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裙舞永不消失的電波表達什麼
擴展閱讀
白色皮衣紗裙怎麼搭配 2025-07-16 23:07:02

旗袍裙舞永不消失的電波表達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2-18 11:25:51

1. 看哭了,唯愛與信念永存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去年冬天,我和朋友到天津大劇院看了期待已久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正巧天津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雖然落地就化了,但這種現實世界中的雨雪霏霏與寒冷,卻與舞劇里的場景有了對應。天氣原因,路況不好,這次又遇到了開場為了等觀眾而延遲五分鍾的情況。

      這次的位置是1排9座和1排11座,視線高度幾乎與舞台平齊。開演之前,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透過大幕底下的縫隙,清楚地看到工作人員檢查舞台來回走動的腳步,和正在熱身練功的演員們靈活的腳腳。

      等開場的過程中,有一男一女穿著1940年代上海風旗袍大衣走到第一排,看樣子在找座位。兩人的發型也都是精心做過的,簡直完美復刻舞劇海報上的造型,特別好看。一開始我還以為是演員開場前的互動,著實興奮了一下,但事實證明人家只是精心打扮過的觀眾。由此足以見得,這部舞劇除了內容動人,舞美和服飾妝發的精緻程度也引人注目。

      首先要再次強調一下的是,《永不消逝的電波》是一部舞劇。在這部舞劇中,沒有任何台詞或歌曲,無論是整體故事情節,還是人物感情變化,都只用舞蹈的形式來呈現。舞蹈中唯一出現的身份提示,會用光打在特定的背景板上。突然很想知道舞劇的劇本是什麼樣子的(笑)

      從最直觀的感受說起,這是一部極致精美的舞劇。這是由上海歌舞團打造的國內首部諜戰舞劇。個人評價所說的那種「極致精美」,主要體現在宏大、嚴肅而有厚重感的紅色主題,與細膩、優美而扣人心弦的獨特氣質的完美融合——上海解放前那段歷史帶給觀眾們的反思,和具有極強上海風格的生活場景(比如在2020年春晚上演出的「晨光曲」片段)同時在觀眾們面前展現——這部舞劇像極了具有觀賞性的精緻藝術品,讓人被故事情節打動的同時,又不禁為這部舞劇的美而屏息。

      舞劇發生的背景是1940年代國共內戰時期,整體以共產黨地下情報工作者李俠、蘭芬夫婦為主線,講述了他們在上海解放前夕,在國民黨特務的圍追堵截下,與其他同志不畏犧牲、英勇奮戰的故事。故事以以烈士李白和妻子裘慧英為原型,早在1958年就有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映,2010年被拍成電視劇,2012年又被總政歌劇團改編為歌劇。舞劇是2019年建國七十周年的獻禮劇,應該是最新的改編。在之前的版本中,李俠的故事都是從抗日戰爭開始。舞劇由於時間限制,將前半部分省略,劇中沒有李俠入獄的情節,但以回憶的形式,表現了夫妻二人從一開始「假扮夫妻」,到最後成為真夫妻的過程。

      第一幕的開始,是九位主人公走上前,幕布只升上去一半,剩下的一半用來承接光線打出的字,最初的身份介紹分別在每個人上方出現。這些人里有報社的社長、女編輯、攝影師,街上的人力車夫、賣花女,裁縫鋪里的掌櫃和小伙計,這些人並沒有明確真實身份,只寫出了表面上的職業。一開始就明確身份的是共產黨李俠和他的妻子——同為共產黨、職業是護士的蘭芬。在報社假扮編輯的柳尼娜,其實是國民黨情報局上海分局局長(其他版本中她不僅是一個女特務,還是交際花和投靠日本人的漢奸)。攝影師是她的手下。她們四處搜集情報,探查人員交往,一直在李俠的四周徘徊。李俠、蘭芬夫婦,裁縫鋪的掌櫃和小伙計,人力車夫,賣花女其實都是共產黨員。報社社長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好色之徒,在柳尼娜亮明身份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第一幕集中烘託了一種日常卻略顯緊張的氛圍。一開始攝影師就拍下了李俠到裁縫鋪買東西,掌櫃遞過去的一個裝有布料的盒子的照片,後來引起了柳尼娜的懷疑。蘭芬再到店裡假裝買東西,實則為了傳遞情報時,被剛好到店裡假裝買衣服,實為探查的柳尼娜拉住,甚至被偷偷翻了包。正是這次本該通過蘭芬的傳信,最終被人力車夫接棒,順利將情報傳遞。

    第二幕開始就全是淚點了。前一幕的情報傳輸導致人力車夫被捕。李俠依然受到懷疑,並被追捕。當時蘭芬給他織的一條紅圍脖成為追捕他的線索,小裁縫得知李俠有危險,匆忙上街找到正在四處躲避的李俠,搶過紅圍脖幫李俠爭取時間轉移,結果在大街上遭到槍殺。之後的一個雨夜,李俠夢見已經犧牲的人力車夫和小裁縫後驚醒,和當時已經懷孕的蘭芬到裁縫鋪去確認掌櫃的安全,結果眼睜睜看著掌櫃被柳尼娜一槍打死。掌櫃其實是華東地區聯絡點的組長。李俠等國民黨特務們都離開後,李俠讓妻子蘭芬先行做黃包車離開,自己到裁縫鋪里試圖復原之前發生過的事情,並找到了掌櫃從不離身、總掛在脖子上的皮尺,上面果然留有重要信息。而另外一邊,蘭芬發現自己乘坐的黃包車車夫,穿著和已經犧牲的人力車夫一樣編號的馬甲,於是意識到,正在拉車的人也是國民黨特務,最後在驚恐和糾結中,掏槍把假扮成車夫的攝影師打死了。二人回到家中,李俠面對收到巨大驚嚇的妻子,讓她先行轉移。蘭芬不願意,但是兩人說好為了孩子,於是只能先走。妻子走後,李俠從容地走上二樓,發出「國民黨長江防衛計劃,萬萬火急,珍重」的電報後被捕。最後一條電報是「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

      李俠,潛伏上海12年,於1948年12月30日發出最後一份電報後被捕,1949年5月7日犧牲,距離上海解放僅20天。「謹以此劇獻給為新中國解放事業,而獻出青春和生命的地下工作者。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

      就這樣一個似乎是在每個諜戰劇里都能上演的劇情,卻被這部舞劇跳得千回百轉,每一個瞬間都能定格為一幅畫,每一幅畫又組成一個畫卷,訴說著一個時代。

      首先要誇一誇導演和編劇。故事講得很清楚,這是能夠最終有完美呈現的基本條件。每一個伏筆處都有提示,以至於後來某一個物件,如紅圍脖或皮尺成為線索時,觀眾很容易理解,但在一開始卻不會多想,所以「諜戰」部分的懸疑感節奏和張力都恰到好處。而且能僅僅通過舞蹈,將人物形象塑造得立體而鮮明,實在是太不容易了。有人說這部劇里的人物嚴重臉譜化,個人並不這樣認為,其實揭示真實身份前後的不同情節,已經把人物形象的多角度和豐滿性展現出來了。我認為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成功,這在一個135分鍾的舞劇里已經足夠吸引人。

      其次要誇的是作曲。全劇一直是演員伴隨著音樂跳舞,所以音樂太重要了。第一幕中的音樂大多輕快中暗含一絲緊張,第二幕中的音樂大多深沉感人。第一幕的開場音樂,同時是第二幕接近尾聲時,李俠、蘭芬夫婦雙人舞的伴奏,我不知道作曲怎麼做到讓一段音樂既宏大又纖細的,開場時聽覺得是大線條,到了雙人舞的部分又覺得很細膩,共通的感受是綿長動人,以至於開場音樂一放出來,燈光依次投向主人公們,人物依次隨著字幕介紹定格,特別是李俠敬軍禮的時候,眼淚差點流出來。

      然後要使勁兒誇演員。這部舞劇無論是主角還是群演,可以看出是受過嚴格訓練的,而且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懷和用心。作為觀眾,覺得每個人的肢體和表情控制都近乎完美,長時間定格的情節真的做到了整齊劃一,可以都送去參加《舞蹈風暴》了。最近看這個專業舞者齊聚的綜藝節目,每次都驚嘆舞者們可以輕輕一跳就那麼高,微微一抬腿就一百八十度,往後一仰就一個後空翻……這些畫面,在《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部舞劇中,都可以親眼見到。無論男演員還是女演員,動作都超級輕盈,同時表情極具感染力。坐在第一排比較中間的位置,演員的表情可以看得十分清楚,肢體表現力和表情都太完美了,演員每一秒都在戲里,第一次被舞劇如此打動。之前看過踢踏舞劇《大河之舞》,小提琴等伴奏都會在台上,很容易就讓人投入,一起歡樂一起HIGH。《永不消逝的電波》這個題材整體劇情流暢,其他部分也都非常引人注目,是另外一種深沉的情感,也是一樣的投入。演員展現出的美,並不僅僅是所謂的時代感,即衣服美、光線美、布景美,而是超脫了衣服架子的那種形體美,真正做到了將角色深入骨髓。所有的情緒都伴隨著舞蹈的肢體和臉上的表情自然宣洩。精緻的妝發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舞蹈演員本身的氣質,很好地融入到劇情當中,讓那種身姿的挺拔,通過表演又可以被賦予新的含義,從而有了共產黨員思想和精神上的高度。

      另外,舞美和服裝、道具也都很精緻。折疊在舞台兩側背景板、樓梯和整個二樓,從上方延伸到舞台的背景板、鐵門、突出上海弄堂氣氛的吊在樓與樓之間的晾衣服的竹竿,其餘需要人移動的道具大到雙人床、被褥、桌椅、落地燈,小到演員在舞台上拉著走的人力車和推著走的自行車,再小到如上圖晨光曲部分手上拿的扇子、傳遞情報用的盒子、雨傘、紅圍脖、皮箱、報紙、花籃、飯盒、嬰兒的小被卷,每次轉場都讓舞台煥然一新,道具的使用也是環環相扣,感覺難度非常大,但是整體呈現又是非常流暢。

      其中人力車在打鬥情節中被巧妙運用。人力車夫從出場時就和其他主人公的氣質不太一樣,肢體動作會稍微大一點,身上帶著一種粗狂和豪氣,很符合走街串巷的身份。被捕前在街上與三個國民黨特務打鬥的過程中,人力車被設計成蹺蹺板一樣的存在,打鬥之間增加了視覺沖擊力。其他布景都很有年代感。不僅故事好,硬體製作也非常精良,是讓人難忘的質感。

      說回到情節,最打動我的是李俠和蘭芬夫妻的幾段雙人舞。每段雙人舞的共通特點是,女演員一直在「克服地心引力」,後背貼在男演員身上360度「滾動」,還有很多動作都要在強大的肌肉控制的同時,需要男演員的支撐。這樣的動作難度有多大,作為外行我完全不懂,但是感覺一定會很累,可演員的表現十分輕松。而且劇中關於李俠和蘭芬這兩個身份,出現了多人同飾一角。最開始李俠撿到柳尼娜掉落的照片,發現自己和裁縫鋪掌櫃在一起的照片被偷拍,身後的背景中就出現了分身角色來演繹當時照片中的情景。後來李俠眼看著小伙計假扮自己被當街槍殺,回到家中情緒崩潰,蘭芬安慰他,二人回想起剛開始假扮夫妻時,得知戰友犧牲時的悲痛萬分,最後又挺過來,繼續地下工作的樣子。然後又到二人真結婚,相濡以沫。這段雙人舞中出現的每一對分身,分別代表了他們為了理想而奮斗,他們在奮斗中開花的愛情,同時也代表了千千萬萬獻身者的一生。蘭芬在表達對丈夫的關心時,最常用的動作是用力撫平衣角。日常中簡簡單單的動作,在特殊的時刻也變得催人淚下。

      整部劇淚崩的點,估計大部分人都是在小伙計犧牲的時候。這個部分是在第二幕開始後不久。我覺得這個點上節奏掌握得特別好。因為前面連續比較長時間的一段,李俠當街躲避,走來走去,其實已經讓觀眾很緊張了,小伙計搶過紅圍脖幾乎過了不到三秒鍾,槍就響了。這里的淚崩很大程度上基於觀眾心情從緊張到悲痛的轉換。小伙計犧牲後,並沒有直接下場,也沒有用血袋之類的。而是在群舞退場後,舞台上只剩下悲痛萬分的李俠和裁縫鋪掌櫃,小伙計微笑著安慰二人,也有表現之前三人作為同志一起拍照的情景。最後小伙計先是用力跑到舞台最前面,然後又慢慢揮著手後退時,第二排的姑娘們都快哭斷氣了,全是往出抽紙的聲音。這個地方確實很打動人。我當時還沒哭,清晰地看到了一個細節,小伙計跑到最前面的時候,其實距離第一排非常近,從我的角度看到演員眼角的淚光閃了那麼一下,在燈光下晶瑩剔透,就那一瞬間,感受到的沖擊太大了。劇中每個共產黨員身份都是在犧牲的時候被揭開,當大家看到這個角色犧牲的時候只有十五歲時,現場反應變得更大,我心裡也是非常沉痛的感受。

      淚點一旦到來,就停不下來,真的是一邊看劇,一邊嗚嗚嗚。我大致從第二幕小伙計犧牲,一直哭到最後蘭芬系著紅圍脖,抱著孩子跟著人群走出來。最受不了的就是演員微笑的時候。上海解放,台上的人在笑,台下的觀眾都感動得流淚。

      朋友特意表揚了反派角色的演員演技也很好,表演很有張力。一個轉身,腳踩桌子,頭往前探,帶著一點慵懶的咄咄逼人的樣子又冷艷又狠。我也覺得這位女演員真的是一個人撐起一個反派團隊的感覺,而且長得很漂亮。跟班攝影師本身戲份不多,頂多算個穿插人物,重點表現反派的部分都在這個女特務身上。據說電影里柳尼娜這個角色也很有記憶點。這個演員在舞台上表演抽煙,是真的會吐出煙圈,而且不止一次。白色的煙霧在黑色背景下帶給觀眾一種詭譎的審美體驗。而且煙頭部分沒有火光閃亮,我後來在猜演員抽的是不是電子煙(重點誤)

      接下來說一下天津大劇院座位的問題。坐在前排可以清楚地看到演員的神態表情,但是天津大劇院的第一排還是有點太近了,且非常低。我們中場休息的時候,在後面觀察了一下,感覺三四排的高度是正好的,一二排需要仰頭看,比較容易把視線固定在一個人身上,群像的部分不太容易看全,且位置越在中間,就越看不到字幕。最關鍵的是舞台看不全。即便如此,我還是給舞美滿分,所以要是坐在能看到全景的地方,那得多震撼!

      最需要吐槽的事情需要單列一段。朋友的位置是1排11座,前面就是一個安全通道的綠色指示燈,我坐在她右側都覺得非常晃眼。而且小精靈說舞台地面的射燈正好擋住了她的視線,比如小伙計中槍後趴在地上,因為表現的是雨天,舞台上燈光比較暗,她坐在第一排也完全看不到地上有沒有人。這絕對是劇院座位設置的不合理。

      上次在小劇場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時,也是第一排。這次是在歌劇廳大劇場,也是一排視角。眾所周知,比較好的方面是演員的每個微表情、眼神里是堅定、溫情、悲傷還是希望,都看得非常清楚;跺腳聲、收雨傘聲、情緒崩潰時的喘息聲、上海解放後賣花姑娘的輕笑等細微的聲音,也都可以清楚地聽到,所以會覺得整體更加細膩動人。先是被吸引,然後有共鳴。

      這場舞劇的觀眾,是我見過的年齡層最均衡的。老中青三代人非常平均。而且觀眾素質很好,每一次演員完成高難度動作,或者一個場景結束時,劇場里都會響起熱烈的掌聲。全程也沒有聽到電話聲或者說話聲。我右側坐著一對母女,媽媽坐在我旁邊,看到最後也在抹眼淚。坐在我們後面的第二排年輕女生們已經不是第一次看這部劇,中場休息時聽她們在後面聊天,因為知道每個人的結局,第一幕時就哭了。事實證明,第二排的姑娘們在第二幕差點哭到斷氣。我和朋友看到後來也都哭了,我最後哭到錄返場的時候發現手抖,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後面那排哭得太厲害了。不過這部舞劇確實很感人,有機會的話我也想多刷,並且要帶好紙巾。

      平時真的很少看舞劇,但是芒果台綜藝《舞蹈風暴》的誕生,就像《聲入人心》推廣了歌劇和音樂劇一樣,也推動了普通人對舞劇的關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晨光曲」(選段原名「漁光曲」,伴奏是很有名的《漁光曲》)之所以被選到春晚上表演,不僅是因為這部戲的主題。就像《舞蹈風暴》中的舞蹈家導師們說的那樣,好的舞蹈演員既要有好的基本功和技術,也要是好的演員。飽滿的情感讓技術有溫度,這種溫度會讓技術變為藝術。《永不消逝的電波》里的所有舞蹈演員都做到了。

      其他我看過的主旋律作品,比如音樂劇《斷橋》(劇本不太通順,歌曲稍顯生硬,舞美道具都很巧妙,演員非常棒),三寶關山音樂劇《王二的長征》(劇本巧妙,音樂性弱,演員非常棒),這個紅色舞劇可以說從編排到呈現都是近乎完美的。

      謝幕時,演員們緩緩鞠躬,現場掌聲不斷,大幕落下又開啟,一共三次。演員們都特別真誠,也很辛苦,當天還有晚場的演出。

      最後的字幕是:再會。

      真心期待再會。

      「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

      我想把這部舞劇推薦給所有人。

2. 永不消逝的電波舞劇劇情解析

永不消逝的電波舞劇劇情解析: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實事跡為素材,「電波」的故事發生在上海解放前夕,有這么一群人,戰斗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他們有信仰,有力量,有視死如歸的勇氣;他們又是活生生的人,有家庭,有孩子,有柔軟的那一面。

演出:

2020年7月1日,《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復演。

2021年4月11日,《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大劇院復演。

2021年4月,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名單。

3. 你怎麼看待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我認為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演的挺讓人感動的。這段戲講述了胡歌飾演的李俠,和懷有身孕的妻子(劉濤飾演的賀蘭芬,痛苦訣別的故事。李俠是一名潛伏的地下黨同志,他即將要用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換取三份重要情報的順利傳遞,他守護了使命、履行了身為一名共產黨人的義務,但是他離開的很匆忙,也很無奈,但是又很高尚。

去年12月,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亮相,九場試演場場爆滿。今年3月,舞劇啟動海口、江門、佛山、廣州等地巡演,邊演邊改精心打磨,每一個舞蹈動作、每一次舞台走位、每一束定點燈光都經過了精扣細合。畢竟是紅色的洗禮,據悉,上海觀眾對紅色經典情有獨鍾,這一輪四場演出仍然一票難求。

4. 胡歌和劉濤版的《永不消逝的電波》主要是在講什麼故事這部劇值得看嗎

胡歌和劉濤版的《永不消逝的電波》主要是在講的是抗戰時期為背景的一則英雄故事,它講述了主人公李俠即將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情報的順利傳遞,守護了自己的使命,履行了自己的責任,和他的所有,他的朋友愛人,和他想要生活的地方說再見了,這是民族英雄的故事,也是那個年代我們先輩們所追求的故事。

最終李俠堅持了發文,也最終犧牲。整個故事不長,但是讓人淚目許久,胡歌和劉濤的演技可以用出神入化來形容,演的太入人心。

結語:像李白烈士這樣的自我犧牲的英雄還有很多很多,就是他們用他們的血肉築成了我們的新的長城,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富裕富強的新中國,就沒有我們的幸福生活,向他們致最崇高的敬意!

5. 永不消逝的電波舞劇教育意義

「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功解碼了當今中國舞劇創作的走向,用「紅色」的信念為藝術築起了一道引人入勝的風景,讓觀者從舞劇藝術的角度去重溫一代共產黨人為了後人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的忘我奉獻,這一份用生命換來的壯麗,將會永久地矗立在我們的心頭。

6. 永不消逝的電波舞劇觀後感

永不消逝的電波舞劇是一部優美又悲壯的舞蹈藝術劇目。把雅俗共賞與藝術性的平衡把控到精準的舞劇。傳統舞劇與現代攝影手法相結合的創新,運用得恰到好處。

電影講的是1938年抗日戰爭中,為了革命事業,有兩名戰士假扮夫妻,潛入敵人內部為共產黨總部延安發送情報,他們一個叫李俠,一個叫何蘭芬。一開始,何蘭芬不適應他們所在地的環境,但有李俠在她身邊的支持,她慢慢地也適應了。李俠為了能安全的發電報,經常藏到樓頂上去發。可有一天,敵人發現了李俠的行動,就秘密把他和何蘭芬抓了起來。

面對死亡的威脅,逃過一劫的李俠並未害怕逃避,而是毅然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那份尚未傳遞出來的情報。劇情最後,一路患難與共相互扶持走過來的夫妻生離死別,李俠送走蘭芬,坦然發出了最後一份電報,慷慨赴死。劇中並未展示李俠的結局,然而電報的內容已經說明一切。「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何等凄涼又何等悲壯。據資料記載,李俠的原型人物李白烈士沒能看到勝利的曙光,他在發出最後一份情報後被國民黨特務逮捕,犧牲於上海解放前夕。

極強的藝術語言,在演出,舞美,道具和燈光,劇本,場景設置的復雜性等多方面都充滿巧思和細節,做到了美輪美奐又動人心弦。

一部優秀的舞劇總是在一開始就先聲奪人,開場基調就迅速把觀眾拉入到那緊張壓抑的年代,氛圍營造突出。

這個劇容易成就於前作的名聲,也容易因前作的光芒而暗淡,正是因為在這個大前提之下,舞劇本身另闢蹊徑的演繹方式就顯得難能可貴了。模板化的人物其實容易落於俗套的,但是通過生動的演出,人物烘托和塑造,立意的拔高,層層遞進,把一個個本來刻板的人設豐滿了起來,他們如此鮮活,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