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出口旗袍怎樣包裝
紙箱包裝就好了,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
❷ 旗袍開叉單包邊雙包邊的區別
旗袍凡是有邊處都必須包邊,不同的旗袍樣式,搭配的滾邊也會略有不同:包邊的顏色、是選擇寬滾邊,單滾邊,還是雙滾邊,這些都要和整件旗袍和諧搭配。
滾邊是一件旗袍的點睛之筆,它使整件旗袍變得生動而立體。雖然滾邊只是一個不起眼的細節,但也體現了旗袍的做工。好的旗袍講究手工滾邊,不僅包邊松緊均勻,連針腳的距離都必須一致。
挑選高品質的旗袍,還要看它的盤扣。好的盤扣顆顆緊實,粒粒飽滿,沒有毛刺,針腳細密。盤扣並不是越復雜越好,旗袍講究搭配,盤扣也要與款式設計及花色相配。
❸ 穿旗袍配什麼包
穿旗袍適合搭配體積小巧,造型復古,充滿中國風的手包,一定不能搭配大款的包包,否則會破壞旗袍帶給人端莊優雅的感覺,十分不和諧。
真絲手包是非常適合旗袍的包包,真絲方形手包體積小巧,設計的比較扁平,有的是純色款,有的是刺綉款。純色款手包設計簡單,顯得比較端莊,大氣。刺綉款手包比較古典,充滿了文藝之美。
復古皮質手包與旗袍搭配也非常合適,皮質手包擁有很強的時尚感,這種包的設計比較多樣化,有的會用凸起的紋路組成圖案,最常見的是花形設計,代表富貴的牡丹花是最為常見的。
有的會將山水,植物等造型印到皮質上,這類皮質手包充滿了寫意感,簡約大方但不失美感,與旗袍搭配到一起也非常和諧。
珠扣包也是非常適合搭配旗袍的包包,這種包造型復古,手包開口處兩個交錯的圓形珠扣是它最標志性的設計,這類包包以刺綉款居多,有的會用珍珠加以點綴,顏色艷麗,中國風十足。
旗袍是在民國時期風靡起來的服裝,它有極強的修身度,裙擺兩側高開叉設計是其最鮮明的特點,在顯出玲瓏有致好身材的同時還增加了性感度,旗袍多以刺綉款為主,通常會綉牡丹等花樣,配色大多比較艷麗。
旗袍能夠顯出端莊,大氣,文雅的氣質,想要不破壞旗袍的美感,包包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❹ 如何做一條旗袍
1、首先准備綢緞、蕾絲;
2、按照版型畫出合適的紙板,然後畫到布上;
3、在裁布之前燙上牽條,可以避免布料變形;
4、登縫紉機,首先開始車縫省,然後收腰,做胸型隆起的位置,按照版型紙樣製作;
5、然後開始把各個衣片車縫在一起;
6、盤扣的話,可以在某寶買,也可以找資源自己做。
7、最後,把盤扣縫在旗袍上,然後,一件旗袍就做好了。
❺ 旗袍的製作過程
傳統旗袍的縫制工藝設計
一、旗袍簡介
旗袍量體方法
旗袍長度標准:
種類
衣長
袖長
長袖旗袍禮服
齊腳踝骨
腕骨
短袖旗袍便服
齊膝或膝下10~15cm
肘上5~10 cm
中袖旗袍
肘腕之間
旗袍圍度加放法(cm)
種類
胸圍
腰圍
臀圍
領圍
可體型旗袍
5
3
6
2
松身型旗袍
6~8
5~7
8~10
2
直筒型旗袍
10
2
旗袍用料表:
幅寬
用料
74
2個衣長+1個袖長+10
90
2個衣長+12
二、旗袍款式造型變化
造型方法的區別
古代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三、旗袍的裝飾工藝設計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一) 旗袍衣邊裝飾手法及工藝處理
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是旗袍裝飾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
1、 單色鑲邊
2、 單色滾邊(方角滾邊工藝處理圖示)
3、 滾嵌滾(方角嵌滾工藝處理圖示)
4、 嵌邊(圓角嵌邊工藝處理圖示)
5、 混合滾(嵌鑲滾)
6、 三色鑲邊
二) 旗袍的花鈕裝飾
旗袍花鈕具有其它服裝上鈕扣所不能比擬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鈕扣,而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裝飾品,花鈕設於旗袍領部、襟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採用的圖案,多為古色古鄉的龍、鳳、孔雀、福、綠、壽、喜、吉祥如意等。
三) 其它裝飾
綉花、手繪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它是我國傳統的綉花工藝及國畫藝術,用國匯點綴國服,可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各種質地的披肩也是旗袍最好的裝飾,精美的旗袍配上披肩,更顯示高貴、典雅。
四、旗袍排料裁剪注意事項
一)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二)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三)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四) 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五) 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六)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五、旗袍的縫制工藝
一)款式簡介
二)衣片歸拔
1、 前衣片歸拔——把前片從中心線處折疊,正面相對,擺平置於燙床上,把側縫中腰處拔開,臀部歸直,使衣片的曲線與人體型曲線相符。
2、 後衣處歸拔——把後衣正面相對在中心線處折疊,放在案扳上,把側腰中腰處拔開,後中腰處歸縮,側縫臀部的凸勢進行歸縮處理,餘量推到臀部,再把後袖籠略歸一下,把凸勢推向背處,推出肩胛凸勢。
3、 衣袖片歸拔——把袖片按正面對折,由側縫向袖中歸燙,把凸勢推向手臂處。
三)貼牽條
牽條的作用:牽條起牽製作用,防止拉伸變形。對於一些輕薄面料,牽條還起著減少縫口起皺的作用。
牽條的用途:服裝中凡是容易拉伸變形的部位都應敷上牽條,如袋口、駁口線、領口線、袖窿、門襟止口等。敷牽條時,一般要略拉緊一點敷上,特別是易拉伸的部位。
1、 側縫貼牽條
衣片歸拔後,為了保證側縫曲線的穩定性,需在前後衣片側縫沿縫份粘貼直紗牽條。
2、 襟邊貼牽條
旗袍圓襟、方襟、直襟三種大襟粘牽條的製作工藝:
1)圓襟
首先裁好1~1.2cm寬的直紋牽條,然後將牽條粘於大襟邊的縫份上,當粘貼到下半彎處時,將牽條稍拉緊使大襟邊容縮約1cm,燙平服。大襟外形即固定不會走樣,容縮後的大襟完成後效果較貼體。如圖1所示。
2)方襟
將已裁剪好的直紋牽條粘於大襟邊縫份處,粘至轉角位剪斷牽條。然後再繼續粘貼彎曲的部分,並在下半部份容縮1cm,再把長出的1cm牽條剪齊。如圖2所示。
注意:牽條粘貼至彎曲部位時需剪若干個剪口,以便轉彎處粘貼平服。
3)直襟
牽條粘貼至大襟1/3處開始拉緊牽條容縮大襟邊約1cm。
http://bbs.51fashion.com/dispbbs.asp?boardid=4&ID=59975&replyID=456972&skin=1
❻ 旗袍開叉處怎麼包邊
包邊方法如下:
一、裁剪包邊條,包邊條可自行裁剪或購買裁剪好的。裁剪寬度為2.5~4cm的包邊條,長度按照所要包邊部位的長度來設定。
以上是旗袍開叉處的包邊方法,分享一個包邊條的正反面都沒有明線的技巧,將包邊條的正面與面料正面相對,縫合0.5cm,包邊條折向面料反面,手針暗縫,此方法正反兩面都看不到線跡。
此方法用於包邊工藝的部位非常廣,多見於旗袍等中式服裝款式,如袖口、領口、開叉、下擺等很多邊緣部位的處理。
❼ 旗袍包邊條為什麼有直紋和斜紋
旗袍的包邊條,
他是要看你旗袍的款式選擇合適的。
一般來說斜紋的包邊是有彈性的。
在製作過程中更容易一些。
❽ 旗袍的製作工藝 旗袍是怎麼裁剪縫制的
旗袍的裁剪與縫制一、裁剪:
(1)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2)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3)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4)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二、縫制:
(1)衣片歸拔
(2)側縫貼牽條
❾ 為什麼旗袍要「兩邊開叉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旗袍開叉其實經過了很長時間的 歷史 演變,但是一直被流傳下來,一定有其中的玄妙之處。
兩邊開叉更加貼合中國女性的體型,開叉顯得更加柔美優雅。 在行走之間若隱若現的風光無限,既體現了女性的摩登美,也不失含蓄美。開叉突出女性優美的身體曲線讓身著旗袍的女性更加優雅性感。
開叉也是為了便於活動, 旗袍為了凸顯女性的身材,正常情況下是緊緊地貼合身體的,版型瘦長,與身體的空隙很小,如果不開叉,穿上旗袍活動就會受阻,無法活動開,甚至連坐下的動作,上廁所等基本活動都無法順利完成。旗袍開叉了,女性的行動也自如了許多。
最早期的旗袍有著高翹掩面的立領,肅穆修長的衣身,封閉包裹的底襟中,強烈地反映出幾千年來封建的倫理道德和保守禁錮的審美意識。 但是隨著思想的解放,以及西洋文化的影響,旗袍的設計也越來越短,開叉也越來越高了,這也反映了女性的地位的提高。
最初滿族人她們為了方便勞作,在袍子的左右兩側開衩,她們擅長騎馬,騎馬時就把袍子下擺扯起來系在腰間以便於自如行動。 在平時又把開衩的地方用紐襻扣住,既可保暖又能顯示出女性的風姿。由於滿族人都被納入了「八旗」序列,所以滿人也被稱為「旗人」,婦女穿的這種服裝被稱為「旗袍」,滿語則稱為「衣介」。
我是裁縫方師傅,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謝謝。
旗袍「兩邊開叉」是個很有意思的事兒,我細細了解,原來原因竟是這樣:
眾所周知,旗袍脫胎自少數民族 滿族的傳統服飾 ,這個民族一開始生活在草原,那時候女性們穿這種外褂袍子,就把衣服兩邊做了開叉,因為這樣才好 騎馬勞作。 夏天熱了捲起來、冬天冷了蓋腿,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把旗袍做開叉,也是理所當然的。
後來滿人入關,作為當時貴族婦女最愛的著裝,旗袍開始精美起來,各種刺綉、錦緞美輪美奐,貴夫人不用勞作,所以把旗袍做窄,做成像上面這樣的款式,仍保留了兩邊開叉的傳統。
到了民國時期,女性地位相對提高,也受西方解放思潮的影響,改良式旗袍開始大方異彩,成為當時的 社會 風尚,並改成大家熟悉的修身款:
這種款式貼合身材,體現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美,但是太過於緊身,如果不側開叉,行走也會不方便,而且上廁所也會很麻煩,你懂的哈~所以從便利的方面說,旗袍還是得做成兩邊開叉。
從美觀 時尚 的層面來講,旗袍兩邊開叉,展現優美腿部線條,有著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賞心悅目的觀感很讓人驚艷。
從思想解放層面來說,旗袍兩邊開叉彰顯了女性個性和優勢,越是文明的 社會 ,女性越不會裹得很嚴實,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旗袍要「兩邊開叉「,既是為了方便活動,又是為了美觀,這個點你認同嗎?歡迎留言互動~
不開叉能邁腿嗎?
為了使用難道還前後開叉嗎?
前後開叉也不太方便啊
中間開叉你試試
因為不能從中間開叉!
❿ 旗袍開叉包邊做法 簡單的製作方法分享
1、以袖口製作過程為例:分兩步完成。夾牙子和拉筒包邊。
2、夾牙子:用現成的夾牙子繩很方便,用夾繩壓腳,再方便不過了(用中間針位)
3、轉彎處用手慢慢轉動圓角,在圓弧的地方打剪口3~4個,約4mm
4、這樣就很容易車好圓弧了,這樣夾牙繩就車好了,下一步就是包邊了
5、拉筒包邊:用26s梭織拉筒,搭配一個專用壓腳,這個壓腳很重要。
6、拉筒擋板要卡在壓腳的缺口裡,包邊前,把包邊條松開一段,再開始包邊
7、把布條穿好,布條拉出來一段,再開始包邊,拐彎處,用手慢慢轉動圓角
8、包直邊的時候,要拉著布邊(不要拉包邊條),這樣袖口就包邊完成了