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旗袍的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是什麼
旗袍的文化內涵:
旗袍文化內涵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象徵意義:
因為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一向崇尚溫和寬厚,追求溫馨祥和、凡事適可而止的中庸之道,要求為人要謙虛謹慎、含蓄內斂,這樣的審美心理與旗袍表現的特徵是一致的。旗袍的高貴典雅使中國女性看起來更加優雅、嫻靜,同時也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
⑵ 女人穿黑旗袍胸前綉的是白顏色的龍是什麼情況
女人穿黑色旗袍,胸前綉的是白色的龍的話,本身沒有什麼其它寓意的,只不過黑色來搭配白色會比較顯得白色的龍會很突出的,也會比較好看的。
⑶ 皇帝穿的龍袍上的龍是幾個爪子代表什麼含義
皇帝穿的龍袍上的龍是五個爪的。是皇帝的象徵,喚作"五爪金龍"而且其他官員官服上的龍就是4隻爪的表示臣服於"五爪金龍"比"五爪金龍"低一等。
在最早的時候,三爪、四爪龍象徵著地位重要的人,而後面天子注重自己的威嚴後,給自己定了五爪龍的標志,然後四爪龍象徵臣子。
(3)綉著三條龍的旗袍代表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龍袍(lóng páo),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綉著龍形圖案。綉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綉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據史籍記載,皇帝的龍袍上都綉有九條進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綉在衣襟裡面。
為什麼龍袍要綉九條龍呢?因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皇室建築、傢具陳設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兩個數字。
龍袍的空地一般為褚黃色,龍袍上並綉有9條龍,間以五色雲彩。領前後正龍各1條,膝部左、右、前、後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龍袍並不是專供皇帝穿著,郡王及以上都可以穿,只是不能用黃色,其他官員是不能穿著的,只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著,但在穿著必須「挑去一爪」,以示區別。在明朝,經改制後的龍袍,稱為蟒袍,成為明朝職官常服。
⑷ 龍袍上都有都有哪些紋飾,不同的圖案代表了怎樣的含義
龍袍上除了綉有龍紋,還會有其他繁瑣的紋飾。這些紋飾都用很珍貴的材料製成,整體上看,十分的華麗。每個紋飾,都代表著吉祥的象徵。在清代龍袍上,一共有16處龍紋,其中九條金龍為主要紋飾,盤踞在龍袍的各個地方。
」十二章紋「既是肯定君王有這些品格,但也是對君王德行的一種勸誡。通過這些很復雜的紋飾,體現在各種細節上。但龍袍在清朝服飾制度中,作為吉服的一種,屬於祭祀時穿的服飾。
龍袍上面會有紅色蝙蝠作為裝飾。這是代表」洪福齊天「的意思。還有海浪和岩石的紋飾,這代表著江山永固,福山壽海的意思。這些紋飾還會組合起來使用,蝙蝠會跟如雲紋一起搭配,形成」福運。
⑸ 貴州苗族服飾中的龍代表什麼
苗族認為龍代表婦女生殖器,象徵人類生命之門;生育是鳥進入婦女體內的結果。
苗族刺綉的文化內涵
苗綉創作飽含了苗族婦女深隧的思想內涵和朴實的感情色彩,每一件綉片都是苗族婦女發自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感情的宣洩,「沒有墓仿繪畫的奢侈品,沒有吹棒權勢的獻媚題材,更無矯揉造作、扭捏作態、嘩眾取寵的粉飾之意。」(《苗族刺綉發展源流及其造型藝術特徵》丁榮泉 龍湘平)苗綉作為苗族人民演繹天地萬物、記錄歷史和生活的一種文化載體被苗族世代沿襲下來。其創作的主題、造型及色彩在依附於本民族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和民俗活動等等的基礎上,還吸納他民族優秀文化,形成獨特的苗族刺綉文化。
1、 創作主題
藝術來源於生活。苗族刺綉無論是古時為了實用還是後期作為藝術作品,其創作主題都來源於苗族對自己生存環境、生命意義的認識和感受。苗族沒有文字,就通過「刺綉」這種獨特的形式將本民族的歷史附屬在隨身衣服上,「哪怕遷徙的腳步走的再遠,離開祖居地的時間再久,苗族的子子孫孫都可通過這種神秘而具有獨創性的方式接受有關本民族歷史的信息。」苗綉作為苗族一種文字元號,作為表達情感一種載體,創作的主題是非常深刻而豐富的。
歷史回顧 苗族服飾被世人公認為「穿在身上的史書」,人們從一幅幅綉片讀到苗族歷史。如,駿馬飛渡、江河波濤、苗王印、星宿花、蜘蛛花、虎爪花等等表現出苗族的族源史、戰爭史、遷徙史。
貴州鎮寧苗族把綉有江河的裙子分別稱為「遷徙裙」、「三條母江裙」和「七條江裙「遷徙裙」裙面上有81條橫線,分9組,每一組有9小條。傳說是表示蚩尤有9子,每子又9子,共81子孫,組成81個兄弟氏族,也就是九黎部落。「三條母江裙」上綉染的三大條橫線,表示蚩尤失敗後苗族遷徙過的黃河、長江和嘉陵江。「七條江裙」說的是苗族遷徙過的七條江河。黔東北苗族婦女所穿的「蘭娟衣」上的「江河波濤」,傳說是一個叫「詩蘭娟」的苗族婦女,為記住南遷的歷程,離開黃河時在自己左手袖子縫上一條黃線;渡過長江時在右袖上子上綉上一根藍線;渡過洞庭湖時在胸口上綉一個湖泊形狀的圖案……每翻過一座山、渡過一條江河她都在自己的衣服某個部位縫下一個記號。最後,到了武陵山區定居時,蘭娟按照她所記的符號,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線重新綉制一套精美的女裝送女兒出嫁。這種民俗傳襲至今。黔東南凱里、施秉、黃平、台江等地的苗族婦女在每件花衣的披肩上、裙沿邊都綉有兩道彩色鑲邊橫線,象徵黃河與長江。
「駿馬飛渡」圖案是鳳凰、古丈、松桃苗族衣服花邊上最流行的圖案。花邊是由無數個像馬的花紋組成,橫跨在河水中,表示萬馬飛渡黃河,馳騁中原。馬的兩邊是由無數三角迭成山型相間排列,表示崇山峻嶺。
還有「星宿花」表示蚩尤和黃帝打仗夜間行軍時靠星宿指引方向;「蜘蛛花」表示被圍困時祖先頑強戰斗的精神;「虎爪花」敘述苗族遷徙到深山時打虎的故事。
回顧歷史,緬懷祖先是世代苗族婦女刺綉不可缺少的主題。
自然崇拜 苗族信奉「萬物有靈」,把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認為人也能創造出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擁有自然才有的外在力量,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意識。至今,苗族把對天地以及組成天地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仍然一一體現在婦女刺綉作品上。僅黔東南的服飾動物刺綉圖案,就有龍、雞、鴨、鵝、黃牛、獅子、狗、豬、馬、羊、青蛙等等五十多種。這些動物有的單獨展示,有的與人組合,有的在花草果木之中,還有的是人頭動物身,人作為一種動物與其它動物一樣在苗族綉片作品混融於一體。其形象也不是自然界中的動物原樣,而是經過優化組合、神化了的超自然形象。牡丹、石榴、桃花、李花、梅花、馬蹄花等等植物花卉在苗族綉片中比比皆是。尤其楓香樹,它是苗家人的「媽媽樹」,是萬物之母、生命之源,在苗綉是必不可少的紋樣。
在苗家人看來,龍能保寨安民,賜人風調雨順;姬宇鳥美麗漂亮;蝴蝶是族群始祖;魚蝦表示食物豐足;蛙蟾關五穀收成;老虎威武勇猛;獅子活潑伶俐;鹿溫順文雅;象中直堅毅;牛力大體壯吃苦耐勞等等。而果木花草則表現出充沛的生命,象徵生命的動力、源泉,葫蘆寓含新的生命;石榴表示多子;楓葉意蘊長壽;花卉象徵少女、青春……
人托花、花藏人,飛禽走獸花叢中,人與動物、植物和諧相處,這是苗族的美好願望,並通過刺綉把這種美好願望表達出來,傳承子孫。
生命感悟 進入文明時代,人們羞於談論生殖,而苗族是一個敢於崇拜善於崇拜的民族,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有自本民族獨到之處。她們通過刺綉把對生殖的繁衍崇拜以借喻、隱喻表達出來,讓子子孫孫認識人類起源和生命意義。苗族認為龍代表婦女生殖器,象徵人類生命之門;生育是鳥進入婦女體內的結果;牛和鹿是生命與陽氣之象徵,表示生命之延續;萬物之祖的楓葉與蝴蝶則是苗族刺綉上必須保留的紋樣;魚作為遠古中原民族崇拜的婚配、生殖、繁衍之神物,在苗綉中表現最突出、出現率最高、變形最豐富的圖案,是苗家人對魚旺盛的生殖能力的崇拜,渴望本民族子孫多得象魚崽;還有「鳥占牡丹」、「鳥啄石榴」圖案表明苗族婦女對生殖的崇拜;盤瓠也是苗綉中出現較多的圖案,是苗族姻親的標志。當然,無論是龍、牛、鹿、盤瓠還是楓葉、蝴蝶與魚,苗族也將視為圖騰來崇拜,作為圖騰圖案出現在苗綉中。
在苗族刺綉中,苗族女性公開張揚生殖意念,推崇人類生殖繁衍,使生命力在女紅文化中得以升華。
神化傳說 在口頭文學中,苗族的神話傳說很多,起初一些神話故事被苗族婦女綉制在衣服,發展到後來,苗族就把一些精典神話故事或人物神化傳承給子孫。如姜英射月、龍狗與六男六女、蝴蝶媽媽、開天闢地、狗盜糧種、小狗犁地、公雞請日出以及盤瓠、蚩尤、人首蛇身的延維、姜英誕生等等神話故事或人物是苗族刺綉製作的重點。楓葉、蝴蝶、魚、龍、牛、修狃、盤瓠、蛇、魚等圖騰在苗族刺綉中的形象更是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全憑刺綉者的想像和創造,或以此為主或穿插於整個圖案之中。綉片圖案中的人生翅膀騎龍獅馬牛鹿,要麼是馭蟠龍飛鳳,要麼是人首蝶身、人首蛇身、魚身鳥翅;再不就是捲曲於動物肚子、花蕊之中……競顯神性。
情感寄託 作為刺綉的創造者和製作者,苗族婦女把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人生的感悟及母性情感全傾注在刺綉創作之中,刺綉者的情感、願望等等全一一呈現於刺綉作品上。如,嬰兒的襁褓綉繪的是「蝴蝶媽媽」的圖案,祈求蝴蝶媽媽的保佑。蓮花與魚相配表示「年(蓮)年有餘(魚)」,喜鵲站在梅枝上喻意「喜上眉(梅)梢」;五隻蝙蝠圍繞壽字構成「五福捧壽」的圖案,表達苗族婦女渴望富貴長壽;一對鴛鴦在水中或一對喜鵲在花上是苗族婦女追求夫妻恩愛的美好願望;兩只如意與「萬」字格構成的圖案寓意萬事如意等等。苗族婦女在給丈夫或情郎鞋墊、腰包什麼的小信物會刺綉能表達自己心願的馬到成功、一帆風順、步步高升、心想事成的圖案或字樣,在小孩的衣帽、肚兜、背帶上綉上蜈蚣、蜂子、壁虎、蛇、蟾蜍五毒圖案以表達辟邪、消災、祛病意念(《苗族刺綉造型特徵》龍湘平)。刺綉成了苗族婦女寄託情感的唯一有型載體。
總之,苗族婦女創作的每一片綉片除體現刺綉水平外,均蘊含豐厚的文化內涵、體現製作者的氣勢、審美水平及製作者的喜怒哀樂,宛如畫家筆下的畫、書法家書寫的字、作家創作的小說、詩人的詩歌。
2、造型特徵
從結構相同的苗族服飾中,我們不難發現,因紋飾不同、裝飾部位不同形成不同的服飾款式,這使苗族服飾既有整體性又具獨特性,飽含苗族婦女豐富的想像力、高超的創造力和嫻熟的刺綉技巧。從苗綉刺綉造型角度窺探苗族刺綉的文化內涵將會有進一步的收獲。
紋樣探源 在苗族刺綉中,出現最多、運用地域最廣泛的紋樣有龍、魚、鳳、鳥、蝴蝶、漩渦、花草和幾何紋等。在封建時代,龍紋只能是皇家子孫才配有,但苗族人民卻肆無忌憚地將龍紋綉制在自己衣服上,不分階級,沒有高貴貧賤之分,苗族婦女可憑各自的想像任意綉制龍的形象。
龍加上牛頭、鳳頭、蛇身、魚身、鳥身、蟲腳,甚至配上花卉等。龍紋樣主要在黔東南流行。名稱也多種多樣,水牛龍、蠶龍、蜈蚣龍、葉龍、魚龍、蛇龍、飛龍、人頭龍等。而每一次祭龍民俗活動使苗族人民對龍的認識都有新的感受的,經過幾千年龍形象的沉澱,苗族婦女創造出奇異的龍紋樣。
魚紋樣也是苗族刺綉中出現頻率較高紋樣。《山海經》中載,苗族先民「食海中魚」,魚紋的表現與苗族先民稻作漁撈文化無不關聯。另外,魚是多產多子的象徵,是生命的象徵。因此,魚紋被黔東南苗族演繹的千奇百怪、豐富多彩。黔東地區的魚紋寫實較強,黔東南地區的魚紋寫實寫意兼之,黔東魚紋一般與花草配在一起,黔東南的魚 紋十分豐富,有人頭魚身、龍頭魚身、有的魚還長著翅膀,當然,數太極圖式的交魚圖造型最多鳥紋,苗族認為鳥是人的魂,所以鳥紋是苗族刺綉中表現較多的紋樣。黔東南地區的鳥紋造型最豐富,蟲身鳥足、鳥頭葫身、雙頭鳥、多頭鳥、鳥翅站人、鳥翅生花、龍頭鳥身、鳥頭龍身等造型近百種,尤其以榕江月亮山的「百鳥衣」著稱。在綉制鳥紋樣時,其造型基本上是由不同神態和形態的鳥紋組成,有寫實也有寫意。傳說,雷公與姜英發生沖突,雷公發大水淹沒大地,只有姜英的一對兒女躲在葫蘆中被洪水沖至高山絕壁上,是岩鷹(即鳥)將兄妹背到平地上,兄妹婚配繁衍人類。「鼓藏節」就是苗族祭祖靈祭鳥神的祭祖活動。故苗族又把鳥作圖騰來崇拜。
⑹ 十二生肖中旗袍是代表什麼動物
龍。
上世紀初,女子穿旗袍多半也是為了爭取女子在社會中的權益,而開始有意模仿男子穿旗袍的樣子。所以,龍圖騰的圖案,在旗袍上面出現次數非常多。個人也覺得最有象徵性。比如,范冰冰同學某年的電影節穿的那件,不就很有代表性嗎?
這樣的問題很燒腦,也只能燒腦回答了。O(∩_∩)O哈哈哈~純屬個人審美。
⑺ 夢見自己穿了一件綉了金龍的白色旗袍
夢見自己穿件綉了金龍的白色旗袍:這兩天忍不住思考著一些人生方向的問題,對於未來該做些什麼,下個階段應該要往哪個方向比較好呢?或是思考著該做些什麼才可以讓生活更有意義一些。別悶著頭只顧著自己亂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同討論這個有深度的主題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想法寬度。
⑻ 道袍上為什麼綉有龍鶴圖案,代表什麼跟龍蹻有關系么相關資料有哪些謝謝~!
道士服飾,古無定製。大約從南朝宋陸修靜起,始據古代衣冠之制,結合宗教需要, 定為制度。《陸先生道門科略》曰:此前,道士也有法服,「舊法服單衣袷幘,籙生袴 褶,所以受治之信,男賚單衣墨幘,女則紺衣」。現在則改以巾褐裙帔為道士之法服, 「巾褐及帔,出自上道(蓋指上清法——引者注),禮拜著褐,誦經著帔。……夫巾褐 裙帔,製作長短,條縫多少,各有準式,故謂之法服」。①此後,逐漸增修,至南北朝 末,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飾制度。即按道士入道年限及學道之深淺,分為若乾等級, 對每個等級道士的衣服、冠巾、靴履,應該使用什麼布料、應採的顏色、應取的樣式等, 作出具體的規定。每個等級的道士皆須按此著裝,不得混淆。
據南北朝所出之《傳授經戒儀注訣》載,道士服飾有:
「葛巾、單衣、被(帔)、履、手板。」②據時間大體相同之《洞真太上太霄琅書》 載,則有:「葛巾、葛單衣、布褐、布裙、葛帔、竹手板、草履。」③參照同時期的其 他道書,其服飾不外法服、冠巾、靴履三大項。此三項的形制、顏色及製作方法,略如 下述:
法服 南朝宋時所出之《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卷上《製法服品》曰:「內外法服, 須有條准。若始得出家,未漸內籙,上衣仙褐法帔,皆應著條數。……若受神咒五千文, 皆合著二十四條,通二十四氣;若年二十五已上,受洞神靈寶大洞者,上衣仙褐合著三 十二條,以法三十二天天中之尊,法帔二十八條,以法二十八宿宿中之神。亦聽二十四 條。隨道學之身,過膝一尺。皆以中央黃色為正。若行上法,聽著紫。年法小,為下座 者,勿著紫。若中衣法衫、筒袖、廣袖,並以黃及余淺凈九色為之。皆大領兩向交下, 揜心已上覆內衣六寸。若內衣、法裙,聽以余淺深色為之,……皆垂及踝。若女冠具上 法者,聽以輕紫紗為褐,若裙必用深黃,不得輒用余淺色。其上、中、下之衣,不可計 緣之內外,皆大幅帖緣為之。」④《洞玄真一自然經訣》規定靈寶道士所穿之法服為: 「褐皆長三尺六寸,三十二條。若鹿皮巾褐至佳,皮褐無條數也,黃裳對之。」⑤ 《洞真四極明科》規定上清道士之法服為:
「帔令廣四尺九寸,以應四時之數;長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氣。表裡一法,表當 令二十四縫,里令一十五條,內外三十九條,以應三十九帝真之位。……凡女子學上清,…… 當冠元君之服,用紫紗作褐,令用二丈四尺,身袖長促(《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九引此 文『促』作『短』,是——引者注),就令取足,當使兩袖作十六條,身二十二條(當 為二十三條—— 引者注)。又作青紗之裙,令用四十五尺,作八幅,幅長四尺九寸,余作攀腰,分 八幅(《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九作『分幅』——引者注)作三十二條,此則飛青之裙元 君之服也。」⑥由上可見,道士法服的基本形制為:上著褐,下著裙(裳),外罩帔。 此實為沿襲古代上衣下裳之制。同時,在褐、帔等之製作上,又採取條塊剪裁與縫制的 方法。上雲「二十四條」、「三十二條」之「條數」,即指衣料被剪裁之條塊(幅) 數,亦即將此條塊加以縫合而成衣的「條縫」數。此法亦源於古制。《禮記·深衣》 即規定「深衣」須裁剪成十二幅後加以縫合,謂:「制十有二幅,以應十二月。」⑦另 外,「長裙大袖」是道教法服的一大特點,其道袍、戒衣等,袖口寬一尺八寸,或二尺 四寸,故舊時有民謠雲:「二可怪,兩只衣袖像口袋。」⑧冠巾 《洞玄靈寶道學科儀》 卷上《巾冠品》雲:「若道士,若女冠,平常修道,戴二儀巾。巾有兩角,以法二儀; 若行法事,升三籙眾齋之壇者,戴元始、遠游之冠。亦有輕葛巾之上法,元始所服,…… 亦謂玄冠。」⑨梁或隋代所出之《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 《科》書曰:
「道士、女冠,皆有冠、幘,名有多種,形制各殊,……並用穀皮筍籜或烏紗純漆, 依其本制,皆不得鹿皮及珠玉采飾。」AB大體說來,平時戴巾、幘,作法事時戴冠,而 巾冠之名稱、式樣則有多種。 靴履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科》書曰:「道士、 女冠履制皆圓頭,或二儀像,以皮、布、絁、絹裝飾,黃黑其色,皆不得羅綺錦綉。…… 其襪並須純素,絁、布、絹為之。其靴圓頭闊底,鞋唯麻而已。自外皆不得著。」AC又 雲:「《科》曰:凡道士、女冠,履、屨,或用草,或以木,或純漆布、帛、絁、絹。」 AD《洞玄真一自然經訣》《洞玄太極隱注經》又規定靈寶道士著草履。AE以上布鞋、草 履蓋為平時所穿,高功法師作法事時,則穿靴或舄(復底靴)。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五《法服圖儀》,還將各階道士之不同著裝繪制 成圖,並逐一作了解釋:正一法師,玄冠、黃裙、絳褐、絳帔二十四條;高玄法師,玄 冠、黃裙、黃褐、黃帔二十八條;洞神法師,玄冠、黃裙、青褐、黃帔三十二條;洞玄 法師,芙蓉冠、黃褐、黃裙、紫帔三十二條; 洞真法師,元始冠、青裙、紫褐、紫帔青裹,表二十四條,里十五條;大洞法師, 元始冠、黃裙、紫褐加上清法,五色雲霞帔;三洞講法師,元始冠、黃褐、絳裙、九色 離羅帔。又雲:「女冠法服、衣褐,並同道士,唯冠異制,法用玄紗,前後左右皆三葉。」 AF以上就是南北朝時期形成的道士服飾在用料、顏色、形制及製作方法等方面的制度的 大概情形。
道教十分珍視自己的服飾,稱其傳自黃帝或老君,要道士依制穿著,以有別於普通 百姓。南北朝所出的一些道書中,還借服飾名稱解釋的機會,賦予以宗教道德意義,用 以勉勵道士修道立德。《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四《法服訣第八》雲: 「法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以正理,致延福祥。濟度身神,故謂為服。」AG 「夫冕者,勉也,勉勵立德,免諸塵災。冠者觀也,德美可觀,物所瞻睹。巾者潔也, 斂束潔凈,通神明也。
帽者燾(通幬,意謂覆蓋——引者注)也,覆燾身首如雲霧也。……龍衣華服,明 德所堪,單衣通著,本是深衣。衣此深衣,學以正心,心得深理,終入道源。……褐者 遏也,遏惡揚善。帔者披也,披道化物。裙者歸也,萬福所歸。一名曰裳,裳者常也, 慮迷夫道,常存得常。女子袿�,道繼真�,以防諸惡,義與褐同。……履者何也?理 也,非禮不動,非禮不行,行則善理,唯禮是從,從禮得理,入道成真。舄者釋也,解 除滯蹤。准此而思,觸長無惑矣。」AH為了使道士珍惜道服,道教還制定了一套道士入 道時授受道服的儀式。此制不知始於何時,現見載於北宋賈善翔所作《太上出家傳度儀》 中。據該書載,儀式開始,由保舉師引入道弟子先拜三清大道,次拜度師,禮皇帝,謝 先祖,辭父母,辭親友,然後進入授衣正儀。略謂:「次保舉師與脫俗衣,先著履。度 師贊雲:汝先足躡雙履,永離六塵。……願汝一心奉道,履踐靈壇,凡所行游,不步凶 惡之地,常登法會,徑陟仙階……次系裙。度師贊雲:裙者群也,以群統為意,群於道 友,統以清凈。又謂之裳。蓋在上為衣,在下為裳,以表守謙下為常行之法則。能如是 者,災害不生,諸聖佑護。……次著雲袖。度師贊雲:輕剪黃雲,裁成法服,上以襯霜 羅之帔,下以統飛霄之裙,為中道之衣,不可須臾離體。……次披道服。度師贊雲:道 服者,乃天尊老君之法服也,真聖護持,人天贊仰。……行住坐卧,常須護持。…… 次頂簪冠。度師持於手中贊雲:汝頂是冠,冠者冠也,一身之上,最處崇高,總括 眾發,斗星燦爛,岳勢巍峨,像列真之朝元。……AI道士入道,須舉行儀式授以道服, 實為道教服飾制度之又一內容。
再次,南北朝時期還對法服的使用、存放等作出種種規定。《洞玄靈寶道學科儀》 卷上《敬法服品》曰:「若道士,若女冠,上衣褐帔,最當尊重。……一者,未著之前, 函箱盛之,安高凈處;二者,既著之後,坐起常須護凈;三者,暫解之時,勿與俗衣同 處;四者,雖同學同契之人,亦不許交換;五者,不得乞借俗人非法服用,直至破敝, 皆須護凈焚棄。」AJ這也是道教服飾制度之又一內容。
道教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凡是已經形成的信仰、制度,總是長期堅守不渝。其服 飾制度就是如此。據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北宋劉若拙《三洞修道儀》等所載, 唐、宋的道教服飾,即據南北朝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儀》所規定的各階道士之法服、 冠、履,與《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所定者大同小異。今人周錫保《中國古代服 飾史》第九章「宋代服飾」中敘及宋代道士服飾,曰:「道士的服飾有法衣、褐、被和 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師執行拜表、戒期、齋壇時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 凈衣、信衣、鶴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懺衣 之類。其中法衣、鶴氅等,一般以直領對襟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著的大小褂衣,或 名大小衫,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領斜襟的。這種外衣和內衣,大致同一般人相似。」 又雲:「道家的服色有褐、青和緋,是指法服而言。自唐開始賜李泌紫色之後,宋 代也有賜林靈素以紫服的。」「道家著衣,是先穿道袍之類,然後在道袍之外束以環裙, 即下裳,再把鶴氅、罡衣等加罩在外面」。宋時道士所戴之冠,「同一般人戴者相似, 如黃冠、金冠、芙蓉冠、五嶽靈形圖冠、二儀冠等。……道家平時穿履,法事時穿舄, 舄、履用硃色」。「至於女道士的冠服,大體也同男者相似,也是束發戴冠巾而衣道服」。 AK該書作者經此考察後認為,道教冠服「不同於僧侶們源於天竺的佛教的服飾,而道服 是源出於本土的服飾。所以《學齋占畢》載:『然冠、履兩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竊其所 以,堅持不變。凡閑居則以巾覆冠,及謁見士大夫並行科開章,則簪冠而徹巾穿舄,是 三代之制,尚於羽士見之。』這就是說,我國早期的服式(飾)制度,在道家者流還保 持著遺制,也就是說,宋時道士還保持著古人上衣下裳的簪冠的形制。」LB元代後期, 道教諸派合並而為全真、正一兩大派,此後,兩派的著裝大同小異,皆大體沿襲古制。 今人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第一三○節,據永樂宮純陽殿元代壁畫擇取五道童服 飾加以研究,認為:「五道童衣著近似一般宋、明道童式樣,青綠絹衣,長才過膝,用 絲絛系腰,衣左衽交領加沿,和宋代『道服』小有同異。」LC並稱:「據元明間通俗讀 物《碎金》記載,道服中即有星冠、交泰冠、三山帽、華陽帽、漉酒巾、接籬巾等等名 目,必然具備不同式樣。又元明讀書人戴的純陽巾,也和道家傳說呂洞賓有關系。」又 據《綠雲亭雜言》稱,明太祖初有天下,一夕至神樂觀,見一道士於燈下結綱巾,後即 下旨將此綱巾推行天下,從而使道教服飾「影響到明代巾裹制度。」LD朱元璋第十六子 寧王朱權所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曾記明代道教冠服制度,其所記上清法服、女 真衣等,即南朝所出《洞真四極明科》所規定的上清道士服制;所記道袍、鶴氅及雷巾、 綱巾、靴、履之形制,亦與古制大同。LE可見至明代,道教服飾仍無多大變化。 至清代,全真龍門派道士閔一得在《清規玄妙》中,記載了清代全真派的服飾,曰: 「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沖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遙,五曰紫陽,六曰 一字,七曰綸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陽。所謂唐巾者,唯唐朝呂純陽祖師之派裔可戴。 其或老者戴沖和,少者戴逍遙,或冷時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時用紫陽、一字,各從 其宜。上等有道之士,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綸巾、偃月冠;中極戒者,三教巾、三台 冠;天仙戒者,沖虛巾、五嶽冠。巾皆用元色布緞所置。蓋元為天,頭圓象天;天一生 水,水色屬元,元機於道,以元色頂於首,尊道也。」LF又稱:「凡全真服式,唯青為 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 之喻言,隱藏全真性命雙修之義也。朝參公服,頂黃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黃絛,外 穿鶴氅,足纏白襪,腳納雲霞朱履,取五行俱備之故耳。若宗、律兩師,加中單禮足, 方謂合式。」
現代道士之服飾,「約有六種:(1)大褂。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 (2)得羅(俗稱道袍——引者注)。袖寬一尺八寸,長隨身,大禮服。以上衣服均藍色。 (3)戒衣。袖寬二尺四寸,袖長隨身,受戒用,黃色。(4)法服。方丈大典用,紫色。 (5)花衣。出外念經用,雜色。(6)未受戒道士之大褂及得羅均應為黃色。」LH冠巾 大體與清代同,其名目如《清規玄妙》所載。平時,「道士一般著白布襪、雲履或青鞋。」
⑼ 龍袍上到底綉有幾條龍從何時皇帝穿的衣服叫龍袍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龍是皇帝的象徵,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存在,所以也把皇帝的衣服叫做龍袍,而關於龍的服裝和服飾,也只有皇帝可以穿,就連皇上的一些兄弟和一些大臣和貴族都是不能夠穿的,這也更好地體現了它獨特的高貴地位。
但是真正意義上龍袍的出現是在明朝的時候,在明朝之前,龍的形象相對來說都比較的粗獷,看起來比較凶惡,在明朝經過相應的思想觀念轉變之後,龍也正式成為了皇帝的象徵,當然,龍袍也就應運而生,因為龍本身也是比較尊貴的地位,所以相對來說也能夠更好地體現出皇帝的權威性。
⑽ 皇帝的龍袍上一般都綉有一定數目的龍,不同的數量表示什麼意思
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據史籍記載,皇帝的龍袍上都綉有九條進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綉在衣襟裡面。為什麼龍袍要綉九條龍呢?因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皇室建築、傢具陳設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兩個數字。
萬曆皇帝龍袍上龍的數目比起明世宗嘉靖七年創制的"燕弁服"上的就不能算多了,由弁帽、袍服、玉帶、襪子和絲履構成的"燕弁服"上的龍紋呈九九之數:前身一個盤龍團紋,後身兩個盤龍方紋,領子和袖子上的龍紋加在一起是45條,衣襟上的龍紋是36條。另外,在腰間的玉帶上還裝飾著九件刻有龍紋的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