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派旗袍製作技藝的發展歷史
申報地區或單位:上海藝術研究所、徐匯區
由於上海得風氣之先,受歐美服裝影響,改制旗袍的式樣,顯示了「曲線美」的特點,突破了傳統的中國婦女忽略人體曲線的著裝風格,使這一時期的上海成為旗袍新款的策源地。「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20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由於種種原因,旗袍退出了女裝的歷史舞台,在中國民間一度絕跡。直至八十年代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復甦,旗袍才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無論你到地球的哪個地方,只要看到一襲旗袍,就能確認是中國女性,這便是中國旗袍鮮明的民族特色。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並大量運用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等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來裝飾旗袍。除此之外旗袍的花鈕裝飾也極具特色,花鈕設於旗袍領部、襟部,採用的圖案,多為傳統吉祥圖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呼應,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裝飾品,另外綉花、手繪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貳』 海派旗袍的海派旗袍特色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當時的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後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清代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叄』 海派旗袍跟民國旗袍 京派旗袍,究竟有何區別
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今天大家所說的「旗袍文化」真正指的就是30年代的老上海「海派」旗袍,商業氣息比較重。
『肆』 傳統旗袍與海派旗袍的區別
旗袍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嚴格的京派和海派區別了。
簡單說兩點--
京派旗袍:傳統派-大家風范。
源於明清服飾文化,特別晚清時期的旗裝改良,具體為旗裝收腰設計,加上漢服的立領,左右兩面開叉,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范。
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海派旗袍:西化派-貼身。
興於民國上海女學生,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
海派旗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
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
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
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
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京派旗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
海派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京派旗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
海派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京派旗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
海派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伍』 什麼叫海派呢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上海海派文化,體現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上海的建築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造就了中西並存、中外合璧、藝術交融、風格獨特的「世界建築博覽會」;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形成了本鄉本土的「申曲」(滬劇)與國劇京戲、越劇、淮劇等地方戲,以及來自域外的話劇、芭蕾舞等百花爭妍的「大聯袂」;上海的音樂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由鄉土氣息濃烈的「紫竹調」、「梅花三弄」,吹來了喜氣洋洋的「廣東音樂」、喧騰激越的「歡慶鑼鼓」、回腸盪氣的「二泉映月」,以及來自歐美的交響樂、銅管樂、管弦樂;上海的書畫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傳承、光大了傳統中國書畫的風骨,出現了被稱為「海派」的「海上畫派」,而且使發源於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和來自文藝復興發祥地佛羅倫薩的油畫藝術在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上海的飲食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薈萃了展示域內川、粵、京、魯、江浙、淮揚等地特色菜系、傳統名點和茶酒文化的館堂樓肆,而且匯聚起散發著歐美情調、各國風味的西餐館、咖啡廳;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僅保存並革新著傳統節慶、吉凶禮俗、民間藝技、武術健身、收藏集古等彰顯中華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納並發展著隨歐風而來的交際禮儀、歌舞娛樂、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等異域風情……海派文化是在一種獨特的氛圍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是西化,一種商業化,在這兩種氛圍中形成了海派文化無比的包容,以實用和功利為准則,拿來就用,不怕「西化」,這使得只有在上海才可以看到中西、新舊、上下、雅俗之間混雜與兼容。在海派文化的形成中,有兩個地方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是號稱「十里洋場」的外灘;一是曾寄居眾多對現代文化產生深遠影響重量級文人的虹口,魯迅、茅盾、郭沫若、馮雪峰等曾在此居住和工作,一大批標志性的中國現代文學就誕生在這里,如果說外灘代表海派文化的商業文化,那虹口就醞釀著海派文化的生活與思想。海派文化林林總總,但海派的建築是所有文化中最為流傳和親近民眾的,看十里洋場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隱約可見昔日的商貿氣象;多侖路上的舊居名宅,見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化鉤沉;山陰路上秋色梧桐掩映下的石庫門風情,映襯著中西合璧的新式里弄、文化別墅,顯得分外滄桑;溧陽路上的老洋房群,隱約中透析舊日名流往來紛至的景象,有衡山路的寧謐,而少了些燈紅酒綠的紛擾。得天獨厚的長三角位置、精英匯聚的互通有無、商業發達的經濟重心、較早開埠的歷史淵源,這一切都成為上海這座城市得以廣納、寬涵海內外一切文化,並融合、改造成為體現這座城市品格的標志性特色文化。 上海的「海派文化」,不僅使它能對世界各國的時尚文化作出「第一」反應,而且能快速發現世界學術文化、創意文化的前沿。同時順勢借勢,進一步放開眼界,著眼於世界先進文化的前沿,大膽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形成一種兼容各種優秀文化和學術派別的文化格局。相信上海迷離的風情,上海異為豐富的建築天際線便是海派文化最為精湛的存在。海派文化肇始於中國畫,亦起源於京劇,作為藝術流派濫觴後,漫開至電影、小說、美術教育等領域和社會生活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這個核心基礎概念。海派文化,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而融匯吳越(江浙)文化的地域文化精華,吸納消化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創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吸納百川、精於求變。海派文化一直在一段時間內是帶有一種所謂資產階級性的消遣情調的意味的,改革開放後,許多小資情調其實派生於此。不可否認,隨著商業的復甦,以應酬為核心要義的海派文化重新占據了一個高度(這里的應酬既無「京派官酬」的貶義也沒有「海派商酬」的貶義),它只是一個相對文藝喜好者的中性詞,每個人可以因為自己的角度與立場不同給出許多不同的解。90年代末2000年初曾從事房地產策劃業,公館一名詞的濫殤,沉渣浮泛,語言只是時代的外衣,窮根究己,本身就有其海派文化根結的追溯。這種糾結,實在是一種文化的潛伏。而表象是咖啡、音符、紅酒、藝術諸種名詞碎片和優雅、悠閑、經典、懷舊諸如此類的形容詞意象,個人淺以為:海派文化緣起及發展:1843年五口通商以後開埠,上海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結合老上海的本土文化,慢慢形成獨特的文化流派,為了與「京派」、「杭派」、「港派」相區分,名曰:海派,這種提法普遍出現於上世紀20年代。這種城市精神上的自我認同,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確立的,也正是這種自我認同成就了獨特的海派文化。1843年之後,開始形成;20世紀三十年代,隨著 「東方巴黎」地位的確立,上海成為中國最時尚、最具魅力的大都會,海派文化也隨之達到了一個高峰;解放後至1980年代,上海做為工業中心和經濟中心稱雄國內;20世紀90年代後,上海再度復興,作為城市精神的海派文化再度煥發出炫目的光彩。海派文化的經典元素:海派建築:中西融合的石庫門建築、老式新式里弄、西方別墅與東方園林融合的花園洋房、外灘萬國博覽會等。海派藝術:張愛玲的小說,海派書法(以昌碩大師為代表),爵士樂(中國第一個爵士樂隊傑米·金),海派油畫(中國油畫發源地)。海派服裝:旗袍,中西服飾的完美結合。海派生活:到百樂門舞台廳跳交誼舞,住在花園洋房和古庫門,聽留聲機里傳出的周璇的歌聲,去大光明電影院里的好萊塢最新電影,喝可口可樂和法國白蘭地。海派商業:南京路,中華商業第一街,以前稱為「十里洋場」,中國商業朝聖地,淮海路的高檔品牌商店。海派公園:靜安公園的江南山水與西式園林的結合,復興公園法式風情與娛樂文化的結合,世紀公園的現代城市意象。海派文化的核心價值海納百川,兼容並蓄:面海臨江的優越地理位置,決定了上海的胸襟寬廣,而國外列強主導時期,客觀上更加強了這種開放性,並作為傳統植入城市神經。所以,上海比中國任何一座城市,更加容易接受外來文化,不分省區,更不分國別,滬劇、越劇、昆劇、京劇、話劇、歌劇、音樂劇、情景劇、黃梅戲、爵士樂、拉丁舞、HIG-HOP,各有各的市場。同時,上海是座標准移民城市,寧波人、廣東人、江蘇人、江西人、山東人、安徽人等雲集,英國人、日本人、法國人、美國人、白俄人、猶太人,各種膚色雜處。過去如此,現在更如此,400萬外地外國人聚居於此。多元化——正是海派的最大特徵。接軌國際,時尚洋氣:目前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有兩個,一是北京,一是上海。北京的國際化更大因素來自首都的政治意義,因為北京同時也是最富中國傳統色彩的城市。而上海,天然就是國際化都市,不僅是現在,100年前亦如此,因此,國際性的思維、視野、習慣已深入城市肌體。所以,一直以來,海派文化是離中國傳統距離最遠的一種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講,上海跟國外比跟國內的距離更近。在上海的馬路上,看到老頭吃冰激淋千萬別大驚小怪,因為他從小就這么吃大的,老克勒們的品位,讓人欽佩。如果說北京是東方皇室,那麼上海更像西方貴族。1930年代,好萊塢的最新電影只需一周就會出現在上海的電影院里,連日本人都要趕過來先睹為快。這種與國際時尚同步的能力一貫如此。同樣的衣服,上海的女孩子穿上就是洋氣,而在其它城市的人的身上就沒那種味兒,這是長期環境熏陶的結果。上海,這座東方巴黎一直都是中國的時尚之都。變革創新,敢為人先:自從海派文化形成之後,可以說,上海一直保持著中國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這是因為海派文化具有不斷從外部汲取養分,並不斷根據處自己的需要進行融匯、變革和創新,從而具備了自我調節功能,總能夠與時代最先進的文化同步。比如,萬灘是那個時代世界范圍內少見的優秀建築群,現在的小陸家嘴同樣是當今全球最漂亮的建築群之一。爵士樂、交誼舞、摩天大樓、磁懸浮,太多的創新讓中國其它城市只有艷羨的份。因此,無論是20世紀三十年代,還是現在,上海都是中國最具活力、最具國際性的大都會。精緻唯美,注重細節:有人說上海人「精明不高明」,雖然不完全對,但也說明了上海人在「精」上的執著:精打細算、精明能幹、精益求精。長期的商業化、持續的經濟繁榮、規范的社會秩序,使城市像一座精密的鍾表一樣,絲絲入扣。海派文化很講究細節,石庫門的建築飾件、干凈平整的衣角褲線、一段籬笆編的圍牆、一絲不亂的發型、上海牌手錶等,都體現了上海人精益求精的生活態度。在財力許可的范圍,內凡事追求完美。上海是一座盛產白領和小資的城市,他們的生活觀也正是這座城市的性格。
『陸』 海派旗袍的介紹
旗袍(qipao,cheongsam)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
『柒』 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什麼區別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立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郁;「京派」風格則大氣恢弘,矜持凝練,但免不了官派風范。 海派 海派文化完成於20世紀30年代,海派服飾也在30年代達到輝煌燦爛的頂峰,而海派旗袍則在30年代的海派服飾中一統天下。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指海派旗袍。 近代上海的開埠,「中體西用」、「西學東漸」,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並蓄。當時不僅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絨衫穿在旗袍外,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領、荷葉領,袖型則有荷葉袖、開衩袖等。 到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結構更趨向西化,一反傳統的有了胸省、腰省和裝袖、肩縫,甚至加入墊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舊式的大襟和繁瑣的裝飾則逐漸消失了,旗袍面料中面部、呢類、 莎羅應有盡有。某一段時間旗袍流行「透、露、瘦」,於是就採用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與絲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種既穩定又變化無常的時裝。擺線高低來回更迭、稍不留神便會落伍,這種時髦確實是需要「追趕」才能及的。時尚是商業的催化劑,作為商業化大都會的產物,海派旗袍不僅順應社會心理,更切合商業利益。 京派 京派旗袍是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閨秀,任風雲變幻,世風搖擺,它自巋然不動。 相 對於「海派」的開放與創新,「京派」就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區別於海派,不為流行所動的傳統樣式。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當時並不有利於 西洋文明的引入;另一方面,舊的官僚軍閥又阻礙它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包容,京派旗袍總是守著它固有的宮廷范,不肯跟風。 京派旗袍的特點不是中西合璧的艷麗,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樸。旗袍款型通常平直寬肥,有大襟、面料偏厚重,可單可夾。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相反,旗袍的裝飾卻比海派來的豐富。 海派旗袍由於特別顯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裝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寬大使得人體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裝飾上就不得不考究起來,服裝以繁復和刺綉紋樣或織紋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 派」和「海派」各有千秋,「京派」猶如名門閨秀,「海派」猶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時尚,「京派」是矜持,「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 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連,難以割離了。
『捌』 旗袍越來越受人們喜愛,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的風格有什麼差異
我國旗袍的流行是從清代的後期開始的。人們根據自己的審美開始對旗袍進行改良。比如加入了立領和開衩,然後又根據當時的審美觀點將腰部改細,清朝後期改良的旗袍叫京派旗袍。京派旗袍給人一種端莊傳統的感覺,在裡面有一股成熟的魅力。民國初期旗袍受西方影響,由平面裁剪到立體裁剪,形成了民國旗袍也叫海派旗袍。
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在風格上存在的差異是在於兩者的注重點不同。海派注重藝術,京派注重文化。海派旗袍以展現曲線美而備受追捧,京派旗袍是寬松的風格。可以說京派旗袍是一個過去,而海派旗袍是一個未來,共同豐富了旗袍的文化發展歷程。隨著時代的發展,海派旗袍成為了現在主流。各種文化的相互交雜融合,旗袍的款式也變得更加的豐富,它們之間也在互相借鑒、互相影響。
『玖』 旗袍四大派別有著怎樣的美
旗袍四大派分別是:京派,海派,蘇派,廣派。各派都有各派的美。
四、大膽開放的廣派旗袍。還有一個派別,叫廣派,也有叫粵派的,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廣派強調露、亮、奇,在四個派別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了。
『拾』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區別
兩中旗袍只是產地不同,在規制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二十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旗袍款式多樣,分類方法也各種各樣,有:面料分類、工藝分類、款式分類、季節分類等。
旗袍的開襟通常有七種,包括方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圓襟以及無襟。
在製作方面,雙襟比單襟復雜,要先在旗袍上開了兩邊的襟,然後把其中一個襟縫合。這個縫合的襟只作為裝飾,所以穿著雙襟的旗袍與單襟的一樣,只不過雙襟的旗袍在視覺效果上更為美觀和高貴。直襟就比較少,斜襟以前通常會配襯大花扣,但現在都會改用較細的花紐。曲襟的形狀仿如有角的「S」,因為開口較大,所以比較容易穿著。
旗袍的領型有很多種,常見的領型樣式有: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等。
旗袍的每一種領型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樣式。在選擇旗袍的時候,領型也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因素,脖子短的女性不適宜選擇高領,對於脖子較長的女性來說,沒有什麼限制,選擇的范圍要廣很多。
旗袍袖大致上可分為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馬蹄袖、反摺袖等。
以前的人們主要是按天氣變化來決定旗袍袖的類別,現在的女性著旗袍主要是出席宴會等場合,較年輕的多選後三種,而年長的則大都會選擇長袖。通常長袖是十九至二十寸,中袖越有十六寸,短袖長十寸。
傳統的旗袍一般都為長旗袍,現如今短旗袍也流行起來了。對於具有身高優勢的女性來說,長旗袍穿著高雅大方,短旗袍穿著則性感嫵媚;對於個子稍矮的女性來說,在鞋的搭配上,建議穿高跟鞋有拉長腿型的視覺效果,短旗袍是最佳的選擇。
旗袍的擺型分為寬擺、直擺、 A字擺、禮服擺、魚尾擺、前短後長袖大、鋸齒擺等。
日常的旗袍穿著多以寬擺和直擺為主,禮服擺和魚尾擺用於婚宴、酒會、出席活動等特定場合。
旗袍開衩分為高開叉、低開叉。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一生酷愛旗袍的張愛玲回憶道:「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滾邊是旗袍上的一個亮點,雖然說只是用縫紉機在旗袍邊緣縫上一條細線。但是如果有心對比一下沒有經過滾邊的旗袍與經過精緻滾邊過的旗袍,就會知道它在提升旗袍氣質上起到的是點睛之筆。雖然只是個小小的步驟,但它有著自己的講究與搭配方法。比如:最佳的滾邊材料是真絲軟緞,而且滾邊的顏色必須要求素色。但是滾邊的類型就很多了:寬滾邊、細滾邊、單滾邊、雙滾邊。不同的滾邊類型,契合了不同類型的旗袍。
盤扣的種類多樣, 有一字扣、鳳尾扣、琵琶扣、蝴蝶扣、單色扣、雙色扣、蓓蕾盤扣、纏絲盤扣、鏤花盤扣、蝴蝶盤扣、吉字扣等等。
在與旗袍面料色彩的搭配上,如果是單色面料的旗袍,就選擇與該面料不同的顏色,起到突出和點綴的作用;如果是花色面料,就選用單色面料做盤扣,此時盤扣作為「綠葉」陪襯。此外,盤扣造型也要根據不同的旗袍紋樣搭配,其原則是要與面料紋樣相協調,,不能過分平淡,也不能過分出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