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廚師機挑選問題!
1、功率
廚師機最重要的是電機,但商家不會介紹電機,而且消費者也看不明白,所以選購時看功率。目前廚師機電機分為交流電機和直流電機兩種。交流電機功率普遍較大,工作時噪音大,功率普遍在800w-1500w之間,建議選1000w以上的機型,如果功率小就會動力不足,但也不能太大,要不然噪音會讓發瘋。直流電機功率普遍較小,工作時噪音小,不易發熱,功率普遍在300w-600w之間,建議選擇大功率機型。直流電機雖好但成本高,好點的直流電機廚師機價位都在2000元以上,所以按需選購就好。
2、容量
要明確的是容量不能太小,在覺得夠用的基礎上選大一號的機型,留一些富餘量給自己。家用廚師機容量在3L-7L之間,1-2人使用建議4L的機型,如果家庭成員多,或者多用來蒸饅頭、包餃子和面建議6L以上機型。
3、材質
廚師機材質關注機身材質和攪拌棒材質。機身材質有金屬和塑料之分,金屬有鑄鋁機身、鋁合金機身,塑料機身為ABS塑料。塑料機身的廚師機自重輕,工作時穩定性不好,但售價便宜,預算不高可以選。金屬機身質感出眾,耐用性好,機身重,工作時穩定性相對要好,相應的售價也高,預算充足建議選金屬。攪拌棒有塑料和金屬之分,金屬的耐用性好,塑料的容易損壞,首選金屬次選塑料這個觀點沒問題。金屬攪拌棒多用鑄鋁材質外加塗層,使用時間久了要注意看不沾塗層是否脫落,如脫落要盡快更換。
4、檔位
目前廚師機在6檔-10檔之間,一般來說揉面只需要2檔或3檔就可以,揉面不靠速度,要用的是低轉速的扭力,另外打發和攪拌5檔基本上也能滿足,烘焙愛好者選購不需要追求高檔位。如果是做面點或者要用蔬菜切片之類的拓展功能,那就需要高轉速,檔位越多越好。除了檔位數量還要關注檔位調節方式,目前檔位調節有旋鈕式和檔把式,旋鈕式操作會比較方便。
本條內容來源於:建築工業出版社《家居裝修知識問答》
⑵ 請問用廚師機和面如何揉出手套膜
個人認為出膜需要具備4個要點,一麵粉(蛋白質含量在13g以上 20%);二水分比例或麵粉吸水性差異(面的含水量將影響面團的軟硬,液體和麵粉的含量要在比例60%-70% 濕潤的面團會更容易出膜);三廚師機檔位調節是否恰當;四以上都沒問題可能是配方原因,可以換配方試下。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在第一次揉完面發現不太成膜後,再加入適量的黃油試試,據說這是個補救的辦法,但因為我沒有遇到不成膜的情況,我用的是商用S蛇形鉤的廚師機,海氏家的,型號是HM780,一點不誇張的說30秒可以成團,差不多15分鍾左右出光滑手套膜。哦,對了,還要注意在揉面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面團溫度,否則黃油會由於高溫開始融化,而酵母也會提前發酵,這兩者都會讓面團變得濕黏。經常用的降溫方法有:使用冷藏水與雞蛋,甚至麵粉也可以冷藏,或者在廚師機攪拌盆上綁冰袋。面團攪拌完成後的溫度控制在30度以下最好,當然也不能太低,否則後面發酵會需要很長時間。
⑶ 幾百塊的廚師機真的能出手膜嗎
使用凱膳怡廚師機想揉出手套膜可以按照這個步驟: 以350克麵粉為例,您可以先用2檔先攪拌麵粉,可以防止麵粉噴濺,等液體混合麵粉,有顆粒後,再用4-5檔攪拌。一般7分鍾左右,手套膜基本上就成型了。盡量不要超過15分鍾,如果過度攪拌,面團的中心溫度過熱,反而會影響面團的口感。接著靜置一段時間發酵,就可以用來做麵包了哦。注意以上的攪拌麵粉的時間按您具體的情況適當可以調整,面團揉出手套膜,同配方相關。如果是歐式面團、法棍等面團,它們的手套膜就沒有甜麵包的面團那麼明顯。通常中點饅頭等的面團就不太會出手套膜,因為麵粉用的是中筋粉,濕度也不夠。因此成品就不會像麵包那樣口感松軟。
⑷ 廚師機揉出手套膜要多久
廚師機揉出手套膜要15分鍾左右。
廚師機主要是用在中西式面點領域的一款可以揉面,打蛋,攪拌的多功能型廚房電器,是以皮帶帶動齒輪傳送攪拌力,廚師機的優點是省時省力、方便快捷。
功能:
基本功能揉面,打蛋,攪拌,一般做中西面點,尤其是西式面點,麵包的製作需要將面團揉出膜,這樣製作出的麵包口感上會好。
而是用人工揉面,有很大的弊端,費力,費時,夏季的時候容易面團還沒有出膜,便已經發酵了,失敗的幾率比較高,且比較浪費食材,廚師機的優點省時省力,方便,快捷,甚至非專業的烘焙新手都可以藉此做出可口的麵包。
⑸ 廚師機真的好用嗎
這個問題在我買廚師機之前,困擾了我很久,因為廚師機價格問題,我一直在猶豫,擔心自己買回來不好用浪費錢,在經過長時間的對比考察後,種草了海氏HM780廚師機,目前來說,沒有後悔,主要是因為我的這台廚師機利用率還挺高的,而且的確是省力很多,比如說原來我想做一次麵包,可能需要揉很長時間的面才能出來手套膜的效果,而且總是容易失敗,但是用廚師機,就只要放進原材料,定好時間就可以了,輕輕鬆鬆處理好麵包烘焙最費勁的准備階段。而且它可以一機多用,還能用來打發和攪拌餡料,省了我不少事兒。不要以為它只能幫助你做西式烘焙,它還可以幫助你做中式面點,饅頭花捲面條,想做什麼都能幫忙。
⑹ 揉不出手套膜的原因是什麼
1、用的低筋麵粉
用高筋麵粉才能揉出膜。麵粉本身就是一個影響面團出膜的重要因素,製作麵包當然最好選擇高筋麵粉(蛋白質含量>13%),而且不同的牌子,筋性也有差別,選購麵粉時需注意,而且麵粉最好買新鮮的,放置太久的麵粉,進行會降低。
2、配料問題
和面沒有添加任何配料。和面時根據配方加入雞蛋或者食鹽,既可以豐富口感,又可以增加麵粉的筋性,讓出膜更容易。
3、含水量和含油量不合適
配方的含水量對出膜有很大的影響,一般只做麵包的面團濕度在60%~70%之間,比較容易出膜,這種狀態下的面團有些粘手,但是面團能拿得起來,如果濕度略微增加,就更容易出膜,但缺點是難以操作,會特別粘手。(因為麵粉吸水性不同,含水量也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在具體和面時,要預留10%的水,視情況增減。)
含油量指的是黃油、淡奶油等的加入,油脂會對面團出膜有影響,按照原來的方子,油量減少或者過多,都會影響出膜。
4、攪拌力度太小
一般,攪拌力度越大,麵筋形成越快,這就是和面需要廚師機的原因,如果是手工揉面,當然也力度更大更容易出膜。
麵粉揉出手套膜一般建議用高筋麵粉。
國標中,麵粉按濕麵筋含量分為:高筋粉、中筋粉、低筋粉,做麵包等烘焙類產品一般用高筋粉,做可頌類產品一般用高筋偏中筋麵粉,純中筋粉或者低筋粉不適合做烘焙類產品。
麵粉的筋度強弱取決於麵粉中-S-H-轉化成 -S-S-鍵的數量,數量越多,麵粉筋力越強,面團彈性越大,延伸性也會相對好。
⑺ 廚師機揉手套膜的配方
廚師機出膜的配方:出膜參考配方比:首先1檔攪拌2分鍾成團,換2檔攪拌13分鍾;待面團細膩有筋性加黃油;再用2檔攪拌6分鍾後出手套膜,整個過程,機器運轉時間在21分鍾。配料表,約500g麵包的量,麵包粉250g/糖30g/鹽5g/蛋液20g+5g,牛奶140g+5g,黃油20g,酵母3g。廚師機和面方法:揉面步驟:揉面之前先放糖,鹽雞蛋,再放麵粉,(如果需要放酵母,將酵母埋入麵粉中),最後放牛奶或者水。(最後放液體是為了防止粘盆,如果先放水揉面時會讓面粘到盆底。當放的水分過多的時候也會讓面粘到盆底)【1】使用1檔,約1-2分鍾,麵粉成團。(觀察面團濕度,可適當加點水或麵粉調節);【2】成團後用2檔,揉成較為光滑有彈性的面團。時間根據面團的大小和廚師機型號的不同不太一樣,一般在5-7分鍾左右,在面團抻開不太容易抻得很薄,抻得稍微薄一點就會被扯出很多裂洞的時候就可以加入黃油了【3】黃油加入後使用2檔,約2分鍾,面團從潰散到黃油被面團吸收,重新成形【4】使用2檔,約6分鍾,面團變得非常光滑有彈性,提起攪面棒觀察,這時候面團已經可以形成一層薄薄的薄膜。但是薄膜並不是特別堅韌,還是比較容易破裂。破裂的洞口呈不規則的形狀,而不是光滑的圓形。這個時候面團就達到了擴展階段。如果做大部分的甜麵包和調理麵包,這個階段就可以停止揉面了。【5】如果需要做土司,把面團拿到案板上摔揉20下,重新放入廚師機。使用2檔,約5分鍾,面團會達到完全階段。這個時候,面團可以抻開非常堅韌的薄膜,即使用手指捅,也不太容易捅破。即使把薄膜捅破了,破裂的洞口也會呈現非常光滑的圓孔
⑻ 廚師機有必要買嗎
我來幫您分析一下。
1.揉面,我們用手揉的話,除非你有麒麟臂,否則短時間內是很難揉出膜的,但是廚師機就不一樣了,他分分鍾,啊不,是十分鍾左右就能揉出手套膜,而且他一次能揉5斤面左右,效率杠杠的;
2.口感,在口感方面,因為廚師機揉面比較快,減少了面團氧化的時間,所以它製作出來的食物也會更加柔軟口感更勝一籌;
3.噪音,很多人對廚師機都有個誤解,那就是認為他的聲音很大,那你就錯了,目前已經有幾款廚師機做的是超靜音效果了,像我用的海氏M6,聲音只有37分貝,也就是介於喃喃細語和正常語調之間,絲毫不會給我們造成任何的不適;
4.功率,廚師機能夠連續工作很長時間,還是拿我家的來說吧,M6能夠連續工作8小時,他們使用的直流電機,600w功率,能夠滿足高頻次、高時長的揉面,試問你能嗎?
5.功能,廚師機一般是攪拌揉面發酵於一體的,總體來說是一機多用;
6.穩定性,建議大家購買的時候選擇機身與底座無縫銜接的款式。
反正說了這么多,買不買還是取決於您自己,我個人覺得很有必要,供您參考!
⑼ 廚師機怎麼選購
市面上的台式廚師機,從設計思路出發,大概有三種類型。
1,底部攪拌型。大家都知道麵包機是底部攪拌,市面上也有一二百元這樣的底部攪拌的機子。以*熊為代表。這類機子,做饅頭合適,做麵包揉面出膜就比較費力了。
2,鮮奶機型。最近網上很多那種機頭伸出一小截,外觀幾乎都一樣的,7升容量、金屬外殼的廚(鮮)師(奶)機。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這種機子其實是為烘焙店打蛋打奶油設計的,本名叫做鮮奶機,家用不大合適的原因,這種機是以打蛋打奶油為主設計,不是以揉面為主設計。烘焙店打蛋打奶油多,所以盆要大,7升為主;因為打蛋打奶油是液體,所以功率要求不高,不會超過500W;因為功率小,所以聲音也小。家用揉面一般分量少,做一個吐司的話,它的盆大,鉤子很難夠到麵粉。做兩個450克吐司的話,它的功率小,揉不動面團。而家用機,往往是以解放雙手,解決揉面難題而購買的。
排除以上兩種,剩餘的大概就是適合家用的廚師機了。但是用過廚師機的朋友,往往會發現這類機子用著並不安心,小毛病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黑粉
廚師機揉面,是把揉面鉤卡進機頭的鋼管,鋼管帶動揉面鉤攪拌面團。因為受力摩擦,揉面鉤會有粉末,粉末如果掉入面團,往往呈現為黑色,俗稱黑粉,是這類機子常見的。
為了解決黑粉,廠家在設計廚師機時候,都會在揉面鉤上,卡一個防塵板,來擋住黑粉不至落入揉面盆。但是,您購買的時候,需要注意,有的防塵板管用,有的防塵板不管用的。
還有些廚師機,因為結構問題,沒法安裝防塵板。雖然也不是每台都會有黑粉的,但是好像出門沒有帶雨傘一樣,遇到下雨,就是運氣不好了。
一,噪音
帶電機的運轉類電器,都會有噪音的。有些朋友追求靜音,其實不存在的。功率大了,聲音就大。速度快了,聲音就大。這是物理現象。廚師機噪音往往產生在高速打蛋打奶油時候,但是,你想想破壁機的聲音,想想豆漿機的聲音,想想手持打蛋器的聲音,也就會理解廚師機的聲音了。其實廚師機揉面,都是用低速擋,揉面聲音如果不尖銳,能接受就好了。
二,晃動
廚師機揉面時候是會晃動的。沒用過的朋友不會可能不會理解。這是面團阻力和廚師機上下機身分離的結構所導致的。這里有個衡量因素,就是揉面時候,晃動歸晃動,機身會不會自己移動。這點現在一般廠家都做的不錯了,很少會發現機身位移的。至於晃動的幅度,根據揉面分量多少,機身材質,機子重量,都會有所區別,但都只是晃動大小的區別。曾經見過有款機子,號稱金屬機身,穩如泰山。運轉時候放個硬幣在機身不會掉。但是後來仔細看,是空機運轉時候可以放硬幣,揉面時候也還是不行的。所以這點,也是理解就好。
三,發熱。
很奇怪的,很多國產機,揉面用十來分鍾,會自動停機,然後需要人工把檔位歸零,再重新啟動,號稱是要保護電機。但是進口機,品牌機,往往就沒有這樣情況,可以持續工作。這一點,不覺的麻煩就好
⑽ kenwood廚師機 做麵包 怎樣出手套膜
很困難,原因是麵粉不好選擇,原則上麵筋越強越好,但是麵筋強的話,機子負載會承受不住,麵筋弱就不易上筋,容易攪拌過度,建議使用少量的高筋粉,利用冰水,並低擋攪拌,效果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