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女士藏服的搭配
奢華金色系高貴冷艷。
藏青色屬於比較深的顏色,穿藏青色的大衣最好搭配淺色的衣服,比如白色。藏青色的顏色比較素,可以搭配一些顏色鮮艷的衣服。穿藏青色的衣服,搭配的也是深色,那麼可以保持頭發的顏色亮麗一些。穿藏青色的衣服,搭配的也是深色,可以穿亮麗的鞋子,比如紅色的鞋子。
② 藏族和蒙古族服飾區別
藏族和蒙古族服飾主要在款式、長度上有差別。
1、款式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 藏族民族服飾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
而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 蒙古族服飾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
2、服裝長度
藏袍雖然長但男性不會裹住腳踝而是到膝蓋,蒙古族的袍子是長袍並且會蓋住小腿。
藏族和蒙古族服飾文化
藏民族不分男女普遍穿長袍,系腰帶。男士們在長袍後擺打褶,女士們在長袍後擺左右兩邊打褶。也有不分男女一樣在長袍後擺的兩邊打褶的裝束習慣。但過去官吏的服飾,以官職的高低有特殊性的象徵意義。民間也有稱貴人、普通人和平民的詳略和優劣等各類型的服飾。
蒙古袍的穿著是一件正經、嚴肅的事情,整潔端正的穿戴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一種尊重。穿袍子時,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時候,必須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這樣才顯得整體協調,嚴肅莊重。
在端茶敬酒的時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頸,袍子的下擺不能從鍋碗瓢盆上掃過。收拾存放袍子時,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領子沖西北放置,不能沖門。在縫制袍子時,忌諱留下線頭。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藏族服飾
網路—蒙古服飾
③ 請問能否提供藏服的資料,比如藏服的種類,圖案,做工,歷史,發展史之類的
早在公元前11世紀前後,作為藏族前身的有關部族就已經形成現代藏人的服飾特徵了。
服飾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居住環境、氣候條件、生產生活方式等因素有著密切聯系。西藏地域遼闊、地理環境迥異、氣候條件復雜,具有鮮明的服飾區域性特色,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西藏服飾藝術。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幾個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服飾及其文化,這是民族傳統文化與審美意識、經濟生活的具體表現。
一、西藏服飾歷史考證
關於西藏服飾藝術資料最久遠的歷史考證,並現存實物資料是「1978年8月到1979年8月在西藏昌都,發掘的一個距今四千六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卡若遺址,卡若遺址出土的大量的骨錐、骨針,衣服原料,除獸皮外,還有利用野生纖維或獸毛紡線織成的布,出土的陶紡綸、線墜等器物證明毛紡織物的生產已經開始,還有少量簡單的裝飾品有垂飾、骨筍、鐲、項飾、貝飾、石環、石珠等其質地有石、玉、骨、貝數種,而且這些裝飾品多數都經過精心磨製光滑美觀,說明早在幾千年前藏民族祖先不但掌握了縫制衣服的技術,還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意識①。」卡若遺址的發掘,填補了西藏遠古文化一個空白,為西藏服飾發展史指出了一個遠古的界限。
到吐蕃時期,藏族服飾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藏史記載,公元三世紀的拉脫脫日年贊時,吐蕃贊普的服飾已與眾不同。出現了服飾等級的差異,藏王與官吏武將從頭飾、帽、胸前的掛飾衣袍的式樣各有不同,並以此區別職價的高低②。」同時服飾也受到中亞,如伊朗風格的影響,從松贊干布的服裝上能看出這個影響。史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來了各種衣料和紡織技術,大大促進了吐蕃服飾技藝的發展,遺留下來的服飾資料,主要有布達拉宮藏王洞中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雕像,《步葷圖》中祿東贊服飾等。
元代西藏正式隸屬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都與元王朝發生密切的交往,服飾上所受的影響也較大,尤其是藏族上層人士的服飾,如官員的頂冠「江達」(即圓冠),管家戴的「索夏」(即平頂圍穗蒙古帽)等等。
明清兩代中央與西藏地方的聯系進一步加強紡織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大量的貿易往來,促進了服飾的發展。
二、西藏服飾特點
藏族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服飾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裝即要有很強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熱的方便,使臂膀伸縮自如,並適應露宿的生活,當成卧具,並隨身可以攜帶生活用品。服飾主要以袍狀為主。
1、服飾基本結構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衫、長靴、編發、飾品。
2、基本特徵表現為品類繁多,可分為袍、短衣、坎肩、腰帶、帽、靴、邦典、發飾
,首 飾、佩飾等。
3、式樣上分為:長袖袍、無袖袍。
4、質地上分為:錦花袍、綢緞袍、光板羊皮袍、氆氆、毛呢夾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點表現為對比強烈,如紅與綠、白與黑、黃與紫,並運用復色,金銀線搭配使服飾色調明快而又和諧。
6、紋樣方面主要以遞增和排比的規律。
7、裝飾品的廣泛運用,裝飾材料主要以金銀、珠寶、象牙、珊瑚、松石等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碴毽、綢緞、光板 羊皮、毛料、呢子等。
9、圍裙:藏語稱為「幫典」,是藏族婦女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狀有短、有長、梯形(藏北),有的以較寬的強烈對比色條相配,有的以纖細同類色組成嫻雅溫和的色彩,並與金銀線搭配,每個地區婦女對「邦典」色彩及條紋的選擇都有不同的觀點。也有地區間的差別。
10、腰帶:腰帶是藏族服飾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有的以毛織物編織而成,有的則 以金屬等貴重的飾件作為裝飾。
11、藏靴:藏靴是藏族傳統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靴子上的花紋也有一定的習俗 和規范。
12、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內的,其特點是長袖。
13、坎肩:一些地區有穿坎肩的習慣,其款式也有地區風格。
14、項鏈:藏語稱為「噶烏」,式樣有兩正方形交叉重疊,材料主要以金銀兩種,上面鑲有綠松石和寶石,鏈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三、西藏各地區服飾簡要
「服飾,是一種物質文化,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③」。服飾具有性別表象,年齡表象,季節表象節日表象。
西藏地區地域遼闊,由於地理環境氣候不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為適應自然環境,生活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地區,必然穿著也不同,各地區都具有鮮明特色的服飾區域性,並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西藏服飾藝術。
西藏自治區的行政區域包括:首府拉薩市、日喀則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昌都地區等,下轄七十多個縣,各地區服飾雖具有共同的特點,但也有一定的差異,在服飾式樣、色彩、材料、製作、穿戴、佩帶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的服飾都具有豐富的造型和絢麗多彩的色彩以及獨具匠心的裝飾成為西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瑰寶,並為世人感嘆不已。
(一)、拉薩地區。
拉薩服飾,搭配非常講究,色彩運用高雅的色調、裝飾不求堆砌,婦女穿無袖長袍,藏語稱為「曲巴普米」斜領衫,腰間系五彩細條紋「邦典」,佩帶耳環、項鏈、手鐲、戒指,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面料、色彩的選用要求較高,面料選用織錦緞、絲綢等垂感性較好的面料,並使襯衣、無袖袍邦典的色彩達到整體統一,協調美觀大方,每逢藏歷新年或各種慶典時,穿長袖藏袍,里子為羊皮毛,外罩純毛面料,藏語稱為「巴扎」,戴織錦緞皮帽,藏語稱為「次仁金鍋」帽。婦女盛裝則是內穿絲綢襯衣,外套無袖綢緞藏袍,腰系彩色綢緞或虹紋「邦典」,背披一條彩色氆氌的小方單,頭發梳成翅膀式樣戴三角形珠冠,藏語叫「巴珠」或「姆弟巴珠」,耳朵兩旁佩戴「埃果」,胸飾為「噶烏」,男子穿毛料或織錦緞料長袍,夏季內穿藏式高領襯衣,頭戴禮帽,藏語稱為,「甲噶夏莫」,腳穿牛皮靴子,喜戴戒指、手鏈。藏歷新年、冬季穿「巴扎」,戴金花皮帽,藏語稱為「甲色夏莫」。
(二)日喀則地區服飾。
日喀則地區史稱「藏」,屬後藏,服飾基本式樣與拉薩地區相同,但在裝飾上有著自己的特點,男子藏裝以黑白氆氌為主,在領子、袖口、衣襟和長袍底邊內沿鑲有七、八厘米寬的花氆氌,主要以十字紋圖為主,頭戴金絲帽或禮帽,婦女著無神藏袍,系五彩寬條紋「邦典」,外套由「邦典」料製成的坎肩稱為「當扎」,著盛裝時頭戴「巴廓」,形狀似弓。江孜地區婦女戴「巴龍」繞著頭型一圈,用珍珠、珊瑚、瑪瑙、松石等組成胸前佩帶「噶烏」。另外,腰鉤是後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飾物之一,多為銅質和銀質。 定結縣婦女胸前戴有銀幣製成的項鏈,頭戴小圓帽,帽上插有孔雀毛。吉隆縣婦女則穿有袖藏袍、腰間從後向前圍雙層條紋圍裙,圖案以條紋為主。
在日喀則樟木口岸、定結縣陳塘區、定日縣絨轄居住著夏爾巴人,夏爾巴人衣著比較簡單,男子的衣服多為白色,上身穿長袖襯衣,外罩一件用黑邊幅寬八、九寸的白氆氌縫制的短袖,無領前開口上衣,當地稱 「波杜巴」,上面是用布分塊前心兩塊、後心兩塊略長於前心,且下端有碎頭兩袖子兩塊,下身穿白褲或白絨布做成的緊腿褲系腰帶,頭戴黑色無沿船形帽,腰部挎刀。婦女上身衣服基本與男子相同,襯衣多為花色,下身多穿褶彩花布長裙或藏袍,發式多梳單辮,戴耳環、項鏈、手鐲。
(三)山南地區服飾。
山南地區的服飾,含有拉薩和日喀則兩地的特點,婦女服飾最具有特色的是措美縣渣雜鄉的服飾,婦女頭戴氆氆條紋無頂小帽,外套染色印花氆氆無袖長筒外套,內穿長袖氆氆藏袍,腳穿綉花「松巴,(氆氆靴),佩戴松石鑲嵌的「噶烏」,臉上貼白膠布也是一種裝飾,山南婦女常戴平頂小圓帽「加霞」有兩個三角形翅扇象徵鳥的翅膀,兩翅向後,表示已婚,翅扇向一側表示未婚,而老年人則是戴圓形帽,稱為「加霞」是用黑色氆氆和金絲緞縫制。
男子服飾較為典型的是頭戴金花帽,上身穿黑色上衣,外罩用「加路」彩條氆氆鑲邊的白色氆氆藏袍。
山南地區婦女還著一種叫「背夏」的坎肩多用「邦典」呢或「加路」呢和黑氆氆製成,各縣之間也不同,譬如:用「加路」呢與黑氆氆相同做成的坎肩是山南窮結縣的,而黑氆氆上面飾以成排的白線結是山南隆子縣的。
(四)林芝地區。
林芝地區界於藏南河谷區和橫斷山區,布滿了原始森林,為了便於勞動和適應自然條件,除了穿藏袍外,男女還穿寬肩無袖的套頭長坎肩稱「古體」。「古體」一般由氆氆製成以黑色為主,鑲以織錦緞花邊,也有用猴皮、熊皮製成的「古體」。婦女不系 「邦典」,戴銀制腰帶和項鏈,頭戴錦緞圓形小帽,帽角在側表示未婚,帽角向後表示已婚,男子頭戴圓形飾彩緞邊尖頂氈帽。
在林芝地區的措那、墨脫等縣,還居住著門巴族、路巴族。而門巴族還分為墨脫門巴和門隅門巴服飾也不相同。
墨脫門巴,男子穿紅色氆氆藏袍,下著長褲,腰間挎刀,女子外罩長坎肩,兩側無扣攀,內著長條花色裙子、腰帶,男女都戴小帽稱為「撥爾甲』,深色帽項,配橙黃色帽檐,帽檐前留有缺口多自然暢開,婦女頸間掛幾串大小不同的彩珠鏈。
門隅地區的門巴人,男女都穿氆氆長袍,男子外套「古體」,下穿褲子,足蹬用紅黑兩種氆氆鑲配縫制的牛皮軟底筒靴,婦女則在腰間束本白色氆氆圍裙,並鑲有細條滾邊,喜歡戴多串彩珠項鏈和銀飾,頭戴 「撥爾甲」小帽。
路巴族:男子穿長袖袍,袖子有彩條,外罩皮製或氈制的坎肩,腰間有腰帶,腰帶上鑲圓形凸狀銀飾、貝殼和成串的銀鏈,帶下分兩側墜幾串銀珠,項間、耳垂處都戴有銀飾,腳登靴,頭戴熊皮帽,其長度披於後背似黑色長發披在肩上,腰間佩挎長劍、腰刀,顯出路巴男子的粗獷和豪放。婦女上穿麻織圓領窄袖短衫,下穿條紋過膝筒裙,發式多為披發,裝飾較多,頸間圍十餘串珠飾,耳戴大耳環,腰間有銅飾、銀飾及貝殼、玉石等物,大小不同,長短不一,色彩絢爛形成獨特的風格。
在林芝地區察隅縣還居住著僜人族,婦女上穿黑色長袖短衣,下著自織的彩條紋短裙,發式為盤發,頭頂戴有孤形銀片和銀鏈,頸部佩帶銀鏈和銀幣串起的項鏈,肩部斜掛銀幣鏈子,耳環是銀質較大的喇叭形狀,手鐲是銀質較粗雕有花紋。男子頭裹白布,上身穿黑碴毽,雞心領無袖背心,下穿白麻織褲子,腰至膝蓋裹一條紅色氆氆,頸上佩戴銀鏈及珍珠,肩部斜掛銀幣串成的鏈飾和挎刀,雙手佩戴銀質手鐲。
(五)那曲地區服飾。
那曲地區地處藏北,氣候寒冷,一年之中冰雪期較長,當地男女服裝主要以光板羊皮毛藏袍為主,既保暖又防水。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講究服飾的美觀和價值的體現,袍邊多鑲寬幅水獺皮或虎皮男子上身穿立領長袖衫和織錦緞馬甲,外罩藏袍,頭發與紅色、黑色絲紅編在一起結成粗大的發辮盤在頭頂,在發辮上套上銀鏤板指或珊瑚珠,顯的特別氣派,佩有藏刀、子彈、火石、火鐮、錢包等飾物,腳穿靴。婦女的藏袍在衣襟和下擺也有用黑絨鑲邊的紅、綠、藍三道寬10厘米左右的平絨裝飾,頭飾多梳成小辮,發辮上裝飾有松石、珊瑚、貝殼、銀幣等,喜歡圍色彩艷麗的頭巾將臉部遮掩,戴禮帽或羊羔皮帽,腰間掛奶鉤、奶勺、針盒、火鐮、小刀等。奶鉤藏語稱「學紀」是婦女擠奶時的一種用具,擠奶時用它掛住奶桶,鉤上端用皮帶系在腰間,由於在它上面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雕花以及瑪瑙、松石之類高貴的鑲嵌它也成了一種藏北婦女必不可缺少的裝飾品,佩戴在身上非常漂亮獨特。系「邦典,除了虹彩條紋「邦典」外,還有用手工刺經帶有民族特色圖案的「邦典」。
(六)昌都地區服飾。
昌都地區地處西藏東部,歷史上稱為「康區」,這里的藏族也被稱為康巴人。服飾特點厚重、華貴,裝飾喜歡繁多堆砌,男女服飾同那曲地區較相似,男子藏袍鑲較寬的織錦緞和水獺皮、虎皮、豹皮,頭戴狐狸皮帽,頭發與黑、紅絲線紮成辮盤在頭頂,胸前佩有多串珊瑚珠、佛盒,腰布斜挎腰刀,腳穿皮靴、白布褲。婦女襯衣袖子較長,發式也是無數的細辮,綴滿珊瑚松石頭頂戴有大顆密蠟珊瑚項珠。
(七)阿里地區服飾。
阿里地區地處西藏西部,其最具特色的服飾,還保留著吐蕃時期的特點。服飾以普蘭縣代表性最強,婦女著藏袍、氆氆面料,身後披錦緞披風,內里為白色羊皮,邊緣鑲較窄的水獺皮,頭戴珠冠,其形狀為月牙形垂於腦後,額前垂掛一排銀鏈,將面部遮住,並在右肩上垂掛與頭飾珠冠相同的月牙形飾物上面綴有松石和珍珠,胸前掛滿了珊瑚、松石、密蠟、琉拍等項鏈,有的長至膝部,頸處圍一圈較寬的用珊瑚排列而成的項圈,服飾非常別具一格。尤其是頭飾造型與其它地區皆然不同,更具富麗、華貴的特點。
四、西藏服飾的未來發展
藏族服飾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勞動中產生、發展、變化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不斷發展,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文化交流的增多,藏族人民不僅僅以著傳統服裝為主,服飾也趨向於體閑裝、西裝、牛仔、裙子等,也非常注重品牌。與此同時,民族服裝無論在款式上和色彩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比如:女裝從傳統穿著較為繁鎖改成了穿著方便,講究曲線、腰身美的特點。面料不僅僅趨向於氆氆而是大量選用織錦緞、絲綢等國內外上好的料子。色彩跳出的華美和獨特的造型,給來藏旅遊的國內外遊客展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許多國內外時裝設計師將藏族服裝的一些特點視為創作的靈感,並在自己的作品上予以發揮。西藏服飾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點,是祖國民族服飾藝苑中一支瑰麗的花朵,隨著社會發展,民族文化的弘揚,藏民族服飾定會更好的發展下去,將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它那獨特的魅力會更放光彩!
民主改革以來,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西藏民族服飾的款式、顏色和質量都發生了喜人的變化,趨向於簡便、舒適、美觀,更能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種類豐富、選擇性強的現代西藏服飾正裝扮著自治區各族人民群眾今天的幸福生活。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④ 藏族衣服怎麼穿
藏族人穿藏袍時只穿一隻袖,而且是穿左袖,右袖空著,從後面拉到前面,然後搭在右肩上。天熱時,左袖也不穿,將兩袖褪下來拉到前面,圍系在腰間。這樣的穿法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獨特的原因。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國青藏高原地區,這里有「世界屋脊」之稱,海拔高,風大,氣候干寒而多變,藏袍可以擋風禦寒。遇到炎熱天氣,可把雙袖褪下,束於腰間,這樣既方便勞動又可散熱。
藏服簡介
在宋、元、明、清各代的藏族繪畫中,在布達拉宮所藏的珍貴繪畫中,就可以看到佛家弟子,在穿大襟服裝時有袒露單臂的。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就在一天里,也經常有風雨雪晴的變化。藏袍的衣料好,有較強的防寒作用。
袍袖寬大,在氣溫升高時,可以方便地褪去一隻袖子,調節體溫。藏袍腰肥襟大,白天當衣穿,保溫防寒,晚上當鋪蓋,和衣而眠。另外,它也有利於勞動生產。藏人放牧、耕作時,如天氣多變,需要調溫,就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間,彎腰幹活十分方便。
⑤ 怎麼穿藏服不像遊客
穿藏服不像遊客可以做的以下幾點。
1、扎腰帶,扎得藏袍上半身寬松。當地人比較肥腰,衣服穿起來不會寬松。
2、將頭伸出使袍身自然垂落在脛膝之間,上衣胸前形成一個口袋。當地人不會把上衣胸前形成一個口袋,他們穿衣比較隨意。
⑥ 藏服配什麼鞋
搭配一條深色的牛仔褲就不錯,如果想讓對比強拍槐舉一些的話,就搭配一條深紅色的褲子,效果應該也很不錯,鞋么,就穿一雙黑色的休閑襲碧皮鞋就很完明絕美了。然後再帶一條黃色的圍脖,肯定很漂亮!
⑦ 藏服裡面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
這種穿衣方式和藏族同胞的生活環境和起居習慣有關。
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即使是在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牧民早晨出外要穿著保暖的藏袍。
一顫歲燃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行,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藏袍的特點∶
1、保暖。
藏袍的衣料是光板老羊皮藏袍,板質堅韌,絨毛豐厚,遮風擋雨,保暖防潮,四季皆宜。每件皮袍重達十五、六斤,可頂得上兩床厚棉被。
2、散熱。
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到中午天熱或勞作時,熱得受不了,於是袒露右臂或雙臂(只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調節體溫,需要時再穿上,不必全部脫穿,非常便當。
3、鋪蓋。
藏族牧民們白天當衣穿,夜裡當鋪蓋。每當睡覺時,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一半蓋一半,成了一個暖和的大睡袋,頭和腳往裡一縮,鋪的蓋的全有了。
4、儲物。
為了適應逐水草而居的牧業生產的流動性,藏袍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個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這樣外出時可存放酥油、糌粑、茶葉、飯碗甚至可以放下一個孩子。
一件簡單的皮袍,是藏族牧人隨身攜帶的全部「行李卷兒」,無論走到哪裡,都不用擔心挨凍受寒。
藏袍腰襟大,白天當衣穿,保溫防寒,晚上當鋪蓋,和衣而眠,可謂一物多用。茄虛高原上有句順口溜:「白天穿,夜裡蓋,光板皮子露在外,不怕風吹日頭曬。」說的正是這種藏袍。
擴展資雀兄料∶
藏袍的款式特色
藏袍是大子裡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左右盤扎於腰間。
袍一件長袖襯衣。男子束腰帶時,一般將袍子下擺提至膝蓋。女子束腰時一般將袍子上提少許,使下擺遮住踝關節。具體的式樣,男女及各地區各有特色。
藏族的服飾,在結構、式樣、色彩選擇等方面都是很有講究的,它們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習俗。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藏袍最講究的是邊飾、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鑲上貴重的毛皮和絲綢滾邊,內衣一般為白緞襯衫。
牧區衣著的用料以皮毛為主,農區則以"氆氌"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藏裝
⑧ 藏袍為何要露一隻胳膊在外面
藏袍要露一隻胳膊在外面的原因如下:
第一:這樣穿是為了更好的適應西藏的溫度變化。
西藏是屬於高原地區,溫度的變化是很大的。而且到了海拔高的地方很可能就有很大的風,會下雪降溫,這個時候就需要厚一點的衣服,那麼藏族人民就會把外面的藏袍穿好來抵擋寒流。特別蘆桐西藏晝夜溫差也很大,有可能中午的時候大太陽很熱,那麼藏族人民就需要把藏袍脫一脫,露出一隻胳膊會涼快一點。
當然幹活的時候也可以把兩個胳膊都露出來,那麼衣服就被捆在了腰上,也免去了脫衣服的繁瑣。等到活幹完以後就可以穿好衣服。而且藏族人民的藏袍在晚上的時候都可以當作被子來蓋,所以不僅非常的厚還會特別的沉,脫衣服就不現實了。當然這也跟當地的文化有一定的關系。
⑨ 藏族人設計的「藏服」,為什麼只穿一隻袖
藏服之所以只有一個袖子,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在藏族設計師設計服裝的過程中肯定要考慮到藏族人民的審美,藏族人民都認為一隻袖子的衣服更容易展示出該民族豪放氣派的特徵。
第2個原因就是為了能夠方便這些藏族百姓勞動生產。因為藏族百姓在當地大多數是以放牧和工作為生。所以這些百姓在進行勞作的過程中,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間的話,可以讓自己的行為變得更加靈活。讓這些藏族百姓在勞作的過程中減少衣服的限制,因為缺少一隻袖子,就可以讓右手變得更加靈活。不僅如此,其實設計師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也會考慮到當地百姓的審美。設計師認為這樣設計可以讓藏族百姓豪放的性格展現出來,同時也更具藏稿乎族特色。每個民族的服飾其實都是經過設計師深思熟慮的。所以每一個設計的細節也或脊會展現出該民族的特點。
⑩ 藏服的正確穿法
藏服是一種左襟大右襟小的大領長袍,袖筒長出手指三四寸,下擺也長過腳搭液旦面二三寸,穿衣時常將大領頂在頭上,然後束緊腰帶,打好襟結,將頭伸出使袍身自然垂落在脛膝之間,上衣胸前形成一個口袋。
在藏族,男女老少都穿藏服。由於溫差較大,袍袖寬敞,氣溫升高時,方便脫去一隻袖子調節體溫,隨著溫度升高,逐漸脫去兩只袖,比較適合當地環境。
穿藏袍的講究之處在於扎腰帶,不同情況有不同的扎法。出門時往往扎得藏袍上半身寬松,便於穿脫袖子,又可以充當一個寬敞口袋,裡面裝吃糌粑與喝茶用的碗,以及雜七雜八的各種用品。這種扎法同時把藏袍下半身提高,便於騎馬走路。
(10)藏服童裝怎麼穿擴展閱讀
青藏高原的氣候被稱為「一天四季」,夜間遍野冰霜,中午又可能烈日炎炎,藏袍卻可以變換不同的穿法適應各種天氣,熱的時候上半身外面的藏袍脫掉,藏埋余袍被腰帶固定在腰間不會滑落,同時盼負蛻。在牧知擾區沒有椅子,也幾乎不用床,人們不論在哪都坐在地上,睡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