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清漢旗袍為什麼不是漢服
擴展閱讀
為什麼現在皮衣那麼便宜 2025-05-10 23:03:04

清漢旗袍為什麼不是漢服

發布時間: 2022-06-08 01:29:36

㈠ 清漢為什麼不是漢服

因為清朝的主政民族是滿族,他們推行的是滿族的服飾

㈡ 旗袍屬於漢服嗎

不屬於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而旗袍是民國時期漢族婦女製作的西服,但糅合了當時女性的服飾元素。由於那個時候漢族服飾文化完全滿化,所以糅合進西服中的是滿元素。滿是滿清元素的服飾怎麼能說是漢服呢。
旗袍的原型是源於滿清旗人的服飾進化改良而來,最早出現在舊上海,當時的上海可謂十里洋場煙花地,紙醉金迷黃浦江,三百六十行的各色人等出現在這里撈生活,所以自然也少不了青樓,但這行也是人滿為患,競爭激烈,就有一些青樓女子為了更好的招攬生意。於是將原本寬直的滿清大褂長袍改良成瘦腰效果,來更加突出女性身材的S曲線,一點一點發展到後面在側縫也開出了露至大腿的高叉,也就是出現了我們現代旗袍的雛形,可能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司空見慣不以為然,但在清末民初的那個時代,還是能驚煞一眾國人的三觀,但確實改良後的旗袍即美艷又動人,而且開始在工藝上大量使用像夾筋、鑲邊、包窄、盤扣、綉花等等這些復雜工藝裝飾,在面料上也開始多種多樣化,除了棉布還有一些收入較高的舞女之類也使用錦、鍛、絲綢這些華貴面料製作而成的,且手感、光澤及親膚效果更加出色。

㈢ 旗袍是漢服嗎理由是什麼呢

首先看一下漢服的定義:「漢服,作為整個漢民族服飾的統稱,是漢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沉澱中,通過不斷演化與民族融合所產生的代表性服飾。它隨著漢民族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變化而變化。」——來源中國知網,《漢服論》, 李晰。簡而言之,漢服是隨著漢民族歷史演化而演化的漢民族的服飾。好,接下來來看看旗袍。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最主要的服飾形式三種,「棄服」、「深衣」和「袍」。旗袍可以說是袍服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旗袍的本意為旗人之袍。所謂旗人,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後,將其統治下的人戶分為八旗,滿族人均在旗,稱「旗人」。他們所穿的袍服便成為旗袍。清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要求八旗命婦,一律著旗裝長袍,不得效仿漢人著裙衫。因此,清代滿族婦女的主要服飾就是滿族的旗袍。雖然這樣,但是經200餘年,隨著滿、漢文化的交融,清代的旗袍在造型與裝飾手法上也隨之有了一些變化。旗袍的款式變化:領子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變化過程,且形似元寶;袖口平而寬大。並一改清初之簡朴風格,極盡奢華,領口、袖口、襟側等處處鑲邊,並以多鑲為美。其次,刺綉極為盛興,精美華麗,總面積甚至達到了70%。但其造型外觀,仍採用平直線條,衣身寬松,只是在下擺左右兩側出現了開衩。到了辛亥革命後,生產力發展,西風東漸,此時旗袍產生了更多的變化。首先,長度縮短到小腿,後來又縮到膝蓋。袖子也變緊,變短。受歐美服飾和西方裁縫的影響,旗袍開始收腰身。到30年代旗袍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宣傳畫、電影等娛樂業的發展和國外衣料的大量湧入推動了旗袍的普及和發展。上海成了舊中國的服裝中心。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從1930年到1931年首先是袖子趨向於貼身,然後整體款式向苗條線形發展。1937年以後,一改20年代衣長至膝下的款式,恢復了衣長至足、吸腰、矮領,袖子發展成短袖。到80、90年代的改良旗袍,又迎來了一個短暫的高潮,雖然出現了「制服旗袍」這樣一個奇怪而應時而生的產物。到現在,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可以看到,旗袍的發展一直與漢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整個的旗袍演變史也能看到漢民族的歷史。因此,從這個意義而言,我個人認為旗袍屬於漢服。

㈣ 中國的傳統服裝是旗袍而不是漢服,這是為什麼

漢服侵略者強行截斷傳承達300餘年,故現在的人不知道漢服,但是現在的環境是,漢服在逐漸的復興。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漢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實際上民國旗袍首倡群體並不承認「旗袍」這個稱呼,而是「只叫它做長衫、長衣或長袍,與男性服裝混為一詞,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中華袍」,最後還是叫回旗袍。

㈤ 為什麼旗袍明明不是漢族傳統服飾卻被很多人當作是,還被認之中華傳統服飾漢服不是嗎

現在的旗袍並不是滿族服裝,而是辛亥革命前後為解放女性而設計出的採用中國滿族元素(滾鑲、立領盤扣、領口單扣)、西式立體裁剪(漢民族服裝全部都是中式的平面裁剪)、迎合西方審美(開衩露大腿、露胳膊這在中國傳統中是絕對不允許的)的時裝,是時裝,不屬於民族服裝,更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唯一和漢人有關的,就是時裝旗袍也許是漢族人發明的。
旗袍和中山裝是民國時期的國服,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旗袍被當成傳統服飾的,但是旗袍不屬於漢服。
漢服始於皇帝「垂衣冠而天下治」一直到明末滿清推行剃發易服法令,血腥屠殺數百萬漢人(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比日本南京大屠殺屠殺的中國人多上很多倍!),強迫漢人脫下漢服,剃發結「金錢鼠尾頭」,這是漢人之恥!
把滿清統治時期的服裝和後期由其發展而來的旗袍、馬褂偽唐裝當成漢民族服飾、漢服的一種,更是天大的錯誤!
漢民族以和為貴,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不錯。但是不代表漢族人不應該認清楚自己的歷史。
現代人可以忘記「剃發易服」之恥,又怎知那天不會忘記日軍侵華之恥?
滿族是中國的一部分,是與漢族平等的。漢族包容,並不代表可以無恥的把別的民族的文化堂而皇之的當成自己的,也不代表應該屈居人下!
現代漢服是基於從古至今的古畫、文獻記載、出土實物復原的。不是古裝,而是漢民族的民族服裝。至於為什麼不單單復興最後的明制漢服,大眾的選擇決定一切,喜歡秦制漢制唐制漢服襦裙、曲裾深衣的人同樣不少,漢服種類多達數百種,至於最後剩下哪些,還值得時間來慢慢篩選。
現在看來,很多形制,例如明制漢服中的水田衣(由布料拼接而成的衣服),就不太受歡迎。
另外,漢服不能按朝代論,而應該按形制論。像很多形制的服裝,例如齊胸襦裙,就從南北朝時期一直流行到了唐宋時期。只能說漢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秦漢深衣、唐齊胸襦裙、宋褙子、明襖裙。

㈥ 為什麼清代女服不能算是漢服

清代女服,指的是滿清統治時期(1644—1912年)中國境內全體女性所穿著的衣服,清代女服大致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滿族女性服飾體系,另一個是漢族女性服飾體系,前者代表滿清皇室和貴族階層,後者則代表士紳階層和普通百姓階層。從清前期到清末,這兩大體系相互之間有很大程度的交流和融匯,但主要是前者的滿族女性服飾體系影響著漢族女性服飾體系(參考民國時期改良旗袍的出現,漢族女子傳統上衣下裳衣著的逐漸消失),後者雖然也對前者有一定影響然而在歷史進程中卻不是主流。

㈦ 旗袍算不算是漢服

不算,漢服雖然在各個朝代不盡相同,但是一些最基本的元素還是有共性的例如寬袖,y形衣襟,腰間的束帶等。而旗袍只能說是滿清服飾的變形而已。

㈧ 女性國服為什麼是旗袍,而不是漢服

女性國服之所以為旗袍而不是漢服,原因有三。其一,旗袍是女性追求平等的產物;其二,旗袍更能勾勒出中國女子的獨特身材,且在大場合中更加端莊典雅;其三,漢服容易被人認為是亞洲別國的服飾,而旗袍能被人一眼就看出是來自中國的。

01、旗袍是女性追求平等的產物

民國初期的男女地位並不平等,社會中還滿是封建思想。但那時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經開始傳入中國,新時代的女性為了追求自由平等就開始通過行動來表明立場。她們開始刻意模仿當時的男子服飾,那時候男子都是穿著長袍,於是,她們就也穿長袍,來體現男女之間的平等,旗袍便被製造出來了。旗袍成了她們追求平等的產物,是男女地位平等的象徵。

其實,無論是旗袍還是漢服,都是中國的傳統服飾。不同的人對它們有不同的看法,眼光不同,觀點就會不同。就我個人觀點而言,女性國服我站旗袍。

㈨ 清朝漢人穿的服裝算不算所謂的漢服,為什麼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44年入關,逐步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840年鴉片戰爭後進入近代,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嚴重喪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自此之後,中國進入了民主時期。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㈩ 為什麼穿旗袍不穿漢服

……

大部分穿旗袍的人可能會覺得旗袍很古典,所以穿旗袍吧。或者是職業需求,比如說現在大酒店喜歡搞這個旗袍做職業裝。

很大一部分並不知道漢服可以做民族服裝穿。清初剃發易服使漢服斷代,這中間的四百多年被秀禾服取代、之後民國又規定旗袍為女子禮服,所以很多人只知道旗袍不知道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