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開的口子叫什麼
擴展閱讀
潔顏手套怎麼寫 2025-07-08 15:21:57
女裝雷什麼爾 2025-07-08 15:11:43

旗袍開的口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01 09:35:38

1. 旗袍分叉的地方叫什麼

開縫。
古裝的美女婀娜多姿,尤其是穿旗袍的女性,更是將優勢盡顯,不少小仙女也都穿過旗袍,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旗袍為什麼旁邊要開兩個叉?兩邊分叉到底有何作用? 旗袍為什麼旁邊要開兩個叉 有人覺得這個開叉設計,就是為了表現東方女性的含蓄,若隱若現的小腿,日常也更加方便,看一眼都不禁聯想起女子嬌媚姿態,更重要的是上廁所用,如果沒有了這兩個開叉,蹲蹲起起很不方便。

2. 旗袍胸前的滴水後開襟作用

胸前開了個小口的旗袍叫滴水後開襟旗袍
滴水後開襟旗袍既清爽又性感,同時也不失端莊。這樣的美,讓人只敢有欣賞的慾望。

3. 請問那個旗袍扣子前面打開叫做什麼款式

我無意中點進來了,但是我不會,我喜歡旗袍,我喜歡旗袍的美

4. 有些旗袍在領口是那種水滴型的開口設計,這種設計學名叫什麼如果這個口子開在後領上,又叫啥

我剛剛查了一下,這個叫做琵琶領

5. 旗袍上面的扣子叫什麼扣啊

那個是盤扣,也稱為盤紐,是旗裝中使用的一種紐扣,用來固定衣襟或裝飾。盤花扣是古老中國結的一種。有直盤扣、花型扣、琵琶扣、花扣。傳統的盤扣都是上漿後手工製作的,目前市面上價格很高一般100到8000一對不等。傳統手工做的盤扣是不能洗的,水洗後會散掉。

6. 旗袍上的紐扣叫什麼他怎麼做的

盤扣是布條經手工盤制而成。服裝經各種藝術造型盤扣裝飾後顯得更加典雅大方。

盤扣,也稱為盤紐,是隨著滿族服飾而興起的,可稱得上是中國傳統的一個符號。盤花扣是古老中國結的一種,是中國人對服裝認識演變的縮影。我國古代用長長的衣帶來束縛寬松的衣服,元明以後,漸漸用盤扣來連接衣襟,用布條盤織成各種花樣,稱為盤花。盤花的題材都選取具有濃郁民族情趣和吉祥意義的圖案。盤扣的花式種類豐富,有模仿動植物的菊花盤扣、梅花扣、金魚扣、盤結成文字的吉字扣、壽字扣、囍字扣等。也有幾何圖形的,如一字扣、波形扣、三角形扣等。盤花分裂兩邊,有對稱的,有不對稱的。盤花扣的作用在中國服飾的演化中逐改變,它不僅僅有連接衣襟的功能,更稱為裝飾服裝的點睛之筆。生動地表現著中國服飾重意蘊、重內涵、重主題的裝飾趣味。

近幾年,盤扣作為一種傳統的衣飾手段又風靡一時。長袖盤扣、短袖盤扣、對襟盤扣、斜襟盤扣.就連後開衩的直筒連衣裙也綴上了幾顆盤扣。

7. 旗袍旁邊的縫叫什麼

襟。
傳統的旗袍一律是右衽開襟,所以扣子也是全部縫在右邊的(右邊開襟的衣服不是旗袍)。通常所說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紀民國以後的旗袍。所謂「旗袍」,指衣裳連屬的一件制服裝,同時,它必須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觀表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叉的細節布置,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

8. .上衣.腰以下半截兩側開口不縫線,敞開的口子,在裁剪方法上叫「開啟兒」,如旗袍下擺的做法。「開啟兒

應該叫開氣兒

9. 為什麼旗袍兩邊要開那麼大一個口子呢

旗袍改於滿族婦女服飾「旗服」,是中西。旗袍誕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開來,盛行於三四十年代。當時的上海是貴婦、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奢華的社交生活並追趕時髦,帶領著旗袍的流行風尚。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因此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需要說明的是,旗袍是並非漢族的民族服飾,但卻成為了世界上最具中國特色的服裝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內外交困,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0. 旗袍半開襟和全開襟的區別是什麼

01
顧名思義,全開襟就是從領子到側腰,能夠完全打開,就是扣子要從領子一直扣到下擺;半開襟就是只開一半,腰部以下是假扣,能明顯看出下擺是不開襟的。

在前中開襟的叫【對開襟】,在左側開襟的叫【左開襟】,在右側開襟的叫【右開襟】,兩側開襟的叫【雙開襟】。開襟的款式主要有:大圓襟、斜襟、方襟、雙圓襟、直襟、雙襟、曲襟、中長襟、琵琶襟、如意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