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為什麼說旗袍是漢族的
擴展閱讀
哈弗H7皮帶怎麼裝 2025-07-13 06:14:48
怎麼把睡衣 2025-07-13 06:14:44
汽車皮帶叫什麼名字 2025-07-13 06:07:02

為什麼說旗袍是漢族的

發布時間: 2022-12-21 09:39:57

A. 旗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嗎

根據洛梅笙的資料來說:不是的,旗人的衣服叫旗裝,她是清代旗人女性的傳統服裝,旗袍是民國的時裝,他的來源非常雜,從1910S末的暖袍到中間的男子長袍的男裝女穿,旗裝里主要包括了襯衣和氅衣,而旗襯里事實上在30年代以後基本以兩側開衩的長衫式為主,故又稱女長衫。另外,旗袍也不是傳統袍服。旗袍跟傳統邊都沾不上。旗袍作為一個民國時代為了呼應西方潮流而搞出來的時裝,就是一個光桿司令,無體系,無禮儀,根本無法體現和呼應任何傳統文化的部分。旗袍對傳統的依賴性實在太小了,尤其是布料和紋樣,在民國時代都是要求這兩樣怎麼新怎麼來,他不象真正的傳統服裝,對於包括了面料紋樣還有很多東西的技藝有著強烈的附著性,它在後世又返回到似乎更加傳統的層面,那是西方在七十年代之後民俗風的影響。它就是一個華洋混血。

至於漢服,不僅僅是漢族人的服飾,還是漢族人自然演變的傳統服飾

B. 旗袍:中國的「女性國服」,到底是滿族人還是漢族人的

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
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
但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然具有類似於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義,如果完全認為民國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發展而來,未免有失偏頗」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 《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系,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江南大學崔榮榮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說:「有些人質疑旗袍是滿族服飾……我認為這些認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漢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族的袍和褂的歷史淵源又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 。」國學大師章太炎亦認為:「昔諸葛亮造筒袖鎧……滿洲之服,其筒袖鎧之緒也。」將滿族服飾的源頭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
第三種以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為代表,認為中國婦女所穿的袍,遠溯周、秦、漢、唐、宋、明時代,並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認為旗女之袍對民國旗袍有影響,但不認為二者有直接繼承關系,因此認為民國旗袍稱之為「旗」袍並不合適,所以他倡導旗袍改名為「祺袍」,並把「台北旗袍研究會」改名為「台北祺袍研究會」。多年以來,台灣服裝界人士一直呼籲為「祺袍正名」。
第四種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

C. 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由來嗎

旗袍最初本是我國滿族婦女的土著服裝。因為滿族又稱旗人,所以叫旗袍。後來,漢族的婦女也開始穿起來,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其成為我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清末滿族婦女的旗袍寬大、平直、衣長至足,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綉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邊緣部分都用寬邊鑲滾。

20世紀20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了,穿著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也更能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現代的「旗袍」,是由清代滿族旗袍演變而來的。

旗袍最早並非婦女的專寵,而是滿族男女老少共著的衣服。一年四季,同一式樣,僅有單、皮、夾之分。早期的旗袍是一種四開衩長袍,基本款式是圓領、窄袖、寬大、直身型、左衽衣擺四周開衩,有扣襻、束腰帶。它的形成,與滿族居住於寒冷地區並進行射獵活動有關。滿族入關後,男女旗袍稍有區別,男子旗袍袖口狹窄,呈「馬蹄形」,俗稱「馬袖」(又稱「箭頭袖」),衣上長下短,兩側開衩,腰束布帶,便於騎射。女子旗袍袖口平而較大,衣長可掩足,領口較低,領口、袖頭、衣襟等處鑲有不同顏色的花邊和牙子,滿語稱「陶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騎射的荒疏,男子旗袍逐漸廢棄,女子旗袍卻不斷發展,成為女子服飾的專有名詞了。身著旗袍的滿族婦女,梳「旗頭」,穿「旗鞋」,走起路來顯得分外挺拔秀麗、婀娜多姿。

旗袍自出現以後,款式數次變化。清統一全國後,隨著滿漢民族生活習慣的日益融合,旗袍也為漢族婦女接納採用,並不斷革新。辛亥革命以後,旗袍變化更大。裁製時更注意適合女性體型,講究線條美。從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旗袍漸趨普及,成為中國婦女的主要服裝。起初,流行高領,炎炎夏季,薄如蟬翼的旗袍,領子高聳及耳,漸而又流行低領。袖子變化也較大,由長於手腕改為短至露肘。30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長至曳地,兩邊的衩開得很高,腿部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朦朧美。

現在,旗袍成了中國傳統女裝的代表。

D. 旗袍馬褂也是漢族的不是滿族的清朝是抄襲我們漢族。。

其實清朝服飾就是明末的民裝漢服,圓領長衫是明末圓領袍為了方便系扣位置從肩膀移動在胸前形成廠字襟圓領長衫,(受廠字襟弧形立領布扣女裝影響加上了立領形成廠字襟弧形立領長衫),明末女裝立領長衫,斜襟方立領金屬扣是貴族穿的,廠字襟弧形立領布扣是民女穿的。男女款還有短款的圓領對襟立領對襟圓領廠襟立領廠襟是罩甲比甲和圓領袍改的,方立領金屬扣是貴族女子穿的,弧形立領布扣是民眾穿的,也就是馬褂。當時交領已經不流行了細帶位置在腰間,彎腰很麻煩,因為廠襟確實很方便系扣位置在胸右,高立領卡脖子不舒服,低立領不好看又不暖和,領子改成弧形很舒服好看。在明末當時所有民裝都這么穿,包括滿族自己。到了清朝中期貴族女性才開始流行弧形立領,廠襟,布扣。清朝中期後逐漸被民間款式取代。清初剃發令和易服是兩件事,易服就是讓所有官員穿滿族設計的朝服和常服,旗人包括漢旗穿滿族服飾罷了,民間該穿什麼穿什麼。滿人當時是沒什麼服飾特點,滿族特點就是馬蹄袖披領旗頭套著其它民族的服飾穿,他們直接照搬漢人改制的樣式上保留了一些細節,馬蹄袖,披領,旗頭就是所謂的滿族服飾了。清朝漢人滿人其它少數民族穿的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細節不同罷了。明朝之前56個民族大部分民族他們的服飾都是交領都漢化了但是保留了一些細節,到了明末又是一次漢化。所以漢服並沒有滿化,反而是滿族服飾漢化了不光是滿族,其它一些民族也是穿著清朝流行的服飾戴著自己民族的頭飾和帽子,清朝流行的長衫少個袖子就是藏袍了。旗袍是立領漢女裝去掉琵琶袖改為直袖,腰部收腰,高開衩,立體裁剪形成旗袍。漢女裝就是明朝弧形立領廠字襟的女長襖女長衫。

E. 為什麼旗袍明明不是漢族傳統服飾卻被很多人當作是,還被認之中華傳統服飾漢服不是嗎

現在的旗袍並不是滿族服裝,而是辛亥革命前後為解放女性而設計出的採用中國滿族元素(滾鑲、立領盤扣、領口單扣)、西式立體裁剪(漢民族服裝全部都是中式的平面裁剪)、迎合西方審美(開衩露大腿、露胳膊這在中國傳統中是絕對不允許的)的時裝,是時裝,不屬於民族服裝,更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唯一和漢人有關的,就是時裝旗袍也許是漢族人發明的。
旗袍和中山裝是民國時期的國服,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旗袍被當成傳統服飾的,但是旗袍不屬於漢服。
漢服始於皇帝「垂衣冠而天下治」一直到明末滿清推行剃發易服法令,血腥屠殺數百萬漢人(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比日本南京大屠殺屠殺的中國人多上很多倍!),強迫漢人脫下漢服,剃發結「金錢鼠尾頭」,這是漢人之恥!
把滿清統治時期的服裝和後期由其發展而來的旗袍、馬褂偽唐裝當成漢民族服飾、漢服的一種,更是天大的錯誤!
漢民族以和為貴,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不錯。但是不代表漢族人不應該認清楚自己的歷史。
現代人可以忘記「剃發易服」之恥,又怎知那天不會忘記日軍侵華之恥?
滿族是中國的一部分,是與漢族平等的。漢族包容,並不代表可以無恥的把別的民族的文化堂而皇之的當成自己的,也不代表應該屈居人下!
現代漢服是基於從古至今的古畫、文獻記載、出土實物復原的。不是古裝,而是漢民族的民族服裝。至於為什麼不單單復興最後的明制漢服,大眾的選擇決定一切,喜歡秦制漢制唐制漢服襦裙、曲裾深衣的人同樣不少,漢服種類多達數百種,至於最後剩下哪些,還值得時間來慢慢篩選。
現在看來,很多形制,例如明制漢服中的水田衣(由布料拼接而成的衣服),就不太受歡迎。
另外,漢服不能按朝代論,而應該按形制論。像很多形制的服裝,例如齊胸襦裙,就從南北朝時期一直流行到了唐宋時期。只能說漢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秦漢深衣、唐齊胸襦裙、宋褙子、明襖裙。

F. 大家都知道「旗人」是滿族,哪為什麼還把旗袍說是漢族的傳統服飾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G. 旗袍屬於漢服嗎

不屬於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而旗袍是民國時期漢族婦女製作的西服,但糅合了當時女性的服飾元素。由於那個時候漢族服飾文化完全滿化,所以糅合進西服中的是滿元素。滿是滿清元素的服飾怎麼能說是漢服呢。
旗袍的原型是源於滿清旗人的服飾進化改良而來,最早出現在舊上海,當時的上海可謂十里洋場煙花地,紙醉金迷黃浦江,三百六十行的各色人等出現在這里撈生活,所以自然也少不了青樓,但這行也是人滿為患,競爭激烈,就有一些青樓女子為了更好的招攬生意。於是將原本寬直的滿清大褂長袍改良成瘦腰效果,來更加突出女性身材的S曲線,一點一點發展到後面在側縫也開出了露至大腿的高叉,也就是出現了我們現代旗袍的雛形,可能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司空見慣不以為然,但在清末民初的那個時代,還是能驚煞一眾國人的三觀,但確實改良後的旗袍即美艷又動人,而且開始在工藝上大量使用像夾筋、鑲邊、包窄、盤扣、綉花等等這些復雜工藝裝飾,在面料上也開始多種多樣化,除了棉布還有一些收入較高的舞女之類也使用錦、鍛、絲綢這些華貴面料製作而成的,且手感、光澤及親膚效果更加出色。

H. 旗袍是漢服嗎理由是什麼呢

首先看一下漢服的定義:「漢服,作為整個漢民族服飾的統稱,是漢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沉澱中,通過不斷演化與民族融合所產生的代表性服飾。它隨著漢民族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變化而變化。」——來源中國知網,《漢服論》, 李晰。簡而言之,漢服是隨著漢民族歷史演化而演化的漢民族的服飾。好,接下來來看看旗袍。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最主要的服飾形式三種,「棄服」、「深衣」和「袍」。旗袍可以說是袍服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旗袍的本意為旗人之袍。所謂旗人,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後,將其統治下的人戶分為八旗,滿族人均在旗,稱「旗人」。他們所穿的袍服便成為旗袍。清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要求八旗命婦,一律著旗裝長袍,不得效仿漢人著裙衫。因此,清代滿族婦女的主要服飾就是滿族的旗袍。雖然這樣,但是經200餘年,隨著滿、漢文化的交融,清代的旗袍在造型與裝飾手法上也隨之有了一些變化。旗袍的款式變化:領子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變化過程,且形似元寶;袖口平而寬大。並一改清初之簡朴風格,極盡奢華,領口、袖口、襟側等處處鑲邊,並以多鑲為美。其次,刺綉極為盛興,精美華麗,總面積甚至達到了70%。但其造型外觀,仍採用平直線條,衣身寬松,只是在下擺左右兩側出現了開衩。到了辛亥革命後,生產力發展,西風東漸,此時旗袍產生了更多的變化。首先,長度縮短到小腿,後來又縮到膝蓋。袖子也變緊,變短。受歐美服飾和西方裁縫的影響,旗袍開始收腰身。到30年代旗袍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宣傳畫、電影等娛樂業的發展和國外衣料的大量湧入推動了旗袍的普及和發展。上海成了舊中國的服裝中心。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從1930年到1931年首先是袖子趨向於貼身,然後整體款式向苗條線形發展。1937年以後,一改20年代衣長至膝下的款式,恢復了衣長至足、吸腰、矮領,袖子發展成短袖。到80、90年代的改良旗袍,又迎來了一個短暫的高潮,雖然出現了「制服旗袍」這樣一個奇怪而應時而生的產物。到現在,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可以看到,旗袍的發展一直與漢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整個的旗袍演變史也能看到漢民族的歷史。因此,從這個意義而言,我個人認為旗袍屬於漢服。

I. 旗袍到底是滿族人的服飾還是漢族人的服飾

專業點來說不是滿族不是漢族的,原型是滿族的,後來漢族一個妓女改良的,剪裁理念和審美是西方元素的,感覺旗袍的精魂就在於西方式剪裁,不然就會難看很多,就類似旗裝,雖然最初作為妓女裝或者說妓女先穿的,但後來也被大眾接受了也成為那時的一個主流吧

J. 現在的旗袍究竟是滿族服裝演變而來,還是來自漢族的

旗袍作為中國人的代表服飾之一,具有很多年的歷史,因為其類型多樣,色彩豐富,能夠展現獨特的女人味,便深受其他外國人的喜愛,但旗袍畢竟是我們中國的。那麼你知道現在的旗袍究竟是滿族服裝演變而來,還是來自漢族的?現在的旗袍是由滿族的服飾演變而來的。

旗袍作為中國人的代表,古往今來一直都深受國人的喜愛,不管它如何改良,始終代表了中國女性獨有的美感,在許多外國,她們也經常身穿旗袍,感受著中國的服裝特色,關於旗袍究竟是由滿族還是漢族服飾演變而來的,那當然一定是滿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