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考穿旗袍什麼寓意
高考穿旗袍有「旗開得勝」的寓意。
高考穿旗袍的意義:
1、儀式感。
不論高考是否高中,都是人生中為之拼盡全力後信雀的一次檢驗,因此,小到孩子、父母、老師個體,大到學校、社會群體,都倍加關注,那麼媽媽穿上旗袍增加儀式感便無可非了。
如果孩子會覺得有壓力,媽媽們自然是不會穿的,他們一定是提前溝通過了,應該是當作一件開心的事在做的。
2、陪伴。
那一日,你在考場上費盡心思,我在考場外默默祝福。為了這一時刻,我願意盛裝出行,用最亮麗的一面陪伴你走過人生的這一刻。
有時候,陪伴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當你身著平常衣服的時候,當你隨意地穿著工作衣或是衣冠不整的時候,當你莊重地打扮自己的時候,這樣的陪伴是一種尊重。
3、壓力也是動力。
孩子們遠比成年人想像的更浪漫,更有耐力,更有韌性,如果平日里親子關系緊張,無論你穿成什麼樣,孩子都會覺得反感;如果一家子習慣禪飢了共同面對困難,一滑襲早起走過坎坷,那母親穿旗袍,孩子會很喜歡,所有的壓力都會變成動力了。
② 旗袍為什麼要開衩 旗袍兩邊為什麼要開叉
旗袍設計成開衩的樣式是為了騎馬勞作。旗袍本質上是我國滿族的傳統服飾,而滿族人都很擅長騎馬,所以最初這類衣服兩端的開叉,就是為了讓人們方便騎馬。後來的旗袍因為有著一種獨特的美感,被不少的漢族女人喜歡並加以改進,本來很寬的旗袍,變得越來越貼身,越來越窄,能夠更好展現出女人的曲線美。
旗袍可分為古典型,時尚型,少女型,自然戲劇型;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旗袍是我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③ 說說胡服和漢服有什麼區別
旗袍 眾所周知 是滿族婦女服飾的改良 可現在很多人卻把它當成漢族的民族服飾甚至將其代表整個中華 這些主要是由於他們認為在各民族興旺或發展的歷代 像旗袍這樣的服裝自古就有或者產生過 第二種認為旗袍是漢民族服飾的觀點就是清時期的滿漢服飾的相融合的作品
在這里我想反駁一下 旗袍是滿族民族的服飾是無可厚非的 首先 中國古代雖為多民族國家但漢文化還是佔主流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 不是馬背上的游牧民族 也是個愛好和平不好戰的民族 由於生產節奏的需求以及氣候特徵的需要 產生了以寬衣大袖為主 緩慢休閑式的服飾特色 雖然有胡兆敬悶服騎射等那也僅僅限於軍隊 目的是為了便於打仗 貴族和廣大人民老百姓還是以寬大 舒適的裙襦為主 以符合民族習慣的生活節奏 因此 自古以來占國家主體的服飾還是漢族服飾 漢族服飾根深蒂固的文化潛在意識在我們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記 我們之所以把傳統穿的東西叫衣裳(衣 上衣 裳 下裙)而不是袍 寬大的袖子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關於它的記錄 如兩袖清風這樣的成語 袖裡藏書藏物之類的典故 漢族服飾也是沒有像旗袍那樣的扣子的 據說扣子這個東西起源於西方 功效等同於當時的『領帶』 都是為了系住衣服的 古代漢族則不用扣子領帶而用裙子上的腰帶將衣服系住 因此便有了像「羅帶輕分 裙帶關系」這樣的詞彙
現在南方很多地區也將穿衣服叫「扎衣裳」 可見不是「系扣 」而是用繩子或帶子扎綁 還有漢族服飾的領制從歷代來看幾乎都是呈」y」字形,一直沒有變化,這在其他民族服飾中是不多見的,而且都較寬松不像旗袍那樣的領子緊貼在脖子上 主要是由於滿族長期在較寒冷的地區居住 氣候的差異而形成的 因此 明以前歷史上像旗袍這樣的服飾並沒有佔主流
第二種觀點認為旗袍是滿漢融合的產物 不錯 旗袍確實經過很大的變革和改良 也容進很多漢族服飾元素在裡面 比如採用漢族的絲綢錦綉等華貴的面料 漢族的紋飾 刺綉技巧等等 但問題是旗袍的滿族服飾的本質沒有改變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中 旗袍之所以叫旗袍而不是別的 旗袍的兩旁開旗 立領 盤襟 盤扣都是滿族服飾的最重要特徵 說是有漢族的服飾特色 就跟裝潢的不能再中國的餐廳裡面賣的還是賣當勞一樣
其次 現在的中國除了服裝 主流文化上還是漢族文化 漢族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思稿雀想的民族 因此服飾里也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 比如受儒家 道家的思想充分在服飾里體現出來 追求那種平和 不於世爭 寬厚仁愛塑造了漢服的寬大 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天人合一 飄逸灑脫也體現在漢服的樣式 感覺上 漢族女子更族彎是深受禮教等道德的束縛與影響 以穿寬大隨和的裙子為主 不可能像最初的滿族婦女那樣穿旗袍是為了騎馬 因此 旗袍馬褂的樣式與中國自古的文明文化相悖 也無法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特色
現在旗袍也並不是純滿族的東西 而是滿族服飾與西方文明結合的產物 因此 露出大腿 穿著高跟鞋的旗袍女未免會顯得不倫不類 運用西方的剪裁方式顯得性感苗條與晚禮服無甚差別 失去了民族很多原汁原味的東西 民族服裝是需要原有特色的 並不是成天的與時俱進 也不是盲目的追求西方去迎合西方人的審美觀點 否則的話 西方人回去欣賞本國MM的晚禮服西裝好了 還用的著成天看你的『國粹』? 也許在他們眼裡看來 以著如此性感大方服飾的民族怎麼會是傳說中的含蓄 典雅的東方/中國女性? 再加上短袖/無袖 露著大腿 幾乎半赤的民族服裝 會不會讓他們以為中國人以前居住在類似非洲或熱帶地區的雨林里?恐怕怎麼也不會想到《禮記》中那個記載服飾類型繁多 以莊重為主的民族會和眼前的這個民族是同一個民族
也許有人會說我守舊 管他這么多隻要是美的服飾不就可以了嗎?但一個民族的服飾與其民族的文化背景是緊密相連的 它所代表的是一個民族 一個民族整體的素質 不管這個文化好也巴歹也罷 它畢竟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純粹的東西 是這個國家/民族歷史的縮影
其實 漢民族是個包容性很強的民族 但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才能顯的其胸襟廣闊 拿來主義也要吸收好的 吸收伊優點 摺扇是日本人發明的但中國人覺得它輕巧美觀逐漸的就發展成了扇畫 中國人主動西方科技是為了使自己壯大 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也是要優生劣汰的 不可否認在歷史上漢族文明是燦爛先進的 有利於統一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 因此少數民族自身學習漢族很多習俗文化 同樣 漢族也有其不足之處 同樣也應該學習有些民族的熱情奔放 坦誠 好客等品質 先進的方面融合其不先進的方面 只有這樣 各民族才能在交流 融合中取得共同發展與進步
同樣漢服相比於旗袍 更具有文化底蘊 更能展示中國古老的文明 也更能代表中國人的思想與面貌
現在旗袍受到人們青睞的原因是什麼?不是人們不知道旗袍來自於滿裝 而是民族性格有了根本的改變 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同化 我們已經不再認為飄逸優雅為美 而是越暴露越美 我們的審美觀已經有可根本的改變 說白了 我們已經被西方所同化 漢文化中華文化復興絕不是僅僅漢服一件事 它需要連帶支撐起太多的東西 只有等中國強大了 民族意識有了 文化才能復興 我們才能真正做回我們自己 做回中國人來 而且 更重要的是受西方審美的影響 或者是 潛意識里透著西方就是性感大方的代表 這還是一種文化觀念 並且更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文化霸權侵略 現在國人已經迷失了自己 其實他們會發現 漢服也不遜色
.旗袍 一個沒有文化內涵 它的暴露恰恰說明了那僅僅是赤露的文化 只有精神赤露的民族才會去當做珍寶.
民族文化心理的偏差
說道*女裝 誰都不會喜歡 但旗袍的問題只能說明他們認識不到那是*女裝或者就是認為古代中國文化就是那樣的 因為 他們沒有參照物 與現代更輕浮的服裝相比較之下 他們只能認為旗袍相對來說還算是比較保守含蓄的了 所以 看到有人總在說旗袍含蓄 旗袍最能表現中國女性美雲雲 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能看到或者發現更含蓄更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
再有就是明知傳統而故為的 這就是民族精神的偏差 和服比漢服更麻煩但卻被日本人視為國寶 這就是對歷史文化態度的問題 所以 抓問題要抓根源 走流行道路商業化只是圖一時之快 治標而不治本 對文化的學習認識上不去 現代化漢服也只能是陣流行風 人們也只是外在披著層表皮 精神上還是沒有衣服穿
觀世界各國 把如此膚淺沒有文化根基的服飾當作傳統來珍惜的也只有文化意識處於扭曲混亂時代的中國!
滿服與漢服的基本區別
滿服與漢服區別最大的就是衣領的部分與穿著方式 清代服裝無論一筒到底的宮裝 還是民間女子略帶有漢式風格的滿服 還是後來的旗袍 他們都是圍繞一個中心改良變化的 既衣領都是大襟 就是立領+圓襟+右衽的新式樣 呈橫S形 衣服主要是通過掛系方式穿上的 滿服有基本兩大樣式 既大襟與對襟 還有一種就是比較正宗滿服的琵琶襟 這幾種區別漢服的就是都有麻線扣暴露在外面
而漢服與滿服的基本區分也在此 他們二者最本質的地方式有區別的所以 旗袍還是滿服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