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裝穿搭 » 童裝唐裝漢服怎麼樣
擴展閱讀
皮衣買什麼材質好 2025-05-21 06:47:23

童裝唐裝漢服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6-12 22:12:49

Ⅰ 你怎麼看待漢服

漢服是漢代人的服飾,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我們應當繼承更需要發展,不能停留在遠古的時代,要改革創新,不斷完善。服飾無論哪個朝代,哪個國家,只要穿著舒適,大方得體,好看就好…

因為有人不希望中國再出現民族服裝,比如某些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國家。

不要小看了著裝的重要性,軍隊為什麼要統一服裝?為什麼在要求實用的情況下還一定要求美觀?有誰知道嗎,答對有獎。

好吧我先透露答案:認同。

民族服裝也是同樣的道理,認同自己的民族。

但是敵國不希望這種情況出現在中國,雖然做不到「剃發易服」,但他們可以僱傭些公知,分化民族情節還是能做到的,這不,爭論就來了么。

再回答「為什麼穿出去還要被人指指點點的」

因為漢服太漂亮,是誰說不漂亮的?

一言不合就上圖:

有人說,上面那個漢服小姐姐沒法幹活,或者說不適合工作。當然啦,這本來就不是幹活穿的衣服,你見過西方人有穿燕尾服幹活的嗎?民族服裝又不是只有這一款,下面這款也是漢服,包你幹活不礙事。

說實在的,如今所謂的「漢服」圈跟「古風」圈是一個樣的:都是標榜弘揚傳統文化,實則對其一無所知----只不是一個是對服飾,一個是對詩詞罷了。


單從衣服上來看,漢服大體形制就是「深衣」「上衣下裳」以及「襦裙」。其中「上衣下裳」最為正式,一般作為禮服用;深衣是官、士常用;襦裙則是女性常用,至於所謂的「泥腿子」(莊稼漢、勞動人民的蔑稱),都是短衣長褲。所用的材料最好的不過綾羅,大多數都是僅僅用的布帛-----換到如今,且不說材質雲雲,就靠著男性大一碼的睡袍外穿、女性絲制連衣裙露出抹胸、肚兜,就變成了所謂的「漢服」了?漢服的「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都上哪裡去了?


其次,漢服是個體系,其中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從紋章來講,其不論顏色、花紋,都是有指定含義的,周禮講「以紋為貴」、《詩經》雲:「君子至止、黻衣綉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其中十二紋章也都是有各自的代表意義(」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足衣(鞋子)也有:舄、履、屨、屐、靴、鞋的分類;頭飾也是各有定式:男戴冠、巾、帽等,通用的主要有冕、弁、襆頭等。女則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反觀現在的漢服黨:穿著古裝穿運動鞋?穿著古裝留的板寸?打著鼻釘?帶著手錶?這就是用漢服弘揚傳統?嗯?我們講的是精神而不是形式?漢服都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就要代表漢服?----就算說精神,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古人留長發你怎麼不留著?這可是孝道啊!


最後,我對於漢服見解談不上獨到,但是起碼不歪------服飾的作用,無非蔽體禦寒,之後再談如何美觀雲雲。然而所謂的傳統是指的這些嗎?諸子經典、詩詞歌賦乃至人文思想,今天穿著類古風裝的人----不說精通,就算是略知一二的有幾人?靠著穿著古人不認、今人不認的東西作秀,就能美名其曰代表傳統,就能弘揚文化了?說實話,每個人穿什麼衣服是個人的自由,別人無權干涉。但是要打著某某幌子,來帶這種丟人的節奏,自己不覺得羞愧嗎?

作為女性,我認為漢服也只僅僅是一種服飾,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化,不同的朝代有不同朝代的特點,衣服亦如此。

漢服結構寬松,穿起來瀟灑飄逸,有仙風道骨之感,如若輕閑無事,或行行走走,肯定是一道亮麗的養眼風景,給人賞心悅目之感。

但是個人認為,任何一件事物,被後人慢慢摒棄,必有道理:那就是它己不適合時代的發展了!我們吃穿用度,總是不斷地改革,不斷地變好,既簡單又實用,假如你穿著漢服去開車、去高空作業、去田地間勞作……真的合適嗎?不但不合適,更的是羈絆和危險了

所以閑暇時穿穿漢服,彰顯一下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可以的,但如果把它回潮復古,作為文明時代的主流服飾是不妥當的。

我認為穿漢服出去被指責的關鍵有兩點。

第一,整體上不配套。

我們可以注意下日本和服出行時的樣子,也可以注意下其他民族服裝出行時的樣子,人家無論是發飾頭飾和衣服還有腳下鞋子都有一個相對的統一,但是你觀察一下我們在路上遇到的所謂漢服人員,往往衣服湊合是那麼個樣子,可頭發呢,尤其女孩子並沒有很規范,甚至披頭散發狀如妖孽?還有主要腳下的鞋子千奇百怪,有高跟;有運動鞋;有休閑鞋。假如你不懂該穿什麼樣子的鞋,可以看一下 歷史 圖片,或者參考下影視資料,至少你也該選擇一雙純粹的棉質手縫納底的布鞋吧?

第二,漢服需要統一。

真正的漢朝人服裝並不適合現在人穿著,不僅寬袍大袖而且光腰部的褶皺就挺費勁的,而且下擺很長制約正常的行走和活動。所以嚴格意義上我們需要在「漢服」的基礎上做一些保留和取捨,不僅要符合現代人基本穿著和習慣,還要考慮漢族的傳承和特殊的 歷史 文化背景。另外從朝代更替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在 社會 經濟文化方面是遞進發展的,而且人類服裝上也是朝著更加方便,更加實用發展的。當然民國不具備傳統服裝的概念,清朝又作為外族統治在 情感 上讓人不能接受。那麼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只能停留在晚明時期了…

綜上兩點,「漢服」必須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模式,不規矩不成方圓,既然做就做到認真,你要隨便穿出去一件衣服孤芳自賞那是屬於個人的事,但要充盈起一個民族的符號就要在細節上不能馬虎更不能隨意!

不管是有人叫著、嚷著復興漢服,覺得不復興漢服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就要絕種一樣也好,或者又有人去掐漢服的定義,比如把某些特定的中華 歷史 服飾(例如旗袍等)排除在漢服之外也好,我就覺得這玩意,你基本當個自己興趣愛好就行,千萬被上綱上線。

很多人看到現如今的漢服文化就會拿日本、韓國來打比方,覺得他們傳統服飾文化保護的多少多少好,平時有多少人穿,而我們就怎樣怎樣。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他們是基本上的單一民族國家,不像我們這樣各民族間撕逼、歧視嚴重。

別不承認,特別是某些人,到如今了還看不起因為某些 歷史 原因曾經入主中原的民族人士,搞得自己就是多「偉光正」一樣,只能說這樣的人三觀都是被那啥吃了,人家毛子搶了我們這么多土地,怎麼不過去手撕呢?也就是個鍵盤俠。所以我覺得,只要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出現過的服飾,如果你說要復興漢服,直接叫「復興華夏服飾」 不僅更好,更准確,也更容易令人信服。

其次,服裝的發展必然是伴隨「觀賞性」和「工具性」,觀賞性漢服並不需要說,很美很好看,但是工具性漢服就非常差了,工作性能肯定不能和當代經過上千年演化的現代服飾對比。

所以你在小圈子裡面再怎麼玩,再怎麼去召集同類愛好的人,那都沒關系,但相當一部分人把「漢服復興」拿來上綱上線,真不知道他們是哪裡學來的這種套路。泱泱中華,難道不穿漢服就不是中華了?

您好,您的問題描述可能有點錯誤。

在漢服同袍中,所謂的山寨不是說是創新的或者其他的。

說的是抄襲別人家的款式。

正如書籍抄襲,影視抄襲一下,剽竊別人的創意是令人不齒的和抵制的。

(上圖不是山寨,是復原圖)

然後再說說您可能想要表達的意思。

您的可能意思是說現在 漢服同袍中的一些考據黨 等等,

不能接受漢服制式什麼的改變,也比較的抗拒漢元素服裝。

這個從長遠來說肯定是不行的, 因時而變,融入時代元素是必須的。

但是現階段還是漢服復興的初期 ,很多的傳統的制式還未被考證。

很多人對漢服還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認識,

有些穿漢服的人連形制都不對,觀念禮儀也不對。

總要先學會走路,再考慮去學跑步對吧。

畢竟,衣冠上國,漢服也不僅僅是一件簡簡單單的民族服飾。

當然,現在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漢元素服出現了,

漢服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了,很多人縱使沒有穿過,也聽說過。

很多人縱使不喜歡,也不會去抵制了。

漢服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民族服飾,承載著民族的傳統文化。

漢服也就是一件簡簡單單的民族服飾,為什麼別的民族可以穿,我們穿不得?

漢服開始流行,是一種文化復興嗎?

近年來,「漢服文化」不斷興起,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穿著漢服上街,旅行,提倡在傳統節日穿著漢服。這群生長在20世紀的80/90後,為什麼要沉迷於老祖宗的服飾呢?

現在開始流行的漢服,不是一種舊事物,相反它是一個新事物。漢服的復興,不管是因為現代人看膩了現代服裝,才去追尋復古,還是由於時代進步,審美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總之當代的漢服,正是時代推陳出新的產物。

現在不少的女孩兒穿上漢服,真是美得不像話,漢服之美,是一種好看而不可言說的美。

鑒於當代人中還有很多人對漢服毫無所知,所以,下面用簡單問答的方式,來回答有關漢服方面的一些問題。

其一、電視劇和影樓里看起來很古風的都是漢服嗎?

不是,漢服有嚴格的制式要求。一些 歷史 劇(比如大秦帝國)里穿著確實是漢服,但仙俠劇、武俠劇、影樓和景區路邊拍照的都不是漢服!

其二、漢服是指是漢朝的服裝?還是漢族的服裝呢?

其實我們今天講的漢服,是廣義的漢服,其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狹義的漢服只是我國古代人們的一種服裝統稱而已。

其三、什麼是真正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指的是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於清代「剃發易服」,綿延數千年間,漢族與其前身華夏族所穿的服飾。簡單來說,就是漢族的傳統服飾。

其四、漢服就是漢代的衣服嗎?

不是!漢服是指漢民族傳統服飾,包括了所有朝代的漢族服飾。

其五、漢服不是和服/韓服

日本和韓國在 歷史 上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服裝確實有相似之處,但是仔細看就能發現,真的不一樣。對比起來,日本和韓國對傳統服裝的保護和宣傳卻比我們到位很多。很多中國人居然只知和服,不知漢服。

其六、中國服飾到底包括些什麼?

如今提起中國代表服飾,大家想到的也是旗袍、唐裝、中山裝。這些改良自滿族和西裝的服飾,事實上跟佔中國總人口約90%、在中原地區生活了幾千年的漢族並沒有太大的關系。當然並不是說滿清服飾不好,而是我們連少數民族有他們自己的服飾都知道,卻不知道我們漢族祖先曾經真正穿著的服飾。

其七、或許有的人會說,漢服穿著繁瑣,早就不適應現代生活,是該淘汰的糟粕。

和服穿著比漢服還要繁瑣,但重大節日時,日本人依然會穿著和服。提倡復興漢服的起因是什麼?就是因為漢族對自己文化的健忘症,真的太嚴重了。2010年曾經出過這樣一則 社會 魔幻新聞,穿漢服上街竟被誤認為是和服而被圍攻。

漢服認知的若干盲區

1、漢服不是指著古裝/影樓裝/舞台裝。電視劇、影樓、舞台設計里因拍攝表演需要而設計的服裝,不是漢服!

2、是改良漢服不是真正的汗服。改良漢服也就是包含有漢服元素的衣服,是現代人根據漢服形制簡化設計後的衣服。嚴格意義上講,這也不是漢服。但是由於是包含有漢元素的服裝,畢竟來自傳統漢服,一定程度也有助於大眾了解漢服,所以漢元素將比古裝,更容易被專業人士接受,但它仍然不是純正意義的漢服。

3、辨識真正漢服的幾個簡單技巧

A.露不露肉:古代人保守,胳膊、腿、腰、甚至手腳都不能露,所以漢服的袖子全都是放下來的,一般能把手都全部遮住,如果能露出以上部位的,肯定不是漢服。

B.剪裁方法:漢服全部是平面剪裁的,如果帶有立體剪裁才能達到的設計,都不是漢服。

C.材質選用:漢服以棉麻、雪紡為主,配色古樸,花紋也多為中國傳統紋理,如果用到了艷麗反光的面料或特別透明的紗一般都不是漢服。

D.由於當代人的「創新精神」太厲害了,以上技巧不適用於所有情況,無法辨別時,還是請參考標准制式圖樣。

在當代漢服剛剛興起的時候,有少數 歷史 學者認為現代人穿的漢服並不是真正的漢服,是對漢服文化的「隨意改動。」

其實,狹義的漢服漢服雖然是古代的服飾文化,但在當代 社會 ,我們要發揚光大漢服文化,就不能囿於舊制,作繭自縛,我們要發揚漢服文化,必須不斷廣開思路,大膽融合各種現代因素,不斷推陳出新,把新式漢服飾文化,推到一個新的時代和世界的高峰。

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的具體體現,它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中華民族的美學觀,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摘自網路)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不管是單純覺得漢服好看,還是對漢服體現出來的中華傳統美的價值觀有興趣,反正我確實佩服這群穿漢服人的勇氣,佩服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佩服他們頂著眾人奇異的目光,告訴大眾漢服是什麼的勇氣。

此外,還有些人對漢服有這樣那樣的偏見,特別是認為穿漢服就該像古人一樣的全套打扮起來,其實漢服復興不是復古,我們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繼承先輩們留給我們的文化精粹,讓它在當下乃至未來也能綻放光彩!

希望有一天穿著漢服上街這件事,就像日本人穿著和服上街一樣正常。

首先漢服它和現在的所有衣服一樣,他首先是一件衣服,只是樣式不一樣罷了。衣服的功能保暖,裝飾,他也都有。

第二,人們的穿著如果都統一為一種服裝,那麼整個 社會 是不是太單調了,所以在現在人們常穿的服裝之外,有人穿漢服,一定是很吸引眼球的。

第三,穿漢服不是標新立異,它是一種審美觀的表現。他比穿乞丐服的人要有文化品位。只有對中華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才可能穿漢服。有些人他也是通過穿漢服這種形式,喚醒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熱愛。

第四,我無論在哪裡看見人們穿漢服,我都覺得十分漂亮。可惜我的身材不適合穿漢服,否則我也會買一套穿一穿。當然要想使漢服流行開來,僅僅是模仿古代的樣式還不行,應該再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有所創新,才會更加流行。

「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

漢服把古典、含蓄、輕盈、飄逸之美體現的淋漓盡致.......

漢族自古就是個相對內斂的民族,對美的追求不是極致的細膩就是低調的奢華,加上紡織業的相對發達,綾、羅、綢、緞、絲、帛、錦、絹 ......每個時期的不同營造了不同的讓人驚嘆的服飾之美。

下面這組Q版插畫完美展示了 漢服的款式 ——

穿我漢服,彼為暗香盈袖,聞歌起舞之服。

穿我漢服,彼為金戈鐵馬,英雄灑血之服。

穿我漢服,此為我漢家禮義之所系也。

穿我漢服,此為我漢家魂魄之所依也。

Ⅱ 幼兒園萌娃穿漢服用力過猛,孩子們都穿了什麼樣子的漢服

現在有的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會在節日的時候布置一些主題性的活動,有時候需要孩子專門購買道具或者相應的服飾來配合活動的開展。網上流傳了一段視頻是幼兒園要求孩子們穿漢服到幼兒園參加活動,有一個男孩穿著皇帝的衣服和頭飾就去了,讓幼兒園的老師哭笑不得。

三、幼兒園平時給孩子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盡量考慮下家長的接受程度。

好多時候老師留的作業相當於給家長留的,因為孩子不能獨立完成,又擔心去了幼兒園完不成作業,老師會批評自己,就逼著家長必須去做。但是家長的文化水平和工作經歷等,限制了他們的不同的思維,有的有難度的作業,家長也束手無策,所以老師在留家庭作業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家長的感受。就像購買漢服,可能有的家長也分不清漢服和唐朝服飾有什麼區別。

大家如何看待讓孩子穿漢服去幼兒園的事情呢?

Ⅲ 有誰知道重回漢唐旗下的童裝漢服品牌小華小夏質量怎麼樣呢

應該是不錯的,因為這個名字聽起來還是比較大氣的。

Ⅳ 唐裝有什麼特點

唐裝」是由清代的漢族對襟大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這種「唐裝」不是唐代的服裝,而是改良過的漢族對襟大褂而已。滿人的服飾原本是沒有立領的。

新唐裝是指2001年APEC會議20位中外領導人服裝,實則為結合滿族馬褂立領和西式剪裁的一種時裝。

外套(男):

立領、對襟,領口與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滾邊;前衣片二片不收省不打摺、前門襟處釘一排七粒葡萄紐扣,後衣片二片、背縫拼縫,二片袖裝袖,肩部處內裝墊肩,左右擺縫處開擺叉。
外套(女):

立領、對襟,袖口、領口和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滾邊;前衣片二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門襟處釘一排六粒葡萄紐扣,後衣片二片收腰省、背縫拼縫,二片袖裝袖,肩部處內裝墊肩,左右擺縫處開擺叉。
襯衫(男):

立領、對襟;前衣片二片、左胸袋一隻;前門襟處釘九粒蜻

2001年APEC領導人服裝圖片

蜓紐扣排列成三個「王」字,後衣片一片、肩部二層幅勢,一片袖長袖,寬袖口訂三粒蜻蜓紐扣排列成一個「王」字
襯衫(女):

立領、對襟;袖口、領口與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嵌線;前衣片二 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門襟處釘五粒蜻蜓紐扣;後衣片一片收腰省、一片袖短袖。
看似簡單實際不簡單的外套和襯衣的款式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除了幸運之外,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在於緊緊抓住了傳統服裝特徵。立領、對襟及手工製作的布紐扣。領子只有立領、無領,門襟只有對襟、斜襟,袖子只有直袖、連袖,紐扣絕大多數都是用布料製作的。而這些基本不變的服裝特徵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當然.如果此次服裝的款式只有清服特徵而沒有現代造型也是不成功的。如由於清代服裝的肩與袖是不分割的,因此它的前後衣片也是聯體的,雖然穿起來較舒服但看起來卻不那麼美觀。而現代服裝則把美觀放在突出位置,強調的是服裝造型與人體體型的完美結合,特別是在肩袖部位更是現代造型對傳統造型的一種創新。因此,這次把現代肩袖造型合理的組合到清代服裝上也是值得可圈可點的。

唐裝是源自清朝漢族對襟大褂的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它吸取了清代時期服裝的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時採用了西方服飾的元素。

Ⅳ 漢服、唐裝和和服都有什麼區別

歷史上的中國一直是東亞文明的中心,恢弘的盛世氣象影響著周邊的國家,而且古代中國一直是萬邦來朝的大國,自然中國的禮儀和服飾對大中華文化圈的對周邊民族服飾產生了影響。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從三皇五帝傳下來的衣裳式樣就影響了韓服和和服的式樣。據考證和服主要是唐朝江浙一帶的吳服發展而來,日本的遣唐使從日本出發到山東或者到揚州、蘇州港,自然將這一帶的服飾式樣吸收過去。

漢服的衣領是緊貼頸部的,和服的衣領後面是敞開的。漢服的下擺寬松自然, 呈現正八字的形狀。和服的下擺比較窄緊,看上去像倒八字,這個下擺的區別從外形上會非常容易辨認。

(3)和服的面料正裝冬天採用縮緬,夏天用紗羅,浴衣則用木棉。和服分為公家著物和武家著物,漢服的面料則沒那麼多講究。

現在所謂的唐裝,其實不是唐朝服裝的簡稱,而是滿清服裝改良的產物,跟漢服不是一個概念,是民國到現在改良版本的清朝服飾的一種叫法。所以從現場的視頻中可以看到這個男子說自己穿的是唐裝,除非大家分不清清朝的馬褂和和服最基本的區別了,而且圖片上的下擺也會暴露這個到底是什麼服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