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彝族的服飾特點是這樣的
涼山彝族直到解放前還處於奴隸社會,彝族奴隸社會實行等級森嚴的家支制度。據彝文典籍記載,黑彝都是從古侯和曲涅兩兄弟分支而來的,由於人口的日益增多,就各自分為若干個大支系,成為「家支」。黑彝家支極為重視自己血統的「純潔」,把自己的血統看得「高貴」,不與他族通婚,若黑彝階層與白彝階層的人通婚,就會被剝奪黑彝身份,甚至被驅逐出家支。
「在較高的文明階段里,身體裝飾……盡了—個范圍較廣也較為重要的職務;那就是擔任和區分各種不同的地位和階級」①。在等級森嚴、貧富懸殊的奴隸社會中,彝族服飾在質料、款式、色彩上的等級特點都十分鮮明地體現出來。黑彝穿上檔全毛或棉布服裝,飾品佩金戴銀,白彝等級一般穿自製的羊毛或麻料衣裙,而終年住在黑彝家裡的最低層的鍋庄奴隸則披麻布衣。一般黑彝的頭帕、上衣不用鮮艷色做飾,而是素衣寬布,中青年婦女寬布藍花或藍布青花,年輕婦女也用紅色。白彝婦女的服裝則五顏六色,鮮艷奪目.黑彝婦女的帽盤一般要比白彝婦女的大,衣裙要長,百褶要多,裙底邊鑲貼的黑布條要寬。黑彝婦女裙長及地,不露趾,行動起來拖地有聲,威風凜凜;白彝婦女則裙不過膝,便於勞作。另外,黑彝男子的頭巾要纏得規整,大人小孩均穿一身黑表示穩重;白彝則隨便些。黑彝不能穿麻布衣褲,只能穿羊毛織品和棉布。彝族服飾無論在質料、款式和色彩上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充分體現出了其家支等級制度的特點,尊卑貴賤,一目瞭然。
2. 彝族的婚俗
男女青年相識和相戀後,雙方都情投意合,稱心如意,男方父母就請結摩選取一吉日,並徵得女方父母同意後,就為他們舉行婚禮。婚禮舉行前幾天,姑娘要減飯減水,臨出嫁前更是不準吃喝。這種"新娘子餓食餓水"的習俗主要來自彝族"虎妻"的傳說,同時也為了避免在迎娶的路上解大小便-彝族認為那樣是不吉利的。
舉行婚禮這天,男方家喜氣洋洋,親朋滿座。院子中間用樹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內彬外披紅掛彩,正中擺放著彝家喜神牌位。彝家歌手不斷地演唱著富有民族情調的(青棚調),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歌聲不停,嗩吶聲不斷。
男方家聚親的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前時,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輩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輩青年男女的潑水,以示歡迎和慶賀。彝家人認為:潑了水,姑娘到丈夫家後就不會到很遠的地方背水,即使天旱也有吃有喝。娶親的隊伍進了女方家門後,在供桌上點上香,磕完頭,接著就開始展示帶來的禮物,如衣服、鞋子、包頭、錢幣等。女方也展示姑娘的嫁妝,如:櫥櫃、箱子、衣物、凳子、被褥、彩電、縫紉機等。這時候,由女方父母請來的歌師開始唱娶親歌,唱一段,展示一樣,且唱到什麼就必須展示什麼,不然歌師就要用簸箕在娶親人的頭上打三下,引得眾人鬨堂大笑。
展示完畢後,女方家招待娶親的人喝水:先喝茶,後喝糖水,稱為"先苦後甜",接著擺好香檳,請女方的舅輩來說一些吉利的話,然後打開紅盒,給新郎披上兩匹紅綵帶。一切完畢之後,女方家盛宴招待娶親的人,親朋好友以及本村本寨的鄉親。席間,新郎要到每一桌先作揖,後敬酒。等所有的客人都吃完飯後,才能娶新娘動身回家。如果路遠,女方家會熱情地招待娶親的人住下,第二天再走,當晚,女方家院子里或房外廣場上,人們通宵達旦地跳左腳舞。如果路近,當天就可以娶親回家。
當人們進行上述活動的時候,新娘一般在樓上梳妝打扮,作出嫁前的准備。動身之前女方的舅輩帶著新郎去女方家祖宗牌位前拜別,新娘則由哥哥或弟弟從樓上背到堂屋門外與新郎一同上路,媒人在後招呼所有女方家的客人去送親。送親的隊伍以一對年輕夫婦為主,其餘的姑娘的同伴或較親的小輩,他們可以一直送到男方家。
彝家的規矩,不管路有多遠,一律走路,不騎馬,不坐轎,近年來也有乘坐汽車和拖拉機的,於是,娶親,送親的隊伍在喇叭和嗩吶喜氣洋洋的樂曲聲中,背、抬著令人眼共繚亂的嫁妝,浩浩盪盪地向男方家出發了。一路上,人們還彈月琴,唱山歌,跳左腳舞,熱鬧非凡。
娶親隊伍回到新郎家門口,要燃放大火炮和鞭炮,請畢摩念頭進親經,然後新娘在手持兩枝火把的少女陪同下,走進大門並一直走到洞房中床上坐下。這時,一中年婦女主持,主新郎新娘喝交杯酒。然後新郎走出洞房,來自女方家的女賓則陪著新郎留在房中,按傳統習俗,晚飯時,新娘一天不得吃兩家飯,由陪娘把女方帶來的飯菜熱了給新娘,並邀約新朗陪著吃。
接著,男方家大宴賓客,之後,在青棚院心中燒一堆火,在家圍著火堆彈弦子、唱調子、跳左腳舞,這時,新郎和新娘也參加到跳舞的行列中,大家圍成圓圈,盡情地唱和跳,且往往跳到天亮。
天亮後,新娘去挑兩擔水到廚房裡,同時在灶里燒一把火,表示新娘已經開始在新郎家燒火做飯,從此就在新郎家生活了。這一天,新朗家還要宴請賓客,賓客大多是本氏族內的人,外來客人已經走了,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俗稱回門。回門的時間一般為四五天,新娘即回到夫家來生活,個別地方有回娘家幾個月,甚至幾年的,這就要看當地的風俗了。
滇西北和滇南等地的彝族,還保留有搶婚的習俗。所謂搶婚。其實都是男女雙方願意、父母同意、媒人說好了的,搶婚只是一種娶嫁的形式。在滇西北地區,男方肖出的人一邊給女方家送彩禮,一邊用氈子強行把姑娘裹走。這時女方家的人可以用假打的方式對付男方來搶婚的人,並把黑黑的鍋灰打在搶婚者的臉上。當把姑娘搶回男方家時,搶氏的人們一個個鍋灰滿面,黑不溜秋的,常逗得賓客開懷大笑。在滇南等地,搶婚的地點、時間都是事先約好了的,往往姑娘在田裡勞動、在村邊割草或背柴回家的路上被搶走了。搶到的姑娘直接被領到男方家的堂屋。按當地彝族的風俗,女子到了男方家堂屋,就意識著正式締結婚關系了,就不能再跑了。不管用什麼形式搶親,把姑娘搶到新郎家後,都要按當地彝族的習俗,舉行婚禮,並宴請賓客。對於搶婚。彝族人說,這是祖輩傳下來的,男方去搶是對女方家的一種尊敬,表示姑娘不是嫁不掉才送去的。
3. 在彝族,為什麼姑娘15歲之前要梳獨辮
彝族女孩在經歷成人禮之前,必須一直戴著單辮子。他們只能在換好腰帶後換成雙辮子。彝族女孩長大後,要經過一個庄嚴的成人儀式。盡管各地的風俗習慣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形式非常相似。
女孩想讓表兄把她抬出閨房,也就是說,她可以「出去談婚姻」,把耳朵上戴的紅藍相間的繩子脫掉,放在腳下。對於彝族來說,這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不亞於結婚。一般來說,我們應該殺豬,殺羊,招待客人。在彝族,15歲以前編辮子是彝族的習俗。儀式結束後,姑娘們可以換發型。我希望它能幫助你。
4. 公主為什麼要戴手套
因為他們需要保護自己的秘密,所以他們需要戴上手套。
首先戴上手套後可以隱藏自己出生平民的秘密,在跟王子的各種聚會中也能最大限度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想想看如果沒有戴手套,跟對方一握手對方就知道你這個公主可能出身平凡,自然也會給王子丟臉。
另外戴上手套後就能更好地保護好手部的皮膚繼續受到傷害,而皮膚的更新周期是28天,也就是一個月以後新的皮膚就會從底層逐漸長出來,而老掉的死皮則逐漸脫落,最後幾個周期過後手上的皮膚就能完全長好。
對於大部分貴族而言,戴手套不但有美觀的作用而且還能隱藏隱私,就像艾莎那樣為了不被別人發現自己擁有冰凍的能力,戴上手套才勉強掩蓋住冰凍的能力,最後需要脫掉手套主持儀式差點暴露自己的能力。
這里不得不提迪士尼的畫師真的很細心,因為通過歸類你會發現帶有手套的公主其實她們的手跟其它公主的手是不一樣的,仙度瑞拉、貝兒、以及蒂安娜他們都不是正統的王宮公主,她們無一例外都是平民公主,也就是從基層嫁到皇室然後獲得頭銜的公主。
而作為普通人跟貴族的不同在手上就能明顯看出來,由於普通人需要幹活難免手掌接觸到的東西比較多,各種幹活長年累月下來手部能看到明顯的比較粗糙,像仙度瑞拉這種常年當勞工的「灰姑娘」來說一定會長出老繭。
而王子們和其它正統公主平常都有傭人幫忙幹活,基本上一年到頭都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人,自然手部的皮膚被保護得很好,作為男人的手甚至會比女人的手更加光滑。如果讓仙度瑞拉直接跟王子牽手,那麼仙度瑞拉的「秘密」就會直接暴露。
5. 彝族的女人為什麼總是戴黑衣帽子有什麼說法已婚後戴
因為彝族崇拜黑色,我們認為這樣會使女人看起來更美麗。結婚以後戴的是頭帕,生的孩子越多(或者是年齡越大),頭帕的層數越多。這樣代表女人們的閱歷多。
6. 和彝族女孩 發生關系了 就一定要娶她嗎
首先對於你這種行為,我表示譴責。不管是不是彝族女孩,你這種耍流氓不負責的行為,都是道德敗壞的表現,你這種心態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通俗點說,就是玩弄對方。作為一個男人,我感覺還是應該有必要的擔當,如果你沒有做好對人家負責的准備,我建議你還是去瓢。何必處處去侮辱別人,都是父母養的,父母都希望他們有一個好的歸宿,你於心何忍呢!
你將來也會結婚生子,你也會有自己的女兒,孫女。假如你的女兒孫女,遇到了你年輕時候這樣的男孩。作為長輩的你,會怎麼樣。你思考過他們的感受嗎,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是一種感情動物,希望得到尊敬和真誠。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希望你能夠做一個自尊自愛自重的人,從而能夠尊敬別人,愛戴別人,敬重別人。
最後希望你能有一個好的歸宿,不管是工作還是婚姻。
7. 彝族的婚戀習俗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
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試行。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
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
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裡的打鬥
"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8. 彝族有哪些風俗習慣都忌諱些什麼
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彝族人民能歌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