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上海什麼時候禁旗袍
擴展閱讀
粉色短皮衣怎麼內搭 2025-05-12 15:46:12
皮衣封底劑怎麼用 2025-05-12 15:10:50

上海什麼時候禁旗袍

發布時間: 2022-05-29 23:10:19

A. 「賽會雖然不象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為什麼要禁止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

那要看文章講得是什麼年代,你可以去搜一搜時代背景

B. 上海在哪年到哪年裡禁止穿旗袍

旗袍是滿清服裝演變而來的。
滿清時期,滿清強迫漢人放棄自己的民族服裝,穿上滿清服裝。使得漢族成了唯一一個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很可悲。

C. 上海為什麼禁止穿旗袍

沒有禁止過呀!

D. 幫幫忙,謝謝。

全面推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使民國時期的服飾時尚主流全面西化。

民國:摩登男女的服裝時尚(1912-1949)

「春江水暖鴨先知」,站在民國服飾大潮前沿的依然是那些時髦新派的男女。自民國政府立後,全面推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使民國時期的服飾時尚主流全面西化。
「雲裳時裝」是民國時尚女性最青睞的服裝品牌。
1927年,在上海靜安寺路一棟三層小洋樓里,雲裳服裝公司隆重開張了。這是中國第一家專為女性開辦的服裝公司。「雲裳」兩字,大約出自李白的詩句「雲想衣裳花想容」吧!
雲裳公司的形象代表是紅極上海灘的交際花唐瑛和詩人徐志摩的新夫人陸小曼。該公司出品的時裝,完全採用西方流行的立體裁剪法,使服裝的造型獨特、新穎,每一品牌一經上市,立刻一搶而光。穿雲裳時裝是那時時髦女性的一大時尚。
雲裳公司的開山之作是緊跟巴黎時尚、同時具有鮮明東方風格和中國特色的時裝女大衣。1927年的冬天,上海以及附近的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的大街上,凡是有時髦女子出現的地方,就會有一道道由雲裳牌大衣組成的亮麗風景。
很快,雲裳牌大衣走向北京和天津等地,成為時尚女性不可缺少的冬日裝扮。

第二年,雲裳公司又設計、製作了春秋兩季的夾大衣、單大衣和仲夏夜所穿的具有裝飾作用的綢外衣,並迅速推向市場風靡上海灘……
雲裳服裝公司的成功帶動了上海灘服裝的發展與興旺。一年後,鴻翔時裝公司在上海同孚路上開張,在極短的時間里便可以與雲裳公司分庭抗禮,成為一大時裝品牌。
30年代後,在上海的法租界霞飛路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家新的時裝公司;這些時裝公司與雲裳公司和鴻翔時裝公司一起,為民國時期的上海和其他城市的俊男靚女,提供了許許多多設計非凡、製作精良的時裝。
上海於是也成了30年代遠東地區、甚至整個亞洲的時裝之都。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印度等國的富商大賈,都會趕到上海,選購時裝——有人做過統計,在巴黎流行的某一款時裝,10天之後,基本上就會出現在上海街頭——
難怪!

30年代流行的高跟鞋

服裝模特出現了,並迅速成為服裝時尚的象徵和代表。1929年天津的「服裝跳舞會」,1931年上海的"服裝表演會"等,均盛極一時,並成為大小報刊爭相報道的焦點新聞。
而那些身穿艷麗時裝的服裝模特,也很快成為許多時尚女性最心嚮往之的職業。

皮草大衣新樣式
將身體嚴嚴實實地包裹住的長袍大袖被一點點拋棄,女性的曲線之美在一點點頑強地綻放。衣袖不斷地變窄變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襖的腰身漸緊漸瘦,將纖纖細腰和優美的曲線完全地展現出來;裙子從長至腳踝逐漸向上伸展,女性潔白的小腿,乃至膝蓋,都勇敢地暴露在眾人的目光中;衣領從常常遮住半個臉到矮領、無領,直到袒露出頎長、性感的脖子--民國時期的女性,最終為自己創造了不同凡響的服裝時尚。

無袖旗袍是民國時期非常流行的旗袍樣式
西裝依然是男人們時髦的服飾,但中山裝很快就開始與西裝平分天下。1913 年,「奉幫裁縫」運用西式裁剪法做出了第一套中山裝——
1915年,一個名叫王財榮的裁縫走進了孫中山在廣州的大元帥府。
王財榮,浙江奉化人,在上海南京路上開著一家「冒祥呢絨西服號」,專做各式西裝。因為與蔣介石是同鄉,經蔣介石引薦,王財榮在1915年初春的一天,見到了孫中山。
那時,在緊張的革命之餘,孫中山一直都在琢磨著怎麼設計一種適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人穿著的、與傳統服飾不同的新型服裝。在王財榮面前,孫中山講述了自己心中的服裝樣式:要與長袍馬褂不同;長袍馬褂是封建時代的象徵,是落後、守舊的代名詞。也不能完全像西裝;西裝穿起來精神,但太過煩瑣,還要穿馬甲扎領帶,實在是麻煩。應該是穿起來既美觀、舒適、大方、莊重又不復雜。要有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也就是禮、義、廉、恥;要有五個紐扣,象徵中華民國五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即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和監察權;袖口上要有三個紐扣,以代表民族、民權、民生這三民主義……

中山裝含義深刻

幾天後,根據孫中山的設計思想、由王財榮縫制的第一套中山裝問世了。作為一種國民革命的象徵,中山裝很快就成了極具政治化色彩的時尚裝束。那些追隨孫中山革命的人,相繼穿上了中山裝。其中,蔣介石最為著名。在各種正式場合,蔣介石除了軍裝,就是中山裝。而且,又以後者居多。
蔣介石穿的中山裝都很考究,裁剪精細、合體,布料則大多是日本進口的,非一般崇尚中山裝的人所能享用得起的。
1929年,蔣介石成為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主席,他特別作了規定:中山裝是民國政府的制服,在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級文官宣誓就職時,必須一律穿中山裝,以示「奉總理之法」。

蔣介石的侍從官俱穿著中山裝
民國時期,西裝雖已在中國落地生根,但國人也開始將其與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進行融合,創造出一種中西合壁的穿著來:綢緞長袍、西服褲,頭頂圓形禮帽,足上是一雙烏黑油亮的牛皮鞋。當然,這樣的裝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時尚,如一些國民黨的要員、大商人、大銀行家等等。上海市市長吳鐵成便經常是這么一副行頭。

至於大學生和大中學校的老師,則多是上身穿陰丹士林布的長袍、下身穿西式褲子、腳穿布鞋。到民國中後期,這么一種穿著打扮,儼然已經成了知識分子的標志性服裝。我們現在在反映民國時期生活的影視作品中,還常能看到。

穿著陰丹士林布長袍的先生們

民國期間,對舊時旗袍的改造從未停止過,尤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長短、開叉高低、有袖無袖、袖之長短等方面,幾乎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些變化,而這些變化,又都是跟隨著西方服裝變化的步伐。有人曾將上海婦女旗袍從1925——1940年的長度變化,繪成一個曲線圖,今天看看,殊為有趣……
旗袍,顧名思義,當然是「旗人之袍」,也就是滿清人所穿長袍;民國初年,旗袍漸漸受到漢族女子的喜愛,從此逐漸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將原本寬寬大大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條型發展,以顯露女性的自然曲線之美,原本的長及腳踝,開始向上伸展;而開叉也不斷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對腰圍、胸圍、臀圍這三圍的要求更是越來越高,強調與身體緊貼,務要將人體曲線暴露和刻畫至淋漓盡致,令觀者一覽無余。有一段時間,左右的開叉甚至高過腰際。
這在當時,稱得上是驚世駭俗的了。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長篇小說《子夜》中,曾有這樣一段描寫:
「吳老太爺從鄉下乘輪船來到上海,懷中緊抱著《太上感應篇》,坐進30年代的汽車里,像一具剛從棺材裡爬出來的僵屍……南京路上,到處是光怪陸離的燈光和高聳的摩天大樓。最讓吳老太爺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開叉旗袍、連肌膚都能看得分明的時髦少婦。那少婦高坐在一輛黃包車上,翹起了赤裸裸的一雙白腿,簡直好象沒有穿褲子。這情形,不禁讓吳老太爺全身發抖。終於,吳老太爺大叫一聲,昏死過去……」

不過,旗袍的發展曾遭遇過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封殺。
孫傳芳曾多次下令:嚴禁在他治下的婦女穿旗袍,其理由是「有傷風化」。
「孫大帥」手握重兵,在東南地區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威風十足;他既然已經下令,便很少有人敢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但「孫大帥」的「旗袍禁令」最後卻因為自己的老婆而廢掉了。他的老婆年輕漂亮,酷愛穿旗袍。有一次,這位愛穿旗袍的「大帥夫人」,前往杭州靈隱寺燒香時,就穿著極為時髦、曲線畢顯的旗袍。此後,江、浙和上海一帶的報紙上就紛紛登出文章,對「孫大帥」的「旗袍禁令」和禁令的執行冷嘲熱諷。不久,北伐軍揮師北上,打跑了昔日里威風八面的孫傳芳。而這位「孫大帥」和他的「旗袍禁令」,自然也就煙消雲散。
於是,旗袍繼續作為一種服裝時尚,燦爛於民國的天空中……

E. 旗袍是什麼時候開始

旗袍好像是唐朝開始的。

F. 旗袍的歷史及形制特點

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二、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三、它的形制特點豐富多彩: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旗袍的襟、領、袖、裙擺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綉、滾、盪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擺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擺款式。

G. 為了阻止女人穿旗袍,孫傳芳實行了什麼措施

孫傳芳在民國時期算是一個大軍閥了,孫傳芳號稱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的總司令,孫傳芳當時統領著數十萬大軍,跟東北玩張作霖、還有吳佩孚並稱為“北洋三大軍閥”。但是,就是這么一位梟雄,卻經常做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民國的時候,當時的大畫家劉海粟,在當時的大上海舉辦辦女模特的人體寫生課,民國時期很封建的,這絕對是捅破天的事情,當時所有的人都在罵劉海粟,傷風敗俗!

孫傳芳除了這個奇葩異類,在國家大事上也奇葩。當時的孫中山宣傳自己的三民主義,官員當人民的公僕。而孫傳芳卻創造了自己的“三愛主義”,愛國、愛民、愛友。

愛民,就是要當人民的父母,你想啊,爹娘哪有不疼兒女的。

愛國,日軍侵華後,岡村寧次曾多次勸他出山,但是,孫傳芳每次都拒絕了,說我絕不當漢奸,對不起祖宗!

1935年11月13日,孫傳芳被仇人殺掉,終年50歲。

H. 旗袍秀為什麼叫停

據京華時報報道,浙江團女代表委員的「旗袍秀」因引發爭議,已被相關部門叫停,原定於今天上演的「華裝風姿」旗袍秀已被取消,而且女代表委員還確定,三八婦女節也不會穿旗袍亮相。面對這樣的結果,曾兵多少有些遺憾。
自浙江女代表委員「旗袍秀」之初,就引起熱議。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在微博上狠批:「兩會不是奧斯卡、金雞、百花和金鷹,不是娛樂大雜燴,這么做的、這么穿的、這么報的以及這么贊美的,腦子注水了,這不是新聞是丑聞!」這話說得夠狠、夠毒、夠辣。即不像新聞發言人的風格,也沒有學者的水準和風度。
事物都有硬幣的兩面。有人狠批,當然也有人贊同。微博認證為「中共台州市委宣傳部幹部」的「老辣陳香」則認為,「要一起出去赴重要事情,女性們相約打扮一下出門,就這么簡單的道理,很正常很正派、既傳統又現代!大家不應該雞蛋裡面挑骨頭」。老辣陳香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和肯定。
立場決定觀點。曾兵以為,以王旭明為代表一方的辣語或是由於站位較高,時刻想著代表委員肩負的責任與義務,關心更多的是旗袍之外的問題,關注的是提案議案的民生「含金量」。而以老辣陳香為代表的一方則站在人性的立場,認為愛美的女代表委員「秀」一下旗袍未嘗不可,也不失為「兩會」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雙方陣營各有支持者,但質疑和批評卻是大多數。
曾兵以為,對「旗袍秀」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女代表委員量身定做、價格不菲的旗袍由誰買單?這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但浙江方面似乎一直沒有正面回應。其實,雖然在「旗袍秀」的背後有一個「倡議中國女性在正式場合,穿著彰顯中國文化魅力的中國女裝」提案來支撐,但肯定不會由女代表委員們自己掏腰包,因為「秀」的實質是絲綢之鄉借機做的一次公關和廣告,而女代表和委員只是旗袍的模特和載體。
另一方面,人們更關注是否「秀」民生大計,許多網友認為,有過硬的提案和建議才是根本。曾兵以為,輿論關注於代表委員穿著的背後,是對代表和委員們履職盡責的不安,是對「被代表」的憤恨與無奈。所以,當「雷人」提案曝光後,當為少數人說話的聲音出現後,當注水提案公之於眾後,網民往往會有激烈反應。這從一個方面說明,網民對代表委員能否真心替草根百姓代言的隱憂。
女代表「旗袍秀」為何被叫停?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網民的聲音。曾兵以為,這或許從一個方面體現出民意的力量,但是,叫停的背後還隱藏著有什麼呢?是真心尊重民意還是一心保安全穩定?是「旗袍秀」的背後有貓膩還是民意令某些領導不安?而浙江女代表委員確定三八婦女節也不會穿旗袍,不知是領導的意志暗殺了女人的愛美之心,還是女代表委員以此來抗議?
曾兵以為,高調的「旗袍秀」因一紙禁令就如此草草收場,未免還是有些遺憾,起碼在嚴肅的「兩會」現場少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如果說是民意的力量最終使「旗袍秀」叫停,這或許是今年的「兩會」最意外的收獲。叫停一次「旗袍秀」易,時刻關注民聲難。曾兵希望,有關方面關注和重視民眾的聲音不是僅僅在「兩會」期間,而是體現在時時刻刻、方方面面。

I. 《朝花夕拾》中上海旗袍為什麼被稱為傷風敗俗

當時盤踞江浙等地的北洋直系軍閥孫傳芳認為婦女穿了旗袍,
與男子就沒有多大區別(那時男子通行穿長袍),是傷風敗俗的,曾下令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