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韓國的一些風土人情
1、面具和面具舞劇
韓國的面具以紙、木、葫蘆、皮毛製成,大多數面具反映出韓國人面部骨骼狀貌和面部表情,但有一些則代表真的或想像中的動物和鬼神。由於面具舞劇過去是在夜間篝火中演出,面具十分誇張,顯得怪誕。
面具舞劇基本上是一種民間藝術,朝鮮時代,在與上層統治階級格格不入的平民百姓之中自然發展。在大多數情況下,演出結束時,演員和觀眾都要一道縱情歡舞。
2、高麗參
韓國因氣候和土壤適宜而廣泛種植人參,其所產的人參以質量最佳而聞名於世。為了區別世界其他地方所產的人參,韓國稱其所產的人參為「高麗參」,高麗是韓國古代一個王朝的名稱,韓國的英文譯名「Korea「即由高麗而來。
人參是一種恢復劑或補品,一向被認為能增強人體的重要器官、促進心臟功能、護胃、提高耐力和鎮靜安神。人參是東葯(韓葯)中重要的葯材。在韓國,人參的簡便服法是將它用開水沖泡飲用。
3、韓國傳統服裝——韓服
女式韓服包括一條長裙和一件短上衣,男式韓服包括一件短上衣和一條長褲。男女韓服外面都可罩一件剪裁類似的長衫。今天,韓國人大多在節日或婚喪慶典之時才穿韓服。
4、烤肉
烤肉是深受韓國人喜愛的佳餚。烤肉可用任何肉類製作,但最常用的是牛肉和豬肉。烤肉的味道,佐料起到重要的作用。
5、泡菜
泡菜是一種經發酵腌制的蔬菜,味道香辣。泡菜可用任何蔬菜來製作,但最常用的是大白菜和小蘿卜。製作時先將蔬菜用鹽水腌漬,再用清水沖洗。待水稍稍晾乾後,在蔬菜中添加佐料。泡菜是熱量和膽固醇低、纖維含量高的食品。與蘋果相比,泡菜的維生素含量更高。
『貳』 關於歐洲傳統民族服飾名稱!中國的叫旗袍 日本是和服 韓國是韓服,那歐洲的呢
旗袍是滿清旗人女子服飾,中國傳統服飾應是寬衣長袍,巾冠長靴。歐州,羅馬人穿短褲衩,外面圍著粗布,中世紀男子為燕尾服,女子是拖地連衣長裙。下身裙部高約一米,所以走起路來,兩只手輕輕捏兩邊裙角看似很典雅。
『叄』 中國的旗袍、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有什麼區別
其實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都是再唐朝時受到唐朝的衣服影響而形成的。初中歷史上有這一課。而旗袍是清朝人入關後,滿族人帶來的。
『肆』 幫我翻譯 漢語-〉英語(關於旗袍和韓服)
China's "dress" and the Korean "hanbok"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Hanbok dres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States are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their mouths national history. However, the hanbok dress and appearance,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y differences. Cheongsam is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Manchu), traditional clothing. Many people think that dress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ing. However,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considered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Two traditional hanbok dress and cloth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there are many changes. Also, they lost their original styles and advantages, and so on. We compare hanbok dress and costumes can underst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如果覺得可以,請給我分分吧!
『伍』 旗袍,長袍,和服,蘇格蘭裙,紗麗,韓服,分別是那個國家的
旗袍是中國的,長袍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和服是日本的,蘇格蘭裙是英國的,紗麗是印度的,韓服是韓國的
『陸』 韓國女人和港台女人為什麼都穿旗袍
只要生是中國女人就該愛穿旗袍!就像韓國女人愛穿韓服、日本女人愛穿和服一樣,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國服。民族意識已經遠遠大於個人喜好。加上旗袍確實是很美,只要稍稍有點品味的人都會體會得到!
『柒』 旗袍文化是什麼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中國旗袍的文化內涵:
中國旗袍永久的魅力在於它的變化無窮,其獨特的個性和神韻與現代時裝審美觀念相通。在時裝國際化的時代,旗袍雖然已難以重現其鼎盛時期的服飾壟斷局面,但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已經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恆的意義。
一、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韓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事實上,兩者還是頗有差異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被逐漸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不相悖。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的袍服,一般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緊窄合體,利於騎射和其他劇烈活動。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式樣,比較典型的有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將袍服視為其典型服飾。
今天我們見到的所謂「旗袍」,不僅僅是滿族服裝的傳統款式,而是多個民族服飾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滿族承襲了這種服裝。
滿族入主中原後實行八旗制度,凡編入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統稱為「旗袍」,有朝袍、龍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有後世的旗袍有血緣關系。
五、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在20世紀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黃金時代的延續。戰爭硝煙彌漫,大多數國民無心於服飾的奢靡。經濟蕭條,物價飛漲,物資匱乏,出於經濟實用等考慮,40年代初的旗袍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
夏季多傾向於去掉袖子,降低領高,省去種種繁瑣的裝飾,更為簡潔適體。土布、本白棉布、毛藍布(又稱愛國布)成為常用的面料。此時的旗袍雖然裝飾簡單,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裝的主流。
抗戰勝利後,改良旗袍更為廣泛的流行,開始收省還不明顯,後來逐漸發展到吸腰省並使用裝袖,自此旗袍更為合體。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鏈也替代了傳統的盤香紐、直角紐,成為當時的時尚。這一時期旗袍變化的總趨勢是長度減短,更能表現女性曲線,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種多樣,穿著范圍更加廣泛。
參考資料來源:旗袍文化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