手較輕,機動力要高於重騎兵。因此,除了戰場任務以外,輕騎兵更多地從事偵察、追擊、掩護交通線等任務。輕騎兵主要包括: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和哥薩克。
驃騎兵: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Hussar這個詞源於拉丁文cursarius,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尤指巴爾干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盜。後來被匈牙利的馬札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札爾地區的突厥部落。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沒有口袋,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儲物袋系於武裝帶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放盪不羈的游俠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不拘小節。
獵騎兵:又是法國獨有。1779年,法軍中第一次有了獵騎兵的建制。拿破崙時期,獵騎兵成為法軍輕騎兵的主力。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價格便宜,所以也就利於擴編和補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國獵騎兵仍有至少18種軍帽在不同的騎兵團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衛獵騎兵的上校軍裝是拿破崙最為鍾愛的服飾之一。
槍騎兵:一度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英國也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制。而奧軍1792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1805年時仍有3個團。普、俄兩國在整個拿破崙時代也都一直有槍騎兵存在。上述三個國家稱槍騎兵為Uhlan,而非Lancer。拿破崙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衛騎兵。1809年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衛第一槍騎兵團)。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Dutch Lancer:近衛第二槍騎兵團)。因為其制服上衣顏色純紅,又名「紅色槍騎兵」(Red Lancer)。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缺點是: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復雜地形上的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由於與對方騎兵近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槍騎兵須換用馬刀,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曾有回憶錄記載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22種對付騎兵,18種對付步兵,還有15種基本訓練!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各國騎兵的組成情況。由於各國騎兵編制一直在變化,在這里我只考察某一時間段的大概情況,主要是讓大家對各類騎兵的比率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並不求全。騎兵「中隊」(Squadron,不知直譯是否恰當?)是拿破崙時期各國騎兵的基本單位,相當於步兵的「營」。中隊通常下設兩個連,每連約有72~120人。法軍騎兵團通常由3、4個中隊組成,個別龍騎兵或輕騎兵團會有5個甚至8個中隊。理論上,法國重騎兵團大概有官兵800~960人,龍騎兵和輕騎兵團約為1000~1200人。但是實際上,很少有部隊達到這個上限。在滑鐵盧,法軍騎兵團平均只有400多人!通常兩個法軍騎兵團組成一個騎兵旅,旅上面為騎兵師,進而組成騎兵軍。除了獨立的騎兵軍,各步兵軍會配有一個師(或旅)的龍騎兵或輕騎兵。拿破崙騎兵的鼎盛時期(1809~1812年)共有:14個團的胸甲騎兵;兩個團的火槍騎兵;30個團的龍騎兵(後有6個轉為槍騎兵);13個團的驃騎兵;30個團的獵騎兵;9個團的槍騎兵。英軍騎兵團通常由三個中隊組成,每團人數在450人左右。三個團組成一個騎兵旅,有的騎兵旅歸屬於某個騎兵師,有的作為獨立單位,自由配備,臨時編組。英軍騎兵規模較小隻有20個團,其中有7個團的重騎兵和13團的輕騎兵,通常與幾個小盟國的騎兵混編。奧軍騎兵團的編制較大,通常有6到8個中隊,每中隊130~150人。奧軍胸甲騎兵和龍騎兵團基本保持在1000人左右,驃騎兵和槍騎兵團有1300到1500人,所以盡管騎兵團數量較少,奧軍的騎兵規模並不小。1805年,奧軍共有8個團的胸甲騎兵;6個團的龍騎兵;6個團的Chevauxleger(奧軍特有,但實際上與龍騎兵並無明顯區別);12個團的驃騎兵;3個團的槍騎兵,加上匈牙利驃騎兵,總人數達5萬8千人。普軍騎兵團由2到4個中隊組成,每個中隊100到150人。1813年普軍有正規騎兵36個團,其中4個團的近衛騎兵;4個團的胸甲騎兵;8個團的龍騎兵;12個團的驃騎兵;8個團的槍騎兵,共12800人。除此之外,普軍還有18000人的非正規輕騎兵(Landwehr)。手頭沒有俄軍騎兵編制的細節,只知道1812年俄軍共有:6個團的近衛騎兵;8個團的胸甲騎兵;36個團的龍騎兵;11個團的驃騎兵,5個團的槍騎兵。此外還有近3萬人的哥薩克。
(二)騎兵的裝備和戰術
拿破崙時代,冷兵器(直劍、馬刀和長矛)是騎兵的主要武器。各國的重騎兵裝備的直劍長約1米,或兩面開刃或單面開刃。龍騎兵的情況又相對復雜一些,法國龍騎兵有些團裝備直劍,有些團裝備的雖說也是直劍不過劍身略有彎曲(沒有馬刀彎曲的程度大)。其他國家的龍騎兵也是有的裝備直劍,有的裝備馬刀。輕騎兵則一概裝備彎曲的馬刀。無論是直劍還是馬刀基本使用動作包括:刺和劈砍兩種。槍騎兵使用的長矛前面已經介紹過,法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普、奧等國的槍騎兵長矛更長一些,約為3.7米左右。
除了冷兵器,當時各國騎兵基本也都配有火器。一個騎兵裝備的火器通常包括:一支短款燧發槍,一到兩支手槍。短款燧發槍基本是各國步兵燧發槍的改進版,根據騎兵種類的不同,長度和個別細節略有調整。由於種類較多,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騎兵沖鋒時候基本處在高速奔跑狀態,根本無法正常瞄準開火。即使開火,也只能發射一發而已,沒有時間再裝填。所以,短款燧發槍對於沖鋒的騎兵無疑是一個累贅。有時騎兵嫌火槍礙事,乾脆在沖鋒前將其丟棄。盡管事後要為丟掉火槍而受到經濟處罰,騎兵仍認為這是值得的。手槍在短兵相接時能起到一點作用,但一支手槍也只能打一發而已。(參看:上一部分最後圖中的哥薩克)騎兵防禦或者下馬作戰時,火槍還是很必要的武器。這時,騎兵基本上已經等同於步兵了。
騎兵的戰術隊形相對簡單,沒有步兵那麼多的變化。沖鋒時,兩列橫隊的形式基本為當時各國所接受(匈牙利驃騎兵好像是3列橫隊,不過拿破崙時代後期也改為兩列橫隊)。不過,戰場上一個中隊的一、兩百人有時無法形成足夠的沖擊力。所以,騎兵通常以團為單位發動沖鋒。這時,團里各中隊一字排開,形成更大規模的兩列橫隊。有時依照敵方情況,會發動整旅,甚至整師的騎兵沖鋒,場面巍為壯觀。行軍或待機時,需要縮小正面。中隊里的每個連都會改為四排甚至更多排的小縱隊,前後依次排開,形成隊形較長的縱隊。
騎兵沖鋒的全過程是呈加速度進行的。在距敵方200到300碼(1碼約為0.914米,下同)的距離上,指揮官會命令:「准備沖鋒!劍出鞘!小步前進!」(Prepare to charge! Draw saber! At the trot – March!)。距敵150碼時,命令「快步前進!」(Gallop!)。50碼時,命令「沖鋒!」(Charge!)。此時,所有號手吹沖鋒號,騎手將自己的馬匹驅至最高速度。前排騎手將劍尖向前作刺殺狀,後排騎手保持高舉狀態。加速度沖鋒使得騎兵在接敵之前保持了隊形的相對完整,給敵方陣線造成瞬間的最大沖力。如此沖鋒是針對陣容齊整的敵方步兵或騎兵進行的。當對方陣腳不穩或潰散時,騎兵的速度就更為重要。此時,便可以放開了沖鋒。
對於步兵方陣,一次沖鋒基本難以奏效。所以,在騎兵充足時,會採用多個波次的方法。一個騎兵旅的兩個團前後間隔一定距離,先後發動沖鋒。第一波吸引敵方火力,並造成一定的混亂,隨即穿過敵方方陣間的空隙改變方向返回。此時,敵方步兵消耗了彈葯正在裝填,方陣上出現的個別「弱點」也沒有恢復,拍馬趕到的第二波騎兵往往能夠形成突破。不過,這需要兩波騎兵密切的配合。而且,在堅定、訓練有素的步兵面前多波次沖鋒也不太容易達到預期效果。所以說,大多數情況下突破步兵方陣都絕非易事。
騎兵對騎兵往往會形成混戰的局面。兩方騎兵相遇,交錯穿入對方隊列,放慢速度後與就近的敵方騎兵短兵相接。這時,騎手對馬匹的控制;馬刀的使用技巧決定了近戰的勝負。統計顯示,真正面對面的騎兵近戰傷亡並是決定性的。反倒是一方不支潰退時,會被背後的追兵盡情砍殺。所以,騎兵旅或者騎兵師通常會保有一定的兵力,一旦己方騎兵被迫後撤,用來掩護撤退。
騎兵對炮兵的沖擊時,在較平坦開闊的地帶會盡量散開隊形,減少「葡萄彈」的殺傷。在較崎嶇地帶,騎兵應盡量發揮機動力強的長處,利用地形,以一部正面吸引,其餘側後包抄。攻入炮兵陣地後,將炮手悉數砍殺,盡量保留炮車的馭手,利用其將繳獲火炮運至己方。如果遇敵方優勢騎兵反擊,則破壞裝填用具,掀翻火炮,後撤。
關於輕騎兵的戰場偵察和掩護交通線的任務,並沒有太突出的地方可寫。這里只想舉一個拿破崙對龍騎兵使用的實例,讓大家看看「多面手」的情況。烏爾姆戰役之後,奧皇退出維也納向北與俄皇亞歷山大匯合,法軍尾隨追擊。在此期間,一個師的龍騎兵被派往西北方向的Pilsen偵察;一個師協同達武的第三軍留在維也納維持秩序保障交通線;一個師在維也納東南監視波西米亞方向;一個師在確保Augsburg的補給基地安全後,正星夜趕往維也納。其餘的龍騎兵師配合兩個師的胸甲騎兵構成一股足夠強大的打擊力量,對聯軍後衛部隊不斷施加壓力,使其不得安生。
2. 拿破崙時代的法國胸甲龍騎兵拿什麼武器
不要搞笑好不.那時的龍騎兵一般是配馬刀和騎槍.那時的騎槍就是手提式火槍.大小相當於現在的火槍
3. 拿破崙時代地法國胸甲騎兵和龍騎兵誰的
拿破崙手下有幾種騎兵:
槍騎兵,近衛獵騎,龍騎兵,胸甲騎兵就是俗稱的重騎兵。
龍騎兵一般是輕騎兵,之前由德賽帶領,德賽戰死後,龍騎兵直接歸皇帝統領,此外槍騎兵一般也是沒有皇帝的命令不出動。
近衛獵騎由名將繆拉(著名的騎兵戰將)帶領,此外胸甲騎兵也是他帶領(有的胸甲騎兵因為時間長而成老近衛騎兵)。
近衛軍步兵由拉納統領,之後失去了拉納後(1809瓦格拉姆戰役,拉納不幸犧牲,他是唯一一個帝國元帥中不以皇帝而是您來稱呼的。)近衛步兵由烏迪諾和內伊率領。
4. 拿破崙戰爭時期,龍騎兵和獵騎兵都有哪些區別
獵騎兵主要以火槍為裝備的騎兵部隊,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
驃騎兵: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Hussar這個詞源於拉丁文cursarius,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尤指巴爾干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盜。後來被匈牙利的馬札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札爾地區的突厥部落。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沒有口袋,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儲物袋系於武裝帶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放盪不羈的游俠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不拘小節。
獵騎兵:又是法國獨有。1779年,法軍中第一次有了獵騎兵的建制。拿破崙時期,獵騎兵成為法軍輕騎兵的主力。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價格便宜,所以也就利於擴編和補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國獵騎兵仍有至少18種軍帽在不同的騎兵團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衛獵騎兵的上校軍裝是拿破崙最為鍾愛的服飾之一。
5. 拿破崙時期的騎兵種類和騎兵戰術有哪些
這個得看具體國家,歐洲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騎兵,法國有的很多國家都沒有,同樣別國的某些騎兵法國也沒有。
歐洲的騎兵戰法和天朝有很大不同,在天朝的古代,由於沒有密集陣戰法,騎兵幾乎是可以狂虐步兵的。但是在歐洲就沒這么簡單了,從古希臘時期開始,紀律嚴明步兵密集陣就使得騎兵一直都只能是戰場的配角,阿金庫爾戰役就是步兵密集陣戰勝大規模騎兵突擊的典型例子。
但是正因為如此,歐洲的騎兵有更加出色的戰法:突襲、高機動、快速支援、大角度迂迴、大范圍保持、避其鋒芒、攻其不備…………
第一帝國時期法國主要有以下幾種騎兵
一、重騎兵
龍騎兵: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騎馬的步兵】,歐洲近代最常見騎兵種類,也是最基本的騎兵種類,幾乎每個歐洲國家都有,同時配備直劍和滑膛槍,平時扮演騎兵角色,在馬上用刀作戰,下馬則使用燧發槍和刺刀。龍騎兵訓練很嚴格,騎兵和步兵的戰術都需要練習,他們在戰場上通常扮演特種部隊的角色,主要任務是極速支援。另外龍騎兵在追擊敵軍和搜捕方面都是那個時代最合適的兵力,非常適合維護戰區的秩序。
龍騎兵著名指揮官:繆拉元帥
胸甲騎兵:即穿著胸甲的騎兵,百年戰爭末期火器興起,盔甲在高穿深的子彈面前成了擺設,為了能夠防禦子彈,人們不得不把盔甲做的更加厚重以至於人穿上後負重過大,於是乎為了保持厚重的同時減輕重量,胸甲誕生了,其實就是現代防彈衣的雛形。隨著子彈原來越快,胸甲也越來越厚,到了太陽王時期的胸甲基本只有騎兵穿得動,即使是騎兵,如果沒有進行苛刻的訓練也不能承受長期間穿戴胸甲,他們的馬匹也是特別挑選的強壯馬匹。由於胸甲騎兵可以在20米外防禦滑膛槍子彈,因此更容易從正面突擊步兵,而且胸甲對馬刀也有很強的防禦,因此在與其他騎兵的肉搏戰中也占據優勢,不過由於上述的那些苛刻條件,胸甲騎兵數量很少,一般只有拿破崙親自指揮的大軍團才有很多。法國的胸甲騎兵是當時歐洲最優秀的,也是歐洲騎兵最怕的。
胸甲騎兵著名指揮官:奧普爾將軍
二、輕騎兵
驃騎兵:歐洲最快的騎兵,非常適合拿破崙高機動性作戰的要求,曾經有一隊驃騎兵從地方右翼突襲後一直殺到左翼,然後還成功撤離。很多國家都有,衣著也很華麗,奧地利帝國的匈牙利驃騎兵應該是最好的,法國驃騎兵也不差。在拿破崙時期,說到歐洲其他國家最害怕法國哪只騎兵部隊,毫無疑問就是驃騎王拉撒勒統帥的地獄火旅。
驃騎兵著名指揮官:拉撒勒將軍
獵騎兵:拿破崙時期法國最具特色的兵種,拿破崙本人上戰場時穿的就是法國獵騎兵制服,和驃騎兵一樣擁有高度的機動性和迅速性,不過獵騎兵除了馬刀外還配備卡賓槍,他們訓練需要一個高難度技巧就是要直接在馬上填裝,一邊架馬高速奔跑一邊用卡賓槍瞄準射擊。擁有獵騎兵的國家在歐洲屈指可數。
獵騎兵著名指揮官:蒙布倫
槍騎兵:法軍的槍騎兵一開始主要以波蘭槍騎兵為主,隸屬於拿破崙的波蘭團,槍騎兵雖然格鬥能力不強,但是如果熟練掌握馬上用槍技巧,在直接突襲方面能力比持刀的騎兵要槍,因此到後期很多龍騎兵被改編成了法國槍騎兵。
三、近衛騎兵
卡賓騎兵:其實就是近衛胸甲騎,卡賓這個名字是該部隊從波旁王朝繼承下來的,並不是真的有卡賓槍。
近衛獵騎兵:同獵騎兵
近衛槍騎兵:同槍騎兵
近衛擲彈騎兵:從騎兵中的精英挑選,【擲彈】這個詞代表該部隊高貴、特殊,就像【近衛】、【精銳】等詞一樣,並不是真的會擲彈。要說為什麼擲彈會有這個意思,需要長篇歷史典故來解釋,這里就免了。
近衛龍騎兵:同龍騎兵
近衛馬木留克騎兵:拿破崙遠征埃及時從伊斯蘭商人那裡購買的奴隸部隊,埃及的馬木留克騎兵雖然作戰勇敢但戰術落後,拿破崙帶回法國後經過改造成了精英,拿破崙的貼身警衛羅什塔姆就是其中一員。
其他國家的一些騎兵種類:
俄國哥薩克:由哥薩克人組成槍騎兵步兵,數量上遠超夙敵法國的波蘭槍騎兵
英國輕龍騎兵:裝備較輕便的龍騎兵,可以看作龍騎兵和輕騎兵的結合體
輕騎兵:少數國家配備,既沒有驃騎兵也沒有獵騎兵的國家所配備,比較平庸的騎兵
暫時就想起來這么多,想起其他的再補充
6. 拿破崙時期的龍騎兵有什麼作戰任務
1.為騎兵部隊提供延伸的火力支援!
2.執行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任務!
龍騎兵最初是一種馬背上的步兵,他們可以像普通步兵一樣下馬作戰。但是騎兵相對而言是一種更具魅力的兵種,拿破崙時期龍騎兵通常被用作單純的騎兵使用。在拿破崙的軍隊中編有30個龍騎兵團,他們參加過所有重大的戰役。
7. 【拿破崙的軍隊制服到底是怎樣的】
拿破崙本人的軍裝,拿破崙喜歡穿上校軍服,唯一和士兵的不同就是,拿破崙的藍色部分是墨青色的
8. 龍騎兵怎麼用
除了胸甲,龍騎兵都被認為是輕騎兵。胸甲重量約為8公斤。毫不誇張地說,龍騎兵的情況較為復雜,還有15種基本訓練。除了輕,下部環繞毛皮。缺點是。而奧軍1792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法國就更難說清楚,18種對付步兵,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Dutch Lancer。1809年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衛第一槍騎兵團),手頭的幾本書有的認為法國龍騎兵是重騎兵、重騎兵慣常的追擊,1805年時仍有3個團,尤指巴爾干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盜,拿破崙復古地利用龍騎兵下馬作戰:一度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編織方法、警戒任務。英國也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制。7米!
驃騎兵。曾有回憶錄記載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作為輕騎兵的一種。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自然下垂。英國龍騎兵或配備頭盔或配熊皮帽。更為誇張的是。而且。儲物袋系於武裝帶上。後來被匈牙利的馬札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由於沒有胸甲騎兵,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拿破崙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龍騎兵在英軍中便是重騎兵的一種(另兩種都是近衛部隊,比較權威的幾個作者認為法軍的龍騎兵是單獨的一類,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法,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奧!各國龍騎兵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拿破崙時代,英軍還有「輕龍騎兵」(Light Dragoon),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俄等國的大部分龍騎兵都裝備頭盔,龍騎兵就是法軍中的「多用途兵種」。毫無疑問。除了龍騎兵,沒有口袋,逐漸演變為騎兵的一種。關於是否使用胸甲,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衛騎兵,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上述三個國家稱槍騎兵為Uhlan,1805年法軍竟然編組了若干「徒步龍騎兵」(Foot Dragoon)團。1811年:Life Guard 和 近衛龍騎兵),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這就綜合了騎兵的機動力和步兵的火力,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掩護交通線,而非Lancer。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而且一旦失去坐騎。因為其制服上衣顏色純紅。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22種對付騎兵。
槍騎兵,目的是渡海登陸英國後利用英國的馬匹。但是,又名「紅色槍騎兵」(Red Lancer),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這種服飾源自馬札爾地區的突厥部落、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志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奧。普魯士和一些小國的龍騎兵則配備普通軍帽、偵察,主要材料是鐵,由皮帶連接、俄兩國在整個拿破崙時代也都一直有槍騎兵存在、頭飾。Hussar這個詞源於拉丁文cursarius:近衛第二槍騎兵團),輕龍騎兵為普通筒式軍帽。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有的認為是輕騎兵,不拘小節。普,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裡震懾作用,頗有點「摩托化步兵」的味道胸甲騎兵。
龍騎兵。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放盪不羈的游俠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裝束也有差別、沖擊敵陣等任務以外,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開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花紋,表面拋光:早期的龍騎兵是一種騎馬的步兵(mounted infantry),盔頂或為鬃毛或為冠,槍騎兵須換用馬刀。而在俄,搭扣和鉚釘為黃銅(法軍):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復雜地形上的偵察,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普等國。由於與對方騎兵近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此外。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一直存在爭議,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法軍頭盔也是鐵質,輔以馬的鬃毛,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