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好久沒回新賓了,也不知道家鄉變的怎麼樣了,有人能告訴我嗎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日益重視和天彎旅悔然林保護工程的全面啟動,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及縣水利水保部門把水土保持工作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內容擺上日程,制定規劃,出台政策,研究措施,堅持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兩輪驅動,在保護生態環境中求發展,生態效益日益明顯。 新賓滿族自治縣古稱興京,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又稱罕王)的故里。改革開放初期,由於毀林開荒栽植人參,導致水土流失加劇,賣木頭、砍大柴使森林植被質量逐年下降。2002年,新賓縣被水利部列為「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縣」。之後,全縣上下一心實施了為期3年的生態建設六項工程。 一是實施以封山育林為主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全縣組建了有600名護林員的護林大隊,設立了領導負責的封山育林責任區,對主要河流、道路兩側、水庫周圍和35度以上坡地、岩石裸露地、疏林地的天然鎮芹林實行了全面封育。一次封育10年不變,封育面積125萬畝,佔全縣面積的32%。二是實施以營造珍貴闊葉林和水源涵養林為主的林種樹種結構調整工程。三是實施以提高森林覆蓋率為主的綠化造林工程。縣委、縣政府領導帶頭植樹,並實行了采造掛鉤等埋正激勵措施,幾年來共完成造林綠化32.44萬畝。四是以發展種養業為主的林下資源綜合開發工程。為達到「不砍樹,也致富」的目標,他們實施了山上綠化,山腳蓄水,溝塘灘面造地,對小流域實行立體開發的治理模式。幾年來,開發治理小流域4200條,面積達240萬畝,許多農民實現了靠林下經營脫貧致富。五是實施以節柴改灶為主的農村能源工程。為改變農村以燒柴為主的傳統習慣,實現釜底抽薪,減少森林資源消耗,縣政府明確提出了「守在青山旁,盡量不燒柴」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典型引導和政策扶持,大力推廣農村替代能源。目前,全縣已有40%的農戶參與節柴工程,每年減少薪炭林採伐近9.3萬畝,促進了生態植被的保護。六是實施了以制止毀林開墾為主的退耕還林、退參還林工程。針對參業發展一度使亂占林地、亂批參業用地的現象普遍存在,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問題,縣委、縣政府從1996年開始,加大了整治毀林開墾、亂占林地的力度,大力開展退參還林生態恢復工作,下發文件對參業發展實行規模控制。目前,全縣共還林15.7萬畝。 通過上述六項工程措施,新賓縣的生態建設已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新賓縣封育林區山雉、野豬等野生動物開始增多,水土流失狀況明顯好轉。
B. 滿族服飾特點是因為什麼
是因為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鍵配答活積淀而形成的結果,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它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歷史給它留下的深深痕跡。
男士滿族服飾的特點:衣服基本上是帶馬蹄賣手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
女士滿族服飾特點: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稿慧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C. 撫順揚帆起航的優勢是什麼
一場《魅力中國城》競演活動,伴隨撫順走過了炎熱的夏天,金色的秋天,浪漫的冬天。一路走來,撫順戰隊高歌猛進,從「兩城初遇」到「三城對陣」禪磨,最終問鼎「十佳魅力中國城」,成為東北三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盛夏的初見,金秋的重逢,深冬的碩果,撫順多維度地展現了獨有的城市精神、城市內涵、城市文化,留給了這個舞台太多難忘的瞬間,更在一次次吶喊、歡呼聲中表達了230萬撫順市民對家鄉最深沉的愛。如今,撫順正集聚正能量,釋放精氣神,從《魅力中國城》這個舞台原點出發,朝著藍圖繪就的方向揚帆起航,演繹精彩蝶變。
為重逢而來,為見證而來,為祝福而來……12月15日,蒙曼、劉儀偉、梅洪、徐井宏等嘉賓評委齊聚《魅力中國城》2017年度「魅力盛典」,攜手32座城市共同回憶幾個月來舞台上的情動、心動和感動,細酌品味每座城市的獨有魅力。「我是撫順市市長楊維」、「我是德念襲弊陽市市長趙輝」、「我是韓城市副市長王志鵬」……越來越多的聲音在疊加,越來越多的城市主政者喊出了自己的名字,越來越高的聲浪震撼全場。32座城市,32種魅力綻放,32座城市再一次集結在這個熟悉的舞台。
「初見驚鴻,再見傾城。」14時30分,伴隨著這句熟悉的開場詞,央視著名主持人陳偉鴻、龍洋走上舞台,一場文旅盛宴在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影視基地拉開帷幕。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維代表230萬撫順市民,接過「十佳魅力城市」榮譽獎杯。市委常委、副市長馬國華率領撫順相關部門、單位的代表,現場觀摩了錄制過程,共同見證了這提振230萬撫順人士氣、增強文化自信與自豪感的時刻。
最美初見
人生有很多初見。初到一城,初遇一人,初游一景,初成一事,初見或是驚鴻一瞥,卻會令人留戀。這樣的一次《魅力中國城》之旅,是每一座城市最美好的回憶。城市的璀璨歷史,城市的人文精神,城市的時尚氣息……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榮光,有多少座城就有多少種魅力。一城千面,驚於初見。
「初見驚鴻。當32座城市初登這個舞台的時候,會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在場上,我們聆聽到了每一座城市主政者的演講,他們表達的是對一座城市的熱愛,當然是講述了他們對一座城市的責任。而我看到的正是他們的那種擔當、自信。到現在為止,市長講過的詩,依舊在我耳邊縈繞……」一場32座城市的初見,讓嘉賓劉儀偉至今難以忘懷。初賽中,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維傾情講述撫順故事,用「一次最美的初見」開啟了撫順《魅力中國城》競演之旅,而一場驚艷全場的旗袍秀讓「旗袍故里」撫順一戰成名。
帶著撫順獨有的城市名片,在「魅力盛典」《北國風情》主題展演中,身著不同年代旗袍的80位模特款款走上舞台。一場美輪美奐的旗袍秀,為現場嘉賓觀眾奉獻了一台視覺盛宴。新賓旗袍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回旗袍故里,領略滿族旗袍文化;一輪時尚旗袍秀,將傳統旗袍與時尚元素相結合,展示了當今旗袍的別具一格;具有「中國紅」元素的婚嫁旗袍,體現了民族文化,又凸顯了旗袍作為中國元素的獨有魅力。一件件旗袍,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也彰顯著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積淀。
當稚嫩的孩童身著滿族服飾,俏皮地登上舞台時,蘊藏的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一脈相承。大氣恢弘,驚艷舞台,震撼全場,手機、相機、攝錄機……一時間「長槍短炮」鎖定舞台,嘉賓、觀眾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他們眼中的撫順。在僅僅兩分半鍾的表演時間內,撫順用一場饕餮盛宴贏得現場觀眾第一次經久不衰的掌聲和歡呼聲。
舞台旗袍展演定格的瞬間,時光彷彿倒流,令很多觀眾回想起了初賽時,那一場穿越時空的旗袍秀。從始而終,一種文化和一座城,穿越風雨,相生相伴。歷史文化是城的搖籃,溫暖而舒適;城是歷史文化的明珠,熠熠閃光。撫順將厚重的歷史文化貫穿競演之中,讓觀眾去靜靜感悟這座城。初賽的驚艷旗袍令全國觀眾記住了撫順,「魅力盛典」的旗袍盛宴再一次將全國觀眾的目光引向「旗袍故里」、「冰雪之都」的撫順。
「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如此,城亦然。用歷史文化滋養一座城,為城市旅遊發展注入新的內涵。撫順用獨具特色的滿族歷史文化,打造「旅遊+文化」的發展模式,推動旅遊產業與滿族文化的深度融合,為城市旅遊創新發展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土壤,賦予了一座城市永恆的魅力。當下,正處於轉型振興發展中的撫順,從未停止仔族過探索的腳步,依託冰雪資源發展冰雪文化、冰雪旅遊產業,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而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使冰雪游不再局限於單一的旅遊觀光,集多產業融合發展的「旅遊+冰雪」正成為冰雪經濟的新符號。
D. 滿族風俗習慣
1.禮節習俗: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少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少輩每隔三天要給長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狀,女人雙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路,等長輩過去,再上馬趕路。遠方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禮。「
2.婚嫁習俗: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結婚對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長指婚的情況。清代宮廷的「選秀」,是為皇帝及親王選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內部遴選。八旗內男女年齡到十六、七歲,即可訂婚,男子訂婚與結婚年齡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辦。
3.飲食習俗:
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干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小米麵餑餑有牛舌餅、碗坨;苞米面餑餑有「菠蘿」葉餅、苞米餑餑;高粱米面甜餑餑。
E. 旗袍最先是滿族女人穿的嗎
現代旗袍其實是漢族改良的,也是東亞對古裝進行現代改良最成功的。
旗袍完全甩下旗裝幾個檔次,成為中國女性美的韻味。
而且,旗袍是與當時中國在進步中的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的。
前幾天看了《一把青》,實在為劇中的旗袍感到驚艷。
F. 滿族的傳統節日
滿族除夕、元旦
受漢族影響,形成為滿族的傳統節日。古稱十二月為「除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天稱「除日」,其晚稱「除夕」或「除夜」。一月稱「元月」或「正月」。元月的第一天稱「元旦」、「元日」或「正旦碼檔早」、「正朝」、「新正」等。除夕為前一年的最後一夜,元旦為新一年的最初一天,送舊迎新,俗稱「過年」。「年」是滿族人最重視的盛大節日。普天同慶,舉家歡樂。
臘八」之後殺,故民諺雲:「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
為祝賀吉祥,年前家家要貼春聯、窗花、掛旗和「福」字。春聯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字數多少無定,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內容吉祥,多貼在門上。上聯居右,下聯居左、橫披在上。
為供佛、祭祖,家家在年前要制好糕餌、米兒酒等供品。遲雀在臘月三十下午,請下香碟,拈香禮佛、祭祖,元旦清晨再祭。禮佛、祭祖是過年的大事。
除夕,在禮佛祭祖之後,幼輩要給長輩叩頭辭歲,長輩受而不答。受拜之後,要給幼輩「壓歲」荷包。平輩辭歲則同叩。之後,接「財神」,大放鞭炮。在院內撒滿芝麻秸,人們來回走踩,俗稱「踩歲」。取「步步登高」之意。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包餃子時要把一枚銅錢暗放在餃子中,滿族認為誰吃到了,就會「終年順利」。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桿,上扎松枝,高懸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息。
元旦之日要起早拜年,叩頭、互道吉祥,又稱「賀歲」。賀歲最遲不能過午,否則被視為不恭。黑龍江地區的滿族在元旦有「添財」之俗:「元旦擔水抱柴,扣門戶。問之,答曰:『送財!』(送柴)則人之,而置其水、其柴釜灶中,大喊曰:『添財!添財!』」滿族人民希望通過吉祥的語言和儀式,預祝新的一年中財源滾滾。
滿族上元節
俗稱「元宵節」,滿族的傳統節日。歡慶元宵節要大放彩燈,故俗又稱為「燈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
節日當天晚上,滿族家家戶戶懸燈,人人以觀燈為樂。上元節除了張燈、舞燈、賞燈等主要的活動外,還演出各種民間歌舞、百戲技藝等等,更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滿族走百病
滿族的傳統節日。正月十六日,滿族婦女有「走百病」的習俗。
《奉天通志·禮俗二》載:「十六日,婦女於日暮結伴至空地,步行一周,或至鄰家小坐而回,名曰『走百病』。」有的地方婦女「走百病」是在冰上打滾,俗稱「枯轆冰」。邊滾邊念誦:「枯轆轉轆冰,不腰痛、不腿痛,枯轆枯轆冰,身上輕一輕。」
滿族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蠢渣」,是滿族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滿族人家有「引龍」之俗。即晨起以灶灰撒院中,左右作大圓圈,復由堂門撒至大門,再延至井邊,灰道彎曲如龍,故俗稱「引龍」。然後在院子里舉行祭祀,以求風調雨順。二月二所吃的應節食品,餅稱「龍鱗餅」,面條稱「龍須面」。此日,滿族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
滿族清明節
滿族受漢族風俗影響,也於清明節上墳祭祖,因此也屬於滿族的傳統節日。不過,祭祀方法與漢族風俗不同。漢族的風俗是焚燒紙錢後在墳頂上壓紙,而滿族則是「插佛托」。插「佛托」即插柳枝。在滿族所信仰的薩滿教的傳說中,柳是人類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清明節在墳上插柳為祭,表示後人不忘先祖。
滿族中元節
滿族的節日,滿族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節日里,白天各寺院要設盂蘭會,燃燈念經,並扎糊法穿,臨池焚化。晚上點燃河燈,沿河漂盪,寓意為「慈航普渡」。兒童成群結隊,各持蓮花燈而舞。
滿族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是滿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秋月圓滿,滿族跟漢族一樣把月圓當作是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中秋節為「團圓節」。
滿族人家過中秋節,要吃「團圓飯」。晚上在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在屏風上掛雞冠花、毛豆枝、鮮藕之類,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祀時,焚香、叩頭。因為月亮屬陰,所以拜月由滿族婦女先拜,男人後拜。祭祀完畢,將月餅切開每人分吃一塊,稱之為「團圓餅」。
滿族頒金節
頒金節是滿族人的節日,滿語即「頒金扎蘭」。「頒金」滿語意為「誕生」,「扎蘭」意為「喜慶之日」。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後金汗王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廢除女真的舊稱,將族名定為滿族,並且正式宣布從此,滿族人民要為這一天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新疆滿族在十月十三日這一天,滿族人紛紛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慶祝自己民族的節日,許多滿族同胞穿起旗袍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跳起民間傳統舞蹈,唱起民間歌曲,開展各種慶祝活動。同時,還准備奶茶、薩琪瑪、打糕、金絲糕等民族食品,供大家品嘗。許多滿族作家、畫家、書法家、藝術家等為大家寫詩作畫,表演精湛的技藝,使慶祝活動十分熱烈而有趣。
滿族
世居祖國東北白山黑水廣袤地區的滿族,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古老的文明。滿族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肅慎。漢、晉時期,中原王朝稱肅慎為挹婁。北朝至隋、唐時期,挹婁的後裔稱為勿吉、靺鞨。金以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女真人(滿族前身)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留居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經元至明,都歸中央政權統轄。15世紀後,女真人不斷南遷,又重新崛起。17世紀初,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於公元1616年建立了後金。1636年改國號為清。公元1636滿洲入關,繼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了統一的、封建的中央政權。直至辛亥革命清帝遜位,立國近三百年。清代滿族,與金代、元代、明代的女真族不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女真族為主體,融合部分漢族、蒙古族及其他一些民族的成員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這個新的民族,在同一的地域內,有著共同的經濟生活,有著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質,形成了穩定的民族意識。並以嚴密的八旗組織,生氣勃勃的進取精神,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亞洲東部最大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滿族散居全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省的為最多,其他滿族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滿族聚居區已建立帕岩、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滿族人口數為10 682 263人。
因在經濟、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慣用漢語。現在,只有黑龍江某些邊遠的滿族聚居村屯,還有少數老年人會說滿語,其他地方絕大多數滿族人民已通用漢語。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關內的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於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只是在滿族聚居的地區,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固有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彙)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滿族是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創造的民族,為發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貢獻。
滿族服飾
滿族的服飾、發式直接承襲了女真人喜尚皮裘、適於射獵、編發為辮的基本習俗,同時又融會了漢族、蒙古族等服飾的某些形式。其服飾、發式新穎多彩,尤其是袍、褂、鞋、帽、發辮更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袍是滿族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都穿的服裝。滿語稱「衣介」。因為它是滿族旗人的常服,所以後世稱其為「旗袍」。袍的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左枉,衣擺四面開叉,有扣拌、束腰帶。男子穿的袍,長至腳面,下擺肥大。袍袖窄、四面開叉,下擺肥大,便於騎射,所以又成為「箭衣」。袍的狹窄袖口上,往往還要加一個半圓形的袖頭,蓋在手背上。冬天可以禦寒保護手背,利於射箭,故稱「箭袖」。又以其形似馬蹄,因而稱為「馬蹄袖」。箭袖平時向上翻起,行禮時要放下。清代後期,箭袖失去了它原來的實際作用,只作為滿族上層人物「撣袖」行禮而用。
褂:滿族民間服飾,套在袍外的短衣稱為「褂」,也叫「外褂」。褂有補褂、常服褂、行褂等幾種形式。
補褂是清朝滿族官服褂。衣長過膝,袖長過肘,對襟施扣。常褂是平常所穿的褂子,形制與補褂大體相同,無補子。行褂是外出時穿的褂子。長僅及腰,袖長及肘,袖口平齊寬大。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又叫「馬褂」。
馬甲:是一種無袖短衣,又稱「坎肩」。是一種滿族便服。
鷹膀:是乾隆時期滿族八旗子弟穿的一種外褂。
領衣:滿族早期的旗袍,都是圓領口無衣領。穿袍時需要另加一硬領,這種硬領稱為「領衣」。
端罩:滿洲貴族及皇帝的近臣、侍衛,喜尚穿著一種翻毛在外的皮裘,叫做「端罩」。端罩比袍略短,對襟、圓領口、平袖,形式與滿族官員的補服相似。
套褲:滿族人通常穿長褲、寬檔、肥腳褲。褲腰高闊,要在檔之上抿一個大褶之後系以褲帶。褲腳也肥闊,同樣也要抿褶扎以腿帶。
此外,還有很多有民族特色的滿族服裝。如:冠帽、佩掛等。
滿族婦女的服飾,大體上與男子相同。也有官服、便服之分。官服分袍、褂、襯等,一般多是窄而瘦長。
歷史上滿族的發式與發飾承襲金代以來女真人之俗。男子半剃半留,編發作辮。即:剃去周圍頭發,只留顱後發,編成一條大辮子,垂於腦後,以彩絲系結,飾以金銀珠玉等。女子發式變化較多。幼年時發式與男孩相同,到成年待嫁時,開始蓄發、縮髻。成年婦女的發式,清代初期最流行的是「兩把頭」,又稱「架子頭」、「叉子頭」。
滿族食俗
歷史上滿族的飲食,取其先世女真人的傳統習俗與漢族等其他民族的烹飪技術融匯在一起。
主食:滿族以雜糧為主食,常食的穀物有稗、粟、小麥、大麥、林、黍、極、高粱、蕎麥等等。
滿族主食特點,喜歡麵食、赫食,味尚甜、酸。
滿族菜餚以肉為主,尤其喜食豬肉,這是從其先世肅慎、挹婁就世世代代相沿的習俗。
此外,羊肉及各種禽獸之肉也都為其喜食。菜餚烹飪方法很多,但平民滿族人家主要是煮、燉、熬、燒、烤等等。其菜餚的種類及食用方法,在許多方面都還保留著古老的習俗。
滿族建築
東北民諺稱滿族的房舍是「口袋房、萬字炕、煙囪立在地面上」,極其生動形象地概括了滿族房屋樣式的特點。
滿族每個家庭的居室一般是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三間大多是在最東面一間的南側開門,五間多是在東起第二間開門,形如口袋,故滿族俗稱「口袋房」。三間或五間若在居中一間開門,則俗稱「對面屋」。開門一間稱「外屋」,為廚房;西側(口袋房)或左、右兩側(對面屋)的房間稱「裡屋」,為卧室。三間的口袋房,外屋一般是南、北二個鍋灶,灶火通裡屋炕。裡屋南北對面炕,西間靠山牆有一連接南北兩炕的窄炕,南、西、北三炕成「仁」形,俗稱「萬字炕」,滿語稱「土瓦」。炕一般寬六尺,高一尺五寸,長兩丈五、六尺,因是兩間房的炕連在一起,故俗稱「連二炕」。
滿族居舍的室內陳設,尤具滿族本民族特色。
外屋西側,南、北兩面為鍋台,鍋台後放餐具。鍋台上方的西牆上,供奉灶王爺,配有對聯。上聯雲:「上天言好事」;下聯雲:「下界保平安」;橫披雲:「一家之主」。在偏西北的地中間,常安石磨一盤,可隨時磨面、碎豆。
裡屋的西牆上,供奉祖宗板子,板上有兩個匣子,一個收存家譜,一個收藏祭祖用的帳子。其下的西炕最尊,不準坐人。南炕次尊,為家主所居。炕中放置炕桌一張,左右鋪條褥,用以待客。炕的兩端箱櫃,內裝衣物。
滿族信仰
滿族及其先世,皆有信奉薩滿教的風俗。
薩滿教是一種最古老的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以萬物有靈為思想基礎,在內容上包括自然祟拜、圖騰祟拜和祖先崇拜,並且具有一定的祭儀。「薩滿」,原本是通古斯語,其意是激動不安和瘋狂舞動的人。因巫師做法時的舞蹈姿態十分奔放,所以稱巫師為「薩滿」。中國古代北方的許多民族,如匈奴、烏桓、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信奉過薩滿教,他們既有獨自的傳承,又有互相間的影響。滿族信奉薩滿教的風俗,即是因襲於此而又不斷發展的。
滿族禁忌
在滿族的信仰習俗中,為了避凶,對某些認為有違神靈的話或事禁說禁做,稱為禁忌。
滿族喜慶婚嫁禁忌:年、節、喜慶日子,逢人必須說吉利話,俗稱「討吉祥」忌諱說喪氣話、倒霉話。
滿族人結婚、生孩子要請「全科人」照料,就是所謂的夫妻雙全、子女雙全的女人。這樣的人被認為命好、福大,也會施澤於新婚夫婦和新生的嬰兒。
滿族喪事禁忌:喪事中諱言「死」字。年長的人死去稱「老了」,或雅稱「仙逝」。死人穿的衣服稱「壽衣」。
滿族祭祀禁忌:滿洲人家無論貴賤皆於室內供神。凡室南向、北向以西室為正,東向、西向以南室為正。正室正牆供的祖宗板、祖宗匣、香碟等禁忌隨意娜動,尤其忌諱他人偷看。正室的西炕為神炕,禁忌坐卧,也禁忌在西炕堆放東西。
院內神桿最為神聖,忌諱摸、動。甚至日照的桿影也不準踏。
豢養牲畜的滿族人家,不得讓豬進人祭室院內。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禁忌,不一一列舉。
滿族節日
G. 滿族的簡介,要求:聚居地、風土人情、民族習慣、服裝、飲食習慣。字數不要太多。
滿族,全稱滿洲族,辛亥革命後被稱為滿人、滿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
聚居地: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岩、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2000年統計的滿族人口數為1,068萬。
旗裝
保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
頭飾
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
剪紙
滿族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就是掛箋,或稱掛錢。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不等的紙塊,中間髏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最早掛箋是祭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單數。傳聞自家宗族祖先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黑龍江寧安、海倫等地的剪紙藝術在全國藝壇上享有盛譽。
滿族補綉
滿族民間工藝。或稱「釘線」,主要流行於東北地區農村。以家織布和棉線為原料剪縫而成,黑白色為主調,間用他色。紋飾以榴開百子、吉慶有餘、葫蘆盤長、福壽長春、八寶等吉祥圖案為主,多配以較粗重的黑色邊飾,常綉於枕頂、荷包、幔帳、坐墊之上。
編輯本段舞蹈
概述
滿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戰斗風格。女真人的習俗,「以女年及笄,行歌於途。 《滿族舞蹈》 陳玉先 作品
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大金國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興起舞,並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別是在節慶宴會上,主客男女輪番起舞,節奏和諧,一人領唱,眾人皆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後,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返舉伍居東北的滿族人,經常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曾盛於北京,流傳到東北的「子弟書」始創於八旗子弟,為滿族人所喜愛的文藝形式。晚清以來,涌現出了許多滿族曲藝表演藝術家。馳名藝壇的有趙星垣、雙厚坪、金萬昌、謝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樹棠、榮劍塵、常寶馥、連闊如、侯寶林、關學增等。這些曲藝表演家,其表演藝術達到了極高答族的境界,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隆興舞
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傳統舞蹈。舞蹈的特點,多由狩獵、戰斗的動作演變而來。如隆興舞,要選一些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逢喜慶宴會,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一袖於額,後一袖為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勢復雜繁多,有打漁的姿勢,穿針、織網的資勢,歡慶的資勢,單奔馬,打獵姿勢;雙奔馬、出征的姿勢;大小盤龍、龍戲水的姿勢,怪蟒出洞,龍蠕動的姿勢。十八式,即十八個舞蹈動作。 滿族秧歌
秧歌舞
又稱「韃子秧歌」。多於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數人或數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長兩圓木,邊 擊邊對舞。常由三四人扮婦女,三四人扮參軍及扮持傘燈者,飾賣膏葯者為前導。以鑼鼓伴奏,「舞畢乃歌,歌畢乃舞」。是化妝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蹺之分。若兩秧歌隊於路相遇,即行抗肩禮互敬。
莽式舞
中國清代宮中宴會上表演的滿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領唱,眾人以「空齊」之聲相和,加強節奏,故也有人稱之為莽式空齊舞。舞蹈粗獷有力,動作幅度較大,多是騎士步,這與滿族先民尚武有關。
腰鈴舞
滿族民間舞蹈。由數名腰系銅鈴男子表演。表演時打著響板,扭動腰鈴,漏或使板聲、鈴聲相和。源於滿族早期騎射生活。
慶隆舞
慶隆舞是在豐收年景和慶祝大典中進行的一種場面性舞蹈,是清朝宮廷舞蹈中最具滿族特點的舞蹈,留有民間舞蹈的深刻痕跡。慶隆舞喜起舞和揚烈舞,源於莽勢舞。乾隆年間命此名。用於宮廷內元旦、萬壽節、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舉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與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規模頗大,包括樂器伴奏多達百人。
大五魁舞
又稱「五魁舞」,是滿族民間一種慶賀舞蹈。源於滿族早期的狩獵生活,多於豐收、狩獵歸來時表演。該舞蹈由五人分別頭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擬獸的跑跳動作,歡快有趣。
單鼓腰鈴
單鼓腰鈴系藝人們口頭的稱呼,亦稱「打單鼓子 」或「耍腰鈴」。是一種腰纏許多小鈴,手持「單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滿族信仰薩滿教並尊奉「鷹神」、「蟒神」、「烏鴉神」等。逢年過節,祭祖之日先將「佛頭媽媽」請上神位,後由「查瑪」開始起舞,他們頭戴帽,身扎腰鈴,手持抓鼓邊跳神舞邊唱神歌。他們先在屋裡跳,然後到院外跳。祭祖內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願風調雨順,四是祈禱病除災消。
編輯本段滿族樂器
八角鼓 八角鼓形為八邊形,蒙蟒皮,七個邊每邊有銅環,另一個邊下拴一長穗,可彈、搓、搖,作為唱曲的伴奏樂器。
編輯本段滿戲
概述
滿族戲曲劇種。又名「八角鼓戲」。由滿族曲藝八角鼓發展而來。滿族先民在騎射漁獵之暇圍在篝火旁,邊說邊唱邊舞,並扣擊自製八角鼓相和,娛其情志,逐步形成說、唱、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清兵入關後,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鑼鼓等配合,吸收諸宮調、雜劇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劇。多演唱歷史和民間故事。
二弦
滿族彈撥樂器。木製,琴頭飾有龍首,弦軸左右各一,音箱為長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繪龍紋。清朝宮廷用於演奏宴樂。
三弦
滿族彈撥樂器。檀木質,方槽,琴頭雕大頂花,其尾端雕刻花紋,琴桿正面為指板,尾端護弦揭獸皮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撥弦,有彈、挑、分、掃、砸、搓兒等技巧。清宮廷中用於演奏宴樂,民間用於伴奏鼓書、單弦等。
編輯本段滿族民歌
滿族民歌內容豐富,較之漢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其歌詞語言通俗、活潑,其旋律質朴、簡明。農村中的滿族民歌這一特徵更為明顯。滿族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歌唱,活潑動情的小唱幾乎涉及到滿族整個人生禮俗,唱出了他們的願望和心聲。自降生聽《悠搖車》,稍大一些學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結婚的喜歌,出征的戰歌,圍獵的獵歌,以及豐收喜慶,歲時節日,祝福賀壽,凱旋慶功,悲歡離合都有歌,其音樂風格多彩多姿,但基調豪放,朗爽,即使表現哀婉情緒的音樂,也不失其剛健強勁的內質。 滿族民歌有搖籃曲、兒歌、情歌、勞動歌、風俗歌、山歌、小調、喜歌、戰歌、敘事歌等等,形式多樣,內容幾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其音樂也各有特色。18世紀中期,八旗子弟創作了一種新的鼓詞,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為「清音子弟書」。 搖籃曲,也稱「悠悠調」。在滿族中流傳最廣,幾乎每個滿族孩子都是在這種優揚、平穩的曲調中成長起來的。現在流傳的《搖籃曲》有滿語的,漢語的,最多還是滿、漢語兼有的。 勞動歌,滿族先民在漁獵時,常吹牛角或海螺為號,敲鑼打鼓,聲勢浩大。獵畢,就在野外歌舞歡宴,富有節奏的勞動號子發展成旋律流暢的勞動歌,容納了廣闊的生活場景。 山歌,滿族人用熱烈奔放的山歌,抒發其對家鄉和勞動的熱愛,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勞動歌。其中贊美富饒壯麗河山的山歌稱為「誇山調」,節奏自由強烈,曲調高昂開闊,情緒奔放,酣暢。《靠山調》、《爬山調》等曲調被八角鼓、單弦等曲藝廣泛吸收。 滿族風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親路上的「官吹」,鬧洞房時唱的喜歌「拉空齊」以及喪葬儀式中的哭喪調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動聽。滿族民歌在大部是五聲音階,結構簡明,旋律流暢,感情真摯。 在東北廣大農村流傳著豐富多彩的反映滿族人民勞動、祭祀、游戲、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兒歌。其中有漁民號子《跑南海》、山歌《開山調》、牧歌《溜響鞭》、《喜歌》等;反映愛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紅絨線》、《煙荷包》、《十二月》等;游戲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內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婦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棗顆棵》;兒歌有《乾草垛插金刀》、《風來咯》等。
編輯本段禮儀
滿族進入遼、沈以前,具有精於騎射的特長。7歲左右的兒童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女子執鞭不亞於男子。滿族的服飾,男子剃去周圍頭發,束辮和垂於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女子在頭頂盤髻,佩戴耳環,穿寬大的直統旗袍,足著高底花鞋。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曾有一個時期各地婦女穿旗袍甚為流行。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兩間正房,門向南開,外屋有灶,裡屋北、西、南3面有炕。 香餑餑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平時見長輩行「打千」禮,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婦女雙手扶膝下蹲。平輩親友相見,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禮。滿族以西為上,室內西炕不得隨便坐人和堆放雜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製品;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據說主是因為狗在滿族先人的長期漁獵生活中起到了幫手作用,人們不忍食其肉、用其皮,於是形成這個習俗。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於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只是在滿族聚居的偏僻鄉村中,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彙)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滿族是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創造的民族,為發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貢獻。
編輯本段滿族的禁忌
生活禁忌
滿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牆上有神龕,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準放空盤和空簸箕,因為祭祀時方盤裝肉、簸箕裝黃米面和炒黃豆面,空放是對神大不敬。同時,西炕也不準家人和客人坐。 滿族忌服狗皮,忌食狗肉[5]。這是滿族(女真)非常重要的習俗,對此有三種說法:一是義犬救罕王說,二是源於滿族先人的風俗說,三是圖騰崇拜說。
祭祀中的禁忌
滿族在院內東南樹索羅桿,不得污穢,不許在神桿下拴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動葷,不參加吊喪,不到有病人家問病,不得淫邪玩樂,總之一切不吉利骯臟的事都不得參與。祭祀日子還有十二禁忌:一忌意不誠篤,一忌儀度錯亂,一忌器物不潔,一忌生氣口角,一忌衣冠不整,一忌閑談外事,一忌喜笑無度,一忌長幼無序,一忌投犬頓器,一忌刀勺聲響,一忌內祭未畢,不潔出屋,一忌外祭未畢,不潔入屋。沈陽滿族在祭祀中還祭「神馬」,滿語稱「他合馬」。「神馬」拉車,不許女人坐。「神馬」死了,要埋葬,不許吃肉。「神馬」又稱「祖馬」,享受很高的禮遇。
滿族歷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絡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鈕祜祿氏。現代滿族的姓氏冠以漢字姓為:佟、關、馬、索、齊、富、那、郎。
H. 滿族的服飾有什麼特徵
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淀的結果。首先,它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即歷史給它留下的深深痕跡。滿族承襲女真族的舊俗,其中也包括發式、服飾。女真族的男子是剃發編辮,滿族男子亦是辮發垂肩。
在《大金國志》中記載,女真人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的民族,每見巧獸之蹤能不動聲色地置之於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滿族則步其後塵,頗愛穿皮,只是按滿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滿族服飾的地方性特點也十分突出。由於地處寒冷,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習慣,這同漢族男子的「二十始冠」及束發綰髻,扎系布幘有著天壤之別。
滿族人的帽子「寒暖異制」, 即冬天戴皮帽, 春、 秋戴暖帽,夏戴草編涼帽,並在帽子頂點綴著「紅纓」,即醒目又艷麗。至於足下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了,冬季普遍穿用的靰鞡鞋所用的靰鞡草,只有東北才有,當初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時期,努爾哈赤就是「足蹬鹿皮靰鞡」。
男子旗裝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 、袖口 、領口、 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 、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
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要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這樣縫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8)新賓為什麼稱為旗袍故里擴展閱讀:
服飾歷史
編輯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
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
I. 女真族的風俗,習慣。還沒與漢族同化前。謝謝了
滿族是女真族的後裔,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中國史籍中所記載的肅慎人,裂知他們長期生活在我國的東北地區,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早期女真族的風俗習慣,保留至今載於史書的不多,流傳最廣的當數祭萬曆媽媽、敬狗、祀烏鴉等與滿族「老罕王」努爾哈赤傳奇人生有關的故事了。 傳說努粗純爾哈赤幼年喪母、家道中落,於是投靠到明遼東總兵李成梁部下當差。由於他聰明伶俐,李總兵便將他收在身邊當作戈什哈(親兵)。一天,李總兵突然接到皇上密旨,稱天上紫微星降落人間,東北地方有天子異象,派李成梁速速緝捕。可是一晃過了半年,李成梁仍未發現「天子」蹤跡,因而總是悶悶不樂。這天,他叫努爾哈赤打來洗腳水,為他洗腳,李成梁想開開心,便得意地叫著努爾哈赤的小名說:「小憨子,你知道我為什麼能當上總兵嗎,那是因為我腳上長了七顆黑痣。」小憨子聽了不以為然地說:「不瞞帥爺,我腳上也長了七顆紅痣呢!」李總兵一聽,大吃一驚,按照民間說法,腳踏北斗七星乃帝王之相,但他畢竟歷練多年,老謀深算,於是不動聲色,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晚上,他興沖沖回到寢室,得意地向愛妾梨花炫耀,准備第二天一早就把努爾哈赤押解進京邀功領賞。梨花明白若是將這個勤快忠厚而又聰明伶俐的年輕人送到京城,肯定就沒命了。於是她假意奉承李總兵一番,待他睡熟,悄悄跑到門房叫醒努爾哈赤,將實情相告,讓他趁深夜趕快逃走,努爾哈赤走前跪倒在地叩謝梨花說:「他年得志,先敬夫人,再敬父母。」說罷,偷騎了一匹大青馬,帶著平時豢養的老黃狗,匆匆向長白山馳去。 第二天,李成梁不見了努爾哈赤,到後院一看,不禁大驚失色,原來梨花已用一抹白綾弔死在柳樹下。他立即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勃然大怒,一面叫人將梨花解下鞭答,一面派人火速追趕努爾哈赤。 據說從此每年黃米熟了的時候,即梨花夫人上吊那天,滿族人都要在門前插上柳枝,以示對梨花夫人救主的敬意。 且說努爾哈赤跑了一夜肆凳消,人困馬乏,剛要下馬休息,忽聽後面人喧馬嘯,知道一定是追兵上來了,他一拍大青馬,又向前跑去。也真怪,這匹大青馬如有神助,風馳電掣一般,一會兒就將追兵遠遠甩在了後邊。後來,大青馬跑得渾身是汗、氣喘吁吁,活活累死在地。努爾哈赤惋傷地說:「他日若能奪得天下,絕忘不了『大青』!」後來,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遵照努爾哈赤的諾言,真的將國號改為了「大清」。 大青馬累死了,努爾哈赤只好徒步逃走,但是李成梁的人馬緊緊追趕,眼看就要追上了,他急中生智,鑽進了前面的草甸子。追兵趕到,只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上哪兒去找人?他們犯了愁。其中一個士兵靈機一動:用火燒掉這片草甸子,不就可以燒死努爾哈赤了嗎?於是,不一會火光四起,濃煙滾滾。這時努爾哈赤已經跑得口乾舌燥、精疲力竭,躺在草地上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哪裡知道大火就要燒到頭上。當他醒來的時候卻覺得自己好像躺在了水泊之中,站起來一看,周圍的草都已燒光了,只有自己心愛的老黃狗累死在身旁。這才明白一定是黃狗跳到水窪將身子弄濕,再回來將草和衣服弄濕,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他頓時痛哭流涕道:「你救了我的命,我永遠不會忘了你的恩,我要叫我的子孫永遠不許殺狗、吃狗肉,不穿戴狗皮帽子和衣服。」 努爾哈赤掩埋了黃狗,聽見後面人聲嘈雜,回頭一看,原來追兵又上來了。努爾哈赤心中一驚,心想這回可必死無疑了。正在這時,只見滿天黑壓壓的一大群烏鴉向他撲來,他急忙甸旬在地,想躲過烏鴉再跑,哪知道烏鴉卻俯沖下來,叼住他的衣服不放。這時追兵已到,沒辦法,他索性躺在地上裝成死人,一動不動。說也奇怪,許多烏鴉層層落在他身上,似在啄他,卻也不疼。追兵趕到一看,見這么多烏鴉在啄屍尋食,沒有理會又向前追去。努爾哈赤方知是烏鴉有意救他一命,從此,他立下誓言,要讓子孫後代善待烏鴉。現在遼陽以北,有一個地方名叫老鴿灘,據說就是當年努爾哈赤遇鴉得救的地方。 這以後,努爾哈赤雖然又有幾次遇險,但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後來他回到興兵府(今遼寧新賓)扯旗反明,終於擊敗明軍,進占盛京(今沈陽市),完成了統一東北的大業。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