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坎肩的織法與樣式
毛坎肩的織法與樣式如下:
1、准備好材料:購買適合顏色的毛線球,准備好合適的棒針、大別針、鉤針、縫合穿線針。
3、編織毛背心的後片:左手拿針,右手拇指和食指分線,由下往上繞一繞,交替著繞線直至繞到確定的針數。第二行:先下針編織,然後上下針交替編織。其餘的行數:不同紋路的織法不同,亦可以像第二行一樣上下編織,或者也可以像視頻一樣編織花紋。
4、織到腋下的長度,需要減針,2針織成1針,一般織6個這樣的,反面也是減6針,接著繼續編織。織到大概領口的位置,要逐漸減針編織肩膀。先織一各肩膀,再織另一個肩膀。編織毛背心的前片,方法與後片一樣,但前片通常還需要編織各種花樣,花樣具體位置可以通過後片判斷在哪一行開始,哪一行結尾。
5、織前片到要編織花樣的位置,加不同顏色的毛線進行編織。前後片縫起來:肩膀部位用鉤針縫起來。腋下使用縫合針先穿線,然後挑線縫起來。織領口:用棒針挑領口,然後用3根針織領子。把衣服反過來,然後把衣服和領子編織在一起。編織袖口部分,和領子部分的編織方法一樣,先對袖口挑針,然後用3根針編織袖口,再編織到一起。
6、收線:把長出來的線頭沿著編織的痕跡用鉤針把線頭過渡到遠一點的位置再斷掉。正面通過十字綉的方式用縫合針縫字母花樣。
2. 毛線坎肩怎麼打 要具體方法
棉的衣服和針織的衣服可以送給要生小孩的人去改成小衣服或做尿布,好一些的給弟弟妹妹,過時的送去鄉下親親家,不是很好的可以給撿破爛的或是來京打工的民工,已經破舊的衣服可以做抹布或撕成布條綁墩布,像絲巾可以改成頭花,也可以做成裝飾品,可以蓋在列印機上(我的舊絲巾現在已經蓋列印機用了正合適)電腦上、電視上等,舊毛衣可以拆向來,用拆好的毛線鉤成坐墊,靠墊、杯套、杯墊、花瓶等,就看怎麼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了,最後一點就是把不要的衣服捐了
3. 開身坎肩編織方法
編織說明:
後片:雙螺紋起針122針,織4行,換搓板針77個。兩邊腋下各收8針,然後2-2-2,4-2-2,4-1-2收針,再織一個搓板。
邊針處理:粒子邊針,一針滑針一針下針一針滑針。後片階梯狀大概12厘米,針法為下針:先4針下針,其它上針,每4針一換。
紐扣:用綵線繞在圓珠筆下端,大概30圈,然後鉤一圈短針,往後整理一下成一個圓,然後再收口成一顆紐扣便可。
4. 110號的坎肩怎麼鉤
110號的坎肩怎麼鉤:
1、從下邊鉤起的,不分片,整個周長用的是網格起頭法,網格的個數在自己腰上圍一下,兩邊合住即可,這便是第一行。
2、3針辮子針起立,反轉織物在第一個網格里鉤一長針(等於兩個長針),鉤3個辮子針再在第二個網格里鉤一鎖針,鉤3個辮子針,在第三個網格里鉤兩長針,鉤3個辮子針再在第四個網格里鉤一鎖針,依次類推鉤到頭,最後是兩個長針。注意:兩個網格為一組,起頭的網格應為單數,鉤出來兩邊才對稱。
3、鉤3辮子針,反轉織物在3辮子針(也就是兩個長針過的第一個辮子針里)的第一針里鉤鎖針,鉤5辮子針,在下一個3辮子針的第三針上(也就是兩長針右邊的第一個辮子針上)鉤鎖針,鉤3辮子針,在下一個3辮子針的第一針里鉤鎖針,鉤5辮子針。
5. 女士披肩、坎肩是怎麼手工編織的
看季節了,有的很多鏤空的是鉤針織的適合天熱的時候穿。也有棒針織的,春秋穿比較保暖。
6. 如何DIY毛坎肩編織花樣方法圖解
毛衣背心編織圖解 編制毛背心
一款漂亮實用的手工編織鉤針背心DIY花樣圖解,需要的MM們趕快分享吧~
一件簡單的背心,單穿或內搭,既透氣舒爽,又可以盡情展現充沛的活力,既可標榜叛逆、獨特,又可表現清純、乖巧,不妨親自動手編織一款實用的毛背心,一定很有成就感哦
7. 旗袍襟形之間的區別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
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
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
飾代表,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涵,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
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
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8. 名族服裝有哪些
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服裝。又稱民俗服。是民族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著民族心理素質。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漢族的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回族的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綉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綉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綉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綉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滿族的服裝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可謂是: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展風采;源遠流長,連續不斷;隨時升華,大放光芒。只要認真細致地觀察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就不難發現,這種文化、我覺得滿族服飾比較有傳統特色。 滿族服飾主要分四部分: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滿族的傳統服飾是旗袍與馬褂 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藏族的服裝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徵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男女皆愛飾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配色大膽精巧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並且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西藏女性的服裝服飾文化 西藏婦女身段苗條、腰肢柔軟、面貌姣好,而且她們非常喜歡打扮,也善於打扮。雅魯藏布江邊的農村少女,外著黑氆氌無袖長袍,內穿紅、白或綠色襯衫,腰系鮮艷如虹的氆氌圍裙,腳踏花紋美麗的「松巴」靴,烏黑的頭發摻進五色絲線紮成大辮盤在頭頂,樸素清新,溫柔和善,猶如一朵田野的格桑花。 牧女服飾具有草原的氣息,質感極強的光皮藏袍,裹著健碩的身軀;皮袍鑲嵌黑、紅、綠色寬邊;腰間掛各種銀質或銅質工具,例如奶鉤、針套、火鐮、火石、牧鞭、小刀等等。它們同時也是和腰身相配稱的裝飾品。牧女愛將頭發梳成無數細辮披在身後,發披綴滿珊瑚、貝殼、松石和銀幣等等。夏日牧野,草地青綠,盛裝牧女三五成群,長裙曳地,款款而行,滿身佩飾發出悅耳的聲音。 拉薩婦女的裝束又有獨特的風韻,她們的長袍往往用深色綢緞、嗶嘰、氆氌製成。夏天穿無袖長袍,里襯各種花色綢衫,腰帶緊束,以襯婀娜多姿的身材。春秋穿帶袖長袍,冬天則穿皮袍,長及腳裸。盛裝的拉薩婦女,頭戴珊瑚、松石做的頭飾,名叫「巴珠」;耳帶金銀鑲綠松石的耳墜;左手戴銀鐲,右手戴白海螺。白海螺從小戴在手上,據說死後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彼岸。脖子上掛蜜蠟珠,胸前懸掛銀盒,內裝護身佛,或者種種聖物。這些裝束,我們從今天節日慶典斟酒女郎的身上,仍然能夠看到;藏戲和歌劇舞台上也時有出現。 不過,目前拉薩婦女,特別是年輕的女性,無論服裝,還是裝飾品,都朝著簡便、適用、美觀、更能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方面發展,在傳統服飾的基礎上,展現出多種新款式。
苗族的 裝
苗 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 「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錯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綉,以寬約五寸,長達丈余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綉、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綉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蘊,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徵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祿勸、武定、安寧一帶的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綉三道方形圖案,與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徵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敗後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雲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綉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綉,什麼地方飾什麼圖案,什麼圖案表示什麼,什麼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文山等地的「偏苗」,上著青色右開襟衣,下著裙,長及腳躁,以黑布綁腿,未婚女子挽發鬃,並將發鬃偏朝一邊,已婚女子,偏發上插一把木梳;「花苗」,上著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自等色花紋,紋路多成花狀,江水狀,據傳說,這些服飾花紋都是苗族過去居住地方的象徵,如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條紋代表團埂,花點代表谷穗;下著紹稻花裙,長至膝,系圍腰,扎白布腰帶,腰後接綉花巾一幅,腔裹花紋綁腿,挽發於頂,盤成髻,婚後女子鬃上插木梳,然後用青黑布巾將發鬃纏成乎頂大盤狀,頂心有木梳露出;老年婦女,又有用深色線纏發,並將之娩成上小下大、長約半尺的「角」狀。麻栗坡縣一帶的「白苗」,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寬約三寸黑布鑲圍,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有白衣露出,下著黑布長裙,頭纏高約一尺高巾,其巾分兩層,額部以白巾纏成交****狀,白巾上又纏黑巾數圍,黑白分明。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上著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經榴花裙,長至膝,以寬約五六寸、長約一丈之青黑布纏頭,胸有方塊花胸巾,系圍腰,裹白布綁腿,凡領邊、袖口、圍腰,皆以五色絲線鑲綉。屏邊等地,「黑苗」著黑布花邊裙;「花苗」著麻布花裙;「青水苗」著青色布裙;「綠苗」著青、藍布衣;「青苗」衣服、頭帕咸用青色布。苗族女子皆佩銀飾,文山一帶「白苗」頸套大銀圈;花苗耳墜大銀環;有的胸前懸銀牌,戴圓圈、方鐲、戒指,行走時銀飾琅鐺,桶裙搖晃,極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苗族男子一般著對襟衣或斜襟齊膝長衣,下著寬邊大褲,腰束絲帶,以青黑帕纏頭,頂部有發露出,十分朴實。
水族的 裝
水 時多穿靈便的對襟襯衣和便服,節日或其它歡慶盛典中穿長衫。水族婦女的服飾有五種:一是藍色長衫,靛青色長褲,胸配綉花圍腰,圍腰上端至頸部掛銀項鏈,圍腰中部兩側系提花飄帶拖於身後,腳穿法鉤穴花鞋或元寶蓋綉花鞋,左額發間斜插長梳,外包一塊六尺左右的白帕,未婚女子衣服有領,佩花圍腰,穿花鞋;已婚女子除與未婚女子有上述相同之處外,坎肩、衣襟、袖口、褲腳等處都有綉斜面青布大緄邊。二是衣腳狹小,熱天包頭帕,頭巾扎於頸後發結盤於頂,外包花硌方巾。三是衣褲均是紗質纖細、染工深透的青紫色回紋布料,戴圍腰,圍腰上的銀鏈和飄帶極講究;四是長帕包頭,用一塊白毛巾橫扎,衣褲均鑲花邊,衣長近膝。五是縮短至臀的大襟衣服。
瑤族的 裝
有 瑤、長衫瑤,其服飾也各有特色。長衫瑤女子著"超短裙",其特點是外面穿中長裙,裡面穿超短裙,超短裙的數量為七、九、,十一條不等,各人穿的數量多寡視家境而定,但必須是單數,這么多的短裙穿在裡面,中長裙的外面又用一條布帶栓住,勒出曲線,因此長衫瑤的婦女人人都顯得肥臀豐腰,體態迷人。白褲瑤男子穿的是瀟灑的白馬褲,褲長僅及膝蓋,黑帶束口,有綁腿,具有典型的狩獵特點。白褲瑤女子的上裝,是兩塊布料鬆散的由袢聯在一塊,頂端開一圓孔,前幅布多為青色,後幅多淺藍或深灰,綉有花紋圖案,下裝四季穿裙。
編輯本 世界各國民族服裝
世 服裝品種繁多,如蘇聯的民族服裝就有幾千種式樣。各民族的服裝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阿富汗的披掩全身的斗篷式女裝查連(chadri),菲律賓的由紗雅裙(saya)和班諾蘿上衣 (panuelo)組成的女套裝他儂(terno),日本的和服,印度的女裝紗麗,印度尼西亞男女皆穿的圍裹裙莎蘢(sarong),蘇格蘭的男式褶裙凱爾特,夏威夷的直統型連衣裙姆姆(muumuu),印第安民族的披風式外衣龐裘等。
9. 夏裝旗袍小坎肩怎麼搭配
夏裝旗袍小坎肩,只要注意顏色的搭配,就可以搭配的很時尚。如果旗袍是深色的,看見的顏色可以選擇近色或者是撞色搭配。
都可以搭配出好看時尚的效果。
10. 穿旗袍裡面應該怎麼穿搭呢
旗袍是一件民族風比較濃的服飾,而且設計師經過不斷的改良,一直保持著傳統特色元素。也添加現代人審美的觀念,如今還是很流行的,特別是不少愛美的女孩子入手改良旗袍之後,穿出迷人的氣質。增加優雅,能突出風情萬種,選擇一件喜歡的旗袍穿搭,該怎樣搭配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旗袍是屬於貼身的衣物,裡面可以搭配一個小吊帶或者是絲襪,就已經很完美了。
配飾
配飾也是穿旗袍的時候必不可少的一種事物,頭飾也可以以發簪為主,但不要太誇張。耳環選擇比較小巧玲瓏和精緻的會更好一些,項鏈也能襯托出不一樣的柔美線條。除了這些其他的裝扮就不要再嘗試了,穿旗袍的女性手上可以戴上玉鐲,但是不要太誇張。對於女孩子的身材要求來說還是很嚴格的,錢凸後翹就可以襯托旗袍的重要性。如果身材不是很完美的話,日常生活一定要通過健身來提高自己穿搭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