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娜公主黃意涵那一年出生的
漢娜公主黃意涵出生年月:1976-7-17。
中文名:黃意涵(漢娜公主)
英文名:hannah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星座:巨蟹座
漢娜旗袍女王組委會主席
全球旗袍名媛大賽組委會主席
亮劍九州超級模特爭霸賽全球主席
中國航天太空搭載全國巡展組委會副主席
中國專業人才庫管理中心
全國形體禮儀人才考評管理專家委員會主任
CCTV_9大型人文雙語紀錄片《旗袍》聯合製片人
民族品牌華服旗袍文化產業促進中心主任
文促會服飾文化委員會會長
中國新時代法治網法務部秘書長
中國食品報中國食品行業智庫專家
谷爾蘭品牌創始人
漢娜公主品牌創始人
台州市旗袍服飾文化研究會創始人
北京華控中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北京中特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
涵娜文化傳播(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
群星嘉年華(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環球夫人大賽民選冠軍
榮獲2017亞洲女性CEO創業明星獎
榮獲璀璨星CNCROWN世界小姐綜合冠軍
CNCROWN璀璨星世界小姐中國區首席評委
全球梅園杯紅顏雅韻首席代言人
華夏旗袍模特大賽形象代言人
南極磷蝦油代言人鴻竹葉品牌代言人
榮獲中國旗袍會「紅顏雅韻杯」第二屆中國旗袍大賽全球三項總決賽企業家形象大使
香港華商會中國事務辦公室執行主任
聯合國世界華商聯合會亞太區執行總裁/上海總會會長
聯合國世界工商研究院大學名媛學院院長
聯合國華人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
⑵ 《邪不壓正》許晴旗袍誘惑 什麼樣的旗袍好看
電影開頭沒多久,就有許晴廖凡激情戲片段。電影《邪不壓正》最新預告曝光,主演姜文、彭於晏、廖凡、周韻和許晴等人一一亮相,許晴性感旗袍壓軸太誘惑,彭於晏更是大秀肌肉,裸著上半身在不同場合和不同角度進行展示。片花中江湖味濃烈,演員們的演技很在線,特別是許晴和廖凡的激情戲畫面很香艷。許晴身穿白襯衣,廖凡手握電話筒一臉凝重的樣子,特別的純爺們。還有周韻握槍的樣子,簡直帥呆了。 不得不感慨許晴真的是保養的好啊,臉蛋身材都沒話說,這回在《邪不壓正》里,性感好身材再次惹人關注。影片預告片中就能看到演員廖凡與許晴的大尺度戲份,雖然只是短短幾秒,相信這部電影沒上映前票房就得幾個億了。許晴的長相可以說是非常討人喜歡,桃花眼,兩個可愛的小酒窩。看誰都是一副水汪汪的大眼睛,充滿了柔情。近日許晴,彭於晏比拼翹臀的視頻也是逗笑了不少網友。看完許晴性感的旗袍誘惑,彭於晏表示不服,許仙女和彭三歲比拼翹臀,我們就是這么幼稚還有誰不服? 《邪不壓正》(Hidden Man)是由姜文編劇並執導,姜文、彭於晏、廖凡、周韻、許晴等主演的動作喜劇電影,該片是姜文導演的第六部作品,也是他的「民國三部曲」終章。該片改編自張北海的武俠小說《俠隱》,講述1936年的北平,青年俠士李天然為尋找五年前師門血案的元兇,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隨著他調查逐漸深入,京城各路人馬的鬥智鬥狠浮出水面的故事。該片於2018年7月13日在中國上映。劇情:北洋年間,北京以北。習武少年李天然(彭於晏飾)目睹師兄朱潛龍(廖凡飾)勾結日本特務根本一郎,殺害師父全家。李天然僥幸從槍下逃脫,被美國醫生亨德勒救下。李天然傷愈後,赴美學醫多年,並同時接受特工訓練。1937年初,李天然突然受命回國。 「七七事變」前夜,北平,這座國際間諜之城,華洋混雜,山頭林立,每時每刻充滿誘惑與殺機。一心復仇的李天然,並不知道自己被捲入了一場陰謀,亦攪亂了一盤棋局。彼時彼刻,如同李小龍闖進了諜都卡薩布蘭卡。前朝武人藍青峰(姜文飾),神秘莫測,與朱潛龍、根本一郎關系緊密,更與亨德勒情同手足。是敵是友?面目不清。 隨著中日危機不斷升級,各方博弈愈演愈烈。多次為謊言蠱惑、錯失時機的李天然,終於下定決心,在紅顏幫助下開啟復仇行動。且看負有國恨家仇且智勇雙全之李天然,如何盪滌這攤污泥濁水。十年前慘遭滅門逃往美國的李回到北平執行特工任務,並借機向仇人朱和山本復仇。李利用朱之情人離間,伺機行動,不料被神秘人物藍阻擋。李天然愛上裁縫關巧紅(周韻飾),在巧紅的協助下李成功復仇,並使整個滅門事件和人物底細暴露世間。
⑶ 佳麗紅潤出清蓮,質在心變上品優是什麼意思
優雅是優美雅緻的組合,是自然恬適的展現。
當風和日麗的清晨,一位素衣直發的女子緩緩行走在寬闊的街道上,她沒有濃厚的脂粉氣息,更沒有濃重的香水味道。眼睛如一彎新月,清澈見底;面部白潤,口唇透著自然的光澤;無論是急急行走,還是漫漫踏步,都不失幽雅體態,當你看到後定說這是一位幽雅而高貴的女人。
世間女子,風情萬種,她們或美麗,或溫柔,或嫵媚,或飄逸,或智慧,或時尚,或淡雅,或迷人. 千姿百態,奼紫嫣紅。都顯彰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是靚麗生活的一道道風景線。
古往今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源於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每個熱愛生活的女人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美麗容顏是上天恩賜的,是與生俱來的,是先天遺傳的,但美麗氣質卻是內蘊的,是需要時間來慢慢修煉的,是後天培養的良好修為與素養。盡管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准,但優雅得體卻是女人一生追求完美的至高境界,是一種恆久的時尚,是一種精緻的生活狀態。
優雅是在歲月的磨礪中,不斷地自我完善,不斷地自我純凈,於時間中沉澱下來的生命精華。是文化才情與藝術修養巧妙結合的怡然展示,是生命內蘊和智慧的純真流瀉。
優雅女人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她如空谷中的幽幽蘭花,似如水月色里的洞簫聲聲,其超俗不凡的氣質令人心曠神怡,其輕顰淺笑的韻味讓人回味無窮。她有著百合般的高貴典雅,有著蓮荷般的清新素容,有著水仙般的清雅幽香。
真正優雅從容的女人,她的內心是寬容平和的,她舉止從容,性情淡泊。於淡定從容中笑看雲卷雲舒,靜觀花開花落,用恬靜的微笑去坦然面對生活的得與失。寵辱不驚地面對人生的風起雲涌,命運的跌宕起伏。
優雅的女人,她的情感是溫婉細膩、善解人意且成熟理智的。她熱忱地對待身邊每一位朋友,能夠恰到好處地給人溫暖和關懷,給人心靈妥貼的撫慰。她對人友善,待人真誠,善待每一個生命。她的溫柔善良宛如三月醉人的春風,給人暖暖愜意的味道。她的溫婉體貼猶如夏日裡的一抹清涼,給人清新舒暢的感覺。她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間流露出成熟女人的韻味,令人深深沉醉。
優雅的女人懂得不斷地用豐厚的學識充實自己,在學習中芬芳自己的生命,用知識滋養高貴的書卷氣質。她獨立自信,擁有自己的天地。她言談舉止、一顰一笑中流瀉出的淡淡書香味,顯露著超凡脫俗的雅韻。她的人格魅力時時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那由內而外流瀉的美麗使人賞心悅目,讓人傾心。
優雅的女人喜歡讀書,中外名著增加她的智慧,唐詩宋詞陶冶她的靈性,和她交談不乏看出知識的淵博、聰穎的思維,娓娓的話語如涓涓細流滋韻你的心田,你會說這是幽雅的女人。
優雅的女人定是淡泊名利的人,她們從不唯利是圖,更不會斤斤計較,她們擁有一顆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胸懷,己所不欲勿施欲人的品行。
優雅的女人會把家整理的井井有條,寧靜而舒適,教育子女、孝敬老人。繁忙的工作和瑣碎的事物有時也會使她頭發凌亂,但是絕不是蓬頭垢面,衣衫不整。
優雅的女人不一定錦衣玉食,樸素大方的職業裝,襯托肥瘦適中的身體,偶爾著一身休閑服,到戶外健康運動,把長發紮成高高的馬尾辯,一行一動透著青春的朝氣,更不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優雅的女人具有閑觀庭前花,靜賞雲卷舒的靜默;她們不善張揚,更不會孤芳自賞,淡淡的如同一泓清水,幽雅的女人雖沒有牡丹的嬌艷,也不會有茉莉的芬芳,她是一株淡雅的百合,平淡自然,落落大方,她具有荷的清醇,梅的傲骨,在這世俗紛爭的人世間,她冰清玉潔,纖塵不染,似空谷里盛開的幽蘭,媚而不俗。
優雅的女人也是敬業的人,她們工作時兢兢業業,一絲不苟,聽不到她的感慨和抱怨,雖然忙碌但快樂。同時,幽雅的女人具有博大的愛心,他們熱愛祖國,關愛朋友,,她溫柔體貼,善解人意。
優雅的女人不一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可能少華已逝,歲月的痕跡爬上眼角或鬢梢,但知識的淵博,溫文而雅的談吐,就象經典著作,讓人愛不釋手,鍥而不舍的去閱讀、去欣賞、去追尋。
優雅的女人透著淡淡的清香和無盡的回味,啊!女人,要學會幽雅,做幽雅的女人。
「紅顏易老,青春易逝。」 歲月總是無情地帶走青春,讓容顏慢慢老去。惟有優雅於時間中沉澱為永恆。世間女子唯有不斷地自我修煉,自我提升,不懈地努力,才能讓自己煥發出迷人的光彩。願每位女性都能擁有美的最高境界, 盡顯女人的風韻, 讓優雅與生命永恆!
⑷ 北京紅顏雅韻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介紹
北京紅顏雅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是在北京成立的一家文化產業產品開發的公司,總部位於北京市。紅顏雅韻作為北京紅顏雅韻北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品牌,中國旗袍會理事長汪泉任命董事長。
⑸ 葛洪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中文名稱:葛洪 英文名稱:Ge Hong 定義: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撰《肘後備急方》等。 所屬學科:中醫葯學(一級學科);醫史文獻(二級學科);醫家(三級學科)
葛洪(284~364或343)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
葛洪是中國東晉時期有名的醫生,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是預防醫學的介導者。著有《時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侯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其在煉丹方面也頗有心得,丹書《抱朴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丹葯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例如「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變為紅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就描述了鐵置換出銅的反應,等等。
生活簡歷
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國吳時,歷任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要職,封壽縣侯。其父悌,繼續仕吳。吳亡以後, 初以故官仕晉,最後遷邵陵太守,卒於官。葛洪為悌之第三子,頗受其父之嬌寵。年十 三,其父去世,從此家道中落,乃「飢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 伐薪賣之,以給紙筆,就營田園處,以柴火寫書。……常乏紙,每所寫,反復有字,人 尠能讀也。 ……」 十六歲開始讀《孝經》《論語》《詩》《易》等儒家經典,尤喜「神仙導養之法」。自稱: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每以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 不以為戚。後從鄭隱學煉丹秘術,頗受器重。謂「弟子五十餘人,唯余見受金丹之經及 《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記》,其餘人乃有不得一觀此書之首題者」。 西晉太安元年 (302),其師鄭隱知季世之亂,江南將鼎沸,乃負笈持仙葯之朴,攜入室弟子,東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陽。太安二年,張昌、石冰於揚州起義,大都督秘任洪為將兵都尉, 由於鎮壓起義軍有功,遷伏波將軍。事平之後,洪即「投戈釋甲,徑詣洛陽,欲廣尋異 書』了不論戰功。」但因「正遇上國大亂(指「八王之亂」——引者注),北道不通, 而陳敏又反於江東,歸塗隔塞」。在此去留兩難之際 古代書畫中的葛洪形象
,恰逢其故友稀含為廣州刺史, 表請他為參軍,並擔任先遣。葛洪以為可藉此避亂於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為 其仇人郭勵所殺,於是滯留廣州多年。深感「榮位勢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 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絕,赫赫者滅,有若春華,須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 百端,憂懼兢戰,不可勝言,不足為矣」。乃絕棄世務,銳意於松喬之道,服食養性, 修習玄靜。遂師事鮑靚,繼修道術,深得鮑靚器重 . 建興四年(316),還歸桑梓。東晉開國,念其舊功,賜爵關內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導召補州 主簿,轉司徒掾,遷咨議參軍。干寶又薦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洪皆固辭不就。及聞 交趾產丹砂,求為句[1]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廣州,為刺史鄧岳所留,乃止於羅浮山煉丹。在山積年,優游閑養,著作不輟。卒於東晉興寧元年(363),享年81歲。或雲卒於晉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歲。 論葛洪 葛洪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弘富。他不僅對道教理論的發展卓有建樹,而且學兼內外,於治術、醫學、音樂、文學等方面亦多成就。《抱朴子》為其主要著作,他對文章及美學的論述就散布其中,雖然比較零散,但其價值還是不容忽視的。 一、文章微妙,德行為粗 在中國傳統意識中,文學及文章的地位是低下的。在學以致用的實用主義精神影響下,與政治有關的王道治術被放在優先的地位,文章只是雕蟲小技,微末之道。在道德優先的儒家倫理主義思想影響下,德行為本,文學為末,立德重於立言。在文質關系中,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堅持樸素的本質優先論,文飾不可先於本質。在道學與文學關系中,文以載道是普遍的意識,言以盡意,文以載道,文章只是工具而已,道學才是目的。這種傳統觀念至今還是一種主導意識,包括許多文人都自覺不自覺的遵守這一原則,致使文學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貶低和扭曲,也使作品的文學價值得不到保證。而葛洪則意識到了這種觀點存在的問題,發出了震聾發聵的一聲吶喊,將這籠罩千載的黑幕劃破了一個裂口,使人們看到了一絲真正的文學的閃光。 漢代風氣,重經術而輕文藝,至曹魏之世,此風始破,曹氏父子,兼擅文學,雅重詩賦,曹丕更著《典論·論文》,從理論上為文學張目,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觀點,開"文學的自覺時代"(1)之先河。 儒家傳統,重視三立,所謂立德、立功、立言是也。曹丕以文章為"經國之大業",是將立言著文與立功建業並重,這對於以詩賦為"壯夫不為"的雕蟲小技(2)來說是一種很大的進步,抬高了文學的地位,但是同文章於事功,對於提高文章自身的藝術價值意義不大,仍有以文學為政治之工具的嫌疑,何況他尚未脫儒者之舊習,還是認為立德重於方言。(3) 真正意識到文章自身的價值,將之與德行並重,自晉葛洪始。 葛洪在《抱朴子·尚博》中對流行的輕視文學的觀點進行了有力的駁斥。有人認為文章著述不過是"騁辭耀藻"而已,於事無補,不如德行這樣的不言之教重要,因此聖門四科,德行第一,文學其末,故德行為源,文章為流,德行為本,文章為末,綴文著紙為糟粕餘事,不足為道。葛洪則指出:"德行為有事,優劣易見;文章微妙,其體難識。夫易見者,粗也;難識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銓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難一焉。" 以文章為精,以德行為粗,這一主張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葛洪的這一觀點並非故作大言,嘩眾取寵,而是有其根據的。德行雖然也屬於精神范圍,但其高下主要在道德實踐之中體現出來,因此屬於"有事",容易判斷,而且雖然人對道德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是在道德標准方面相對來說還是容易達成共識的,因此"優劣易見"。文章盡管在內容上表達的也是現實事物,但在形式上純粹屬於精神領域,相對於德行而言,文章的不確定性確實更為突出,其體微妙,難於定規,而且由於眾口難調,在審美方面的主觀性又使文章高下的標准更加難於統一,因此很難判定一篇文章的藝術價值到底有多大。這種現象古今中外都容易見到,一部作品有人將之捧上天,也有人將其貶入地,往往發表見解的人都是名家,使人一時不知去就。 葛洪還對德行為本、文章為末的說法進行了批評,他認為"文章之於德行,猶十尺之與一丈。謂之餘事,未之前聞"。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他還特意追溯文章的原本意義 ,將上天垂象、鷹負八卦 、龜背六甲、虎炳豹蔚等自然之文與唐堯虞舜之尊稱、文王周公之謚號、孔子所謂"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等與聖人有關的人事之文結合起來,說明文與文章的重要性。他認為"文之所在,雖賤猶貴",文飾能夠提高事物的價值。這種將文章與天道自然聯系起來的思想至齊梁而大盛,梁簡文帝蕭綱、劉勰等人皆發揚其說,使"文"的價值被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葛洪的這一思想非常重要。文飾與本質的關系問題也是儒道兩家長期爭論的一個關鍵問題。道家強調保持先天的素樸的本質,全真保性,自然自足,反對外在的雕飾,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有機物必有機心",外在的文明只能傷身害性,對人沒有任何好處。而儒家則強調文明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認為禮樂教化和倫常分際相對於原始的渾沌狀態是一種提高,人只能且只應作為一種家庭和社會的人存在,擔負起的自己依照某種社會角色所應當承擔的職責,人只能在社會關系中存在,相互往來和相互交換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反對道家那種逃避社會、離群索居、"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孔子對此持中庸的態度,他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主張文和質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不以質害文,也不以文害質,將先天的美質與後天的文飾結合起來。 葛洪學兼道儒,在修身養性方面,他主張依照道家的原則,見素抱朴,不為物役,天真自然,不事雕飾,而在經世治國方面,他又贊同儒家的方式,重視教化,抬高文學,認為虎豹之皮勝過犬羊之皮,文飾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合理的、進步的、有宜的。 葛洪認為,如果只是保持先天的本性,完全不要文化和文飾,則人類就會和動物沒什麼兩樣,人類文明就無從產生。他在《詰鮑》篇中集中表達了自己的這一觀點,對鮑敬言好古非今、重自然而輕人倫、尚混同而貶分殊的思想進行了有力地批判。他指出:"子若以混冥為美乎,則乾坤不易分矣;若以無名為高乎,則八卦不當畫矣。豈造化有謬,而太昊之暗哉!"葛洪其實並非為君主專制辯護,他攻擊鮑敬言也不在其無君之論,而是攻擊其反對社會進步、主張復古倒退,推崇自然渾沌、敵視人類文明的錯誤思想,他是為人類文明辯護,為社會秩序辯護。 正是由於葛洪主張文勝於質,他與那種厚古薄今、尚質朴而輕文飾的思想進行了堅決的斗爭,認為今文之金玉,勝於古書之質朴,今日之雕飾,勝過古時之醇素。厚古薄今是中國的一個傳統弊端,道家重先天之自然,輕後世之文飾,故厚古而薄今,儒家推崇敬天法祖,重視長幼之節,故亦厚古而薄今。葛洪力辟此風,非但為後世的文風華麗張目,亦是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喝采。 在文勝於質的思想引導下,葛洪又對傳統的本末觀念指出了質疑,大膽提出了"本不必皆珍,末不必悉薄"(《尚博》)的新觀點。中國傳統意識習慣於將對待的兩方分為一主一從,而不慣於使雙方處於平等的地位,即便是自然的存在,也非要搞出一個上下尊卑不可,譬如天尊地卑等等。而本末這對范疇本身便是不平等的,重本輕末是自然的觀念,以本末而論古今,自然以古為本,以今為末,厚古薄今亦屬當然,以本末而論文質,自然以質為本,以文為末,重質輕文亦不為怪。葛洪則對本末的尊卑意義提出了挑戰,認為重本輕末、扶本抑末未必足取。他指出,本末只有先後之分,並無尊卑之別,譬如"錦綉之因素地,珠玉之居蚌石,雲雨生於膚寸,江河始於咫尺"。在這里,葛洪不僅反對本末尊卑論,還暗示末勝於本,"雛鳳清於老鳳聲",因為錦綉之華麗勝過素地之質朴,珍珠之貴重過於水中之蚌母,美玉之價值遠逾山間之石璞,江河之濫觴怎比下游之行櫓!因此葛洪提出"文章雖為德行之弟,未可呼為餘事也",以文章為德行之弟,頗有意趣,正說明即便二者有先後之分,也是基本上平等的,有如兄弟。 總之,葛洪批判了傳統的對於文章的偏見,將文章提至與德行平等的地位。他認為,"德行文學者,君子之本也",(《循本》)將二者並稱為修身之本。這對於崇德輕文的傳統思想是一個有力的沖擊。 二、判微析理,斟酌前言 葛洪不僅力求提高文學與文章的地位,還對文章的選材和創作方法頗有獨見,他在《辭義》篇中集中表達了這些觀點。 當時流行一種自然主義的觀念,以為"乾坤方圓,非規矩之功;三辰 景,非瑩磨之力;春華粲煥,非漸染之采; 蕙芬馥,非容氣所假",萬物皆以自然為美,因此"至真貴乎天然",文章也不外乎此道,亦應渾然天成,不假雕飾,隨意揮灑,不滯於物,因此判斷文章優劣的標准也是"義以罕覿為異,辭以不常為美"。這種文學觀念要求自然自成,不假外物,其風格也自然是標新立異,不與人同。 葛洪對這一觀念不全贊同,他認為文章須有為而發,不能憑空而至,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空中樓閣,難見其實。文章離不開文人的構思與選材,不可能象日月星辰那樣自然而生,水至清則無魚,片面強調自然和空靈就無法寫出文章。文章離不開材料,不能是沒有內容的純粹形式,否則就是無米之炊,巧婦難為。 葛洪認為,構成文章的材料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判微析理",二是"斟酌前言"。文章須有待而成,所謂言出有據,這種根據不是自天而降,而是源於作者對外物的觀察與思考,即所謂"判微析理"。文章有感而發,沒有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真細致的觀察和分析,就無從見其幽微、知其玄奧,如此則寫出的文章不是空洞無物,便是人雲亦雲,缺乏見地和新意。葛洪的這一觀點體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精神。 文章的取材除了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之外,還須藉助於前人的言論和文章,即所謂"斟酌前言"。葛洪認為,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是不可忽視的寶貴財富,借鑒和取資這些財富對於創作文章是十分必要的,那種片面追求個人見解、害怕借鑒他人會喪失自己的風格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一個人再聰明,也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會遣詞造句,學習和借鑒前人是完全必要的,個人風格的形成也離不開吸收和汲引前人的特點,創新只能建立在創造性地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一味的求新、單純的獨見恐怕就會落入怪異一途,不可能使人產生新鮮感。 在文章的選材方面也能體現出作者的才思和風格,盡管任何文章都離不開對已有語言的利用和對前人之說的借鑒,這些因素對於後人表面上是同等的,任何人都可以加以利用,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能有效地發掘前人留下的財富,"梓豫山積,非班匠不能成機巧;眾書無限,非英才不能收膏腴",慧眼識真金,妙手著文章,只有英逸之才才能很好地採集和利用材料,從而寫出絕世華章。 即便是同樣的材料,也未必產生出同樣的文章。正如"總章無常曲,火庖無定味",個人的風格總是會體現出來,完全相同的材料讓不同的廚師來做也會有不同的味道。因為主賓的選擇、前後的步驟不同,文章的清濁妍蚩也就不同。因此正如一個高明的廚師善於用最簡單的材料做出令人稱奇的美味一樣,一個真正出色的作家貴在用簡明平實的語言寫出絕妙的文章。那種認為只有覆蓋千里的尋木才能用於建築大廈、只有用人所罕知的鬼神之言才能著成文章的想法是十分錯誤的。 三、文貴豐贍,不拘一格 葛洪認為,文章的風格和作者的才思不同,不能強求一律。"五味舛而並甘,眾色乖而皆麗",(《辭義》)就是說色與味不一,而其甘美則無異。他還在《廣譬》中指出:"色不均而皆艷,音不同而咸悲,香非一而並芳,味不等而悉美。"更加明確地闡發了這一思想。他承認美是多元的,文章的藝術風格不同,但其藝術價值無別,所謂春華秋月,各擅勝場,奼紫嫣紅,皆領風騷,即此類也。 美是多元的,聲色香味不同,只是表明其各有特性,而其美均等,沒有高下階級之分。這一思想是十分可貴的,因為中國傳統意識太習慣於把事物分出一個三六九等了,即便是無情無識的天地自然,也非要搞出一套主從尊卑的體系,幾乎不知平等為何物,對於性異而位同更是感到不可理解,只要有差分,便馬上想到是地位的不同,根本想不到在同一個地平線上生長著無數個品性各異的眾生。 中國文化尚和而不尚同,所謂和,是指不同的事物形成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即"群色會而兗藻麗,眾音雜而韶 和也"(《尚博》)。盡管也強調眾殊,但落腳點還是合一,一為主,多為從,以多始,以一終。強調的不是眾殊之間的平等的關系,而是它們共同的歸屬,因此仍未擺脫尊卑主從的模式。 盡管葛洪的這一思想只限於美學領域,且未得到展開,但其意義還是很大的。因為它展示了多元存在與平等意識,對於習慣於唯一至尊和主從關系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有力的沖擊。 美是多元的,與此相應的美的標准和審美也應當是多元的,不可一概而論。因此在欣賞和品評文章時也應當考慮到文章的風格的多樣性,不能用單一的標准或者純粹根據個人的愛好來隨便下定論。葛洪指出,淺近之人,習慣於"愛同憎異",對合乎己意的則以之為貴,對與己異趣的則以之為賤,根本不考慮自己的標准並非是唯一合理的標准,不承認藝術的多樣性。這樣就無法對文章的藝術價值做出正確的客觀的評價。 葛洪指出了評論文章的難度,以為"文章之體,尤難祥賞"(《辭義》)。這一方面是因為藝術本身的多樣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審美者各自的情趣和審美能力不同,很難得到一個完全客觀的公允的評價。如果只是以審美者個人的趣味為標准,"以入耳為佳,適心為快"(《辭義》),那麼那種需要很高的欣賞水平的九成之韶樂、風流之雅頌恐怕一般的人就難知其妙了。因此淺近之人,只知鹽梅之咸酸,不解大羹之妙味,唯見飄盪之細巧,不明深沉之遠致。審美者的個人情趣和愛好在審美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個人愛好又是很難統一的,這使審美活動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葛洪指出:"觀聽殊好,愛憎難同。"(《廣譬》)人的審美情趣千姿百態,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體現了審美者的個性,不可一概而論。譬如人皆愛好紅顏麗色,而黃帝卻逑篤丑之嫫母,陳候偏憐可憎之敦洽。人莫不愛好音樂,而漢順帝喜聽山鳥之鳴,以為遠勝絲竹之響,魏明帝樂聞椎鑿之聲,不愛金石之和。非但人的審美情趣有別,人的欣賞能力也是不同的。"夫聵者不可督之以分雅鄭,瞽者不可責之以別丹漆"(《守 》),對於缺乏審美能力的人,即便是南威西施立其前,也會視而不見;黃鍾大呂鳴其測,也會聽而不聞。而審美能力的高低往往與人的審美情趣的高下相聯系,慣聽桑間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聲的人無法領略六莖九成之和音、陽春白雪之雅韻。 不僅欣賞者的情趣各異,能力不一,作者的才思和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參差不齊。有的浩闊而不夠淵深,有的深邃卻又狹隘,有的思路清楚而言辭鈍拙,有的不合事理而文句工巧。這些都是各有長處的偏才,不是兼擅諸長的通才。著述文章必須根據自己的才思行事,避其短而用其長,不可強求,如果梗短汲深,力小負重,非要在自己不擅長的方面逞能,只能是自取其辱。 同著文章,而高下有別。葛洪指出:"若夫翰跡韻 略之宏促,屬辭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蘊藉汲引之深淺,其懸絕也,雖天外毫內,不足以喻其遼邈;其相傾也,雖三光 耀,不足以方其巨細;龍淵鉛鋌,未足譬其銳鈍,鴻羽積金,未足比其輕重。"(《尚博》)說明人的文才相差很大,直致有天壤之別。英逸之士,才高思遠,探賾索隱,雖天地玄黃,無以拘其心,珠玉滿斛,無以比其言,非尋常舞文弄墨之人所能比,正如廄馬千匹,騏驥有超群之價,美人無數,威施有絕世之容一樣。不能忽視這種差別,將能揮毫染紙的人都視為一例。 文章本身高下不一,風格多樣,而評賞者又好惡不同,修養各異,這樣就使文學欣賞和評論的難度大大提高。文章的價值固然要通過文學欣賞和評論體現出來,但是由於讀者和評論家本身的水平和情趣不同,這種體現未必能夠做到完全和准確。眾口所譽者,未必果佳;舉世皆非者,未必實惡。文章本身的藝術價值不會因為審美者的品評而增減,和氏之玉,不以是否見知而改其質;簫韶九成,豈因俗士掩耳而易其和。而愛同憎異、貴古賤今、以己度人、以淺量深又是文學欣賞和評論中的通病,因此真正的好文章往往得不到時人的好評。因此文學評論盡管重要,但也未必是文章價值的真實反映,得到好評固然可喜,未獲美譽也未必可悲。葛洪提出"文貴豐贍"(《辭義》)的觀點,認為文無定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高者識其深,低者見其淺,毀譽交加,亦無足怪,沒有必要追求眾口一辭,人皆稱美,這與其美是多元的理論是相應的。 四、文貴刺過,粉飾無益 葛洪出入道儒,學兼內外,其思想是復雜而又矛盾的,他一方面期於丘園,逍遙高蹈,想做一個遠離塵世的隱士,一方面又未免邦家之思,不忍獨善其身,憂國憂民之熱情溢於言表,表現在文學思想上,他一方面高揚文章的藝術價值,為魏晉以來的華麗文風辯護,一方面又反對不顧社會現實,不見民間疾苦,一味地香艷,粉飾太平,諂媚當路。他認為,文章形式的美盡管重要,但若徒具衣冠,言不由衷,缺乏濟世救國之大志,不具賑貧扶弱之熱情,這種美雖美無益,只能是一種蒼白的病態的美。 葛洪指出,文章"不能治風俗之流遁,世途之凌夷,通疑者之路,賑貧者之乏,何異春花不為餚糧之用, 蕙不救冰寒之急!"(《辭義》)在這里,他似乎又回到了"詩言志"的立場上,春花本來就不做餚糧之用,蕙蘭本性非是禦寒解凍,然而春花之艷麗,蕙蘭之清芬,不讓餚糧之解飢,衣裳之蔽體,美的價值不在其功利。這種實用勝於審美的思想體現了葛洪美學思想的復雜性,這種觀點並非是他一時的看法,而是他一向堅持的觀念,如他又在《應嘲》篇中指出,"夫制器者珍於周急,而不以采飾外形為善;立言者貴於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譽為高",還言"墨子刻木雞以厲天,不如三寸之車轄;管青鑄騏驥於金象,不如駑馬之周用",同時對莊子、公孫龍的大而無當、奇而無益進行了批評。 葛洪的這一思想只不過是傳統的功利主義精神的再現,這種意識阻礙了藝術和科學的發展,限制了人的思想自由,是一種狹隘而又庸俗的實用主義,它使人被約束在"現實"的物質土壤上,正如一個被一根繩子拴著的小鳥一樣,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中享受有限的自由,永遠透見不到真正的理想之光,永遠看不到自由精神的倩影。這種意識培養出來的只能是一群目光短淺、思想狹隘,只會循規蹈矩、因循守舊、缺乏進取心和創造精神的實實在在的庸人,這也正是我們的民族精神的最大弱點和如今落後於人的重要原因。 既然這種功利主義精神有如許之多的弊端,那麼為什麼葛洪和那麼多的思想家還一致加以支持呢?這是由於飢不擇食、寒不擇衣的嚴酷現實的逼迫,由於物不足用、生民多艱的自然壓迫和社會壓迫的雙重壓力。作為一個重視現實、憂國憂民的思想家,不能不先解燃眉之急,先考慮功利和用度。 因此葛洪主張文章要立足現實,有益於世,並且將此作為衡量文章高下的一個重要標准,以為敢於揭露現實的弊端、不昧著良心粉飾太平的才是好文章,"古詩刺過失,故有益而貴;今詩純虛譽,故有損而賤也。"(《辭義》) 正視現實不僅是一種創作態度,更體現了作者的勇氣和良心。面對黑暗的社會、殘酷的現實、暴虐的統治、專制的制度,面對風俗之流變、道德之淪喪、世事之顛倒、文化之頹廢,面對生靈之塗炭、山河之破碎、豺狼之當道、彝倫之傾墜,一個有良知的文人是不會置之不理的,更不會同流合污,為虎作倀,盡管大膽揭露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附炎趨勢能夠分一杯羹。 任何獨裁者都不喜歡聽到直言實話,對此必然會不遺餘力地予以壓制,葛洪內心是非常清楚的,但在有人提出他的"言苦辭直"足以激怒統治者,不如"揚聲發譽"見貴於時之時,葛洪回答道:"夫制器者珍於周急,而不以采飾外形為善;立言者貴於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譽為高。若徒阿順諂諛,虛美隱惡,豈所匡失弼違,醒迷補過者乎!慮寡和而廢白雪之音,嫌難售而賤連城之價,余無取焉。非不能屬華艷以取悅,非不知抗直言之多吝,然不忍違情曲筆,錯濫真偽,欲令心口相契,顧不愧景,冀知音之在後也。"(《應嘲》)他認為,君子著書立言,應當"式整雷同之傾邪,磋礱流遁之暗穢"(《應嘲》),反對"徒飾弄華藻,張磔迂闊,屬難驗無益之辭,治靡麗虛言之美"(《應嘲》)。 葛洪的這種敢於揭露現實、直言無諱,為此不計個人的得失安危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它體現了文人的良心和節操,也是文章的靈魂和風骨。那種"阿順諂諛,虛美隱惡"的御用文人,粉飾太平、不顧現實的無節墨客,應為之羞。 葛洪對為文之道的論述是全面的,除上述諸條之外,他還指出了作者易犯的毛病。一是缺乏自知之明,本為偏才,卻不知揚長避短,強欲兼之,非要自暴其短,逞強好勝,故不免貽笑大方。二是才高文煩,廣譬博喻,欲舍不能,故散珠碎玉,不成條貫,美人豐肌,難入楚宮,陸機才多之患,即此類也。三是思淺言工,文多質少,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皮膚鮮潤,骨骼迥弱,華而不實,言不由衷。葛洪認為,真正的美文華章應當出自兼通之才,其人應博學多識,天文物理,無所不解,王道人事,無所不知,內外兼通,故能文質相應,外並日月星辰之高麗,內蘊大海玄淵之深妙,如此立言,方不負"經國之大事",如此為人,自然身賤而名貴,千載而彌彰。 註解:(1)《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見《魯迅全集·而已集》。 (2)《法言·吾子》。 (3)參見《中國詩學通論》第110頁,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4)參見《中國詩學通論》第112至114頁。
⑹ 什麼樣身材適合穿旗袍
女子可分為兩類,一種是骨感瘦小的楚楚動人型,一種是飽滿豐腴的動感嫵媚型,兩種不同的類型,當然也會綻放不同的魅力之色。作為女人,她身上所具有的特殊氣質會讓很多人為之折服,也會讓很多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之下。

國風連衣裙子,十足的復古風,小清新少女感覺,精緻的剪裁勾勒出迷人的身材,漂亮又大方。中國風小立領的端莊典雅。'
⑺ 中國旗袍大賽的首屆紅顏雅韻杯「旗袍情·中華美」環球大賽
中國旗袍會「同心圓夢美麗中國行」首屆「旗袍情·中華美」環球大賽於2014年12月24日在北京隆重舉行並獲得巨大成功,開創了以「挖掘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重要內容的賽事活動,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贊揚,受到各界人士熱情關注,意義非凡。
本次大賽推出了中國旗袍會的形象大使——世界著名芭蕾舞蹈家邱思婷
「同心圓夢,美麗中國行」的活動是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國資委、全國政協等國家四部委指導下開展的一項大力發展和扶持民族文化的活動,全球華人齊心協力共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本次大賽具有開創性的突破:開創了「國服設計、綉品展示、旗袍走秀」三項大賽同台競技的先例;開創了以「一位海外華僑講述母親的故事」貫穿全場的先例;開創了以「至尊、華麗、優雅為各年齡段」競賽的先例,讓整場大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本次大賽是在中國旗袍會各地分會經過三個多月的初賽、復賽之後的總決賽,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分會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挖掘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對推動民族文化產業具有重大意義。大賽現場通過母親為旅居海外的女兒親手製作旗袍嫁衣的故事,回憶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從小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母親一起坐在樹下,依在母親的懷中,母親為我梳辮子,教我背誦《三字經》《弟子規》母親為即將出嫁的女兒精心准備著,她要把世上最好的禮物送給最心愛的女兒。那是一件最美最經典的旗袍,她有一個好聽別致的名字--紅顏雅韻。用祖傳的「堂紡疊綉」創造一個奇跡。書寫一段傳奇。女兒懂母親的用意,婚紗的特質張揚性感,而旗袍的內涵包容、內斂。只有學會包容才能擁有幸福,才能擁有自信與快樂!母親,您放心!女兒明白,無論我在哪裡,都是您華夏的兒女;無論我走到哪裡,行李箱中總有一件母親刺綉的旗袍與我永遠相依相伴。」此情此景讓現場觀眾深受感動。
⑻ 中國旗袍協會合法嗎
中國旗袍協會合法。
旗袍會,一般指中國旗袍協會,由海外華僑汪泉先生成立。以旗袍服飾文化為載體精準的解釋東方女性的優美,從而帶動民族服飾文化產業鏈的提升和發展。
近年來,隨著絲綢行業有了蓬勃的發展,這源於中國的女性每個人都喜愛旗袍。中國旗袍大賽這一國際品牌,已經是中華傳統服飾文化最高的盛典平台,重振一帶一路,展現紅顏雅韻,美麗中華,最有舒適度的傳播中國夢。
意義: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
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 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有滄桑變幻的往昔,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旗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