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滿族婦女穿旗袍穿什麼鞋
擴展閱讀
旗袍酒妹喝了的是什麼酒 2025-05-20 08:12:51
怎麼卸下磨面機皮帶輪 2025-05-20 08:12:50
男人偷穿女裝怎麼辦 2025-05-20 07:57:33

滿族婦女穿旗袍穿什麼鞋

發布時間: 2022-05-07 15:47:06

『壹』 為何滿族人喜歡穿「旗袍」和「馬蹄鞋」

滿族女子喜歡穿馬蹄鞋或是花盆底,都是有典故的,當時是一個滿族公主想要為父報仇,但是卻越不過眼前的紅銹水,後來女子們便想出了類似於踩高蹺的方法。而滿足女子喜歡穿旗袍,一是因為旗袍非常美觀,而且加上一些花緞,更添加點綴;二是滿族的女子喜歡旗袍,因為滿族人比較保守,所以他們不會選擇很開放的服飾穿。

滿族女子非常愛美,他們對自己身上的衣服鞋子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女子們喜歡美麗的首飾,頭飾,他們希望自己每天都能收獲像鮮花一樣的美貌,所以滿族女子才不斷創新一些衣服和鞋樣。

『貳』 不喜歡穿綉花鞋,穿旗袍能搭配高跟鞋穿嗎

旗袍起源於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在20世紀的民國時期由漢族婦女改良,並在1929年被確認為民族服飾之一。中國旗袍樣式已經發生了幾處變化,例如身高旗袍使衣領的高度和縫隙的高度充分展現出來。無論您的狀況如何,只要穿著旗袍,您都將顯得優雅和婀娜。這就是我們東方美的魅力。也許世界上沒有一件衣服像旗袍那樣神奇,所以千變萬化。一些喜歡旗袍和穿著旗袍的古典美女的女性有以下經驗:

選擇一雙顏色相似的高跟鞋,就不會有錯誤。呢絨或布料旗袍,適用於麂皮鞋面的高跟鞋。因為羊毛和布質高跟鞋的表面不會太有光澤,所以如果您穿著絲綢或漆皮製成的高跟鞋,由於材料表面的光澤效果,將產生壓倒性的效果。因此,您可以選擇一些絨面革高跟鞋。如果天黑旗袍,則可以選擇一些蛇皮高跟鞋。蛇皮質地自然形成,顯得低調而奢華。它非常適合深色旗袍。對於絲綢,表面的光澤度為旗袍。它適用於某些絲綢和漆皮高跟鞋。

『叄』 滿族的服飾民俗

1.飲食民俗
滿族餑餑。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麵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麵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現在沈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的叫賣聲。

菜餚。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餚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一桌,席間主人端上一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並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腸是滿族人宴請親友的一道主菜。五花豬肉,切薄片,與細切的酸菜同時下鍋,開鍋後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腸。這道菜香而不膩,營養價值很高。現在沈陽的那家館白肉血腸,風味絕倫,深受消費者歡迎。

涮火鍋是最為典型的滿族飲食。這種飲食與當年滿族人游獵生活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不論是原始的滿族火鍋,還是如今華夏大地隨處可見的現代火鍋,吃起來都會令人聯想起"噼啪"作響的山林篝火,聯想到"吱吱"作響的小吊鍋。可以說滿族火鍋是如今風靡全國的火鍋老祖。除菊花火鍋外,比較有名的有什錦火鍋和三鮮火鍋。

酸湯子是滿族傳統食品。秋季新糧成熟之後,農村幾乎家家泡酸湯子。將新打下來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發酵,然後用清水沖洗,將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後,過濾去渣皮,即成湯面。食用的時候,鍋內燒開水,用特製的湯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團湯面,用右手擠壓,擠出的湯子條直接入鍋煮熟,撈出來後,拌入肉炸醬、雞蛋醬或蔥花醬之類的佐料即可食用。

2.發式和服飾

(1)發式。滿族人的發式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發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後留,留下的頭發編成發辮垂於腦後。辮子上可結有各種各樣的裝飾物,從裝飾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傳說這種發式與女真族騎射的生產方式有關,主要是為避免前面的頭發遮擋視線,影響獵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漢族農村的小男孩,為了好養活,仍有腦後留小辮的習俗,這不能不說是受滿族風俗的影響。

滿族婦女對頭發十分愛惜,對發式也十分講究。滿族婦女"辮發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發式,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上,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發髻,高高的發髻最為流行;再將後面余發結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滿族女子身著旗袍,足蹬高底旗鞋,顯得亭亭玉立,儀態萬千,充分體現滿族女子的端莊優雅。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真可謂是動則搖曳生姿,靜則雍容華貴。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2)服飾。滿族服飾是對我國現代服飾影響最為顯著的少數民族服飾,旗袍、坎肩、馬褂等至今仍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為各民族人民喜愛的服飾。

旗袍滿語為"衣介",也就是長袍的意思,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裝。男子的旗袍是無領的或者是圓領;捻襟、窄袖、也稱箭袖或馬蹄袖;扣絆、下部兩面或四面開衩、束帶。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開衩本是為了上、下馬的方便,後成了區分等級的標志:皇族ā?獢?∑?Δ??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俗開兩衩。還有一種便服,下擺不開衩,俗稱"一裹圓"。腰帶是滿族男子服飾中非常必要的,腰帶上掛有各種裝飾物件,常見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

馬褂就是在馬上穿著的褂子,它長不過腰,四面開衩,罩在袍子外面,可以抵擋風寒。開始時,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後期,馬褂作為八旗的一種象徵,逐漸在各個階層流行起來,直到民國初年,馬褂仍然是人們出入重要場合的禮服,就是我們今天穿用的"唐裝",也是由馬褂演變而來。

坎肩是滿族男子服裝特色之一。坎肩又稱背心、馬甲,是一種無袖短衣。游獵時期的滿族獵戶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後來的坎肩兼具裝飾作用,多用綢緞製作,四邊鑲有彩條;滿族坎肩的樣式愈加別致,常見的有對襟直翹、對襟圓翹、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最受歡迎的式樣是"巴特魯"。

女式旗袍大致與男式旗袍在款式上是相同的,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此外,旗袍的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花紋或牙子,使旗袍變得十分精美,成為滿族服飾中的精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式旗袍不斷演化,愈發新穎講究。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立領、束腰、窄袖、側開襟、下擺回收,充分顯示東方女性線條美,顯示出東方女性文靜端莊、典雅秀麗的內在氣質,成為中華女性的民族服裝。

滿族的女式旗鞋是我們俗稱的"花盆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綉來裝飾。足蹬花盆底的旗鞋,可使滿族女子顯得身材高挑,風姿綽約。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平木為底的旗鞋,稱為平底綉花鞋。

3.民居特點
滿族的民居充分體現了民俗對於地理環境的選擇性和適應性。滿族多居住在山區,禦寒防冷的問題是滿族民居首先要考慮的實際問題。

滿族早期,經濟文化比較落後時期,居住條件簡陋,冬天居住"地窨子",夏季居住"馬架子"。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與各民族間的交往和學習,滿族人逐漸形成自己的居住習俗。

"口袋房,萬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滿族人居室的主要特點。滿族人的房屋多為三間或五間,房門開在東側或次東間,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作"口袋房"。屋裡南、西、北三面築有" "字型大土坯炕,叫做"萬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許堆放雜物,上面有一個擱板,是滿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溫暖向陽,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輩居住的地方。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滿族人室內有各種軟間壁,有的是從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紙柵成兩個空間;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從棚頂吊下一根長竿,叫"幔竿子",專門用來懸掛幔帳,晚間睡覺時放下,在南北炕之間起到遮擋作用。

火炕是滿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設備,因為火炕一般都通過做飯的鍋灶,所以燒水、做飯時,炕總是熱的。有的人家還把室內地面下也修成煙道,稱之為"火地"或"地炕",在特別寒冷的季節,可以加燒地炕,提高室內的溫度。

與漢族民居不同的是,滿族民居的煙囪沒有修在屋頂上,而是"煙囪坐在地面上",煙囪修在房屋的一側,有孔道與火炕相通。煙囪坐在地面上,不僅可以延長室內煙道的長度,提高供暖的效力,而且滿族人的煙囪,過火量較大,煙囪為寬大的台柱形,修在地面上比較適宜。

東北氣候寒冷,室內日常活動多在火炕上進行,所以滿族人室內陳設比較簡單。室內一般沒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擺放著茶具;炕上有用來裝衣物的大板櫃,被褥疊放在上面。來了客人,請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時吃飯、讀書、做針線活也在炕上進行。

滿族民居的門窗也有特點,外面的門是獨扇的木板門,裡面的門是兩扇門,有木製的插銷。窗分為上下兩層,糊窗所用的窗紙堅韌如革,稱為"高麗紙"。窗紙糊在窗戶的外邊,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檔中積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紙因冷熱不均而脫落。窗紙糊上後,還要淋上油,這樣,既可增加室內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紙堅久耐用,所以"窗戶紙糊在外",就成為滿族民居的一大特點。

滿族入關後雖然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大,但是在東北的絕大多數的居民,包括漢族在內,在居室的特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滿族民居的影響的。現在比較偏僻的農村,許多人還是使用這種帶火炕的房子,只是室內的陳設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肆』 清朝時期宮里女人穿的鞋是怎麼來的

一、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

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第一、認為滿族婦女愛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雙腳。

第二、認為滿族婦女,為了增其身高,表現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第三、滿族婦女上山勞動為防蚊叮,同時免使鞋底遭泥濕。故習慣在鞋底部附木塊,後發展為花盆底鞋。

二、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花盆底鞋因其穿著行動不便,重心不穩,底小腳大,現在都已不穿了。

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是清朝時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子。其以木為底,鞋底高5-15厘米,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

(4)滿族婦女穿旗袍穿什麼鞋擴展閱讀:

明清兩代,裹腳之風尤為盛行,漢族女子以穿弓鞋為多,而滿族婦女則不纏足。清朝統治者對女子纏足極其反感,還未入關,太宗皇太極就於崇德三年下諭旨:「有效他國衣冠、束發裹足者,治重罪」。(意思:有效仿別的國家穿衣打扮,束發裹足的,治以重罪)。

大清入主中原後,盡管滿族的女性從不裹腳,但根據普遍的審美標准,大腳絕對不是漂亮的。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滿族女性便發明了一種高底鞋(也叫花盆底),高底鞋跟一般高5到10厘米左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通常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位置。這樣,她們就可以將腳藏在長長的衣裙里,使其不會輕易顯現出來。

『伍』 旗袍要配什麼鞋子

1.基本款單鞋
這個是最常見的了,個人偏好選擇純色系的。簡單的拼色也可以。以中低跟為主。跟型的選擇上,細跟、錐形跟為佳。鞋頭,可以選擇尖頭、圓頭、方頭幾種,遠離防水台款。尖頭略圓的款在我看來是折中之選,因為尖頭更時尚,圓頭顯得沒那麼秀氣。
2.瑪麗珍鞋
瑪麗珍的鞋子最明顯的就是那根扣帶,一般鞋頭也是有圓的、方的、尖的幾種。方頭顯得更加時尚,圓頭顯得古樸,尖頭顯得腳更加秀氣。(所以有時候方頭不太合適,也看個人氣質,不可一概而論。)可以根據自己的腳趾類型(埃及腳、羅馬腳、希臘腳等)選擇自己穿著最舒適的那一款。不要選擇有防水台的鞋子,中低跟、粗跟的瑪麗珍都很好看。如果小腿修長纖細,還可以選擇平底款。
3.涼鞋
夏天那麼熱,肯定有姑娘想要清爽一些。所以選擇復古款式的高跟涼鞋,也可以與旗袍相搭配。一般來說,選擇粗的編織交叉帶、丁字扣款,都是復古涼鞋的必備要素。鞋頭選擇尖中帶圓款,跟高上可以選擇中跟、高跟,跟型上中粗跟比較合適。關鍵詞:羅馬涼鞋,可以找到一些款式。

『陸』 清朝宮中的鞋子

頭上頂的那叫達拉翅
傳說是慈禧老了頭發梳不了漂亮的大發髻
太監為了討好她發明了這個(鐵絲固定纏繞青緞製成),上面飾各種奢華的花朵及裝飾品,慈禧很滿意,還廣為流傳了
花盆底鞋是宮廷貴婦的專利,其時就是拿木頭做成高高的鞋底,因為底高踩著容易摔跤,所以得格外當心,挺直腰板挪小步子,這樣女子看起來就婀娜了,就是這么著上階梯或坐下的時候還得讓太監扶著呢!挺受罪的

『柒』 清朝服飾特點是什麼

清朝服飾特點是舒服,寬松,旗裝以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為其特點.清朝統治者一直對自己的民族服飾有著獨特的理解。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

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

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清朝官員服飾樣式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

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

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

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

『捌』 穿旗袍配什麼鞋子好看

旗袍可以搭配柔軟舒適的布鞋,也可以搭配顯高顯瘦的高跟鞋,還可以搭配皮鞋,文藝女作家都比較喜愛的丁字鞋也適合搭配旗袍。每種鞋子搭配旗袍的感覺不同,可以根據旗袍的款式挑選適合的鞋子。
布鞋:
布鞋柔軟舒適,精緻當屬綉花鞋,綉花鞋搭配旗袍更顯精緻,可以定做和旗袍款式相同的綉花鞋,更加得體好看。用純色布鞋搭配旗袍更顯成熟,自己可以搭配搭配試一試。
高跟鞋:
由於旗袍的面料繁多,每種旗袍都需要不同鞋面材質的高跟鞋來搭配。即便是相同顏色的鞋,因不同材質,也會散發出不同的光澤,麂皮絨,羊皮,絲絨甚至是緞面的鞋面都會形成不同的氣質。漆皮亮麵皮鞋配絲綢整體華麗一些,絨面高跟鞋配絲綢低調含蓄,絲絨的鞋子往往顏色艷麗,要謹慎挑選,稍不注意就會落俗。
丁字鞋:
丁字鞋是文藝女青心頭好,這類復古的鞋搭配棉麻或是香雲紗這種有獨特氣質的旗袍,文藝氣息滿滿。
皮鞋:
復古的皮鞋搭配上素雅旗袍,非常適合打造知性氣質的姑娘,也適合日常穿著。深棕、咖啡色等淡淡泛黃的感覺很適合這種復古風。 旗袍可以搭配柔軟舒適的布鞋,也可以搭配顯高顯瘦的高跟鞋,還可以搭配皮鞋,文藝女作家都比較喜愛的丁字鞋也適合的搭配旗袍。每種鞋子搭配旗袍的感覺不同,可以根據旗袍的款式挑選適合的鞋子。
如旗袍如果是純色系,選擇與所穿旗袍大面積的同色鞋子。
如果是印花系的旗袍,鞋子的顏色選擇上,可以小面積的呼應旗袍的其中一種顏色

『玖』 滿族服飾的服飾特點,滿族人的服飾是什麼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代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古代,滿族先世的服飾,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為光皮和毛皮兩種。其後,「女工所織,只有麻布」。清初,在寧古塔地方,「滿洲富者績麻為寒衣,搗麻為絮;貧者衣狍皮,不知有布帛」。直到康熙年間,「今居寧古塔者,衣食粗足,則皆服綢緞,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猻、狼皮大呼。惟貧者乃服布」。這與從前衣皮的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到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一直是這樣。

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可算是清朝的時裝。

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我國婦女穿上合體的旗袍,既表現出身材美,又文雅大方,現已成為我國婦女所喜愛的中式服裝。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以後,滿族人均在旗,因此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旗袍

滿族貴族入關統治全國後,清太宗皇太極認為清朝帝王應當維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尤其是維持統治者的民族標志的服飾制度,以此作為固國之本。於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並三令五申,不許親王大臣學漢人穿褒衣博帶、寬袍大袖等。要求在宮廷里的侍女奴僕都著滿族服裝,漢人成年男子衣著發式必須遵從滿族的習慣,只有在死後入殮殯葬時方可用漢人衣冠。

舊時滿族男子留發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天足,著花鞋。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

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