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1965年為什麼不讓穿旗袍和
擴展閱讀
120男生怎麼穿我睡衣 2025-07-11 04:24:58
小本童裝生意怎麼搞活動 2025-07-11 04:24:16
法國人穿什麼睡衣 2025-07-11 04:02:08

1965年為什麼不讓穿旗袍和

發布時間: 2022-12-25 01:58:59

① 中國60年代為什麼沒人穿旗袍

破四舊了不能穿,當時祖國一片灰

② 為什麼我國過節不穿旗袍和唐裝

因為旗袍唐裝都不是中國的傳統服裝,旗袍唐裝都是從滿族的服飾改良的,不能代表全中國,而且這兩者的歷史都不夠悠久,因為旗袍唐裝都與原本的滿族服飾差很多,不能納入滿族傳統服飾,目前只能算做時裝。
目前中國的民族多,很難訂立出國服,就算現在要發明國服,也不可能把那麽多民族的服飾特徵加進去,所以我認為漢人要過自己的傳統節日時漢人自己就穿漢服,其他民族不用,其他民族要過自己的節日時也穿自己的傳統服裝。

③ 為什麼不可以在平時穿旗袍

誰說平時不能穿旗袍啊。暈。先說明一點,穿衣服是看自己的喜好,穿什麼是自己的感覺。太在乎別人眼光這樣有的時候很辛苦。我有個朋友也是很喜歡旗袍,不誇張的說她家有兩個很大的衣櫃都是旗袍,她好像是有這種癖好,特別喜歡旗袍。連他老公只要看到合適她的旗袍都會幫她買回來。她經常穿旗袍出去呀,而且旗袍才穿的人會覺得沒什麼自信,久而久之你就會找到那種穿旗袍的感覺了。衣服買來就是要穿嘛,更何況是自己喜歡的。況且旗袍的款式只要不是屬於那種太誇張的。大方型的話平時穿出去玩逛街都還是滿惹眼的噢,中國古典的美旗袍是。喜歡就穿。別顧及太多啦。MM

④ 為什麼不能在故宮穿旗袍

沒有這種禁止,首先要知道故宮(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並不只是旗人的。所以穿什麼衣服是個人自由。

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北京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⑤ 上海為什麼禁止穿旗袍

沒有禁止過呀!

⑥ 上海在哪年到哪年裡禁止穿旗袍

旗袍是滿清服裝演變而來的。
滿清時期,滿清強迫漢人放棄自己的民族服裝,穿上滿清服裝。使得漢族成了唯一一個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很可悲。

⑦ 為什麼現在中國人不穿旗袍

旗袍,宗源不是旗人之袍,而是 騎袍 ,凡兵爭有騎兵,外層的護甲基本類似,而其內是類似現代的內衣,現在的人常穿的其實是以前的內衣,而更內的衣也已經外穿了,直至可以不穿也不奇怪。

⑧ 曾經流行一時的旗袍文化為什麼不流行了呢

曾經流行一時的旗袍文化不流行了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旗袍文化太傳統,年輕人不喜歡

其實傳統的旗袍文化主要是針對一些中老年女性是比較有吸引力的,但是流行的元素一定要讓年輕人可以接受。但是現在繼承了旗袍手藝的匠人大部分都是年紀比較大的師傅,她們對於傳統的工藝是有自己的堅持的。旗袍的每一個設計,不管是旗袍的領子還是袖子的長度,都是有行業的規定的,這些師傅一般都是在堅持傳統的製作方式,所以不太願意做出改變。

可以看到現在很多中年的媽媽們其實更加喜歡寬松一點的款式,但是旗袍本來就是講究量體裁衣,對於身材要求還是很高的。如果身材不好,旗袍穿出來也不好看。因此慢慢的這些對旗袍感興趣的群體也不敢穿旗袍了。再加上手工藝的製品價格比較貴,所以也很難流行起來。

⑨ 中國的旗袍消失了

樓上的,我感覺 你穿和服他們把你當做外國人,日本人,並不會親近你,本能的會排斥你,不要說別人,我也是這樣,你穿旗袍是國粹,試想一下,唐三彩和日本瓷器,你會欣賞你一樣,看你的腿說明你有吸引力
還有,穿的不好看就不穿了,中國國旗難看就不要了?
適當的去接觸一些,不要排斥,現在的國粹都要扔掉,你要那樣國粹?
至於為什麼不穿旗袍的原因,我看是因為戰亂之後,沒有得到和平的發展,所以會慢慢的遺忘,但是主導力的科學不是發展起來了嗎?
08年奧運會的時候,張藝謀不是倡導儒家思想嗎?隨著經濟等亂起八糟的發展,我想會有人無聊了,或者想做些貢獻的人去發掘他,旗袍不是還在實行嗎?雖然只是。。。。。。。。不過沒關系,要想讓它普及要有牛人付出吧。

⑩ 人死為什麼不能穿日常衣服

人赤裸裸的來,一塵不染的去。人死為什麼不能穿日常衣服?大家都知道,日常衣服是隨身之物,雖然穿得舒服貼身,但難免會留下污漬,再貼身也是穿過的衣服。是不是應了哪句話:"窮人無二件"。這不是寒磣人嗎?對於死者來說,雖有遺憾,外人也不知道。但對干孝子賢孫來說,臉面上就有點掛不住了,難免會有些閑言碎語。人來到這個世上,最後離去連體面的衣服都沒有,又怎麼能風風光光的離去。

人是衣服馬是鞍,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衣服也是人的臉面,人生在世,衣服穿得體面一些,也是一種氣派。人死後換上一套新,也是這個意思。讓死去的人寒酸的閉上眼睛,心裡是不是留下很多遺憾。人生在世三大新不能缺,即人出世必須是全身新,新婚大喜必須改頭換面,另外就是人離去讓死者體體面面離去,灰頭土臉的到閻王爺那裡報到,也不要怪孤魂野鬼狗眼看人低。家財萬貫人家看不見,衣服能體現出你的風光。

有些老人總認為新衣服沒有日常穿的衣服貼身,就是嘴犟,讓兒女們左右為難。其實,日常衣服也可以在七祭日燒給死者,這樣也挺好。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日常衣服隨身而去,就是死者容易眷戀凡塵,有一種依依不捨的念想,這樣,對子孫後代牽腸掛肚,怎麼能走得安心,死得安息。風俗習慣也是一種寓意,信者則有,不信者則無。對死者的衣服有諸多講究,還是按照當地風俗辦,讓死去的人風風光光而去,讓子女們心裡踏實一些。

我們在參加葬禮的時候,特別是看到那些歲數比較大的死者,身上穿的衣服,都不是日常的穿戴,這是怎麼回事?這些死者為什麼不能穿日常的衣服?

死者穿的衣服,人們叫做壽衣,而死者穿壽衣,是有很多講究的。

壽衣由誰來穿?如果是女人死亡,壽衣一般都是女兒、兒媳婦或者是其他女人來打理。如果是男性,則由兒子或者是專門穿壽衣的人來穿上。

一般死者穿的壽衣,基本上都不是普通的衣服,要有專門的式樣、顏色和布料。對於顏色和款式,大家可以看到,壽衣基本都是色彩艷麗、款式復古肥大。

對於穿壽衣的數量,不同年齡段要求也不一樣,如果是不到50歲,屬於英年早逝,壽衣不能穿多了,一般都是穿3件。而歲數大的死者,則可以多穿,表示多壽多富。

當然,壽衣的檔次也根據死者的不同而不同,最高檔次是絲綢材質,也可以根據家庭具體情況來定製。

死人的用品,什麼都要求是單數,壽衣也一樣,都是穿單不穿雙,不能穿成雙數。大多數地區都是「五領三腰」,意思就是里外共5件上衣,3條褲子。

對於壽衣的年份,也有講究,很多人的壽衣,都是提前做好了放著,一般都是在閏年的時候,就將壽衣做好了。當然,現在都是在壽衣店買的壽衣,自己家人會做的可能已經沒有了。

現在農村裡死了人都是由專賣殯葬用品的店家供應壽衣壽褲的,並負責給死者穿衣服。店家還出租冰棺材和桌子、凳子等一應物品,大大方便了喪家。

以前的壽衣壽褲都是老人做大壽時請裁縫師傅量身定做的,一般由出嫁的女兒經辦。平底布鞋是由女兒親自做的,底上扎出一架梯子,寓意讓死者能登天上極樂世界。

死者平時的衣服可在喊過「五七」後燒給死者,有破的不燒,說是後代要出乞丐的。

我不信這一套的,死者死了其實只要穿平時穿的衣服好了,那些偉人死了也都只穿中山裝,更不用說打仗犧牲的戰士了。

奶奶去世時,小姑連夜從外地往回趕,可還是錯過了給奶奶穿壽衣的時間。為此,小姑懊惱自責了很久,直到現在一想起這事她仍免不了一番唏噓,我也從長輩們的言談中了解到為什麼小姑會如此在意這件事…

我讀初三那年奶奶去世了,腦海中的記憶依舊很深刻是農忙剛結束,那些鋤頭、鐮刀還沒來得及收進雜物間時奶奶就走了。感覺奶奶快不行的時候,我爸就提前給在外地工作的小姑打了電話,讓她買張最早的票趕回來看奶奶最後一眼,老人快不行了。


可奶奶沒能等到小姑回來,剛坐上火車沒多久小姑就接到消息說奶奶走了。「 那一刻大腦是空白的,哭不出來,也沒有任何情緒,整個人就像突然被放空了,魔怔了好久才緩過來 。」小姑事後回憶起當時的畫面這樣跟我說到。

那時的農村實行的還是土葬,人在去世之後按照習俗要在家裡停留三天,然後才會入土安葬 。當時雖然已經到了秋天,但「秋老虎」的餘威還沒散去,中午太陽曬到頭頂的時候仍然能感受到身上被灼的有些刺疼。


要給奶奶穿壽衣了,可作為女兒的小姑還沒回來,長輩們說等不了她回來了,兒媳穿壽衣也一樣。於是, 本該由我媽和小姑共同為奶奶擦洗身體、換上提前准備好的壽衣現在變成了我媽和另一個專門懂這些禁忌的女長者來共同完成 。也因為這,小姑心裡一直有遺憾:能為自己母親在人世間做的最後一件事都沒能趕上…

在我們老家有這樣一個習俗:家中去世的長者,如果是男性,就由兒子、女婿等男性來為他們擦洗身體、換上壽衣;如果是女性,這些工作就由女兒、兒媳來做。用老一輩人的說法是,讓子女再為父母盡最後一次孝,這樣去到「那邊」也不至於遭人嘲笑,受人冷落。


我媽給奶奶穿壽衣時,我趴在窗戶邊上偷偷往裡看了一眼,鮮艷的壽衣映襯著毫無血色的身軀,讓人感到害怕。事後我問我媽害不害怕,她搖搖頭:「躺在那兒就像睡著了一樣,回想你奶奶活著時對我們的好哪還管害不害怕。」

之後,我爸跟幾個長輩就把奶奶生前穿的舊衣服、破舊的木箱子、蓋的被子等東西全找了出來,在院子外面點了一堆火,這些東西也被一起扔進了火堆。


近些年,隨著喪葬文化的發展,農村的喪葬習俗也從以前的土葬逐步實行起了火葬,但很多的傳統習俗仍被保留了下來。比如去世的人要穿壽衣、喪葬儀式期間所有親屬穿喪服、哭喪、圓墳等等,今天就來為大家分析分析人去世後為什麼不能穿日常衣服,而必須要換上顏色鮮艷的壽衣,穿壽衣還有哪些講究。

首先來說說人去世後為什麼要穿壽衣,而不能穿日常衣服。


一、傳統的喪葬習俗,讓逝者在世間的最後一程盡量走的體面。 據說這是從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習俗,想讓人走的體面,去到「那邊」時也不至於穿得太寒磣遭人笑話。傳統的喪葬習俗認為「逝者為大」,不管生前的家庭條件如何,去世後都希望來生能過的比現在好。換上一身嶄新的壽衣,也寓意著在另一個世界時能是個全新的開始。

二、考慮到實際情況,穿壽衣是為了避免某些意外情況的發生。 因為民間有人在去世後要在家裡停屍三天的習俗,如果是冬天氣溫低遺體停放在家裡不會出現腐爛有異味的情況,可如果是夏天溫度高時就不好說了。特別是在以前冰棺還沒普及時,夏天的高溫很容易讓遺體腐爛變質,而且腐爛後的遺體不光味道難聞,還會流出一些不明液體。如果是穿著日常的衣服,這些衣服吸水效果差,不能很好地阻止液體流出棺材。而 壽衣都採用的是棉料,不僅摸著柔軟,吸水吸汗的效果也很好,可以有效防止液體流出棺外,也間接避免了其他前來祭拜的人可能感染細菌的風險

三、對逝者的尊重。 為逝者擦洗身體、換上新的壽衣,甚至還有專門的遺體美容師為逝者整理好妝容,也體現出對逝者的尊重。辛苦勞累了一輩子,不管是壽終正寢還是意外去世,離開這個世界終歸是給家人帶來了無盡的傷痛。如果就讓他們穿著生前發舊、破爛的衣服告別,心裡的那種遺憾和愧疚恐怕餘生都無法彌補。 體面的離開這個世界,不光是對逝者的尊重,也稍微彌補了親人心中的遺憾和不舍,盡最大能力讓逝者走的體面。

以上幾點就是人去世後要穿壽衣的原因,接下來我們再來了解下穿壽衣有哪些講究和禁忌。


一、壽衣的面料是絹或棉,不可以使用鍛料。 科學的角度來講是因為棉料的吸水性很好,如果遺體在家中停放時間較長會出現流屍水的情況,所以不光棺材底部會鋪有草木灰或石灰,穿著吸水性強的棉料壽衣可以緩解甚至避免這種意外情況的發生。


不過這里還有一個說法, 就是緞子諧音「斷子」,這在老百姓看來是不吉利的。 老一輩的人時時處處都會為下一輩著想,這種可能會影響晚輩將來運勢的東西還是不用為好。

二、壽衣的數量只能是單數,不能是雙數。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老百姓對這些俗語深信不疑。所以即便是穿壽衣,也是只能穿單數,一定不能是雙數。三件、五件、七件等等,而且上身的衣服要比下身多,這是因為人的身體內臟都在上半身,如果出現腐爛變質的話上半身流屍水的情況要嚴重一些。為了不讓家屬看到這些畫面,上半身的衣服穿厚一些可以更好起到吸水的作用。

三、壽衣的顏色要鮮艷,內里的顏色要是紅色。 這一點就帶有濃濃的鄉土情結了,因為中國人都喜歡紅色,紅色意味著吉祥、喜慶、充滿希望,壽衣的顏色鮮艷也寓意著來生會過的更好。

除了以上幾點,壽衣的製作時間也有講究,一般都是提前製作好(除了因為意外去世的這種),而且會選擇在閏年製作,因為閏年比平年會多一天,人們認為這樣就能延長親人的壽命。


總結: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誰都無法避免。死亡是個沉重的話題,親人的離開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的傷痛,但活著的人還要繼續生活,我們能做的唯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逝者走的安心、走的體面。 尊重喪葬文化,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同時也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要學會去辯證地看待這種 社會 現象,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理解這其中蘊含的文化理念。

我不懂什麼說道

人死了誰給規定的不能穿日常衣服,穿日常衣服有什麼不好,有啥說道?我看穿日常生活挺好。一,尊重此人生前生活習慣。他活著喜歡穿什麼,死了隨他心意,仍穿什麼,只是要洗干凈,我看就行。二,不用另買衣服。活著時無論單棉都會有幾套衣服,不穿著走,也是一把火燒了。死人的衣服不能賣,誰買的舊衣服要知道是死人的,心裡格應。有舊衣服,實際也不怎麼舊,七八成新。有現成的衣服不穿著走也是浪費,買新的用不了三天也是一把火燒了變成灰。三,我對所謂壽衣抱抵觸態度。我們已是21世紀的人,死了非要穿上古怪的衣服,我堅決不穿。兒女要硬給穿所謂壽衣,就是對我的不孝。同時所說壽衣價格不菲,有買壽衣的錢省下來幹啥不好。四,我對死後穿什麼衣服,我作主。我不聽從別人擺布,我10年前寫下的留言,已對死後做了安排,並寄信給《老年日報》,《老年日報》摘要發表了我的去信。

我死後,就穿65式軍裝。我1962年6月24日參軍,1972年10月8日轉業。1965年取消軍銜,就穿65式軍裝直到我轉業離開心愛的部隊。轉業帶回1身65式軍裝,捨不得穿,一直掛在我大衣櫃里。我的一生平平淡淡,平平凡凡,但10餘年軍旅生涯,是我引為驕傲和自豪的 歷史 。回顧我這叚 歷史 ,加入中國共產黨,提干,還有在部隊結婚。雖然是芝麻粒的小幹部,分配到企業,在企業退休。中央02年82號,03年29號文件,專門對企業軍轉干發了文件。國家人社部每年調整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文件時,都提到企業軍轉干實行傾斜政策。為此,我感到欣慰。在部隊穿著65式軍裝,一顆紅星頭上戴,兩面紅旗掛兩邊,同時正值年輕,把美麗的青春獻給保衛祖國的壯麗事業,我不後悔。死後穿著65式軍裝,我心無遺憾。

這個我以前回答過,我爸就是穿的現在的衣服,雖然也准備了那種老的衣服,但是沒穿,放在棺木里了。

怎麼不能穿日常的衣服,可以穿。但要注意,不穿雙數的衣服,以免壞事成雙。

誰說 不能穿日常衣服。都是無憑無據 的臆想。 最大的得益者 應該是賣壽衣的店家。其他的都是演員。一句話 活著好一點 比什麼都強

當然是不可以的,因為傳統習俗有老人的專用壽衣,不論什麼情況下,過世的老人都要穿戴傳統的壽衣鞋帽,傳說中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見老祖宗吧,在我們這有專門的壽衣店,或者經營殯葬用品的店鋪也有出售,壽衣的價格豐儉由人,從幾百塊到幾千塊。

我們的規矩壽衣由出嫁的女兒們負責買,三年一閏的閏月里就可以辦壽衣,在傳統習俗中辦壽衣是件好事,意思就是為父母添福壽。或者根本還沒有準備好,可以在父母彌留之際趕緊買一套。

壽衣的款式就是清代的風格,男人裝長袍馬褂共七件,頭戴氈帽腳穿黑色平底鞋,女人裝裙裝也是七件,頭插純銀發髻和釵子,女裝平底鞋。這種清代打扮的壽衣一點也不好看,還有點嚇人的感覺,現在的女裝有些人改為旗袍。

穿戴壽衣的規矩,老人去世後,家裡人只能為老人穿上打底衣服,待喪事舉行時再正式請專人(穿衣服師傅)穿上完整壽衣,穿戴畢,等時辰到進行入殮(裝進棺材)儀式。

其實人死不能穿日常衣服 我覺得這應該屬於一種傳統習俗 還有就是給人一種對死者的尊敬以及家人的最後一次義務和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