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西裝旗袍劇有什麼劇目
擴展閱讀
什麼men睡衣 2025-05-18 04:24:29
老奧拓正時皮帶多少錢 2025-05-18 04:13:24

西裝旗袍劇有什麼劇目

發布時間: 2022-05-12 18:06:35

⑴ 誰給我提供幾部美女穿旗袍的電視劇或電影啊謝了!

《花樣年華》《傾城之戀》《來不及說我愛你》

⑵ 上海人唱得什麼戲劇

上海的地方戲劇是滬劇。
滬劇屬江、浙、長江三角洲吳語地區灘簧系統,興起於上海。因上海簡稱滬,故名滬劇。主要流布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
滬劇初名花鼓戲,是上海及江、浙一帶農村的田頭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花鼓戲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形成上海灘簧(當地稱「本灘」)。本灘的形式是兩個男演員分扮一男一女兩個角色,這稱為對子戲。全班只有四、五個人,伴奏樂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鑼、可隨地演唱。後來,又發展成同場戲,角色通常有三個以上,有專門的伴奏人員,整個班社有八、九個人,可以演出情節較復雜的劇目,並且已經有女演員了。戲班被稱為支錐班,班中的男角稱上手,女角稱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兩個旦角的。
辛亥革命前後,本灘進入上海各游藝場演出,初期仍以坐唱為主,沒有化裝。隨著班社的增多,規模也擴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灘受到文明戲的影響,採用了幕表制,並發展為小型舞台劇「申曲」。30年代初,出現了大量取材於時事新聞和電影故事,表現城市生活的劇目,因劇中人物著西裝,旗袍登場,被稱為「西裝旗袍戲」。這類戲的上演,使申曲逐漸採用了接近文明戲和話劇的表演形式,如採用新穎的布景,加強燈光、效果、音樂等,還吸收了一些文明戲工作者擔任編導。30年代初,申曲歌劇公會成立,1934年改組為申曲歌劇研究會。到1938年,申曲團體猛增到三十個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滬劇社,開始把申曲改稱滬劇。這一時期的申曲受話劇和電影的影響很大,上海滬劇社上演的第一個劇目就是改編好萊塢電影《魂斷藍橋》。此後,滬劇上演了許多根據名著、話劇或電影等改編的劇目,小說如《秋海棠》、《駱駝祥子》、《家》等,話劇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電影如《亂世佳人》、《鐵漢嬌娃》(《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40年代以後,滬劇在話劇和電影的影響下,建立了編導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畫人物性格,探尋唱、做、白的有機結合。演唱藝術方面,以最能表現個人演唱特點的長腔長板為主,出現各種流派。並將電影《桃李劫》改編成《恨海難填》,演出獲得成功,同年被拍攝成戲曲影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滬劇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個國家滬劇演出團體——上海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廣大滬劇演員、編導、樂師、舞美人員積極編演現代戲,出現了大批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如《羅漢錢》、《白毛女》、《星星之火》、《雞毛飛上天》、《黃浦怒潮》、、《蘆盪火種》、《紅燈記》、《被唾棄的人》等,對提高滬劇的音樂唱腔、表導演水平和舞美推陳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羅漢錢》、《星星之火》被攝製成影片,影響較大。

⑶ 中國戲曲

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蘇,浙江的部分地區,洲源於上海浦樂的民歌,清末形成上海灘簧(當地稱「本灘」)。本初最初的演唱形式為「對子戲」只有兩個演員扮演一男一女兩個角色,伴奏樂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鑼、可隨地演唱、後發展為「同場戲」,登場上物在三個以上,已能演出情節較為復雜的劇目,辛亥革命前後,本灘進入上海各游藝場演出。20年代,本灘受到文明戲的影響,採用了幕表制,並發展為小型舞台劇「申曲」。三十年代初,出現了大量取材於時事新聞和電影故事,表現城市生活的劇目,因劇中人物著西裝,旗袍登場,被稱為「西裝旗袍戲」這類戲的上演,使申曲逐漸採用了接近文明戲和話劇的表演形式,如採用新穎的布景,加強燈光、效果、音樂等。在劇目取材方面,用半劇目搬上舞台,還吸收了一些文明戲工作者擔任編導,1941年,成立了「上海滬劇社」,開始把申曲改稱滬劇。滬劇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主要有長腔長板、三角板、賦子板等,在音樂方面,經過長期吸收、發展,形成以二胡、揚琴、三弦、琵琶「四大件」為主的樂隊。1953年成立了上海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解放後編演了大批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如《羅漢錢》、《星星之火》、《蘆盪火種》、《紅燈記》《雞毛飛上天》《張志新之死》等。

越劇流行於浙東地區,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盛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於1906年誕生,時稱「小歌班」。 1942年10月,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對傳統越劇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稱為「新越劇」。越劇是發源於浙江嵊縣一帶的戲曲劇種。始稱[的篤板]或[小歌班]。表演形式極為簡單,1916年[小歌班]進入上海,吸收其他劇種藝術特長,使越劇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越劇的每一句唱詞大多是七言聯句,由越劇來演繹七言古詩詞,真是太貼切了...

主要伴奏樂器
揚琴 鼓板、板胡、斗子

所謂流行歌曲,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 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

⑷ 有一部關於旗袍的電視劇不知道叫什麼

是電視劇《亂世佳人》
主演:
張蓮心(唐嫣 飾) ▪ 賀天(陳鍵鋒 飾) ▪ 重陽(羅晉 飾) ▪ 馬昆/蕭堅(譚凱 飾) ▪ 張文錦(郭明翔 飾) ▪ 徐娜(徐麒雯 飾)
你說的劇情大致在這幾集里:
第6集
蓮心回到霓裳,莫君誤以為重陽就是讓蓮心懷孕的男人,斥責重陽自私自利不懂心疼蓮心,重陽被趕出霓裳,每天為蓮心送來一碗糖粥。
第7集
三年後,蓮心出師。重陽在葯水弄租了一套體面的小房子,邀蓮心同住,二人過上了一個睡白天,一個睡晚上,相持以理的同居生活。

為了攢足去南洋的路費,蓮心作了撲滿與重陽相約比賽看誰掙錢多。
霓裳流行腮腺炎,莫君等工人患病,蓮心為大家提供治病良方。蓮心去錦榮葯業公司社長徐慧家給小姐徐娜送衣服,徐娜讓蓮心穿上自己的新衣,又突發奇想,要蓮心頂替自己去捉弄久未見面的未婚夫賀天,並許諾事後會在霓裳訂制十套旗袍,蓮心只得應下。
賀天大學同學康遠的母親向他求助,賀天通過巧妙推理,為遭受誣陷的康遠洗雪了恥辱。穿上旗袍的蓮心別具風采,徐娜帶著蓮心去賀家,被賀天一眼識穿了徐娜和蓮心換裝的小把戲。

⑸ 穿旗袍的電影電視劇都有哪些

花樣年華

⑹ 穿旗袍的電視劇有哪些

刀尖上行走 、格格的女兒、最後的格格、紙醉金迷、生死橋、再見艷陽天

⑺ 旗袍也是我國的一種文化,關於它的影視劇有哪些

有關旗袍的影視劇有《旗袍》。

《旗袍》是長城影視出品的諜戰劇,由李舒執導,李幼斌、王志文、馬蘇、劉佩琦等人主演。

該劇改編自中共地下黨員的真實故事,通過中共地下組織在逆境中的奮戰過程、情報戰中的鬥智斗勇,講述了由馬蘇飾演的紅色女諜關萍露的傳奇人生。2011年4月23日於浙江衛視、東方衛視、吉林衛視、天津衛視上星播出。

(7)西裝旗袍劇有什麼劇目擴展閱讀

《旗袍》劇情介紹:1937年淞滬會戰,中國英勇的熱血男兒雖然築起了鐵一般的血肉長城,但依舊無法抵擋日本侵略者無情冷酷的鐵蹄,上海、南京等地相繼淪陷。

在此之後,如汪精衛、丁默群(王志文 飾)之流不顧廉恥認賊作父、助紂為虐,更有關萍露(馬蘇 飾)、趙世傑(祖峰 飾)等愛國兒女組成青年鋤奸團,發誓消滅所有漢奸與敵寇。

因一件家傳的珍貴旗袍,關萍露和丁默群這兩個絕然處於不同世界的兩個人相識。從此關有了多重身份,她是報社的激進專欄作家,也是大漢奸丁默群的情婦、更是時刻策劃將丁就地正法的鋤奸隊成員。亂世之中,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傳奇上演。

⑻ 有大量旗袍出現的電視劇和電影

《北平往事》,單女主角就十多套,很別致~~~~結局也很感人...

《傾城之戀》(畫面精美)《京華煙雲》

⑼ 上海的戲劇是什麼

滬劇。

滬劇,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滬劇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清代道光年間,浦江一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

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

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易於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郁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2006年,滬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54。

(9)西裝旗袍劇有什麼劇目擴展閱讀:

滬劇經典劇目介紹:

1、《魂斷藍橋》

民國三十年(1941)1月,上海滬劇社成立時首演此劇,編劇戈戈,導演嚴幼祥。解洪元飾羅伊,王雅琴飾瑪拉。演出借鑒了電影、話劇的表現手法,與申曲傳統相比有面目一新之感。

主要內容: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機空襲英國。貴族出身的軍官羅伊與舞蹈演員瑪拉邂逅,漸生愛情,並立海誓山盟。

羅伊出征後,誤傳陣亡,瑪拉迫於生計淪為妓女。戰爭結束,羅伊與瑪拉重逢,由於門第觀念,有情人難成眷屬。瑪拉留書訣別,魂斷藍橋。

2、《少奶奶的扇子》

滬劇傳統劇目。原為十九世紀英國王爾德劇本《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滬劇由許如輝根據潘家洵的翻譯本《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改編、作曲。

主要內容為:港澳名交際花金曼萍,為尋找二十年前在襁褓中分離的女兒而來上海。經過多方探詢,終於得知女兒杜曼萍的下落,但由於女婿徐志明深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地位,加以阻撓,金被迫同意不認女兒,只求能見上一面。

杜曼萍生日那天,金雖趁機與女兒相見,但終不敢相認。詎料杜曼萍卻誤認金為徐的情婦,一怒之下,離家出走,投奔同學劉伯英家。金曼萍深知劉的為人品行,勸說杜曼萍,二人正欲相偕離去時,恰巧劉伯英、徐志明和吳八等人到來。

金曼萍為了保持女兒的清白,寧願自己受辱,急中生智設法讓杜脫身。杜曼萍深感金曼萍的慈母心腸,亟圖報答相救之恩。此時,徐再次加以阻撓,脅迫金曼萍,她只能含悲忍痛悄悄離開上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