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農村小媳婦旗袍袖山高怎麼算
擴展閱讀
冰箱門皮帶怎麼清理 2025-07-09 22:20:56
皮帶凹凸怎麼系 2025-07-09 22:13:34
海瀾之家手套怎麼樣 2025-07-09 22:10:08

農村小媳婦旗袍袖山高怎麼算

發布時間: 2022-12-27 21:36:14

㈠ 旗袍袖籠怎麼算合適

可以測量臂根圍尺寸,袖籠弧線長度比臂根圍尺寸大4-6cm左右就行,這樣就可以計算袖籠深尺寸。
袖籠尺寸計算公式:可以按1.5b/10+調整數字計算,也可以測量臂根圍大小,根據袖籠弧線長比臂根圍大3~4公分,計算出袖籠深尺寸。

㈡ 旗袍尺碼怎麼看

1、領圍

領圍是指頸部的圓周長度(從兩側鎖骨的中心點開始,繞脖子一圈,再回到鎖骨中心點)。當布尺繞頸部一圈後,需要留一根食指尖可伸進去的寬度。從側面看,布尺會從頸部後方往前方些微向下傾斜,並非是水平著繞一圈。

2、胸圍

旗袍的胸圍測量並非廣義上的胸圍尺寸。由於旗袍完美修飾身條,旗袍胸部的測量包括五個尺寸:胸圍、胸距、正面胸高、後肩寬、後背寬。

胸圍測量:穿著內衣,然後將布尺置於胸部最飽滿的地方,繞過腋下,然後圍成一圈。值得注意的是,它與日常內衣尺寸有所區別。

胸距測量:穿著內衣,測量左右兩側胸部最高點間的距離。

正面胸高測量:從肩膀最高點處到胸部最高點的距離。

後肩寬測量:從一邊的肩關節,通過後頸的骨頭,到另一邊肩關節的距離。這時,布尺不會成直線,稍微有些富餘的弧度。

後背寬測量:布尺置於後背,測量左右兩側腋下間的距離。

3、腰圍

旗袍腰圍的測量其實是指腰部尺寸的測量,包括兩個尺寸,腰圍和腹圍。

腰圍測量:腹部成自然放鬆狀態,將布尺沿著肚臍上方的腰圍線圍成一圈。

腹圍測量:腹部成自然放鬆狀態,用布尺從胯最寬的地方開始繞一圈,布尺通常位於臀部上方。

4、臀圍

臀圍測量:用布尺從臀部最寬的地方開始,通過臀骨,圍繞一圈。布尺處於臀部最豐滿之處。

5、衣長

衣長的選擇通常與身高有關。挑選及膝裙時,裙尾若在膝蓋以上,但又不能太短。或者裙尾完全遮住膝蓋,但必須在小腿肚以上才好看。所以需要測量正面腰到膝蓋的長度,從正面腰圍線到正面膝蓋的長度。

挑選長款旗袍時,旗袍裙尾要在小腿肚以下,否則會顯小腿粗,太長又會顯得拖沓。

所以需要正面腰到腳踝的長度測量:從正面腰圍線到正面腳踝的長度。穿著高跟鞋,裙尾也不及腳背,才是完美的長度。

(2)農村小媳婦旗袍袖山高怎麼算擴展閱讀:

1、開襟方式

中國袍服從商、周開始就習慣使用開襟形式,而且大多是右衽。

旗袍衣襟的款式多種多樣,包括單襟、雙襟、斜襟、直襟、曲襟、琵琶襟、中長襟、如意襟、大圓襟、雙圓襟等。在製作旗袍上,雙襟比單襟復雜,雙襟旗袍在視覺上更顯美觀、高貴。

2、袖型變化

旗袍袖型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型、窄袖型、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等。袖型的花樣常隨潮流而變化,時而流行長袖,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袖,短至露肘,這些都體現了女性對美的孜孜以求。

㈢ 旗袍袖子制圖需要測量那些部位的尺寸

旗袍制圖需要測量衣長、胸高、胸距離、胸圍、小腰圍、前腰長、後腰長、後左右肩腰、前左右肩腰、中腰長、中腰圍、下腰長、臀圍、衩高、肩寬、後平、前平、袖長、袖口、抬肩、領長、領高、和後摺中心 這些數據

其中旗袍袖子制圖

旗袍袖長:由左肩骨外端量至手腕,(根據所選擇的款式增加或減少袖長)。
旗袍袖口圍:短袖:量手臂圍一周;長袖:量手腕圍一周(根據所選擇的款式增加或減少袖圍)

㈣ 旗袍袖根怎麼量

腋窩處手臂一圈測量。
旗袍可以極盡展示女性的身材曲線,因此定製旗袍對量體的要求很高。旗袍的長度不能按照自己的好惡來定,旗袍的長度是根據年齡、體型、穿著場合等綜合因素來決定的。端莊是旗袍的首要審美情趣之一,穿出風塵味的大多是那些超短或超高開叉造成的。

㈤ 旗袍裁剪計算公式

按照臀圍測量的成品尺寸的四分之一加做縫份2cm(100×1/4=25+2cm)=27cm,依照面料從邊沿向中心區測量劃線,按照劃線找直紗向熨出中線印。如果肩寬超過臀圍的寬度,就按照半肩的長度熨出中線印,里料同樣做法。

將兩頭用針固定成一條按旗袍長度加十厘米的綳直線。按照線的長度從左用面料的底擺一端沿粉線向上距離粉線0.2厘米,每10厘米固定一針,一直別至旗袍的後衣長長度。

將後片的後腰節及臀圍線和旗袍的長度線劃好,下擺放出三厘米折邊。在後腰節處進行後腰省處理,計算後腰要歸拔多少量,用別針去固定,再用熨斗去燙平。

從後面的肩線處對折,從上按後片別的位置重合,前後片別在一起,一直別到胸高位置用針固定一側,將胸位折出一個胸省量。

裁剪一定要從肩線向下確定胸高位,腰位,臀圍位,下擺位,確定袖長,袖深,胸圍寬,腰寬及下擺寬,讓整個旗袍看起來更貼身。

㈥ 袖籠深設計方法

袖籠深設計方法

引導語:下面是我我為大家精心整理出來的一些關於袖窿深的設計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哦!

袖窿結構原理與設計:袖窿深設計方法

袖窿與人體臂根圍相吻合,形狀與尺寸來源離不開人體。在服裝袖窿結構與形狀的研究中,一是解剖人體,觀察人體臂根圍截面,能直觀並且詳細的了解到眩骨、三角肌、胸大肌、棘上肌、前後腋窩下脂肪層等內部關系。二是用蛇型尺在人體臂根圍進行精確測量,在保證不變形的情況下,拓畫在紙上,這樣也能清楚的觀察到外型輪廓線。同時,可以准確測量臂根圍度尺寸,建立起袖窿結構的基礎理論。有利於在各種款式服裝變化中,推導出科學合理的計算公式。

一、先說說袖山和袖籠的關系。

比喻:一個西瓜切兩半。一刀下去兩個面。大小形狀一樣。凹凸互補。在說袖肥和袖山高的關系。比喻:想想白鐵皮煙同。袖山越低仰角越大袖肥越大。。 當然還有些變形袖。如“棍袖”“雙袖山”等。是在其中一個面上的某處加一個量。來滿足視覺或運動功能性。袖子結構造型要把握幾個要點:1、處理好人體拐點的這種轉折關系,畢竟人體皮膚有彈性,而服裝沒有,所以充分的活動量是要有的,至於袖山與袖肥的關系除了滿足人體基本活動量以外,更大的成分在於處理款式造型上,比如落肩肯定袖山小袖肥大。2、符合美學原理。3、符合人體臂部特徵,曲度與肌肉。

二、人體臂根圍測量:

臂根截面形狀是測量凈胸圍84cm的標准人體取得的'。人體臂根圍形狀及尺寸近似整圓,直徑在11.5cm左右,圍度36cm,可從觀察中得到,前袖山強彎曲,後袖山弱彎曲。因為前袖山由眩骨頭形成,後袖山由三角肌形成。前後腋窩點成前略高、後略低的形狀。

三、按人體臂根圍推導公式:

A、袖窿深推導:將測量得到的臂根圍形狀拓畫在紙上,確定前胸寬與後背寬線。將肩峰點SP打開,將前袖山弧線拉成與前胸寬所形成的11度夾角,此時按水平線測出SP點移動為3cm,將此點作為有效袖窿深點加原來的直徑長度。再加肩斜角度形成的數據4.5cm,可以得出11.5+3+4.5=19為前NP點至BL線距離。代入2B/10可得到16.8cm再加2.2cm=19cm,因此BL公式可得到2B/10+2.2cm,B84cm,BL=19cm(最小BL線深)。如果彈力面料可以負緊身,前胸寬可減小至2B*/10,BL線公式可不變。

B、前胸寬,後背寬公式推導:已知:B/2-龍門寬=前胸寬+後背寬。84/2-11.5cm=30.5,30.5/2=15.25(平均分配)。按前胸後背差1cm,前胸寬等於15.25-0.5=14.75≈15cm;後背15.25+0.5=15.75≈16cm,代入1.5B/10公式,胸84cm,1.5B/10=12.6cm。距15cm相差2.4cm,可採用2.5cm計算,即1.5B/10+2.5cm。後背寬比前胸寬大1cm,可推導出公式為1.5/10B+3.5cm。將36cmAH代入HB,約毛病地0.85HB。凈胸圍84cm,HB-42cm,0.85HB×42=35.7cm≈36cm。內衣類可得出0.88HB,基礎推算完全可得到0.85HB。

四、按不同款式服裝確定BL線:

基本BL線公式推導,我們在人體上取得計算可簡化為BL=2B/10+2cm。各類服裝可加系數變化及放

松量變化,每類服裝袖窿應加深1.5-3cm,AH不小於5cm較科學。因為5cm除以2π等於0.8cm是可以看成是另一類服裝變化的。小於0.8cm可以認為是同一類款式放鬆量在做變化。

A.緊身類、無袖類、針織類:2B/10=2=x,x=0

B.緊身適體類、唐裝、旗袍類:2B/10+2+x,x=1~1.5cm

C.適體類、正裝類:2B/10+2cm+x,x=2~3cm

D.較寬松類、襯衣、風衣、休閑類:2B/10+2cm+x,x=3~5cm

E.寬松類:風衣、大衣、茄克類:2B/10+2cm+x,x=6~8cm

原型的袖窿深用B/8+10.5控制深淺(從後領中向下量,B是人體胸圍);

合體、緊身有袖襯衫、連衣裙的袖窿深直接按原型;

合體、緊身無袖襯衫、連衣裙的袖窿深可比原型提高1~2厘米;

合體、緊身春秋裝、西服等比原型加深1~2厘米;"

半寬松、寬松休閑裝、茄克等比原型加深2~8厘米(按設計視覺效果而定);)

合體大衣、風衣比原型加深2.5~3厘米;

半寬松、寬松大衣、風衣比原型加深4~10厘米(按設計視覺效果而定);

推板時,無論樣衣板袖窿深或深或淺,一律按B/8增減(完全按原型的跳檔增減比例);即胸圍每檔跳4厘米(合體、緊身),袖窿深相應跳0.5厘米;胸圍每檔跳6厘米(半寬松、寬松),袖窿深相應跳0.75厘米。

袖山:

合體、緊身的按AH/4+2.5(襯衫、連衣裙)、AH/3(春秋裝、西服)定袖山高,可以根據設計視覺效果微調加減0.5~1厘米,以增減袖寬;6 s.

半寬松按AH/5~6、寬松按AH/8~10定袖山高;均可加減1-3厘米,以增減袖寬。

上述方法體型覆蓋面較大,如果推9個規格(每檔差4厘米),從最低規格到最高規格之間,袖深點的上下移動量僅4厘米(0.5x8=4),稍大於人體腋下點的上下移動量一點兒,不會出現袖窿深超深超淺、袖寬超寬超窄的現象。袖窿周長與袖山弧線也比較容易匹配。

作為對比:當胸圍每檔跳4厘米,各種比例法(包括真比例法)的袖窿深相應分別跳0.67厘米、0.8厘米或1厘米;如果同樣推9個規格(每檔差4厘米),從最低規格到最高規格之間,袖深點的上下移動量分別是5.3厘米、6.4厘米、8厘米,明顯地超過了人體腋下點的上下移

;

㈦ 旗袍七分袖是多長尺寸

因人而異啊,沒有標准尺寸。短袖在大臂上端,三分袖在大臂中間,五分袖在手肘,七分袖就佔七等分那麼長,一般來說,穿七分袖的衣服露出手腕到肘部的二分之一左右。
希望被採納,謝謝

㈧ 服裝製版袖山的高度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袖山的高度是根據衣身的袖山弧長推算的。
袖山高是指袖的頂點貼近落山線的程度,
俗稱袖山高。袖山高可依據款式造型不同,
在一個可行的范圍內變化。衣身的袖窿弧線與袖子的袖山弧線縫合,但袖山弧長並不與袖窿弧長完全等長,而是比袖窿弧長略長一些,二者的差值就是裝袖時袖山的吃勢量。
女上裝袖窿的結構設計推算公式:
1、臂根深線的推算:成年女性中間標准體(160/84A)的肩高為5cm,凈胸圍為84
cm,根據2B/10+2.2cm算出臂根深線=19cm,看圖中A處所標注的部位。
2、袖窿深線的推算:推算出臂根深後設計者就可以按不同款式的服裝來確定袖窿深線,如無袖的服裝袖窿深線直接可以取在臂根深線上,深度為19cm;
其它各類服裝可加系數變化及放鬆量變化,即2B/10+2.2+X,如一般合體襯衫的袖籠深取值為
2B/10+2.2+(2)=21cm,看圖中B處所標注的部位,這里所加的(2cm)為人體最基本的合體松量。
(8)農村小媳婦旗袍袖山高怎麼算擴展閱讀:
確定袖山高度的時候,還要考慮衣服的款式。
不同款式女上裝袖窿深的取值方式:
A、貼體類、無袖類、晚裝禮服、針織類:2B/10+2.2+X,X=0
;
B、較貼體類、時裝襯衫、唐裝、旗袍類:2B/10+2.2+X,X=1~1.5cm
;
C、合體類、正裝類:2B/10+2cm+x,x=2~3cm
;
D、較寬松類、襯衣、風衣、休閑類:2B/10+2cm+X,X=3~4cm
;
E、寬松類:風衣、大衣、茄克類:2B/10+2cm+X,X=4~6cm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袖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袖子結構大全與原理》

㈨ 服裝製版袖山的高度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在我國服裝行業中,習慣應用的袖山高確定方法, 多採用獨立確定法,即把成衣胸圍尺寸作為基數,採取不同的分配比例。加上不同的調整量來計算袖山高的尺寸。例如:0.15的胸圍+1.5等。

更多的就直接把袖山的高度尺寸設為定數。 例如:14-15-16-17CM等。這種方法沿用較久,應用較簡便。需要憑借豐富的經驗來控制袖山弧長與袖籠弧長的匹配合理,才能保證加工過程的順利進行。

原則上講,袖山弧長與袖籠弧長應在量上達成一致,按造型工藝要求,還應使袖山弧長比袖籠弧長有一個增值縫份。這個增值又由於面料不同、袖子造型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

在袖肥寬一定的前提下,袖山高是影響這個增值的重要因素。 如果A 、B 兩點不變,袖山頂點由D 點變化到E點,其袖山弧長是不等的。且袖山弧長與袖山高DC 成正比。

不難看出, 如果把AB 、DC 都以定式計算,盡管這些公式都是經過一系列的比例關系推算出來的,但是袖山弧長必然是一個定數,若想使其因面料或造型的要求而適應與袖籠弧長的匹配關系,必須依靠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來控制。

(9)農村小媳婦旗袍袖山高怎麼算擴展閱讀

確定袖山高度的時候,還要考慮衣服的款式。

不同款式上裝袖窿深的取值方式:

A、貼體類、無袖類、晚裝禮服、針織類:2B/10+2.2+X,X=0 ;

B、較貼體類、時裝襯衫、唐裝、旗袍類:2B/10+2.2+X,X=1~1.5cm ;

C、合體類、正裝類:2B/10+2cm+x,x=2~3cm ;

D、較寬松類、襯衣、風衣、休閑類:2B/10+2cm+X,X=3~4cm ;

E、寬松類:風衣、大衣、茄克類:2B/10+2cm+X,X=4~6cm 。

㈩ 旗袍開叉多高算合理

百分之15。基本上是根據身高和衣服的解析度開的。旗袍的開叉是由三十年代的電影明星顧蘭君所帶領的,當時她這種先鋒的行為,令到旗袍進入了另一個階段。

事實上,旗袍主要是突出女性的線條美,所以非常貼身,穿著旗袍時行動不便,所以旗袍有開衩。一般旗袍的開衩都會開到膝蓋的位置,但隨著時代和人民思想的改變。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