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道家旗袍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翻毛皮衣褪色了怎麼辦 2025-05-20 01:24:59
裙子中間穿什麼 2025-05-20 01:10:06
背後綁帶的裙子叫什麼 2025-05-20 01:10:04

道家旗袍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5-08 15:22:38

Ⅰ 和旗袍打交道是什麼意思

喜歡旗袍,迷戀旗袍。
旗袍是由由旗人長袍發展而來的。
旗袍本不是漢服,而是旗人的長袍,原本滿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來的旗袍有關系。
旗袍的流行,始於上世紀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寬大、平直的特點,對寬大直腰(無腰身)的滿人長袍進行收腰的設計,縮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貼合女性的身體曲線。

Ⅱ 道教道袍怎麼穿

道教的道袍的話,可以通過電視上的一種穿法,然後就可以嗯,跟正常的穿衣服應該差不多

Ⅲ 為什麼旗袍不宜代表漢族的民族服裝

最近在國際大會上,中國的旗袍可所謂風光無限。旗袍現在為很多人喜歡,我也不反對中國做為什麼國服裝。但是對於漢族人來說,旗袍是不是自己的服裝。當今55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可是漢族有什麼呢?不僅延續了清朝滿族的風采。而且在很多時候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民族服裝。現在的漢族人很迷茫。 什麼才是漢族的服裝,一個民族最可悲的是失去自己的文化。包括民族服飾,朝鮮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他們很愛他們自己的東西。可是漢族那5000年的光彩的文化中閃光的一點,就是漢族的服飾。。首先,中國古代雖為多民族國家但漢文化還是佔主流。自古以來漢族就是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不是馬背上的游牧民族,也是個愛好和平不好戰的民族。由於生產節奏的需求以及氣候特徵的需要,產生了以寬衣大袖為主、緩慢休閑式的服飾特色。雖然有胡服騎射等那也僅僅限於軍隊,目的是為了便於打仗。貴族和廣大人民老百姓還是以寬大,舒適的裙襦為主,以符合民族習慣的生活節奏。因此,自古以來占國家主體的服飾還是漢族服飾。漢族服飾根深蒂固的文化潛在意識在我們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記。我們之所以把傳統穿的東西叫衣裳(衣 上衣 裳 下裙)而不是袍。寬大的袖子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關於它的記錄,如兩袖清風這樣的成語、袖裡藏書藏物之類的典故。漢族服飾也是沒有像旗袍那樣的扣子的。據說扣子這個東西起源於西方、功效等同於當時的『領帶』,都是為了系住衣服的。古代漢族則不用扣子領帶而用裙子上的腰帶將衣服系住,因此便有了像「羅帶輕分 裙帶關系」這樣的詞彙。 現在南方很多地區也將穿衣服叫「扎衣裳」,可見不是「系扣」,而是用繩子或帶子扎綁。漢族的領子樣式雖然在歷朝歷代變化的比較大,但一般都較寬松不像旗袍那樣的領子緊貼在脖子上。主要是由於滿族長期在較寒冷的地區居住,氣候的差異而形成的,因此,明以前歷史上像旗袍這樣的服飾並沒有佔主流。 第二種觀點認為旗袍是滿漢融合的產物。不錯,旗袍確實經過很大的變革和改良,也容進很多漢族服飾元素在裡面,比如採用漢族的絲綢錦綉等華貴的面料、漢族的紋飾、刺綉技巧等等。但問題是旗袍的滿族服飾的本質沒有改變。正所謂萬變不離其中,旗袍之所以叫旗袍而不是別的,旗袍的兩旁開旗、立領、盤襟、盤扣都是滿族服飾的最重要特徵,說是有漢族的服飾特色,就跟裝潢的不能再中國的餐廳裡面賣的還是賣當勞一樣。 其次,現在的中國除了服裝,主流文化上還是漢族文化。漢族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思想的民族,因此服飾里也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比如受儒家、道家的思想充分在服飾里體現出來,追求那種平和、不於世爭、寬厚仁愛塑造了漢服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天人合一、飄逸灑脫也體現在漢服的樣式。感覺上,漢族女子更是深受禮教等道德的束縛與影響,以穿寬大隨和的裙子為主,不可能像最初的滿族婦女那樣穿旗袍是為了騎馬。因此,旗袍馬褂的樣式與中國自古的文明文化相悖,也無法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特色。 現在旗袍也並不是純滿族的東西,而是滿族服飾與西方文明結合的產物。因此,露出大腿、穿著高跟鞋的旗袍女未免會顯得不倫不類。 運用西方的剪裁方式顯得性感苗條與晚禮服無甚差別,失去了民族很多原汁原味的東西。民族服裝是需要原有特色的。 並不是成天的與時俱進,也不是盲目的追求西方去迎合西方人的審美觀點。否則的話,西方人回去欣賞本國mm的晚禮服西裝好了。 還用的著成天看你的『國粹』? 也許在他們眼裡看來,以著如此性感大方服飾的民族怎麼會是傳說中的含蓄、典雅的東方中國女性? 再加上短袖、無袖、露著大腿、幾乎半赤的民族服裝 會不會讓他們以為中國人以前居住在類似非洲或熱帶地區的雨林里?恐怕怎麼也不會想到《禮記》中那個記載服飾類型繁多 以莊重為主的民族會和眼前的這個民族是同一個民族。 也許有人會說我守舊,管他這么多隻要是美的服飾不就可以了嗎?但一個民族的服飾與其民族的文化背景是緊密相連的。 它所代表的是一個民族、一個民族整體的素質。不管這個文化好也巴歹也罷,它畢竟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純粹的東西。 是這個國家/民族歷史的縮影? 其實,漢民族是個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但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才能顯的其胸襟廣闊。拿來主義也要吸收好的,吸收伊優點。摺扇是日本人發明的但中國人覺得它輕巧美觀逐漸的就發展成了扇畫。中國人主動西方科技是為了使自己壯大。 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也是要優生劣汰的。不可否認在歷史上漢族文明是燦爛先進的,有利於統一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 因此少數民族自身學習漢族很多習俗文化;同樣,漢族也有其不足之處,同樣也應該學習有些民族的熱情奔放、坦誠。 好客等品質 先進的方面融合其不先進的方面 只有這樣 各民族才能在交流 融合中取得共同發展與進步? 同樣,漢服相比於旗袍,更具有文化底蘊、更能展示中國古老的文明,也更能代表中國人的思想與面貌。

Ⅳ 漢服常服和禮服有什麼區別

旗袍是近代中國的新產物 誕生時間不久遠 從一開始便受到女性的歡迎 其實 旗袍畢竟是迎合大多數現代人的審美觀點的 性感且苗條 可是 作為一種單純追求時尚 追求美的服飾 或者是滿族自己的服飾倒也罷了 最近這幾年卻頻頻代表中國特有的文化 以及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服飾亮相於世界 在這里我就不得不想說上幾句了
旗袍 眾所周知 是滿族婦女服飾的改良 可現在很多人卻把它當成漢族的民族服飾甚至將其代表整個中華 這些主要是由於他們認為在各民族興旺或發展的歷代 像旗袍這樣的服裝自古就有或者產生過 第二種認為旗袍是漢民族服飾的觀點就是清時期的滿漢服飾的相融合的作品

在這里我想反駁一下 旗袍是滿族民族的服飾是無可厚非的 首先 中國古代雖為多民族國家但漢文化還是佔主流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 不是馬背上的游牧民族 也是個愛好和平不好戰的民族 由於生產節奏的需求以及氣候特徵的需要 產生了以寬衣大袖為主 緩慢休閑式的服飾特色 雖然有胡服騎射等那也僅僅限於軍隊 目的是為了便於打仗 貴族和廣大人民老百姓還是以寬大 舒適的裙襦為主 以符合民族習慣的生活節奏 因此 自古以來占國家主體的服飾還是漢族服飾 漢族服飾根深蒂固的文化潛在意識在我們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記 我們之所以把傳統穿的東西叫衣裳(衣 上衣 裳 下裙)而不是袍 寬大的袖子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關於它的記錄 如兩袖清風這樣的成語 袖裡藏書藏物之類的典故 漢族服飾也是沒有像旗袍那樣的扣子的 據說扣子這個東西起源於西方 功效等同於當時的『領帶』 都是為了系住衣服的 古代漢族則不用扣子領帶而用裙子上的腰帶將衣服系住 因此便有了像「羅帶輕分 裙帶關系」這樣的詞彙
現在南方很多地區也將穿衣服叫「扎衣裳」 可見不是「系 扣 」而是用繩子或帶子扎綁 還有漢族服飾的領制從歷代來看幾乎都是呈」y」字形,一直沒有變化,這在其他民族服飾中是不多見的,而且都較寬松不像旗袍那樣的領子緊貼在脖子上 主要是由於滿族長期在較寒冷的地區居住 氣候的差異而形成的 因此 明以前歷史上像旗袍這樣的服飾並沒有佔主流

第二種觀點認為旗袍是滿漢融合的產物 不錯 旗袍確實經過很大的變革和改良 也容進很多漢族服飾元素在裡面 比如採用漢族的絲綢錦綉等華貴的面料 漢族的紋飾 刺綉技巧等等 但問題是旗袍的滿族服飾的本質沒有改變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中 旗袍之所以叫旗袍而不是別的 旗袍的兩旁開旗 立領 盤襟 盤扣都是滿族服飾的最重要特徵 說是有漢族的服飾特色 就跟裝潢的不能再中國的餐廳裡面賣的還是賣當勞一樣

其次 現在的中國除了服裝 主流文化上還是漢族文化 漢族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思想的民族 因此服飾里也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 比如受儒家 道家的思想充分在服飾里體現出來 追求那種平和 不於世爭 寬厚仁愛塑造了漢服的寬大 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天人合一 飄逸灑脫也體現在漢服的樣式 感覺上 漢族女子更是深受禮教等道德的束縛與影響 以穿寬大隨和的裙子為主 不可能像最初的滿族婦女那樣穿旗袍是為了騎馬 因此 旗袍馬褂的樣式與中國自古的文明文化相悖 也無法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特色

現在旗袍也並不是純滿族的東西 而是滿族服飾與西方文明結合的產物 因此 露出大腿 穿著高跟鞋的旗袍女未免會顯得不倫不類 運用西方的剪裁方式顯得性感苗條與晚禮服無甚差別 失去了民族很多原汁原味的東西 民族服裝是需要原有特色的 並不是成天的與時俱進 也不是盲目的追求西方去迎合西方人的審美觀點 否則的話 西方人回去欣賞本國MM的晚禮服西裝好了 還用的著成天看你的『國粹』? 也許在他們眼裡看來 以著如此性感大方服飾的民族怎麼會是傳說中的含蓄 典雅的東方/中國女性? 再加上短袖/無袖 露著大腿 幾乎半赤的民族服裝 會不會讓他們以為中國人以前居住在類似非洲或熱帶地區的雨林里?恐怕怎麼也不會想到《禮記》中那個記載服飾類型繁多 以莊重為主的民族會和眼前的這個民族是同一個民族

也許有人會說我守舊 管他這么多隻要是美的服飾不就可以了嗎?但一個民族的服飾與其民族的文化背景是緊密相連的 它所代表的是一個民族 一個民族整體的素質 不管這個文化好也巴歹也罷 它畢竟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純粹的東西 是這個國家/民族歷史的縮影

其實 漢民族是個包容性很強的民族 但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才能顯的其胸襟廣闊 拿來主義也要吸收好的 吸收伊優點 摺扇是日本人發明的但中國人覺得它輕巧美觀逐漸的就發展成了扇畫 中國人主動西方科技是為了使自己壯大 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也是要優生劣汰的 不可否認在歷史上漢族文明是燦爛先進的 有利於統一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 因此少數民族自身學習漢族很多習俗文化 同樣 漢族也有其不足之處 同樣也應該學習有些民族的熱情奔放 坦誠 好客等品質 先進的方面融合其不先進的方面 只有這樣 各民族才能在交流 融合中取得共同發展與進步
同樣漢服相比於旗袍 更具有文化底蘊 更能展示中國古老的文明 也更能代表中國人的思想與面貌
現在旗袍受到人們青睞的原因是什麼?不是人們不知道旗袍來自於滿裝 而是民族性格有了根本的改變 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同化 我們已經不再認為飄逸優雅為美 而是越暴露越美 我們的審美觀已經有可根本的改變 說白了 我們已經被西方所同化 漢文化中華文化復興絕不是僅僅漢服一件事 它需要連帶支撐起太多的東西 只有等中國強大了 民族意識有了 文化才能復興 我們才能真正做回我們自己 做回中國人來 而且 更重要的是受西方審美的影響 或者是 潛意識里透著西方就是性感大方的代表 這還是一種文化觀念 並且更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文化霸權侵略 現在國人已經迷失了自己 其實他們會發現 漢服也不遜色
.旗袍 一個沒有文化內涵 它的暴露恰恰說明了那僅僅是赤露的文化 只有精神赤露的民族才會去當做珍寶.

民族文化心理的偏差

旗袍不僅和漢族傳統文化向悖 連國服都算不上 試問那一個國家把*女審美意向去當作正統文化稀罕?說白了還是現代人們理解的偏差 他們未必沒有什麼民族精神 否則也不會這么渴望民族服裝的出現 社會形態決定社會意識 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的不重視才導致人們對傳統理解的不到位 乃至偏差
說道*女裝 誰都不會喜歡 但旗袍的問題只能說明他們認識不到那是*女裝或者就是認為古代中國文化就是那樣的 因為 他們沒有參照物 與現代更輕浮的服裝相比較之下 他們只能認為旗袍相對來說還算是比較保守含蓄的了 所以 看到有人總在說旗袍含蓄 旗袍最能表現中國女性美雲雲 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能看到或者發現更含蓄更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
再有就是明知傳統而故為的 這就是民族精神的偏差 和服比漢服更麻煩但卻被日本人視為國寶 這就是對歷史文化態度的問題 所以 抓問題要抓根源 走流行道路商業化只是圖一時之快 治標而不治本 對文化的學習認識上不去 現代化漢服也只能是陣流行風 人們也只是外在披著層表皮 精神上還是沒有衣服穿
觀世界各國 把如此膚淺沒有文化根基的服飾當作傳統來珍惜的也只有文化意識處於扭曲混亂時代的中國!
滿服與漢服的基本區別
滿服與漢服區別最大的就是衣領的部分與穿著方式 清代服裝無論一筒到底的宮裝 還是民間女子略帶有漢式風格的滿服 還是後來的旗袍 他們都是圍繞一個中心改良變化的 既衣領都是大襟 就是立領+圓襟+右衽的新式樣 呈橫S形 衣服主要是通過掛系方式穿上的 滿服有基本兩大樣式 既大襟與對襟 還有一種就是比較正宗滿服的琵琶襟 這幾種區別漢服的就是都有麻線扣暴露在外面
而漢服和滿服一樣 無論怎麼改變 也是圍繞一個不變的中心展開的 既交領 衣服主要是通過圍合方式穿上的
而漢服與滿服的基本區分也在此 他們二者最本質的地方式有區別的
所以 旗袍還是滿服的改良

Ⅳ 旗袍上的流蘇叫什麼

旗袍上的流蘇叫穗子。

流蘇又稱穗子,為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絨等紮成、如禾穗狀的飾物,常見掛與帳中窗簾四角或玉佩扇子手柄。有道是道家崇紫色,釋門尚姜黃,才子香紅佳人綠,流蘇,隨風飄搖盪漾,傳遞著古雅與婉約的韻味。

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線等製成的穗子,常用於舞台服裝的裙邊下擺等處。唐代婦女流行的頭飾步搖,是其中一種。還有冕旒,帝王頭上的流蘇,以珍珠串成,按等級劃分,數量有所不同。

流蘇製作款式簡介

製作流蘇的方式,與繩結藝術有一個不同的地方是,它是帶有神秘的宗教意味。當時的流蘇方式只是用四種顏色的羊毛繩線,以綁結方式製成。

由於時代的變遷,加上各地的風俗各異,令流蘇有了重大的不同;主要的材料和製作方法不同,已分有兩種特式-阿什肯納茲式和塞法迪式。

一個縫結圈、2個結扎十個縫結圈、2個結扎五個縫結圈、2個結扎六個縫結圈、2個結扎五個縫結圈、2個結扎。其餘三條如以上的方式製造。從10、5、6和5的圈的數目總和為26個圈數,為13圈數的2倍的數目。

Ⅵ 旗袍的意義和象徵是什麼

1、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傳統象徵,還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中國的古代婦女服飾,基本都是保守為主,在辛亥革命運動之後,上海掀起了女權運動浪潮,當時上海的女學生們無不年輕、時尚,是旗袍文化內涵傳播流行的先驅者。以至社會各行各業、都市名媛、時尚人物紛紛效仿女學生們的打扮。

近代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禁錮解放後的產物,隨著「五四」運動推向高潮,隨著旗袍的不斷創新,旗袍徹底擺脫了過去的老面孔,改變了中國女性長期以來束胸寬袍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美和曲線美充分展示出來,把歷來飽受封建時代壓制的女性臵於服飾藝術的浪尖上,同時非常明確地提出對於禁慾主義的一種反抗,旗袍文化內涵的變革為女性解放立了汗馬功勞。

2、旗袍文化內涵是世界對於「中國風」的詮釋

旗袍文化內涵是世界對於「中國風」的詮釋之一,一件旗袍往往包含了多種中國風元素。近年來中國風深深影響著國際時裝界,旗袍文化內涵受到了眾多大咖設計師們的青睞,大膽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時代創新精神,注入了時代的血液,賦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種嶄新的觀念,抒發著一種嶄新的情懷,展現了旗袍文化內涵。

舉個例子,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作為下一屆舉辦國,要表演一個節目。中方代表團派出的是14名中國女孩,身穿改良的短旗袍,紅底白色大牡丹花為圖案的傳統花色,用傳統的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共同演奏了中國樂曲《茉莉花》,富含濃郁的「中國味道」,把「中國風」吹向全世界,旗袍文化內涵那獨到的韻味,全世界眼睛一亮,為之驚嘆、羨慕。

3、旗袍文化內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不同於中國其他的傳統文化,旗袍文化內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近代旗袍不是過去的滿族旗袍,近代在變革之後其實吸取了很多西方特色,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出特有的中國旗袍文化內涵。如果對清代傳統旗袍與近代改良旗袍進行比較,會發現在不同的時代文化背景下,由於人們的信仰和審美情趣的不同,旗袍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審美風格。

要說滿族旗袍和近代旗袍的最大的區別,其實就是線條的表現以及款式的不同。滿族旗袍受儒家等級、中庸、求同思想的影響,清代傳統旗袍以繁縟富贍、溫柔敦厚、程式單一為美。而近代的旗袍文化內涵,是在西方平等、人本、自由思潮的影響下,近代改良旗袍以自然簡單、形體曲線、自由多樣為美。

4、旗袍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與特色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與特色的象徵,即使現代旗袍已經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元素。但是旗袍文化內涵的骨子依舊是傳統的,卻又是變化無窮的。旗袍憑借著自身所存在的獨特精神文化內涵,在中國乃至世界服裝壇上享有一席之地。雖然今天的旗袍遠不如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之廣、影響之深,但旗袍文化內涵再一次蘇醒了,並且作為中國的一種象徵走向世界,這在傳統文化迅速流逝的現代顯得是那麼難能可貴!

旗袍文化內涵的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載體,沉澱著不同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意識觀念等文明要素。旗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典型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5、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復興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復興的象徵,之所以說是復興,是因為旗袍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某段敏感時期沉寂過,在最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宣傳傳統文化,旗袍文化內涵開始復甦。旗袍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旗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旗袍文化內涵也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

延續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旗袍,即使經過了歲月長河的幾番洗禮,但是幾經演變卻依然保持著濃郁的中國風情,頑強的生命力絕非其他傳統服裝可比。毫無疑問,旗袍文化內涵的流傳還將繼續,也許在將來的某個時期它會再度創造美麗的奇跡。

Ⅶ 旗袍的意思是什麼

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旗袍的來歷!

希望對你有幫助:旗袍的樣式起源在民間一般認為改良於清代旗女之袍,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清朝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換掉
清朝的服飾,並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黃金時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四十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經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特點: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