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弓箭的使用方法
弓箭使用方法
一、首先,就是挑選弓箭。
弓箭愛好者朋友們在挑選弓箭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來挑選適合自己弓箭,特別是剛開始接觸弓箭的朋友,剛開始可以使用一些結構比較簡單,操作比較方便的弓箭來練習,比如傳統弓和反曲弓這兩種弓箭都是比較適合的,並不是一味的去看價格,價格貴的不一定就是適合自己的,所以大家在選取弓箭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仔細才好。
二、關於拉弓的姿勢的問題
拉弓姿勢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射擊的精準度的問題,在搭箭的時候一般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地中海式,這種方式是用食指、無名指以及中指去把弓弦勾住,右手將弦勾住,而將箭桿放在弓的左側。第二種方式是蒙古式,這種方式的相比第一種的區別是是用拇指勾住弦,然後用食指以及中指壓住拇指,使用右手勾弦,同時還需要在拇指上套上用玉或者骨頭以及皮革製作而成的指環。也是避免手指的傷害。
三、准備射箭
在做好以上准備之後,眼睛、弓箭、和目標要保持好三點一線,慢慢把弓箭拉開,瞄準之後輕輕的撒放,這樣就會使射擊的精準度大大提高,另外,在這里弓箭愛好者小編要提醒弓友們的是,在玩弓箭之前最好在手臂上和手腕上帶上皮革的護套,保護好自己的手臂,以免在射擊的時候擦傷手臂。
2. 外國人開弓用主要靠食指和中指,沒有扳指也沒手套,這說明什麼
射箭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最常見的是地中海式(歐洲式)和蒙古式(亞洲式)。 1.歐洲人早期的弓箭技術很差,為了增加殺傷力,只好用木材做很巨大的弓。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拉弓弦,同時食指和中指夾住箭尾。典型代表有英國長弓,射程一點不弱於蒙古大弓。但對材料和射手的要求都很高,弓體由很稀有的紫杉木製作。對射手的身高和力量要求很嚴格。以至於全國都提倡射箭的古代英國擁有300萬以上人口,卻只有不到1萬弓箭手。 2.亞洲的弓箭民族大多是游牧民族,在馬上需要短小的弓。為此,亞洲人用牛角,竹木和牛筋粘成帶反曲的弓。由於弓的變形極大,弓弦往往被拉成銳角,3個指頭拉弓的話,會被弓弦勒到。用帶扳指的拇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射擊的時候手指和弦的摩擦很小,有利於提高精度。蒙古式由於不使用2點一線的瞄準方法,在射箭時只看目標而不看自己的箭頭,有利於射擊移動目標。 你說的外國人的開弓法,屬於地中海式的變種。射箭的時候需要佩戴護臂(這種射法,手臂容易被打到)和手套(保護手指)。用這種射法,拉力60斤以下的弓我也不用手套的---但是手指會很疼。
3. 使用復合弓需要戴手套嗎
根據個人射箭經驗,一般來說手套是不需要的,不過有條件可以佩戴護臂、護胸,尤其夏天開弓射箭時,手臂和持
弓手
一側的胸部容易和弓弦摩擦,可能造成
皮膚擦傷
,所以需要注意。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望採納,謝謝!
4. 射箭是奧運會比賽項目,它有哪些比賽規則
箭術的起源大約在公元前50,000年左右。中國射箭有悠久的歷史,弓箭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被發明。現在的箭術起源於14世紀的英國,16世紀有三種箭術運動形式:一種是對靶箭術,另一種是地靶箭術,第三種是漫遊箭術。
比賽規則奧運射箭個人賽男女運動員各64名參賽,每個奧委會最多可派3名男女運動員單獨參賽,達到3名個人選手入圍後,奧委會可參加團體比賽。
坐輪椅的運動員也可參加射箭比賽判斷環是根據箭在靶子上的位置來記錄環(分)數的。在拔箭之前,必須完成所有的分數、記分法和判分法。如果射程過近,靶位有特殊情況(如穿箭),或者本靶位運動員對所報靶位的射程有異議,則必須由裁判來判定。當一支箭擊中兩個顏色的環形區域或當箭桿碰到環形區域時,應記為高分;當一支箭擊中一個已經射向目標的箭頭的尾部時,應記為一個已經射到目標的箭頭;當一支箭射穿目標表面或射到目標表面後彈跳到地面時,應記為一個已經射到目標表面的中靶點。不管是否射中靶子,箭過3 m線都會被記分;如果箭不小心落到3 m線以下,則裁判判定該箭未射中,可以重射一箭。
運動員裝備運動員所使用的弓箭和箭器都有很好的性能。弓形可裝瞄準器,也可裝穩定器或減震器。箭矢包括箭頭,箭桿,箭尾和箭羽。每一支箭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縮寫,每一支箭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縮寫,箭上飾有特定顏色和樣式的羽毛。但是,同一組別比賽用箭的箭羽和顏色必須相同。男選手用弓的質量大約是22 kg,女選手用15 kg。
選手們在比賽中也需要戴上護具,如護手,手套,護胸等,以保護選手們不因箭離線而受傷。另外,在不違反公平比賽原則的情況下,運動員也可以佩戴指環,眼鏡等。可使用普通眼鏡、箭形眼鏡或太陽鏡,但不能配有微孔棱鏡等類似裝置,也不能有助瞄功能。
5. 歐洲人打戰都用鐵手套,為什麼中國鎧甲卻缺乏手部防護
在人們的印象中,歐洲的板甲騎士有著完整的防護,從頭到腳都覆蓋著鐵甲,就連手部都有著華麗的鐵手套作為防護。比如下圖中的義大利的哥特式鐵手套。還刻有浮雕,非常的華麗。
近些年冷兵器格鬥開始慢慢流行起來,只要是玩過兵器類格鬥的朋友都會發現,手部是最容易被打到的部位。而手指由於骨骼纖細,且神經密集,手部被擊中更加疼痛且更容易受傷,甚至致殘。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西歐有防護嚴密的鐵手套,而中國古代卻從未見過手部防護?難道中國古代的人就不怕被擊中手部嗎?
首先要說一點的是,古代中國人是有手套的。畢竟中國北方的冬天冷,行軍打仗都會凍掉手指,所以凍傷膏都發明出來了,怎麼會不戴副手套?
▲戰國中期楚地持兵器時所戴皮手套
比如在1973年湖北江陵縣藤店1號墓,就出土了一雙皮手套。湖北省江陵縣藤店公社社員在興修水利時發現一座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中期墓葬。經研究,墓主生前的身份相當於大夫一級。當時與刻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劍」的烏書銘文銅劍等300餘件隨葬品同時出土的,還有一雙皮手套。
▲北朝時期的玫紫色地刺綉菱格紋手套
手套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也有出土。墓中隨葬的一件九子漆奩里,就裝著三副手套。其中一副「硃色菱紋羅手套」,長26.5厘米,直筒露指頭形,大拇指套分縫,掌面為朱紅色菱紋羅,掌部上下兩側飾「千金絛」,絛上有篆書白文「千金」字樣。所以禦寒用的手套在中國是不缺的。在馬王堆漢墓中,由於墓中所有的隨葬品都登記在簡冊上,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知道漢代人稱手套為「尉」。
但雖然有禦寒用的手套,古代中國卻的確沒有戰斗中用來防護的鐵手套。事實上,除了歐洲,其他地區也都沒有這種防護用的鐵手套。也就是說在世界范圍來看,出現這種防護的鐵手套的西歐騎士才是非主流,是另類。之所以沒有鐵手套,不是因為其他地區的古人的手指砍掉了能再生,而是因為戰爭形態以及軍制的不同。
▲唐代壁畫中的士兵
我們先看一下戰爭形態,首先中國古代戰爭對弓箭非常重視。我們看看《新唐書?6?兵志》中的唐代士兵的裝備記載:「人具弓一,矢三十」,??麥飯九斗,米二斗,皆自備,並其介胄、戎具藏於庫。有所征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看到了沒?人手一把弓,30支箭。即便宿衛也要必備弓矢和橫刀。
再看看明末《從征實錄》中記載鄭成功鐵人軍:「每班帶班長六員,配雲南斬馬各二、牌?各二,弓箭則全班俱執。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伙兵三名,挑帶戰裙、手臂、披掛隨後,遇戰便穿帶,行伍免勞頓。」鄭成功的軍隊里,有的部隊是所有人都拿弓箭,有的是四成配備弓箭。
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對於遠程武器的裝備率是非常高的。玩過射箭的人就能明白,戴鐵手套是沒法射箭的。所以出於射箭需要,我國古代盔甲並沒有出現鐵護手。歐洲的著名的英格蘭長弓手,也沒有任何裝備鐵護手的記載。而歐洲的板甲騎士也沒有騎射的記錄。所以因為戰爭形態的不同,護具產生了不同的變化。中國頂盔摜甲的將軍們都以能開幾石弓來彰顯勇武。而重步兵們,以宋代穿著步人甲的重步兵為例,大多使用長槍和重弩,手部的防護需求其實並不高。至於那些穿號衣的雜兵,誰會在乎他們手指會不會被砍掉?
而且,歐洲騎士早期的比武風氣可能也有著對於手部防護的需求推動。畢竟只是比武,在比武中死去還能獲得榮譽和賠償,但沒人希望在比試中掉幾根手指致殘,那代表以後生活可能都無著落。而且比武和戰斗也是有區別的,比武的公平比試的環境下,雙方實力接近,這就導致想要一下擊中對手要害其實比較難以做到,而攻擊對方手部則更方便打擊,且能解除對方武裝取得勝利又不傷及對方性命。所以在比武的環境下,比起戰場上廝殺環境對於手部的攻擊招式就更多。
而且這也跟歐洲與其他國家不同的軍隊制度也有很大的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州大陸的戰場上,雖然意識形態已經從中世紀發展為文藝復興時期,但是軍制仍然是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自備裝備的軍事貴族們充當騎兵。所有的武器裝備都是騎士們自行准備,而不是國家統一招募、訓練和裝備。
即便是在後期的法國敕令騎兵團中,國王也只是給騎兵們支付薪餉,而士兵的裝備需要按照「置裝敕令」自行購買。這種情況就導致從中世紀延續而來的騎士階層普遍具有較好的經濟能力,因此對於自己掏錢保護自己的小命積極性還是很充足的。而到了17世紀,歐洲的軍制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自備武器裝備的雇傭兵團逐漸被常備軍團所代替。常備軍團的裝備則由國家承擔。別說昂貴的板甲了,普通的士兵們能領到制式軍服都算不錯了,更不用說鐵手套。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6. 古代人射箭時手上戴有扳指,西方古代有沒有類似的防護
中國古代射箭的弓是傳統弓,大拇指是帶扳指
西方的英格蘭長弓或者美獵都用的手套,因為射箭的姿勢不一樣,所以護具也不一樣
7. 射箭人用的手套
一般使食指,中只和無名指拉弦,箭夾在食指和中指之間,當然箭要有箭尾也就是卡弦的凹口,戴手套就戴食指,中只和無名指。這是真實世界的一種射箭法,國際上叫地中海式。2D世界怎麼射箭就要看創造者的想法了。
8. 古代人射箭時手上戴有扳指,西方古代有沒有類似的防護工具
韘初見於商代,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流行使用扳指了。扳指其實是一種護手的工具。經常帶於握弓之手,這樣,鵰翎箭在飛出的一剎那正好從握弓之手的拇指處飛出,而扳指起到了護手的作用。 但到後期原先的功用逐漸弱化,其演變為一種裝飾品。
只要是為了保護拇指。
資料:扳指兒是冷兵器時代弓箭的輔助發射用具,在拉弓放箭時,用以保護手指免受傷害。扳指兒最初是用去毛的熟皮子製成,系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於鉤弦開弓。隨著工具的發展和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提升,簡單的手指護具發展成了今日中華民族的知名藝術珍品——扳指兒。今人對它最直觀的了解,便是古裝影視劇中男子套於右手大拇指上的筒狀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